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青少年应该知道的影视艺术知识
38055400000004

第4章 影视艺术的发展脉络与艺术流派(3)

《机器舞蹈》正如片名所显示的那样,是一部表现物体和齿轮舞蹈的影片,这些物体和齿轮,是用动作的节奏或形状的类似联结在一起的,其中有许多日常生活的场景和器物,人:物也并没有被排除在外,而幽默感出现在最后,根据报纸上“价值300万法郎的首饰失盗”这一新闻而来的主题。《幕间节目》是为一出芭蕾舞剧的幕间休息时间拍摄的一部娱乐片。前一部分主要是舞蹈,后来舞蹈团的主角被打死,于是转到很长的出殡场面,骆驼拉着灵车,在田野上奔驰,越来越快,失去控制,这里运用了多种技巧,如叠印、变形摄影以及各种剪辑的方法,来表现运动的节奏。富于表现力的细节和准确的蒙太奇技巧,是克莱尔影片的特点。

在《机器舞蹈》和《幕问节目》获得成功后,抽象主义漫无目的地摸索着自己的道路,或者重复着机械化的排列组合,或者走上商业化的道路,直到一些人另辟蹊径,开创了一个新的天地。

11.执著追求快感的超现实主义电影

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是20世纪初西方思想界最具震撼力的发现,对20世纪的人类文明产生了巨大影响。继抽象主义和达达主义之后,法国先锋派走上了超现实主义的道路,而精神分析学说,应该是超现实主义的精神之父。

受弗洛依德的影响,超现实主义认为,人的潜意识活动和本能是艺术创作的源泉,它强调无理性行为的真实性,梦境的重要意义,不协调的队列形象的情绪力量,对快感的执著追求,他们力图摆脱伦理道德和美学观念的种种禁忌,想要表现一个真实的,完全的潜意识世界,表现梦境、幻觉、狂想、意识流,展示下意识中隐秘、反常、变态、刺激的细节。

谢尔曼·杜拉克的《僧侣与贝壳》被认为是超现实主义的第一部作品,杜拉克曾经在抽象主义电影中很有成就,拍过几部用画面语言和演员表演来解释肖邦和德彪西的作品,而《僧侣与贝壳》则完全是对心灵世界的探讨,它叙述了一个在性生活上无能而且无望的僧侣的狂想。

布努艾尔的《一条叫安达鲁的狗》被看作是超现实主义更为重要的作品,它经典地阐述了超现实主义最典型的情绪:激愤、狂乱、令人疯狂的绝望,布努艾尔称它为“对谋杀的热情呼唤”,它反抗现存的一切,对社会、文化、理智、秩序、信仰、宗教不屑一顾。乔治·萨杜尔说:“所有这些超现实主义的‘世纪病’,在《一条叫安达鲁的狗》里表现得淋漓尽致,它成了盲目反抗的青年知识分子的写照,这种无力的愤怒呼声所表现的真实情感,使这部影片具有一种人间悲剧的气氛。”

接下来是谷克多的《诗人之血》,也被看成超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其残暴色彩不次于《一条安达鲁狗》。《诗人之血》中的角色并不是活的演员扮演的,而是那些与人体脱离的一部分肢体,各肢体以复杂的图形相组合,以造成诗人被惨杀的印象。

值得一提的是布努艾尔,他所拍摄的《黄金时代》宣告了超现实主义的结束,他本人则抛弃了形式主义的技巧和超现实主义的比喻后,用纪录片的形式为自己的反抗和绝望找到了出路。1932年,他拍摄了纪录片《无粮的土地》,反映真实的生活,揭露现实的残酷和黑暗,《无粮的土地》描绘西班牙赫尔兹人居住的荒野地区,展现了一片荒凉、贫困、落后的景象,观众看到的是瘦弱的小孩、乞讨的病人、还有残疾和弱智——现实的悲惨和残酷,不是比刻意的矫饰更能震撼人心吗?

12.世界闻名的影城好莱坞的崛起

好莱坞位于美国洛杉矶城的近郊。据说,这里有一座不大的庄园,她的主人维尔科斯夫人是一位英国女性,她从苏格兰运来大批的冬青树来装饰庄园,因为她确信冬青树会带来幸福与安宁。冬青树的英语为Hollywood,于是小镇得名“好莱坞”。

从拍摄电影的角度来说,好莱坞这个地方具有得天独厚的开发潜力:一是特别充足的阳光,这里一年四季多数时间都是阳光明媚、晴空万里;二是良好的自然环境,这里有结构奇特的地形地貌和绚丽多姿的自然景致;三是可供招募的居民,这里居住着印第安人及西班牙、中国、日本、印度等国的移民。所有这些,都极有利于拍片时采光、取景及群众演员的挑选。

1908年初,美国芝加哥山列格电影公司为了拍摄影片《基督山伯爵》捷足先登,来这里买下维尔科斯夫人庄园,建立了一个小小的摄影棚。此间还有不少人来此拍片。到1913年,派拉蒙公司来好莱坞拍摄《通婚者》一片,并于拍完后在拍摄现场上扩大修建起一座具有真正规模的摄影棚。正因如此,人们便把1913年定为影城好莱坞的诞辰载人史册。从此,好莱坞名声大振,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电影制片人和摄制队伍纷至沓来。格里菲斯自1909年起,几乎每年都要率队到这里进行冬季拍摄。他1915年拍摄的《一个国家的诞生》及其后的《党同伐异》,就是在好莱坞摄制而成的。可以说,从格里菲斯开始,美国电影业的重心由纽约转移到好莱坞。

到了20世纪20年代初,经过优胜劣汰的激烈竞争和兼并,已有八大电影公司称雄好莱坞,这就是20世纪福克斯、米高梅、派拉蒙、华纳兄弟、雷电华、环球、联美和哥伦比亚。可以说,美国绝大部分的电影工业都集中在这里,这里有从制片到放映全盘垄断的大公司,有规模巨大的电影制片厂、电影洗印厂和电影机械厂,有无数个外景点上建起的完整的村庄、市镇、码头、车站、城堡、花园、酒楼……随时都可以根据拍摄需要加以装饰和利用。这些雄踞好莱坞的电影企业不仅垄断了国内电影市场,而且迅速地取代法国电影而称霸欧洲乃至世界电影市场。

从此,好莱坞成了闻名世界的影城,人们都称之为“梦幻工厂”。在以后的年代里,这里拍出了一大批被奉为经典的影片。

13.爱森斯坦与苏联蒙太奇派

爱森斯坦在蒙太奇探索的道路上是曲折的,爱森斯坦曾经迷恋过“杂耍蒙太奇”,把一些无联系的镜头硬拉在一起来产生冲击力,他失败了。后来在《总路线》中,他又迷上了“理性蒙太奇”,把影片弄得晦涩难懂,离奇可笑。但他在《战舰波将金号》中,成功地运用了“隐喻蒙太奇”为电影在艺术上的飞跃立下了汗马功劳。

爱森斯坦是以辩证的观点解释蒙太奇的各层次(镜头内部蒙达奇一一镜头间蒙太奇——段落蒙太奇以及整体蒙太奇)的一脉相承和有机扩展的关系,以此强调“镜头——决不是蒙太奇的元素,镜头——是蒙太奇的细胞”,以细胞分裂来比喻蒙太奇通过分裂而综合成新的整体。强调蒙太奇的有机性和典型化职能,这是爱森斯坦的一大贡献。他和普多夫金都坚决反对自然主义,反复阐述艺术家应以自己的观点去分解素材,加以取舍,然后综合成新的整体,以反映出艺术家的“.世界观概念形象”。这一论点成了后来巴赞纪录派电影再现美学攻击的主要目标。

爱森斯坦已经不仅仅是把蒙太奇作为一种纯艺术方法,而把它上升到思维哲学的高度。他在他的两部著作《蒙太奇在1938》和《彩色电影》中都提出了蒙太奇思维的构想。

普多夫金(1893~1953)是苏联著名电影艺术家和电影理论家,他在拍电影的同时,写了不少电影:哩论文章,为蒙太奇理论的建立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1920年普多夫金考入国立电影学院。当时已经27岁。最初他在老导演加尔金指导下参加了影片《镰刀与锤头》的拍摄,他既是导演助理,又兼布景师,并参加编写电影剧本,还在片中扮演了重要角色,1926年他导演的第一部故事片《母亲》震动了世界影坛。影片是根据高尔基的同名小说改编,集中塑造了中心人物母亲和儿子巴威尔的形象,中心人物贯穿全片,引导着矛盾冲突的激化和情节的展开,人物个性鲜明,有细致的心理活动。这部影片成为20世纪30年代电影的基本准则。

接着普多夫金又拍摄了《圣彼得堡的末日》(1927)和《成吉思汗的后代》(1928)都获得了成功。

普多夫金在晚年也对蒙太奇作了非常深入的研究。他把蒙太奇归纳为三个发展阶段,即技术蒙太奇,艺术蒙太奇,思维蒙太奇,并对这三个阶段作了实践和理论的总结,探讨了蒙太奇的辩证实质。

普多夫金也把哲学与蒙太奇的实质联系起来研究。他认为电影的产生与发展,与人类哲学思想的最高、最新的成果紧密联系在一起。这就是指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蒙太奇就是要揭示出现实生活中的内在联系。人类迄今所掌握的最完善的思维形式,就是辩证思维。辩证思维可以最完美地反映客观现实,而电影恰恰能形象地反映出人类辩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苏联蒙太奇学派在理论和实践上为电影的发展立下了不朽的功绩,虽然不乏偏激之处,但贡献是巨大的,业绩是不朽的。

14.魅力无限的蒙太奇冲突原则

冲突原则应该看作是爱森斯坦的蒙太奇理论的核心,这一原则贯穿于他的整个理论体系的始终,从一开始,他就运用辩证法中“对立统一”规律来解释蒙太奇的原理,发现了“冲突”对于蒙太奇的重要意义,并把他加以理论化。

在1925年发表的《对待电影形式的辩证态度》一文中,爱森斯坦明确提出辩证法的对立统一法则在电影艺术中表现为冲突:“辩证法哲学的基础是对事物的一种能动的理解:正与反的对立产生统一,在艺术领域里,这种动态的辩证原则体现为冲突,因为艺术是一种冲突,电影既然是一种艺术,因此电离不开冲突。”

具体来说,爱森斯坦认为:“镜头——决不是蒙太奇的元素,镜头——是蒙太奇的细胞。”之所以借用“细胞”这个词,是取其生物学上“细胞裂变”的含义,蒙太奇是从两个镜头的排列组合之间产生的一个全新的意义,这种全新的意义不仅仅在于量的积累和迭加,而是一种“质的飞跃”。“两个蒙太奇镜头的并列不是二数之和,而更像是二数之积”。

早年学过的日本象形文字给了他很大的启示,在1942年的论《狄更斯、格里菲斯和我们》中,他仍然坚持着他的冲突原则。

对于爱森斯坦来说,电影最重要的不是它的叙事因素,不是情节、故事、人物,而是由蒙太奇——镜头连接所带来的视觉冲击力和情绪感染力,即像他所说:“我们的电影所面临的任务,不仅仅是合乎逻辑的条理贯通地叙事,而正是最大限度激动人心的、充满感情的感染观众。”这使得电影语言的表述范围,从叙事扩展到了情绪和思想,从格里菲斯的叙事蒙太奇到爱森斯坦的思维蒙太奇,是电影艺术发展史上的重大进步。

突破现实生活中原有的生活逻辑,随意地自由地选取具有冲击力的场面,形成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这是爱森斯坦为蒙太奇理论所做的最具建设性的贡献。他的《战舰波将金号》为他的冲突理论作了最好的注释,精确、严整的结构,含义深刻、节奏鲜明的蒙太奇,极其富于表现力的画面结构,罕见的、变化多端的导演手法,前人没有尝试过的对电影摄影机的各种表现手段的运用,大胆的、惊人的电影隐喻——所有这些形成了默片时代最伟大的蒙太奇电影,也显示了冲突的无限魅力。

15.变换自由的蒙太奇时空观念

任何一种艺术品种都是在现实生活的某个维度上——时间的维度或空间的维度——进行选择、取舍、加工和创造。绘画是“凝固的瞬间”,那么它舍弃了时间的维度,因而在空间维度上取得了无限的可能性。音乐是“流动的旋律”,它不涉及空间的形式而在时间上的创造永无止境,而文学,则是占据了最现实的时间和最具想像力的空间。20世纪才发展起来的电影艺术,被称为“活动的画面”。它使绘画流动起来,使音乐形象起来,使延续的时间具有空间表现,同时使空间的造型在时间中延续,在艺术领域,这是一种更为新颖、更为丰富的时空关系,我们把它称作“时空综合的艺术”。

电影在处理时空关系时,最主要的有两种方式,即“再现时空”和“再造时空”。完全的“再现时空”只有在单一镜头中才能找到,在一个长长的移动镜头里,观众的视线缓缓地跟随摄像机移动,他所看到的时空和现实的时空完全一致,中间没有任何分切和割断,镜头内部的造型和运动给人提供的极大的想像空间,就和现实生活一样,这正是巴赞等人所极力推崇的。

如果说长镜头是“再现时空”的不二法门的话,那么,蒙太奇则是“再造时空”的最佳手段,通过蒙太奇——镜头与镜头之间的切换以及连接,重新创造了一个全新的银幕时空,蒙太奇对于空间的塑造为扩大银幕的空间外延提供了绝对的可能性,银幕上完整统一的空间实际上:是由一些不统一的空间段落构成,这为创作带来了极大的自由度,轻松地达到一些看似不可能的空间效果。由统一的空间继而产生了统一的时间的联想。在迄今为止的电影创作中,这种虚构的空间可谓比比皆是,举不胜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