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优等生学习法
38009000000024

第24章 学习兴趣篇:激发主动求知的内在动力(1)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个体对特定的事物、活动和人所产生的积极的和带有倾向性、选择性的态度和情绪。当孩子对学习感兴趣时,就能表现出较大热情,常常会废寝忘食,对所学内容津津有味,并从中获得满足,这样成绩也就自然提高了。

兴趣是打开知识之门的钥匙

兴趣,指的是个体对特定的事物、活动和人所产生的积极的和带有倾向性、选择性的态度和情绪,它首先表现为力求认识世界的倾向,所以又被称为认识兴趣或认识倾向。

我们每个人都会对感兴趣的事物给予优先注意和积极地探索,并表现出较大热情,常常会废寝忘食,对所学内容津津有味,并从中获得满足。很多科学家、发明家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很大程度上源自于浓厚的认识兴趣。

从一个智力平平的孩子到著名的生物学家,达尔文诠释了兴趣所带来的作用,在自传中他曾写到:“我在学校时期的性格中,对我后来产生最大影响的,就是强烈而多样的兴趣,我常常会沉溺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之中,喜欢了解任何复杂的问题和事物。”正是由于达尔文酷爱大自然,并以最大的热情从事学习,收集标本,野外考察,才造就了此后对人类的重大贡献。

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兴趣的作用同样重要,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喜欢上某门学科或知识,浓厚的学习兴趣会让你的大脑始终处于最活跃的状态,最佳地接受教学信息,同时有效地诱发学习动机,自觉地集中注意力,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实际上,兴趣并不只是对事物的表面关心,任何一种兴趣都是由于获得这方面的知识或参与这种活动而使人体验到情绪上的满足而产生的。比如一个人对跳舞感兴趣,他就会积极主动地寻找机会参加,并在跳舞时感到愉悦和放松,表现积极且自觉自愿。学习也是一样,只有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满足或鼓励,才能促使自己更加有兴趣,更加卖力地继续下去,学习中的兴趣对一个人的作用究竟有哪些方面呢?

第一个方面,兴趣是对未来活动的准备工作。因为任何一门学科对我们来说,都是为将来所从事的行业做准备的。比如你喜欢化学,那么通过积累各种化学知识,研究各种化学现象,不断提高化学方面的知识,就为将来研究和从事化学方面的工作奠定了一个良好基础,也为将来的工作找到定位。

第二个方面,兴趣对正在进行的活动起推动作用。兴趣是一种具有浓厚情感意志的活动,它能够使人完全沉浸其中,并由此获得知识,创造性地完成当前活动。

丁肇中教授曾深有感触地说:“任何科学研究,最重要的就是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有没有兴趣,换句话说,也就是有没有事业心,这是强迫不了的……比如在实验中,正因为我有兴趣,因此我可以三天三夜在实验室里,守在仪器旁,等待发现我所要探索的东西。”正是由于兴趣的驱使,丁教授在所从事的行业中,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第三个方面,兴趣可以对活动的创造性态度起到促进作用。作为一名学生,对一门课程感兴趣,会促使他刻苦钻研,并且进行创造性思维,这不仅会让学习成绩大大提高,还会改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因此,兴趣对于深入钻研、创造性的学习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由此可见,兴趣并不仅仅是在学习和活动中发生和发展起来的,它还是认识和从事活动的巨大动力,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提起兴趣,从而成就自己的未来呢?

首先,对于未知事物,要有浓厚的好奇心,比如看到有趣的电脑游戏,就想到它是如何开发设计出来的呢?美丽的天文奇观是否真的如传说中一样?多提问题,然后寻求解答方案,兴趣的开端可能就由此引发了。

其次,找到兴趣点,坚持下去,很多人在小时候都上过特长班,但真正能够坚持下来的人并不多,有的人喜欢弹吉他,也弹的不错,但如果半年不弹,技巧肯定会退步。同样,培养一份兴趣,也要不断去熟悉它,让它逐渐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每天坚持一会儿,时间久了自然成为自己的兴趣。

另外,深入的研究也是培养兴趣的关键步骤,如果每天固定一个小时做某件事情,但仅仅是为了打发时间,并没有设定目标,是无法引出兴趣来的,充其量不过是不断重复一样的动作而已。但假如锁定一个主题,比如每天固定一个小时读英文书籍,然后写出心得体会,逐渐锻炼自己的阅读能力,这样有了深入的方向,一步步前进,一定会越来越喜欢这项活动,并能积累出自己的知识量。

优等生是这样利用兴趣打开知识大门的

刚刚升入初一的晓莉,由于小学没费什么力气成绩却始终名列前茅,所以一到中学,立刻觉出了学习的紧张,一下子那么多课程加了进来,作业也比原来增加了一倍还多,很难适应,第一次考试就失误了。

回到家,晓莉非常沮丧,她失望地想,如果这样下去,自己的梦想就无法实现了。晓莉很小的时候就希望做一名翻译官,所以从小就对英语有着浓厚的兴趣,这次考试,除了英语满分之外,其他各科几乎都刚过良好线,在妈妈的帮助下她找到了失误的原因,因为科目太多,很多知识学的不够扎实,对不少科目也提不起兴趣。

妈妈鼓励晓莉,为了实现目标,要努力使自己喜欢上其他科目,然后告诉她:“语文是做翻译的基础,因为只有学好中文,才能将英语流利地翻译出来,让人更加清晰明白;数学对将来用处也很大,只有具有逻辑思维能力,将来在处理一些学术性强或有难度的翻译资料时才不会被难住,而地理、生物、历史等科目则是为博学奠定基础的,只有掌握各门各类的知识,才能做一个优秀的翻译官。”在妈妈的帮助下,晓莉改变了学习方法,为自己订立了两个目标,一个是长远目标,那就是考上外国语学校的高中,一个是短期目标,就是获得班级前五名。

制定目标之后,晓莉为自己写下了这样的一段话:在学习过程中,坚持多听、多记、多看、多做、多问、多动手、多复习、多总结,并努力让自己不偏科,每天都拿出一定时间复习各科知识。在业余时间她还时常参加社会活动,和同学或家人一起去看科技展览,到野外观察植物,并寻找机会和路遇的外国人进行语言沟通,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初中毕业后,她以优异的成绩如愿考上了本省著名的外国语高中,并在高二的时候被保送到一所著名的大学攻读英语专业,通过努力,晓莉终于如愿以偿地得到了她所希望的这些,兴趣的动力为她的未来开启了一扇光明的大门。

古人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的作用不可小觑,它仅对于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作用,能够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而且对于未来所从事的行业,也有着巨大作用。著名篮球选手姚明也是由于痴迷于篮球,才取得了如此优异的成绩。

实用锦囊

1.抓住可能感兴趣的细节,从局部扩大到整体。

不少同学会因为偶尔一次成绩不佳,就先入为主地认为自己对学习不感兴趣,实际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所在,只要你去发掘,一定可以找出让自己感兴趣的细节。当找到与某个科目沾边的兴趣,适当采用心理暗示,让自己逐渐扩大兴趣范围。

作为学生,由于个体的认知结构不同,对某个课程不感兴趣是正常的,但为了系统地掌握知识,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我们必须放下对个别课程的排斥心理,积极参与课程学习,从心理上亲近,以好奇的眼光看待这些课程,了解到知识的贯通性,以感兴趣的科目为出发点,将其他各科知识体系化,从而培养对其他功课的兴趣。

2.认真对待是产生兴趣的重要来源。

其实,认真和兴趣是成正比的,在学习过程中,只要做到用心和认真,不仅可以取得好成绩,还能享受知识本身所带来的成就感,这种成就感会不断刺激你对学习的兴趣,而兴趣会反过来促使你更加认真学习,从而取得更好成绩。一旦形成这种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学习的兴趣必然越来越浓。

3.努力寻找积极的情绪体验。

情感是人类特有的特征之一,也是滋生兴趣的催化剂,积极的情感体验可以使人将一种行为坚持下去。在学习过程中,只要我们调节好自己的情感,以积极的态度去学习,努力在学习中获得满足,同时寻找课本中对自己成长的种种帮助和好处,则会对所学内容逐渐产生兴趣,并不断得到提升。

4.科学安排学习的内容与时间。

每个人的注意程度有长又短,但对不同事物的兴趣度却大致相同。长时间学习同一内容,任何人都会感到枯燥乏味,学习某一个科目知识的时间不宜过长,当感觉疲倦的时候,可以适当更换另一个科目,最好文理科交叉、难易更替、不喜欢的和喜欢的互换,以达到左右脑共同开动的状态;此外,还要注意劳逸结合,该休息的时候就休息,该学习的时候就专心致志地学习;每天在固定的时间学习也是保持学习兴趣的好办法,因为大脑的兴奋点会在特定时间出现。

5.善于计划和总结,做到知己知彼。

当你对每个学科的内容和自己的掌握程度都有明确认识的时候,你可以看到自己每一点的进步,知道自己离目标越来越近,这些都能够促进成就感,激发兴奋和激情,形成学习的动力。

提问是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

知识的获得是需要认识过程的,它有着很多种途径,提问是其中重要的一种。说到提问,就不能不提到“学问”二字,我们常常用“有学问”来形容一个有着丰富知识的人,实际上,“学”和“问”是两个辩证统一的概念,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就字面意义上来说,学问包含着“学”和“问”两个方面,问是学的开始,学是问的继续,学中有问,问中有学,它们总是紧密集合在一起的。

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提出问题是学习的起点,提问不仅是求知的前提,还是所有科研发明、革新、创造的开始。在问题产生并得到解决的过程中,工作才能获得较大成效,只有产生了问题,才能够到书本或老师那里寻求解决,问题得到解决,学习就会得到提高。如果一个人没有问题,那么就谈不上求知的渴望,也无法得到解决,而老师所能教给学生的,也往往是学生不懂的问题。

一般情况下,作为求知的前提条件,提出问题也是科研、发明、革新、创造的开始,因为只有问题得到解决,工作才能取得较大成效,古往今来的众多科学家,都是在提出问题之后,通过解决问题才发现真理的。比如陈景润研究“哥德巴赫猜想”是因为有人提出了“猜想”问题,假设没人提出这个问题,他就不可能去研究,自然无法得到解决,而蒸汽机的出现,则是因为瓦特提出了“开水为什么能够掀起壶盖”的问题,从而利用其中原理发明出来的。

提问作为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不仅是学习的开端,还是知识水平和智能水平高低的标志,一个学识丰富的人,往往会提出比较深刻的问题,而一个知识贫乏的人,提出的问题则会比较肤浅。比如幼儿园的孩子往往会提出诸如“为什么月亮会悬挂在空中,而不是落在地上”等幼稚的问题,而中学生则会思考人类发展史上的种种深刻的问题。然而通过这些问题的逐渐得到解决,我们的智力水平会不断提升,从而更上一个层次。德国的一位名叫海森堡的现代物理学家说:“提出正确的问题,往往等于解决问题的大半。”爱因斯坦也说过:“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它意味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在中国古代,很多教育家都曾强调过“学贵善疑”,也就是说学习中最可贵的是善于提出问题,因为每个具有一定水平问题的提出,都是深入学习的结果,是认真观察和仔细推敲后的产物。任何思维活动都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然后以解决问题告终,这往往是一种思维的导向,而具体的思维过程则是不断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问的方式对有效培养思维能力有着重要作用。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曾提出一种叫做“发现法”的学习方法,也就是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因为只有自己发现了问题,然后再去解决,这个问题才能够更加深刻地印记在脑海中,并产生学习动力,促进学习进步。作为学生,如果我们能够在预习、上课、复习、考试、课外活动、课外阅读等一系列学习过程中,坚持不断提出问题,将学习由被动转变为主动探求,则对于增强求知欲,集中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培养观察、思维、记忆等能力都有着很大好处。那么究竟如何才能培养出良好的提问习惯呢?

首先要克服自身的畏难情绪。古语道:“提问无须脸红,无知才应羞耻。”只有树立这种信念,坚持通过自己的思考来提出问题,并积极寻找答案,或请教师长以求解决,或许一开始问题会比较浅薄,但随着思考的不断加深,有水平、有价值的问题将不断产生,这对于培养思维能力和学习的提高都会有很大帮组。

其次,克服对他人的过分依赖。很多学生不提问,往往是因为过分依赖,总觉得有问题也不用着急,老师和家长会帮忙解决,一味依赖他人会妨碍自己的思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也限制了提问习惯的养成,对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也起到抑制作用,只有放开手脚,自己思考,从思考中得到答案,哪怕偶尔犯错,也会从中获得经验和教训。

最后,正确处理思考和提问之间的关系。提问要产生在思考之后,并不是遇到问题想也不想就向别人提出来了,这样会滋长思维的惰性,对学习非但没有好处,还会拖后腿,经过深思熟虑后提出问题,不仅能够从问中找到问题关键,而且能找到自己的差距,并对问题的探求更深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