书城励志一本书练好口才
38006600000035

第35章 激情演说的“语言魔方”(1)

演讲需要演讲者把思想、感情、语言、声音、表情、姿态等一系列因素融为一体,而掌握这种能力的学问就是演讲艺术。只有掌握好这门艺术,才能有效地与听众进行交流,才能引起听众思想和感情上的共鸣,形成一种大家都置身局内的氛围。

激情所至,金石为开

人是有感情的动物,每个人都有激情,只是在现实生活中,很害怕自己的感情会当众吐露,因此,我们去看电影、戏剧,以满足这种感情流露的需要。

一个人当众说话时,他便会依靠着自己倾注谈话中的热心程度而表现出自己的热诚与兴趣。这时,我们的真情实感常会从内心里流露出来,这是一种自然的流露,也是一种易感染他人的流露。

卡耐基劝诫所有的讲演者,不要抑制自己真诚的情感。要让听众看到,你对谈论自己的题目多么热忱,多么富有情感。如此,他们的注意力便在你的掌握之下。你就掌握了开启听众心灵之门的钥匙。

林肯的发言如同一篇感人肺腑的演讲,他用自己真挚的感情感染了法庭上的每一个人,而赢得了胜利。

读过《高山下的花环》的读者,谁都不会忘记雷军长在全师干部会议上“甩帽”发表的一篇演讲,也不啻一场风暴:

“我雷某今晚要骂娘!!知道吗,我的大炮就要万炮轰鸣,我的装甲车就要隆隆开进!我的千军万马就要去杀敌!就要去拼命!就要去流血!!可刚才,有那么个神通广大的贵夫人,她竟有本事从几千里之外把电话要到了我的前沿指挥所!此刻,我的指挥所的电话,分分秒秒,千金难买!可那贵夫人来电话干啥?她来电话是要我给她的儿子开后门,让我关照关照她儿子。奶奶娘,什么贵夫人,一个贱骨头!……我雷某不管她是天老爷的夫人,还是地老爷的太太,走后门,谁敢把后门走到我这流血的战场上,没二话,我雷某要让她儿子第一个扛上炸药包,去炸碉堡!去炸碉堡!!……”

这篇演讲更是激情难遇激情,是演说成功的保证,是沟通听众的桥梁。激起了台下听众排山倒海的掌声,震撼人心,令人激动不已。

孙中山如果没有推翻满清、建立共和的革命大略,他的演讲怎么会激动人心?鲁迅如果没有要指出社会的病苦,引起人们疗救的深刻意图,他的演讲怎么会震动人们的心魄?丘吉尔如果没有誓与法西斯血战到底、决一雌雄的正义气概,他的演讲怎么会使人同仇敌忾、热血沸腾?……曾任国家足球队队长的左树声的自述《男人就该踢球》,描写了许多人的汗水和眼泪:

“我回家了,走出天津站不敢抬头。我老想着那标语:‘天津球迷进京助威!’我知道国家队一踢国际比赛,天津球迷就骑车子呼啦呼啦往北京赶。二百多里地啊!看完球随便找个澡堂子一猫。忍一宿,第二天又要跑二百多里地。图啥?盼着中国足球冲出亚洲走向世界呀!这时候,如果哪个球迷认出我,给我左树声两个大嘴巴,我决不还手……我想,人没有下辈子,要是人能有下辈子,我左树声,还踢足球!……”

这是袒露个性、发自肺腑、充满热血和泪水的语言,而且朴实简练、生动传神,足以打动每一个正常人的心肠。若想让演讲打动人心,唯一的方法就是让真心换真心!

有一次国际会议,几位发言人见解空泛,毫无深刻的感觉,除了口若悬河之外,并无他长。但是,有一个例外,唯一的一个。这个例外是非洲一位小国的王子。他讲的题目是《非洲对现代文明的贡献》他的讲演不长,他也没有滔滔不绝。但是,他所吐的每个字都包含有他个人的强烈的情感。他的讲演不是表现给人们看。他讲的东西是活生生的东西,是出于信念与真诚,是出于他感受最深刻的一部分。他是自己人民的代表,是那片大陆的代表。他讲起非洲大陆的人民时热泪盈眶。他的讲演触动了人们心底最易感动的部分。最后,他获得了奖杯,尽管他的语言技巧并没有其他六位好。所以说,激情是演讲成功的保证。

比喻精当,穿插故事

比喻就是平常说的“打比方”,是根据不同事物的相似之点,用甲物描绘乙物的一种修辞形式。它也是使人说话生动、形象的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日常流行的许多词,如“铁饭碗”、“大锅饭”、“一刀切”、给企业“松绑”等都是比喻。演说要生动,最好能借助形象的比喻。

有许多著名的演讲都用到了形象鲜明的比喻。如1920年初,加里宁参加一次农民代表会议。当时许多与会的农民代表不理解工农联盟的重要意义,对工人阶级流露出强烈的不满情绪。加里宁发表演说,做农民的思想政治工作。有一个农民代表从下面递上来一张纸条,上面写着:“什么对苏维埃政权来说更珍贵!是工人还是农民?……”加里宁拿着纸条,念给大家听,然后笑呵呵地对大家说:“这个农民兄弟提出的问题很有意思,这好比一个人来说,什么更珍贵,是右腿还是左腿?”农民们欢呼起来,掌声雷动。加里宁用这个比喻终于把深奥的道理讲得浅显明白,通俗易懂。

郭沫若演说也喜欢用比喻。1937年他从日本只身潜回祖国参加抗日,上海地下党组织各界人士集会,欢迎他。会上,有人鼓吹“一党专政”和抗日必须统一于“政府”之下。郭沫若作了一个精彩的发言,说:“政府好像是个火车司机,人民好比火车上的乘客,司机、乘客是向着同一目的地,乘客应该一致服从司机开车,才能达到共同的目的地。但是如若替我们开车的司机,是个喝了酒的醉汉,或者他已经睡着了,这个时候全车乘客都将有生命之危,更不能安全到达目的地,这样我们就不能再服从他了。我们不但不能服从他,而且应该叫醒他了!”会场上报以热烈的掌声和喝彩声。他接着说:“即使他没喝醉,没有睡着,而这个司机不是个好司机的话,那他也是不会注意安全行车的。像前面轨道上,堆放着许多石块、障碍物,他还是硬向前开,全车乘客的生命安全危在旦夕,这时我们全车的人,为着自己的生命,为着胜利到达目的地,也就不能盲目地服从他,大家应该命令他停车,应该赶快下车,一齐动手把石块、障碍物搬掉。”郭沫若这个生动比喻,赢得了全场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声。

还有一位演说者作一个题为《做一个神通广大的孙悟空》的演讲,在演说中把做教师的母亲比喻为会分身术的“孙悟空”。她说:“在三尺高的讲台上,妈妈把一个人的智慧变成几十、几百、几千个人的智慧,把一个人的美德变成几十、几百、几千个人的美德;把一个人的贡献变成几十、几千、几万个人的贡献……谁能说,妈妈的本事比不上孙悟空呢?”她用这别有新意的比喻,进而落脚到为能继承母亲的事业,为当一位光荣的师范学生而感到骄傲和自豪。这样讴歌教师的崇高社会责任感,真是新颖独到,给所有听众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在演说中,使用比喻,也是有一定技巧的。比喻有两个成分:一个是被描绘、被比喻的事物,叫“本体”;一个是用来打比方的事物或现象,叫“喻体”。本体、喻体是不同的东西,有本质差别,但两者之间又有一定相似之处。本体大多比较抽象、深奥,或是生疏而不易理解;喻体则比较具体、浅显,为人们所熟悉。

常用比喻一定要避免晦涩、粗俗、不贴切的比喻。喻体如果是人们不熟悉的,会使人莫名其妙。如果不贴切则非但无助于理解本体,反而会引出其他的一系列问题,自己叙述问题时甚至会按照喻体引出的歧义去考虑,那就弄巧成拙了。例如,有些牧师,想翻译《圣经》给非洲热带的居民读,可是译到“你们的罪恶虽然是深红的,但也可以变成像雪一样的白”的时候,难题就发生了。因为热带的土人,他们根本不知道雪是什么东西,雪的颜色和煤的颜色有什么不同。后来,牧师从椰子得到启发,牧师把这句改译成“你们的罪恶虽然是深红的,但也可以变成像椰子肉一样的白”,这样,非洲居民就懂了。所以比喻一定通俗易懂,以简喻繁。

此外,演说中的比喻使用还要考虑感情、褒贬、民族、时代、地域等问题,不可大意。我们说“壮得像头牛”,英语说“壮得像匹马”,就是语言习惯问题。至于演说总体风格的协调,如语境、对象、内容、表现手法等因素也要通盘考虑,这样才能构造鲜明生动的比喻,为演说增添魅力。

为了让演讲吸引人,可以适当地穿插一些故事。因为故事情节生动,能把演说“撑”起来,才能成功。例如,有个人发表演说告诉人家怎样可以出人意料挣大钱,在市场经济中谋求更大的发展。如果是一篇机械式的演说,肯定没人听。可是他引用一些发生过的事实,这篇演说便因此而新鲜生动。这一点十分重要。所以有经验的人演说总是注意搜集故事,特别是到一个新地方演说,总是希望能够早日到达该处,有充分的时间去访问当地人,随便谈谈,借此了解当地的情形,知道该处的历史,然后再来演说,如果在演说辞中插入该地所见所闻,必定大受欢迎。

一个只有理论的演讲是乏味的,而要是讲述一些普通人的事,就容易抓住听众。因为人们每天在家庭里、饭馆里、茶馆里、游戏场里,不知要说多少这样的闲话,这些闲谈中最显著的特点,却是某人怎样地发财,某人怎样的倒霉,某夫人怎样地死盯住她的丈夫,以及某小姐近来和谁要好的一些街谈巷议,巧妙穿插一些可以使听众与你缩短距离。但最好不要传播无根据的流言。

卡耐基说过一个经验,讲故事要讲关于说话人自己的故事更能吸引人。不能老讲抽象的不切实际的事实,否则会有人在座位上起来,甚至有的人做鬼脸,有的人掷东西“起哄”。如果演说人讲一篇有趣味的人生故事,他是不会失败的。那些人们爱读的杂志、故事大观、晚报等等,便是靠故事来吸引广大的读者群。这足以给我们有益的启示。

演讲中要避免用教训式的故事。教训是没有一个人高兴听的,你必须要使你的听众们高兴,否则,是没有人会注意到你的演说的。世上最大的趣事之一,便是高尚的美妙的闲谈,你应该讲述你所熟识的人的故事给听众听,说明为什么某人成功而某人失败的原因,这才合听众的口味。

有位演讲者使用了这样一个故事,说的是大学时代的两位同学,一位十分的节俭,他买衬衫,从不会到同一家商店中去买,他用笔记录着哪一家商店中所买的较为经洗耐穿,花的钱比较最值得。他总是铢积寸累,十分俭省。他读的是文科,毕业那年,他以为自己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不屑像别的同学一样接受低微的职务而再慢慢上升。可是过了5年,举行校友联欢会的时候,他依旧在记录他衬衫的表格,还在等候优越的位置,这样一年年地过去20年之后,他不再坚持他的高傲了,只好“屈尊”到基层去就卑微的职位了。另一位同学人缘极好,面孔和蔼可亲的样子,给人好感,他虽然具有着做大事的野心,但是,在他初出校门的时候,却到基层实干。但他并无怨言,一直留心着找机会,因为他有讨人欢迎的脾气,所以不久就和一位极有政治背景的人做了朋友。两人合股经商,包了不少的工程,后来被某个公司高薪聘去。现在,他是一位有着千万家财的富商。

听众对这个故事非常有兴趣,因为他引用了有趣味的人生故事,讲得能使别人听下去。在演说时,如果找不到有趣的故事,很难讲成功。演说家讲述内容丰富的人生故事,一定是动人的。卡耐基曾指出,演说的人,应该提出不多的几条大纲,最好还是讲述人们的奋斗史,讲他们怎样在斗争中获得了胜利的故事,因为“奋斗”和“竞争”,是谁都会感兴趣的。令人们喜爱的某位英雄与美女有着一场热烈的爱情故事,一个人在事业上努力地挣扎而获得了成功的故事,这些是永远动人的。有人说,世上最好的故事题材,是每一个人一生中的真实经历,因为人人都幻想成功,希望从别人的故事中吸取经验。

有一个广为人知的故事,孙中山先生在一次演说中曾讲了个自己见到的真实故事。一天,南洋的一个华侨富翁到好友处做客,晚间因未带夜间通行证和夜灯,无法返回。当时法令规定,华人夜出如无通行证和夜灯,被荷兰巡捕查获,轻者罚款、重者坐牢。这位富翁无奈,只好花一元钱请一个日本妓女陪伴自己回家,因为荷兰巡捕不能过问日本妓女的客人。孙中山用这个故事来表明国家不强盛时,连走路都没有自由,地位还不如一个妓女。如果国家灭亡了,我们大家都要受气,不但自己受气,子子孙孙都要受气。听众听了这个故事反响非常强烈,从中悟到了国家贫弱,人民必受欺凌,“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这种通过所见所闻的故事讲述某种道理,比那种讲抽象道理更易为人们接受。同样,鲁迅也善于讲故事激发听众的爱国心。比如他讲自己在日本留学时,看到某些学生对中国电影中屠杀中国人麻木不仁,深深刺痛了他的心,鲁迅在一篇文章里写了这件事,给我们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方志敏在《可爱的中国》中,也讲他见到轮船上没有钱买票的穷人被毒打,激起了大家的义愤。这段文字给所有的读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有一位哲人说过,事情本身往往就能说明问题。演说中如能穿插故事,不仅可以说明某个道理,更能吸引听众,予人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