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青少年应该知道的历史人物
38055100000022

第22章 推动人类文明进程的科学家、发明家(11)

26.巴甫洛夫:诺贝尔生理学奖第一人

生平简介

1849年9月14日,巴甫洛夫生于俄国中部的梁赞镇。他的父亲是一个穷教区的牧师,收入微薄,家境艰难。为维持这个多子女的家庭生活,父亲除公务外,还从事田问劳动,母亲除料理家务外,也时常外出为富裕人家当佣人。在这个生活窘迫的家庭里,巴甫洛夫自幼受到父母良好品德的熏陶。父亲为人正直,性格开朗。尽管家庭经济拮据,他也经常挤出一些钱来,买些书报杂志,勤于读书。巴甫洛夫在人生道路上的第一位启蒙老师,就是他的父亲。巴甫洛夫在成为著名科学家后,还经常怀着感激的心情回忆起自己的父亲来。由于自幼经常帮助父母劳动,这使他养成了爱好劳动的习惯,这种习惯同样使巴甫洛夫终生受益,他之所以在极端艰难的条件下保持了强健的体魄和充沛的精力,与他的这种爱好劳动的习惯是分不开的。

1807年,巴甫洛夫中学尚未毕业就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彼得堡大学生理学部,开始了大学生活。

1875年,巴甫洛夫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彼得堡大学并获得了自然科学硕士学位。齐昂教授早已注意到这位才华出众的青年学生,在巴甫洛夫毕业后,齐昂教授即聘请他到自己主持的外科医学院生理教研室任助教。巴甫洛夫愉快地接受了聘书,同时,继续在外科医学院三年级学习,以扩展他的知识领域。

1876年,巴甫洛夫转入外科医学院兽医部生理实验室任实验员,开始进行血液循环生理学的研究工作。1877年,巴甫洛夫自费去德国进修一年。回国后,接受了俄国著名医学家彼·鲍特金教授的邀请,在他的诊所实验室里进行研究工作。1936年2月27日,这位伟大的生理学家因患肺炎停止了呼吸。

历史业绩

1883年,巴甫洛夫在积累了关于心脏离心神经研究的大量资料基础上,写出了《论心脏的离心神经》这一博士论文,并顺利通过答辩,获得博士学位。

1884年,他任彼得堡大学生理学讲师,在1884~1886年间,他先后去了德国和奥地利的数个地方,在一些著名的实验室里进行考察和研究工作。回国后,继续进行他的创造性研究。1888年,他发现了支配胰腺的分泌神经,但这个发现直到20年后才引起学术界的重视。同时,他完成了著名的假饲(即让狗吃东西,但吃的东西未进人胃之前就用导管放掉,以此获得纯静的胃液)实验,为他日后在消化系统生理学的研究上取得重大成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从1891年起,巴甫洛夫兼任新成立的实验医学研究所生理学部主任,组织与领导生理学的研究工作。在这里,巴甫洛夫一直工作到了自己生命的最后时刻。巴甫洛夫在消化系统生理学方面的重要研究工作以及大部分的条件反射实验工作,都是在这个研究所进行的。他在这方面的研究工作收在1897年出版的《关于主要消化腺工作讲义》一书中。这部著作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瞩目,成了生理学研究的指南著作。自此,巴甫洛夫及其实验室在国内外声誉鹊起,不少学者宁愿毫无报酬地要求到他的实验室工作。在以后不同的时期里,先后有300多位生理学家和医学家在他主持的研究中心工作。

自1904年起,到他去世前30余年间,巴甫洛夫转向大脑皮层的生理研究。

1917年他开始整理并撰写这一研究领域的成果,于1927年正式出版《大脑两半球工作讲义》这一不朽名著。此书被各国竞相译介,1949年被译成中文。

1917年,十月革命爆发,巴甫洛夫热诚支持革命。尽管在革命胜利后的最初几年里,国家经济上处于相当困难的境地,他的实验室经常停水、停电,实验动物因缺少饲料而不断死去,但他理解国家的暂时困难,仍然一如既往地以顽强的毅力继续进行他的研究工作。1921年1月24日,列宁亲自签署了人民委员会的一项决议,旨在为保证巴甫洛夫和他的同事顺利进行研究工作提供最好的研究条件。1923年巴甫洛夫在前苏联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怀下,出版了《二十年来对动物进行高级神经活动的客观研究的实验》这一著作,这是巴甫洛夫几十年辛勤研究心血的结晶,同时也体现了以列宁为首的革命政权对一位人民科学家的爱护和支持。

1924年,在巴甫洛夫75岁寿辰时,苏联科学院建立了一所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生理学实验室。1929年在庆祝他80寿辰时,在列宁格勒附近建立了一座命名为巴甫洛夫村的世界闻名的生理学研究中心,在这个研究中心里装备了他梦寐以求的研究条件反射的专门实验室——隔离塔及实验动物的饲养室等设施,巴甫洛夫非常感激党和人们对他的关心,1935年,在他86岁高龄时,他还希望自己活得再长一点能为国家的科学工作再尽一份力。同年8月,他以“全世界生物学界元老”的身份主持了在列宁格勒和莫斯科召开的第十五届国际生理学大会。

巴甫洛夫是俄国最负盛名的生理学家,他在血液循环生理学、消化系统生理学及高级神经生理学等领域为生理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1904年,他因在消化系统生理学方面的开拓性研究成就,而荣获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他是俄国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金的科学家,也是世界上第一个获此殊荣的生理学家。

27.莱特兄弟:献身飞行业的好兄弟

生平简介

威尔伯·莱特1867年生于美国印地安那州的米尔维尔,他的弟弟奥维尔·莱特1871年生于美国俄亥俄州的代顿。兄弟俩都受过一段高中教育,虽然后来没有拿到文凭。

父亲密尔顿·莱特是一个牧师,属于一个叫莫拉比亚派的小宗教团体,是该派宗教团体的负责人。他是一个富有教养、心地善良、助人为乐的人,而且,他从不武断,从不强迫他人去干不愿干的事情。同时,他也是一个书籍收藏家,他总是教导孩子们要好好读书。

他们的母亲是一个德国造车木匠的女儿,母亲一家是从德国专制政治下逃脱出来,搬迁到美国居住的。母亲善于操持家务,威尔伯小时候就喜欢读书,另外也爱好运动。然而10岁时,因滑冰把嘴摔坏了,上齿的门牙因此全部脱落。从那以后,他就不上学了,被留在家里,负责照顾有病的母亲。母亲于1889年离开了人世。

弟弟奥维尔比威尔伯小四岁半,非常调皮,经常逃学,然而他也同哥哥一样,喜欢读些课外书籍。就这样,他们在家中读完了父亲的大量藏书,为日后发明飞机奠定了必要的知识基础。

1892年,莱特兄弟开了一个自行车店。他们不仅修理自行车、出售自行车,而且还制造自己的自行车出售,这大大地锻炼了他们的手工操作能力。为日后制造飞机奠定了手工技能方面的基础。

历史业绩

1903年2月17日,莱特兄弟制造的人类历史上第一架飞机,在北卡罗来纳州附近从平地飞起。奥维尔第一次试飞12秒,飞行120英尺。威尔伯最后一次试飞,飞了892英尺,历时59秒。这架飞机被他们命名为“飞行者1号”(现在通常称为“基蒂霍克”),耗资1000美元。飞机机翼全长40英尺,重750磅。发动机的功率为12马力,重170磅。这架飞机至今还陈列在首都华盛顿的国家航空溥物馆。

虽然有5个人第一次目睹了飞机,但第二天却几乎没有见到准确的新闻报道。他们的家乡俄亥俄州代顿的报纸完全忽略了这件大事。5年之后,人们才知道载人飞行已经实现。

在“基蒂霍克”飞行之后,莱特兄弟回到代顿。他们又制造了另一架飞机“飞行者2号”。1904年,他们用这架飞机进行了105次飞行,但仍未引起关注。

1905年,经过改进的更实用的模型“飞行者3号”制造出来。

到1908年,公众对莱特兄弟的怀疑才告结束。威尔伯把第一架飞机带到法国展览,进行了多次公开飞行表演,并组织当地一家公司推销他们的发明。与此同时,奥维尔在美国也进行了类似的公开飞行表演。不幸的是,当年9月17日,他所操作的飞机坠毁。这是他们飞行以来所发生唯一次严重事故。机上一名乘客死亡,奥维尔折断一条腿和两条助骨,但幸免于难。尽管如此,莱特兄弟的成功飞行已经使美国政府信服,并同他们签约让他们支持美国国防部的飞机研制。

1909年,联邦预算拨款3万美元资助空军。

富兰克林曾经说过:“有非常之胆识,始可做非常之事业。”用这句话来形容莱特兄弟事业的成功,是再恰当不过了。

莱特兄弟的英名将永标史册,莱特兄弟超人的胆识和顽强的奋斗精神也将永远值得后人学习!

28.居里夫人:两次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

生平简介

玛丽·居里于1867年11月7日生于波兰华沙。她的爸爸曾留学俄国,会说8种语言,并通晓文学和诗歌,回国后在华沙的一所中学任教,是一位正直、忠厚、勤勉的知识分子。

玛丽4岁时便学会了读书,这使人们大为惊奇。可她的爸爸妈妈唯恐孩子将来上学时会失去兴趣,当别的孩子学识字时她就没事干了,所以,在上学以前一直未让她得到书本而是把她送到农村去。这对聪明的玛丽来说无疑是非常有益的,玛丽在乡下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童年时光。

6岁那年,玛丽上学了。要学的知识多极了,由于玛丽的勤奋、刻苦,各科成绩很快便名列前茅。

1883年6月12日,玛丽以第一名的成绩在女子中学毕业了。她获得了一枚金质奖章。这一年她15岁。但她并没有为获奖而高兴,心中反而升起了一股难言的悲伤和惆怅。因为她一直想出国留学,继续深造,然而,这需要一大笔钱,一般的家庭是难以支付的,但她还是作出严肃的选择,决心要上巴黎大学。而要实现梦寐以求的愿望,就必须先攒够钱。于是,她决定去当家庭教师。

1891年9月,玛丽终于踏上了去巴黎的路,争得了受教育的权力。1893年7月,玛丽终于以第一名的成绩获得了巴黎大学物理学硕士的学位证书。

1895年7月26日,玛丽和比埃尔举行了婚礼。婚后,玛丽承担了全部家务,既是一个勤奋的科学家,又是一个贤妻良母。

历史业绩

在一次实验中,居里夫人偶然发现在沥青铀矿中有一种相当强烈的放射性。

她进行了20多次计量,又反复检查了试验仪器,最后认为有一种放射能力更为强大的未知元素存在。经研究,她与丈夫惊奇地发现,竟有两种新元素。1898年7月,他们首先发现了其中的一种。在给这新元素命名时,玛丽首先想到了自己多灾多难的祖国,她要用祖国波兰来命名,这就是“钋”。

5个月后,他们又发现了第二种新元素“镭”。但镭仅仅被发现,谁也没见过实物,也没人知晓它的原子量,人们只有看到实物才能接受居里夫妇的理论。

于是他们决心提炼镭。要从沥青铀矿中提取含量十分稀少的镭,就得提炼大量的沥青铀矿石。为了少花钱,他们设法搞来了大量的矿石残渣。

历时4年的研究工作开始了。她和丈夫并肩工作。玛丽将矿石残渣放进一只大铁锅,手里拿根几乎和她的身体一般高的铁棒不停地搅拌。夏天,炎热的棚屋内弥漫着浓浓的烟雾。她的眼睛、喉咙被呛得刺痛,浑身被烟尘和汗水弄得肮脏不堪。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历经了3年零9个月的艰苦奋斗,他们终于提炼出了1分克镭。这一伟大的科学发现震惊了世界。1903年6月,玛丽·居里顺利地通过了她的博士论文,获得了巴黎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1903年12月,他们又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这是一个科学家赢得的最高荣誉。然而,为了不影响正常的教学工作,他们竟没有出席颁奖仪式。

1911年,由于她在化学方面的突出贡献,她又荣获了诺贝尔化学奖。她是第一个两次荣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她又成了一名特殊的战士。她创建了许多个x光检查站,为前线的将士服务,同样表现了一个科学家的优秀品德和崇高精神。

由于这位伟大的科学家长年研究放射性物质,身体受到了严重侵害,罹患恶性贫血症。1934年7月4日,在法国圣斯棱摩斯的一所疗养院悄悄地告别了人世,年仅67岁。

居里夫人用她毕生的精力和艰难执著的精神,发现了镭并提炼了镭,为全人类留下了一份宝贵的物质财富。更令人敬仰的是她那种无私奉献的精神。这充分表现了一个科学家的伟大胸怀和崇高的思想品德。

29.马可尼:屡败屡战的无线电之父

生平简介

1874年4月25日,马可尼出生于意大利的波罗尼亚。父亲是一个牧场主,母亲是一个爱尔兰贵族的后代。童年时代的马可尼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尤其喜欢阅读物理学方面的书籍。马可尼在自己的家乡读完了小学和中学,并以优秀的成绩考入了波罗尼亚大学。在大学学习期间,勤学肯钻、聪慧过人的马可尼得到了他的老师、物理学教授奥方斯特·里奇的赏识。里奇当时正在进行电磁波实验。受里奇的影响,并在里奇的指导下,马可尼开始自己动手做电磁学实验,并逐渐地迷恋上了电磁波的研究。当时尚不足20岁的马可尼就立下了宏大的志愿:一定要用电磁波来传递音讯。从此,他走上了艰苦的科学实验道路。

马可尼先是在波罗尼亚附近父亲庄园的一座小楼上搞起了他的实验。他经历了很多次失败。父亲常常不无责备地嘲笑他是个“不切实际的空想家”,但他毫不气馁,坚信自己的志愿一定会得到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