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青少年应该知道的历史人物
38055100000005

第5章 改写人类历史的政治家、军事家(4)

林则徐是中国近代高举反帝旗帜的第一人,同时又是“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则徐首先打破“天朝尽善尽美”的陈腐观念,派得力人员翻译外国资料,组织对外部世界的调查。他到广州以后便上奏朝廷,认为“现值防夷吃紧之际,必须时常探访夷情,知其虚实,始可定控制之方”(《林则徐集·奏稿》)。

他组织袁德辉等一批幕僚研究外国史地,收集整理国外动态,广译书报,编出了《四洲志》、《华事夷言》等书刊。他又亲自查访与外国人打过交道的中国商人、商馆工役以及鸦片走私犯人,广泛“探访夷情”,其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和先进技术诸多方面。在与英国烟商斗争最激烈的时刻,他不仅坚持“大清律例”适用于华人和在华外国人,而且翻译了滑达尔的《各国律例》(即《国际法运用在行为和民族与主权事务的自然法则的原则》),运用其中关于领取商业执照、对敌方进行封锁、禁运等条例,与义律等人进行周旋,以维护国家主权。

林则徐以严禁鸦片、反抗外国侵略而名垂青史,他在内政、外交方面的革故鼎新也业绩昭著。他是中国历史上不可多得的政治家和民族英雄。

11.孙中山: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

生平简介

孙中山1866年生于广东。13岁赴美国檀香山,后到广州、香港读书。1892年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1894年11月,他前往美国檀香山,建立起最早的革命团体兴中会。次年2月,他在香港设立兴中会总部,准备在不平等的《马关条约》签订时,在广州发起武装起义,因起义计划泄露,遭到失败。

1905年,孙中山由欧洲到达日本东京,联合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建立了统一的革命组织中国同盟会。该会以他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作为政治纲领,选举孙中山为总理。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袁世凯篡夺革命政权后,孙中山于1913年发动讨袁的“二次革命”。

1914年7月,他在日本组织中华革命党,继续进行反袁武装斗争。北洋军阀掌握北京政权后,1917年8月,他于广州组织广州中华民国军政府,任海陆军大元帅,领导护法斗争。1921年5月,孙中山任非常大总统,继续与北洋军阀作斗争。1924年,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他决定改组国民党,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并在广州创办黄埔军官学校,训练革命武装力量,发兵东征盘踞在东江的粤系军阀陈炯明,后兴师北伐,准备消灭正控制着北京的北洋军阀。1925年抱病北上,不幸病逝于北京。

历史业绩

孙中山推翻了清朝统治,并先后组织和领导了潮州黄冈起义和惠州七女湖起义、钦州、防城之役、镇南关起义、钦州马笃山之役和云南河口起义、广州新军起义、广州起义(黄花岗起义)。尤其是在黄花岗起义中,孙中山帷幄运筹于南洋庇能(即槟榔屿),并在海外华侨中募集巨款支持起义。1911年1月,在香港组成起义总机关“统筹部”,汇合同盟会大部分骨干,联络各地革命团体,并专人负责发动新军、防营、巡警以及番禺、南海、惠州等地会党和“绿林”积极筹备武昌起义。为顺应历史潮流,他与共产国际代表马林秘密接触,并接受了其改组国民党和办军校的两大建议。他与苏俄代表越区会晤,进一步商讨了改组国民党和接受苏俄与共产国际援助的问题。他同意邀请一些共产党人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以增强国民党的进步力量,同时帮助改造国民党。从而最终确定了他的“以俄为师”,向列宁学习,走扶助工农群众,联合共产党,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道路,实现了由旧民主主义向新民主主义的伟大转变。为走联俄联共道路,他大量吸收共产党人加入其中央领导核心。他亲自担任军校总理,聘请苏联顾问,训练革命武装力量。

提出了新的三民主义政治理论。孙中山以前所言的三民主义在他自己看来是不够准确和彻底的。为此,他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他将旧的三民主义发展成为反帝反封建的三大政策的新三民主义,使它在新的历史时期获得了革命的内容。

关于民族主义,他认为,一方面中国民族要得到解放,即对外反对帝国主义;一方面中国国内各民族要平等,即对内反对民族压迫。关于民权主义,他认为要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必须将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不是少数人私有。凡真正反帝的个人和团体都应享有一切自由和权利;凡是出卖祖国、欺压人民,替帝国主义和军阀服务的,不论它是团体还是个人,都不能享有这种自由和权利。关于民生主义,他确定以“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为最重要的原则。反对土地权“为少数所操纵”,反对私人资本“操纵国民之生计”。此后还提出了“耕者有其田”的主张。孙中山审时度势,提出了新的三民主义理论,是他的最大功劳。正因为有了它,中国共产党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才有了合作的基础,才产生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和反帝反封建的中国大革命。

孙中山是推翻了被马克思称作世界上最落后的堡垒——清朝封建帝国的人,他为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奋斗终生,并最终以他的探索精神激励着中国人民。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历史巨变处于紧要关头的缩影,是他最终在改良不成的迫不得已的情形下挺身而出而推动中国历史发展的,从而他被称为中华民国的“国父”。他创造了‘一个时代,虽然在其有生之年没有实现自己的理想,但他的一句名言至今仍有重要意义:“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12.毛泽东: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

生平简介

毛泽东于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1911年10月入湖南新军。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接触并接受了马克思主义。1920年在长沙创建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参加中共一大。1923年在中共三大上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参加中共中央领导工作,中国大革命时期历任中共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书记,中共第五届中央侯补委员等职。1927年8月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侯补委员,任秋收起义前委书记,在井冈山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工农革命军第4军中共军委书记,党代表,中共湘赣边界特委书记,红一军团政治委员、中共前委书记、红一方面军总政治委员、总前委书记、中央苏区代理书记,中革军委副主席兼总政治部主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共执行委员会主席、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治局常委、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中革军委主席。抗日战争时期,他担任新组成的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中共中央政治局主席。1949年9月,被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并被任命为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国防委员会主席、中共中央军委主席、中共第八、第九、第十届中央委员会主席等职。

历史业绩

毛泽东是中国革命武装即人民军队的创建者。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最早认识武装斗争重要性的领导人之一。早在1926年3月,他针对蒋介石制造“中山舰”事件后的形势,主张联合国民党左派,发动工农群众,以武力给予坚决回击的方针。同年5月,他在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时又提出推翻地主武装建立农民武装的思想,组织学员进行军事训练、为中共培养了大批农民运动和武装斗争的骨干。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在中共“八七”会议上,他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暴力革命的普遍原则,从中国国情出发,深刻地阐明了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进行武装斗争的极端重要性,第一次提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论断,至此,中共开始走上了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道路。同年9月,他具体领导了秋收起义,创建了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并以革命战略家的远大眼光,不避艰险,点燃了井冈山星星之火,开辟了工农武装割据,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政权的崭新道路,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他在这一时期的《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理论著作,是中国武装革命道路的科学总结,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典范,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中共党史上产生了划时代的意义。

他以独特的首创精神,抓住确立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这一中心环节,组建以农民为主要成分的革命军队。他通过著名的三湾改编和古田会议决议,创立了一整套适合中国特色的建军原则。他规定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人民军队的唯一宗旨,确立了党指挥枪而不是枪指挥党的原则,制定了军民务必遵守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并且在人民军队中贯彻了群众路线,强调实行政治、经济、军事三大民主,实行官兵一致,军民一致和瓦解敌军的原则,提出并总结了一整套军队政治工作的方针和方法,彻底改变了中国历史上军队与人民相对立的现象,建立起人民自己的军队。

毛泽东是人民战争的光辉实践者。他系统提出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人民军队为骨干,依靠广大群众,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进行人民战争的思想,把马克思主义的奠基人提出的人民战争思想和中外历史上不同程度的人民战争思想向前推进了一步。

毛泽东是革命战争战略战术的科学决策者。在半个多世纪的革命斗争中,他在革命的危急关头和重大转折时期,始终胸怀全局,高瞻远瞩,以雄伟的气魄,远见卓识的才能,正确,果断地作出科学决策,并且使之不断组织实施。他用兵如神,不拘一格,堪称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他善于把握战略和战场主动,在危难之际常常化险为夷。

毛泽东是国防现代化建设的全面开拓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使志愿军创造了在现代条件下进行运动战和阵地战的宝贵经验,从而进一步丰富了其军事理论思想。他对新中国现代军事领域进行了全面开拓和重大改革。他提出建设一支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和一支强大海军和空军的任务,使人民解放军由单一兵种初步发展成为诸军兵种合成的现代化军队,并在较短的时间内拥有了门类比较齐全、具有相当规模和水平的航空、兵器、电子、造船、导弹等工业,拥有了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地球卫星及远程运载火箭。他主张加强并严格部队和军事院校训练,并大力发展了军队院校教育,以此作为加强军队教育训练的重要战略任务,为开创国防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在晚年还科学地分析了国际形势,他提出了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思想,为反对世界霸权主义的战争政策,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毛泽东是中国马克思主义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和军事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创建人和领导人。他的功勋业绩是值得中国人民永远纪念的。

13.周恩来:新中国的伟大功臣

生平简介

周恩来(1898~1976)江苏省淮安人。1917年毕业后赴日本求学。1919年回国。“五四”运动中成为天津学生界的领导人。1920年11月,赴法国勤工俭学。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秋回国后,先后担任了中共广东区委员会委员长、军事部部长、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国民革命军第1军政治部主任,东征军总指挥部政治部主任等职。1926年任中共中央军委委员。1927年2月任中央和上海区委联合组成的特别委员会委员,领导了上海工人第3次武装起义。大革命失败后,任中共前敌委员会书记。同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领导了南昌起义,此后,他在一段时期内主持中央日常工作。1931年12月到中央苏区后,任中共苏区中央局书记,红军总政治委员,中央革命委员会副主席。1933年春,同朱德指挥第一方面军,取得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1934年10月参加长征。1935年1月在遵义会议上,他对确立毛泽东在红军和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起了重要作用。

1937年抗战爆发后,周恩来被推选为中央军委副主席。1938年3月担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1943年8月回到延安后,继续担任中央军委副主席,抗战胜利后,同毛泽东等赴重庆谈判,达成“双十协定”。以后率代表团继续留驻重庆、南京同国民党谈判。1946年11月回到延安。1947年8月兼中央军委总参谋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政务院总理,后为国务院总理直到逝世。

他深谋远虑,促成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在中共“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政策的感召下,当时位居“剿共”最前线的东北军少帅张学良和17路军将领杨虎城于1936年12月12日发动兵谏,扣留了前来督战的蒋介石。当消息传到延安后,中共中央急派周恩来前往西安,力使事变妥善解决,最后促成全国团结一致抗日的最终目的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