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原上班后头一件事就是点开“8点报”浏览,看看今天各地的晚报,有没有自己的文章,或者有没有能让他为之心动的作品。
“钻进窗缝的那缕阳光。”有家晚报副刊头条上这个标题引起了林原的注意,他饶有兴趣地读完,再回头去看作者名字。
魏碑?文章写得好,名字也挺有特色。作者在章中提到了浣花溪,难道竟也是于州人?林原有些好奇,作为《于州日报》的副刊编辑,我怎么就没听说过魏碑这个人?
林原放大了网页的字体,找到了编辑的电话,拨了过去。
很快打听到了,魏碑确是于州人。听说林原是同行,晚报编辑毫无保留地把魏碑的通信方式包括电话号码都告诉了他。
可惜没人接听,拨过好几次,就是不通。
林原一向很重视抓作者群,像魏碑这样有才气的人,无论如何也不可以放过。
林原给魏碑发了个短信,说明了自己的身份,希望魏碑直接与他联系。
临下班,电话铃响,林原希望会是魏碑,不料却是那家晚报的编辑。
听完电话,林原很是沮丧,怎么这样?那魏碑胆子也太大胆了,敢发剽窃之作!
林原又一次找出那篇《钻进窗缝的那缕阳光》,细细再读了一遍,依然不能不拍案叫绝。这时他似乎也发觉,似曾相识。
次日上班,打开电脑,鬼使神差地又进了晚报页面。好家伙,魏碑的文章下面出来了那么多评论,数了数,近40条。
慢慢往下看,果然有揭发抄袭的,看到后面,才有个叫知情人的出面替魏碑解释。
知情人是一家企业报的编辑。据说魏碑真名文叶,患脆骨症,双下肢一不小心就会骨折,加上还有先天性弱视,从来没上过学。可文叶酷爱文学,发誓要像海伦那样为自己找回明媚。文叶的执著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敬重和关怀,同时也让有关方面颇觉为难,比方于州日报,刊发过不少介绍她的报道,可对她写的文章却有一种先天性的排斥。原因很简单,一个只能凭着小小窗口感知暗淡日光的人,能写得出什么。知情人是文叶的朋友,七年前,《钻进窗缝的那缕阳光》曾在他的企业报上发过,当初署的是真名。两年前,喜欢书法的文叶为自己取了个魏碑的笔名,将自己的残疾身份隐去,以“人”的感觉书写了不少作品,散发于各地报刊。
林原见过文叶,曾经去采访过她,还写过长篇通讯,号召大家向她学习。然而,他明白,知情人说的那个编辑正是他。当初,林原读了文叶写的文章,感觉很差,出于怜悯,曾发过她的两篇散文,但那都是动过大手术的。林原佩服文叶的执著,可慢慢的却烦了,真的是烦了,以至后来一见到文叶的来稿,立马弃之不看。再没想到……
林原又拿起电话拨号,还是没人接听。
林原关了电脑,他知道自己得上门去看看文叶,否则,他无法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