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青少年应该知道的影视艺术知识
38055400000034

第34章 外国经典影视作品鉴赏(3)

11.《金色池塘》:“送给父亲的礼物”

老年问题是现代西方社会急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因此,探讨老年问题的影片和探索婚姻与家庭问题的影片一样深深吸引着广大观众。

《金色池塘》所讨论的首要问题是:如何度过晚年,这也是人类不可逃避的社会问题。在西方国家,这一问题尤其突出。人到了老年,即使生活并不贫困,也常因儿女不照料、亲友疏远、盗匪抢掠、经济动荡等而十分悲凉。退休的教授诺曼和他的妻子埃赛尔经济并不拮据,但却倍尝垂暮之年的孤寂迷茫和惶惑。诺曼既怕死亡,又怕身心衰竭、智力减退。惟一的女儿自幼与父亲不和,她匆匆来到池畔度假,又急急离去,正如池塘的水鸟,雏鸟终于飞走,只剩下两只老水鸟了。

诺曼夫妇竭力与死神抗争,随时想证实自己还有力量。埃塞尔在丈夫心绞痛复发时说:她总看见死神挂在他的旁边,它是冰冷的,但“我并不害怕”。他们清醒地认识到,岁月总有一天要把死神带到他们面前,却又不愿放弃抗争的勇气。这对老年夫妇在死神面前,不仅仅现表出强烈的求生欲望,更重要的是对逝去的美好生活的留恋和对未来生活的向往。

影片所表现的另一个问题是三代人之间的感情交流问题。诺曼、切尔西和比利分别代表着三代人,他们间由隔膜到理解的过程,也是十分感人的。他们都非常渴望得到另一辈人的理解,都在苦苦寻找通往对方心灵的桥梁,但总是失败。

整部影片充分地展示了自然界的生机勃勃,又从中透出一种沉重的忧郁。在切尔西与父亲和好的那一场戏中,导演巧妙地以金色池塘为背景,用父女问无言的对视把这种微妙的感情变化传达给了观众。老年人的痛苦和抗争,三代人之间情感的沟通与交流,都融注在影片的每一个镜头中,每一个镜头都是一幅美妙的画。因此,《金色池塘》既是一部探讨老年人问题的家庭伦理片,又是一部唯美的抒情片。

诺曼夫妇由美国影坛宿将亨利·方达和凯瑟琳·赫本饰演。扮演教授女儿的演员是美国著名影星筒·方达。亨利和简在生活中是真正的父女,影片中父女的不和正是生活中方达父女的缩影。这对父女明星多年的冷漠关系,终于通过1980年7月《金色池塘》的拍摄,得到了改善。拍摄诺曼父女拥抱的镜头时,方达父女假戏真做,周围的人无不落泪。简·方达曾高兴地说:“这部影片是我送给我父亲的礼物。”

12.《莫扎特》:一代音乐大师

哀乐声中,莫扎特的灵枢抵达了公墓,没有鲜花,没有挽联,没有送葬的队伍,孤儿寡母伫立街头目送灵车远去。此刻秋风瑟瑟、雨声淅沥,无尽的落叶纷纷扬扬地飘零,哀乐显得那样凄楚、悲怆……这是《莫扎特》中的一幕,让人久久难忘。

影片《莫扎特》完全突破了一般传记片的创作手法。它并不直接以一代音乐大师的生平为主线,却巧妙地采用了旁人的视角,用忏悔作引子,以一个宫廷作曲家因嫉妒而不惜采用卑鄙手段逼死天才来作为情节线索。

影片刻画莫扎特这位闻名于世的音乐家的复杂性格维妙维肖。一方面,他幼稚不成熟、好虚荣、粗野、自高自大、傲慢,他在公开场合从不注意礼节,常常肆无忌弹地放声大笑,即使在皇帝面前也如此;另一方面,他却刻苦勤奋,聪慧过人,富有音乐天才。正因为如此,他不断地受到萨利埃里的中伤陷害,以致英年早逝。

影片扭转了人们通常对天才的错误认识,即认为天才必是完人。其实,天才并不一定是完人,影片中的莫扎特就是个轻浮放荡、粗野自负的年青人。

对于作为刽子手的萨利埃里,影片也没有进行简单化的处理,同样也把这一八物塑造得有血有肉。萨利埃里阴险狠毒,他对莫扎特恨之入骨,想方设法地在皇帝面前和社会上对莫扎特进行攻击诽谤和迫害。同时,萨利埃里又是个狡猾的家伙,表面上装作友善并和莫扎特成了朋友,其实笑里藏刀。甚至莫扎特临终时,萨利埃里还与他一起合唱弥撒曲。影片在无情暴露这一反面人物阴险的同时,又把这位宫廷作曲家描绘成一个工作勤奋者和乐坛的成功者,这就使这一人物的矛盾心理大大复杂化,与才华横溢却无名无利、英年早逝的莫扎特构成了强烈的反差和映衬,有力地突出了莫扎特的形象,使观众感到震撼、酸楚和痛惜。

影片自始至终地贯串了莫扎特的旋律,几乎包括了莫扎特毕生的杰作,如《费加罗的婚礼》、《唐磺》、《魔笛》等等。可以说是莫扎特的奏鸣曲、交响乐和大歌剧的综合音乐欣赏会,使整部影片具有良好的音乐感染力。

13.《甘地传》:印度人民的偶像

《甘地传》是英国与印度于1982年合拍的一部气势磅礴之作。它在第五十五届奥斯卡奖评奖中独占鳌头,荣获八项金像奖,这部影片为何如此轰动?

《甘地传》是一部不同凡响的历史片,它从印度人民的偶像甘地被暗杀开始,倒叙了他伟大的一生,上下五十年,纵横数万里,气势磅礴,属于大手笔之作。全片人物一百多人,群众场面超过十万之众,表演水平高,语言极富哲理。

影片通过许多感人至深的细节,力求真实地再现甘地饱经沧桑的一生,尤其是栩栩如生地刻画一个人道主义者和禁欲主义者的形象,他渴望独立、自由、平等和正义,提倡非暴力抵抗,倡导不合作运动,一生以自我牺牲和甘受磨难来感化他人。

影片中扮演甘地的三十八岁的本·金斯利是英国皇家莎士比亚剧院的著名演员。他的表演可谓形神兼备、淋漓尽致,准确地把握了这个伟大历史人物的内在与外在素质。当他在印度拍摄外景时,一位老人虔诚地跪在他的脚下,不住地亲吻他的拖鞋。金斯利赶忙解释说:“我不是甘地,我是一个演员。”那位老人说:“是的,不错,你使甘地起死回生。”为了演好甘地,金斯利剃光了自己的头发,减轻了二十磅体重,并在烈日下曝晒,以便使自己的肤色变黑。他每天看甘地的纪录影片,研究甘地的哲学思想——瑜伽。为了拍好绝食的场面,他曾连续几天不吃饭,从而取得逼真的效果。当本·金斯利剃了光头、腰缠白布,将甘地谦逊、勇敢、诙谐的品质和他对非暴力宽宏容忍等坚定信念在银幕上展现出来时,观众竞有恍如甘地再世的感觉,不禁为之心折。最后他凭着这种为艺术而献身的精神、以及精湛的演技荣获了第五十五届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

另外,为该片成功起着举足轻重作用的是导演——享誉世界影坛的理查德.阿顿伯罗。他在英国影坛集演员、导演、制片人于一身,擅长拍摄历史、传记等严肃题材影片。

14.《淘金记》:流浪汉的淘金梦

《淘金记》是世界著名电影喜剧大师查理·卓别林自编、自导、自演的经典之作,写流浪汉夏尔洛去淘金,遇上胖子吉姆,他们历尽艰辛,找到金矿,成为暴发户,夏尔洛与他一直爱慕的乔治亚喜结良缘。故事本身并不新奇,但是卓别林充分调动电影手段制造喜剧效果,非常成功。

影片一开始就渲染了环境,突出了夏尔洛的险恶处境:他在白雪茫茫的荒原上乱闯,似乎迷失了方向,在画面中,他的身后出现一只熊,而他却根本没有察觉。影片把一种灾害的可能发生与主人公对此毫无意识这两种对立的因素通过视觉形象表现出来,既有喜剧效果,也预示了夏尔洛将要面临的危险处境。同时也为影片定下基调:这是一部具有悲剧性因素的喜剧片。

构成这部影片的是许多段落,每个段落有自己的基本主题。这些主题往往是严肃的,但在影片的叙述过程中却充满了喜剧场面。卓别林靠这些喜剧场面的逐渐积累,突出每个段落的基本主题。例如夏尔洛在小屋中遇到r逃犯拉森和大个子吉姆,他们共同受到饥饿的威胁,卓别林以饥饿威胁为主题,设计了一系列独特的喜剧场面。夏尔洛把皮鞋煮了,然后分而食之,这还不够可笑。,可笑的是他们模仿参加盛大宴会的方式吃皮鞋,把鞋带当做通心粉,用叉子卷起来吃,把鞋当做鸡肉,但是吐出来的不是鸡骨头,而是鞋钉。接着吉姆因饥饿而丧失理智,影片以吉姆的主观视点表现,夏尔洛在吉姆眼中像鸡一样走路,随后变成了硕大的鸡,吉姆想打死夏尔洛充饥。这种主观镜头表现的幻觉在卓别林影片中并不多见,它不仅加强了喜剧效果,也暗示出严肃的主题:当人们在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就有可能丧失理智而自相残杀,人为了追求财富就会发展到人吃人。由此可见,他是把对社会现实的批判,表演给观众看的。总之,卓别林喜欢利用这种喜剧,揭示社会矛盾,同情弱者,讽刺和批判社会的不合理,塑造感人、生动的喜剧性格,高扬人道主义精神,从而达到无声喜剧的艺术巅峰。

15.《英俊少年》:正直诚实的海因策

《英俊少年》是一部优秀的世界名片,故事并不复杂却深得儿童的喜爱,它的独到之处在哪里?

这部影片写海因策的父母结婚曾违背外祖父的意志,因此他们一直与外祖父断绝往来。当海因策的母亲去世多年,父亲又受人陷害,被捕入狱,等候开庭审判。海因策只好来到未见过面的外祖父身边。海因策正直诚实,取得了外祖父的好感。他孤身一人追踪诬陷父亲的走私犯,协助警察把罪犯一网打尽,使父亲无罪释放,并与外祖父和好。

影片的成功之处在于:

首先,格调积极健康,鼓励儿童培养勇敢、乐观的精神和正直、诚实、热情、乐于助人等优秀品质。影片不是通过说教而是依靠海因策的形象来表现。编导把海因策安排在一个困难重重的环境中,让他在克服困难的时候表现出优秀品质。这会赢得少年儿童观众的好感。

其次,影片情节曲折,有张有弛,节奏鲜明。影片设置了一个贯穿始终的悬念,就是父亲蒙受的不白之冤。为了弄清它,海因策不断采取行动,这可以吸引小观众的注意力。中间又加上外祖父对海因策由反感到喜欢,最后引以为自豪的过程,而这正是小观众感兴趣的内容,因为儿童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是否被成人理解的问题,所以会关心海因策是否能够扭转外祖父的看法等等。追逐匪徒不是儿童能够遇到的生活,但却是他们经常幻想的生活,因此也会吸引他们。影片采取追逐、受骗、摆脱、取胜的情节发展,线索清晰,情节紧张。

影片的细节运用适合于儿童欣赏特点,如最后一场在船上与走私犯斗争,海因策在底舱很容易地找到一把小刀,可以让他割断绳子,又找到警报器,及时发出警报。这种过于巧合的手法在成人影片中是不可取的,但是儿童片使用却是适宜的,因为儿童社会经验少,不会追究它是否过于巧合,不合常情。在与走私犯的斗争中,影片没有过分夸大孩子的能力,而让他采取斗智的办法,先把一人关到舱底,再摇响警报器,引来警察,这样,儿童观众才相信这些做法可能出自孩子。

影片中的音乐和歌曲设计有特色,几次出现,各有作用。这些歌曲流畅抒情,突出了海因策的性格,也使小观众看影片时有抒发感情的机会,不致于过分紧张。

影片涉及的一些社会问题是少年观众不易理解的,影片就尽量虚写、略写,如海因策父亲与女律师的爱情发展,影片点到为止。不过分渲染。对于复杂的帐目问题、走私问题,估计小观众理解困难,一律略写。

影片中的人物尽量做到性格鲜明,如外祖父脾气有些怪,但性格并不复杂,即使是不重要的人物,也力求生动有趣,给人以深刻印象,如市场上录唱片的老人,性格诙谐善良,特点突出。

16.《辛德勒名单》:犹太人的悲惨遭遇

影片《辛德勒名单》是大导演斯蒂芬·斯皮尔伯格于1993年拍摄的一部轰动世界的宏篇巨制。影片深刻地揭露了德国法西斯屠杀犹太人的恐怖罪行,并以其极高的艺术性成为1994.年全球最为瞩目的一部影片。其思想的严肃性、非凡的艺术表现力都达到了几乎令人难以超越的高峰。影片于1993年12月15日在美国上映,当即引起了轰动,获得了金球奖最佳影片奖和最佳导演奖,并获得了美国导演工会奖。在1994年第66届奥斯卡金像奖中,《辛德勒名单》一片毫无争议地夺得了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最佳艺术指导、最佳摄影以及最佳电影剪辑等6项金像奖。对于影片的成就来说,这是当之无愧的。而斯蒂芬·斯皮尔伯格也以此片第一次夺得了奥斯卡最佳导演奖。对于他的才华来说,这是一份迟到的肯定。

在影片的拍摄过程中,斯蒂芬·斯皮尔伯格投入了巨大的精力和热情,实际上,影片的改编权和制片权早在1982年就已买下。但直到10年后,影片的拍摄计划才真正得以实行。为了拍摄这部影片,斯皮尔伯格首次放弃了惯用的电影特技,也拒绝请好莱坞影星主演,而是收集了大量的相关资料,请来了当年集中营的幸存者作副导演,并请被辛德勒拯救的犹太人作影片的顾问。斯皮尔伯格耗费了2300万美元就完成了这部长达3小时15分钟的影片,并谢绝了片酬而将全部个人赢利捐献给美国大屠杀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