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原文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①;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举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
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②。
《道德经第三十六章》
译文
想要收敛它,必先扩张它;想要削弱它,必先增强它;想要废弃它,必先兴盛它;想要夺取它,必先给予它。
这叫做精深的预见。柔弱会战胜刚强。
鱼不能离开水,国家的法宝不能让别人知道。
注释
①歙,收敛。张,扩张。
②脱;离。渊,水潭。利器,喻权威,包括赏罚、筹谋等等。老子之意谓,赏罚、筹谋之类是统治者的权力,未发之前必须隐藏于心,不要轻易示人,以免他人利用。如鱼不可脱出水潭,离水即失去生机。
解析
大道无言无为,无形无象,但它在于有形的万物之中,按照相对的自然规律行事,有生就有死,有好就有坏。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都会走到某一个极限,此时,它必然会向相反的方向变化。老子对于事态发展的具体分析,贯穿了老子所谓物极必反的辩证法思想。在翕与张、弱与强、废与与、夺与予这四对矛盾的对立统一体中,老子宁可居于柔弱的一面。在对于人与物做了深入而普遍的观察研究之后,他认识到,柔弱的东西里面蕴含着内敛,往往富于韧性,生命力旺盛,发展的余地极大。相反,看起来似乎强大刚烈的东西,由于它的显扬外露,往往失去发展的前景,因而不能持久。在柔弱与刚强的对立之中,老子断言柔弱的呈现胜于刚强的外表。
我们知道大道是无言的、无形的、无声的,它无处不在。大道对我们的控制是我们能意识到,却无法感觉到的,这就是大道的平凡。而它不以声色诱惑,不以名利引诱,不以武力威胁,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使我们不得不顺从它的原则,归属它的怀抱,得到永久的安详和平静,这就是大道的伟大。大道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的平凡,而这才是老子所说的大道的根本。
“柔弱胜刚强”是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举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在这里老子讲的是政治权术,是老子为“侯王”设计的驾驭臣下与对付政敌的策略。这策略就是,让事物走向极端,它就会自己走向反面,利用物极必反的原理达到自己的目的。
故事
张仪牛刀小试纵横术
张仪从鬼谷子那里学到了纵横术,就到楚国去碰碰运气。但运气并不是召之即来的。张仪一时青云无路,口袋里的钱却花得差不多了。他的随从都纷纷要离他而去。
张仪说:“你们无非是因为穿得破烂,才要回去。等我见了楚王,一切就不同了。”
当时,楚王宠信南后和郑袖两个妃子。
张仪见到了楚王,楚王并不买他的账。
张仪说:“大王不用我,我请求到北面的晋国去。”
楚王巴不得他走,就说:“那好啊!”
张仪问:“大王有什么要从晋国得到的?”
楚王笑道:“黄金,珠玉,象牙,犀角,都是我们楚国出产的,我没有要从晋国得到的。”
“喔,难道大王不喜欢美女吗?”张仪故作神秘地问。
“美女?”楚王听了,不由得挺起了腰板。
“是呀。”张仪接着说,“晋国的美女,雪白的肌肤,乌黑的头发,走起路来如风吹杨柳,站在街上,不知道的人,还会以为是仙女下凡……”
“好,好。”楚王连声说,“楚国地处偏僻,从没有见到过这样的美女,天下人都好色,寡人又哪里能够例外呢。”
“但,这个……”张仪搓了搓手,做出一副为难的样子。
楚王明白了:“哦,钱不成问题。寡人多给你带些珠玉就是了。”
张仪又放出风去,楚国上下都知道那位能言善辨的张先生要去晋国为楚王收罗美女了。这个消息使得南后和郑袖大为惶恐,她们仗着自己的美丽容貌,才得到大王的恩宠,要是有了新人,她们知道大王会拿自己当穿旧了的衣服抛在一边。
于是南后就派人对张仪说:“妾身听说先生要去晋国。我这里有千两黄金,献给将军,作为盘缠吧。”
郑袖也送去了五百两黄金。
张仪一切停当,就向楚王告别,并说:“天下道路不通,这次一别,不知何日才能见到大王,请大王赐酒。”
楚王就摆酒为张仪送行。张仪喝了一杯,又说:“这里没有别人,请求大王召身边的人一同喝酒。”
楚王说:“好吧。”
就叫出南后和郑袖为张先生敬酒。张仪见到她们,连忙跪在地上,请罪说:“张仪犯了死罪。”
楚王一头雾水:“怎么说?”
张仪说:“臣走遍天下,自以为见识了天下的美女。但却从来没有见过如此美丽的尤物。我还要说为大王寻找美人,岂不是骗了大王?”
楚王哈哈大笑:“没关系,本来我也以为天下没有人比得了我的这两位美人的。”
从此,张仪得到了楚王的宠信。
画家的巧妙办法
尤金·韦森是美国画家,年轻时,靠专门向时装设计师出售设计草图谋生。为了扩大自己的影响,他每周都要去纽约拜访二位著名的时装设计师,推销自己的设计草图,但每次韦森送上精心创作的草图时,这位设计师总是草草看一遍,然后就下逐客令:“韦森,这些设计图我都不要,看来今天咱们又不能成交了。”这样韦森每次都是碰壁而归。
失败了三年之后,韦森开始总结教训。思考了许久,他想出了一个新招。
一天,他拿着自己创作的6幅尚未完成的草图,匆匆地赶到设计师的办公室。这一次,他没有提到出售设计图稿之事,而是说:“如果你愿意的话,我想请你帮一点小忙。你能否跟我讲一下如何才能画好这些画?”
设计师默默地看了一会儿,然后说:“韦森,几天以后你来拿吧。”
三天之后,韦森又来了。认真地昕这位设计师很耐心地讲述自己的构想,并按照这些意见完成了这6幅草图。结果,草图全部被采用了。
因为,设计师没有理由拒绝韦森“那些天才构思”。从此以后,韦森按照这种做法,不仅把画稿继续售给这位设计师,而且生意也越来越大。
6.物壮则老
原文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①。
其事好还②: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③。
故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④。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⑤。
《道德经第三十章》
译文
用道来辅佐君王的人,不靠武力逞强天下,用武力容易得到报应。
军队进驻的地方,就会长满荆棘;每逢大战之后,一定有荒年。
善用兵者,胜利就可以了,无须用兵来强夺硬取。有好结果了,不要自高自大,有好结果了不要夸耀,有好结果了不要骄傲,有好结果了要看成是出于不得已,有好结果了不要逞强。
任何事物一逞强示壮就要衰老,“取强”、“逞强”不符合“道”,不符合“道”就会很快死亡。
注释
①人主,最高统治者。强,逞强。二句谓,以道辅佐入主者,不以武力逞强于天下。
②其事,指以兵强天下。
③师,军队。荆棘生焉,由于战争破坏,致使人民流散,土地荒芜。
凶年,饥荒之年。战争之后,生产破坏,人民饥荒,瘟疫流行,故曰凶年。
④矜,自满。伐,夸耀。骄,骄横。已,太,甚。五句谓,如果问题已经解决,就不要自满,不要夸耀,不要骄横,不要做得太过,不要逞强。
⑤壮,盛也。物达到极盛就会衰老,这是不合于道的,不合于道必然很快死亡。王弼注:“壮,武力暴兴,喻以兵强于天下也。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故暴兴必不道,(不道)早已也。”
解析
君王在治理天下时,必然有一些辅佐他的人,这些人在辅佐君王管理臣民的同时,也操纵着军队,一旦他们过分夸大军事在整个统治中的作用和地位,势必会影响君王的想法,甚至会给君王带来争夺天下、穷兵黩武的治国主张,酿成不好的结果也就成了必然,不论是胜是败都会遭到报应。因为战争本身就是最大的危害,战争带给我们的是灾难、痛苦和衰亡。
话又说回来,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军队,就会遭到其他国家的侵略,就无法保证自己国家的安定祥和。所以老子主张,用兵之道不是为了战争,不可以强兵天下:而是为保家护国,为确保人民的安全和政治的稳定而用,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是被动的而不是主动的。一旦发生战争,必须用兵的时候。也要遵循大道的原则:不过分用兵逞强,只要达到保全自身利益的目的就可以了;而且在达到目的以后,不要自满、不要骄纵。
因为这样做不仅会引起别人的嫉恨,也会使自己放松警惕,还会使自己放纵和腐化,这会使已经取得的胜利化为乌有,同时导致最终的失败。
所以做任何事都要追求一个合理的度,过度用兵以逞强和显示威风,只会落个一败涂地的下场。这就要求统治者在治理国家时应采用自然而然的做法,而不采取过分的行为,才能确保天下太平、国富民安。
老子向我们说明了这样一个人生道理,做事情不能太过头,太过头就会走向反面,当我们取得了成绩时,不可沾沾自喜,更不可妄自尊大,而应该保持一个适当的度,否则就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
我们常常用乐极生悲来形容那些得意忘形的人,也常常作为自己的警钟,快乐得忘了形的人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
出现这种问题,是因为我们都离大道太远了,无法和大道合二为一。
在情绪的掌控方面,老年人是年轻人的楷模,老年人在残酷的现实生活中经历了太多的大风大浪,情感磨砺得比较坚忍,不容易冲动,也不会感情用事,而年轻人却不同,年轻人经不起风吹草动,稍遇挫折就会痛苦不已。
最正确的方法,是把失意作为一次经验和教训,懂得化悲痛为力量,将劣势向积极的方面转化。这样失败和痛苦,反而能够成全人的成功。
故事
谢瞻收敛得善终
谢瞻是南北朝的人,在刘宋开国皇帝刘裕的手下担任中书侍郎,而他的弟弟谢晦任右卫将军,是刘裕最为亲信的大臣之一,谢晦少年得志,不免盛气凌人。
有一次他回家探亲,家乡的亲朋故旧、乡邻街坊慕于他的权势,都来看望他,行人车马,堵门填巷,盛况空前。
谢瞻见状,惊恐不安,对谢晦说:“你并没有建什么大功,而人们都这么巴结你!咱们家向来自甘平淡,不愿干预国家大事,往来交结的人,也不过是至亲好友,而你现在权倾朝野,这恐怕不是咱们家的福气!”
谢晦自然不会听他的,他便修了一道篱笆,将自己与谢晦的家分隔开,以示划清界线。
谢晦在回到刘裕身边时,他上书请求道:“我们家是寒门素户,父、祖的官职都不高,我的弟弟谢晦,才刚刚三十岁,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志向与才略,可他受的荣宠超过其他大臣,地位又显要而亲近。福气超过了一定的限度就该有灾难降临,这一点只怕不久就会应验。恳请主上对他降职使用,以保全我们这一家。”
刘裕也没有听他的,而且给予谢晦的权势越来越重,谢瞻也越加忧虑。正巧这时他得了一场病,他干脆也不予治疗,任凭病情恶化,终于病危。临终前他给谢晦写了封信说:“我得以保全我的躯体,免受诛戮之刑,深感庆幸,死亦无恨!希望弟多加勉励,为国,也为了咱们的家!”
他得以寿终正寝,全尸而葬,而谢晦不思韬晦,后来参与了谋杀皇帝的活动,终于被处死,兄弟子侄也多被株连斩首。
磨刀霍霍
在某大学里,一位老教授有两个最得意的学生,认为学生中能成就一番大事业的只有这两个人。
可老教授没想到这两个学生日后境遇会有那么大的差异:十多年后,其中一位出国后成了一家国外重点实验室的负责人,他的周围聚集着一大批人才尖子,由他领头的科研项目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另一位在国内一连换了几家公司,却总是与人难以相处难以合作,在前几年的优化组合中,他还被“优化”出局,索性自己干,又被骗亏了本钱……
一天,两人在老教授家不期而遇。处境不佳的那位先抱屈说:“老师,这些年我可从未忘记您关于磨刀的教导,一直没放松知识的积累和自身的努力,而且逢到竞争必一马当先,绝不退后,可谓磨刀霍霍,可怎么总是怀才不遇呢?”
导师未言,另一位开口了:“这些年我也是一直磨刀霍霍。但我除了把刀磨快之外,有时也将它稍稍地磨得钝一些,忍让一点,要知道刀子如果磨得太锋得了,它在碰伤别人的同时,也难免会伤着自己。”
老教授微微颔首,第一位也若有所思。
7.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原文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①。
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②。虽有荣观,燕处超然③。
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④?
轻则失根,躁则失君⑤。
《道德经第二十六章》
译文
重是轻的根本,静是躁的主宰。
所以圣人君子每天出行时都带着辎重。虽有荣华壮观,他却安然超脱。
为什么身为大国的君主,却轻率地对待天下的事情呢?
轻率必然丧失基础,妄动必然丧失主宰。
注释
①根,基础。君,亦根本之意。静,在本章为持重守静之意。躁,行动,含有轻举妄动之义。
②辎重,外出携带或军行运载的后勤物资。辎,有帷盖的大车,既可载物,又可卧人:后勤物资用辎车装载,故称辎重。王弼注:“以重为本,故不离。”二句与“重为轻根”相应。
③虽,通“唯”。燕处,安静处之。超然,超脱之貌。只有安处荣观才可超然。二句与“静为躁君”相应。
④奈何,怎么,质问语气。万乘之主,最高统治者。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出兵车万乘,故天子称万乘,至战国之世大国诸侯亦称万乘。
身轻天下,以身轻于天下。
⑤二句的意思是:轻举则失其基础,妄动则失其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