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处理时,首先要根据原料大小、老嫩程度掌握好加热时间,例如:冬笋、春笋有大小之别,因此投料应当有先有后,或者加热时间有长有短,以防小的已熟,而大的还没有煮透;鸡、鸭、蹄膀等有老嫩之别,也应当区别情况,掌握好原料的成熟度,如制作“京葱扒鸡”、“五香手撕拉鸡”等菜肴时,原料上,加热到半熟程度即可,使之在正式烹调成菜肴的过程中继续成熟,以保持原料本身的鲜味。而制作“走油蹄膀”、“扣肉”等菜肴的原则必须煮熟,并且煮烂,这样经过走油,蹄膀、扣肉的皮才会起泡形成皱纹,符合外观要求。又如茭白、藕以及制作“甜烧白”、“回锅肉”的原料,应当加热到恰好成熟为止,过熟或半熟都将影响切配质量。此外,要根据原料的特殊性质分别进行处理,有异样气味的原料与没有异样气味的原料,有色原料与无色原料,不可同锅进行熟处理,否则将影响原料质量,例如,大肠、肚子、牛肉不可与鸡、鸭、方肉同锅处理;茨菰、萝卜、藕不可与绿叶蔬菜同锅处理。
焯水,又称“水锅”,是熟处理最普遍的方法。把待加工的材料放进水锅,加热成半生不熟的状态后,取出,切好,再进行烹调。
需要焯水的材料非常广泛。大部分的蔬菜和一部分带有污物或腥味的肉类,都要进行焯水。焯水可起到如下作用:
(1)使蔬菜颜色鲜明、柔软,并除去涩味及苦味。例如,青菜、菠菜等绿叶蔬菜,焯水后,会变得颜色鲜明,入口柔软;竹笋焯水后,涩味会消失;萝卜焯水后则会使辣味消失。
(2)排出肉类的血,除去异味。例如,鸡、鸭、猪肉等焯水后,会将血排出;牛、羊及内脏焯水后,可消除其腥味。
(3)缩短正式烹调时的加热时间。焯水后的材料,成为半生不熟的状态,所以正式烹调时可以缩短加热时间。这对于迅速烹调有着重大意义。
(4)调整不同性质的材料,使之在正式烹调时可以齐一熟度。因为各种材料的性质不同,有些材料只要稍微加热就熟了,有些材料需要非常久的时间才能煮熟。例如:肉类与竹笋、萝卜、马铃薯一起烹调时,因为都是必须经过长时间加热的食物,所以不会影响齐一熟度。但是,猪肉与极易煮熟的茭白一起烹调时,当猪肉煮熟,茭白则已过热而失去味道。这种情形,就必须将不易熟的东西先行焯水,才能使加热时间一致。
焯水可分为冷水锅与沸水锅两类。
冷水锅:焯水时,材料与冷水同时入锅。蔬菜类中,适合于竹笋、萝卜、马铃薯、茨菰、山芋等。因为竹笋、萝卜等的涩味与水一起人锅加热,可以除去。而且,这些东西体积比较大,需要较长时间地加热,所以,如果用沸水加热,会发生内部不熟、外部过热的现象。
在肉类中,此法适合于腥味大且有血污的羊肉,以及猪大肠及胃等。这些材料如果放在沸水中加热,则外面会立即收缩,内部的血和腥味则很难排出,所以必须从冷水开始加热。中途须翻动数次,使其均匀受热,沸腾时及早取出,不可过热。
沸水锅:焯水时,先让锅中的水沸腾,然后将材料入锅。蔬菜类中,适合于需要保持鲜明色泽及入口即触的,如油菜、菠菜、青辣椒、芹菜、莴苣、豆芽菜等。这些蔬菜体积小,水分多,如与冷水一起加热,时间拉长,材料中所含的营养素损失很大,色素被破坏,色泽和口味亦将变坏,所以宜等水沸腾后才放进去。
沸水锅也适于处理肉类中腥味小、血少者,例如鸡、鸭、蹄膀、方肉等,可以放进沸水中除去腥味。用沸水加热时,把材料放进去,一沸腾就拿出来。尤其绿叶蔬菜,加热时间不可过长。变化快的蔬菜,例如油菜、豆芽菜等,焯水完后,立刻注入冷水,可以保持鲜明色泽。
焯水中有一些问题需要注意,这些问题处理得妥当与否,将会直接影响到下面加工的顺利进行,甚至决定着成品的成败,因此一定要慎重对待。
①焯水时间因材料而不同:各种材料大小、软硬、色、香均不相同,焯水时必须分别处理。例如,竹笋的大小、硬软不同,处理方式也不一样,大的、硬的,要花长时间;小的、软的,时间则短。焯水时间过短,涩味会残留;时间过长,则丧失鲜味,所以必须分别斟酌适当的时间。
鸡肝和鸭肝的处理方式也不同,因鸡肝软、鸭肝硬,鸡肝在水沸时必须立刻拿出来;鸭肝则需等水沸腾后,再加入少量的水,再度沸腾后才可以拿出来(鸡肝和鸭肝,只有作卤肝时,才要焯水,作其他烹调时,则不需要)。
②有特殊气味的材料与一般材料要分别焯水:食物材料中有浓香味道的,例如芹菜、萝卜、羊肉、大肠等,如与一般无气味的东西一起焯水,则对一般东西的味道有很大的影响,所以要分开焯水。使用同一锅时,应先将无气味或气味小的物料放入焯水,取出后,再将特殊气味或气味浓厚的物料放入焯水,这样可以节省时间和水,也避免串味。
③色浓的东西与色淡的东西要分别焯水:焯水时要注意材料的颜色,不可将色浓和色淡的一起放人锅焯水,例如,将色浓的绿叶蔬菜与色淡的马铃薯、芋、竹笋、山芋等一起焯水,则色淡者会染上色浓者的颜色,破坏其原有色泽,所以必须分别焯水。但如果这些色淡的蔬菜,在正式烹调时要染上浓色,则可以不必保持原色,也就可以放在一起焯。
焯水有优点也有缺点。材料在水中加热,会发生化学变化,例如萝卜的辣味,是一种芥子油,属挥发性无色透明液体。萝卜焯水,芥子油会挥发,可以除去难吃的辣味,增强萝卜的甘味。这是好的一面,但不利的一面也常出现,例如在焯水过程中,可溶性营养会因溶解而消失,这可说是很大的损失,例如,鸡、鸭、猪肉等焯水后,蛋白质和脂肪会溶解到汤中而大受损耗,如果用来作汤,就没问题。但是,蔬菜的情形则有所不同,新鲜的蔬菜富含各种维生素,尤其是维生素C含量丰富,这些维生素对热及酸化的抵抗很微弱,容易溶于水中。所以,蔬菜焯水,维生素C的损失最大,其他维生素也有不同程度的损耗。尤其焯水后,加入冷水,损失更大。
做汤也叫制汤或吊汤,是指将营养丰富、新鲜、味美的动物性原料水煮而取汤的方法,汤的品质好坏对菜肴的品质好坏有很大的影响,尤其是鱼翅、海参、熊掌、燕窝等名贵而本身无特殊味道的材料,必须以汤补充其滋味,所以制汤是非常重要的烹调工序。
汤一般分为毛汤(浊汤)、奶汤(上等白浊汤)、清汤(澄汤)三种。
(1)毛汤:毛汤的颜色浊白,是最普遍而又简单的汤。其做法是将鸡、鸭、猪肉、蹄膀、猪骨等材料用水洗净,放入很大的汤锅中煮沸,除去浮在表面的血和泡沫,然后加盖,继续加热至煮熟(成熟度依材料的用途而定),再取出除肉外的其他材料,继续煮下去,待汤色变成白浊时,就算完成了。这种汤的浓度小,甘味不足,所以仅用于一般料理的调味。
(2)奶汤:将鸡鸭的骨架、猪肉、猪脚、猪骨用水洗净后,放人冷水锅中,以强火煮沸,除去浮在表面的血和泡沫后,加葱、姜、酒等,再以中火持续煮成乳白色为止。
这种汤的甘味和浓度都相当大,能使材料的味道浓厚,香气四溢,故可用于煨、焖、煮汤的调理,或用于烧、扒等比较浓厚的调味。通常情况下,15克原料,可以获得5~7.5克的汤。如果汤量过多,会影响到浓度、味道及颜色。
(3)清汤:一般以鸡为主要材料。汤很清淡,但鲜味很浓,多用于高级材料中的煮物烹调或汤烹调。清汤可分为下列两种:①一般清汤:将老母鸡洗净,置锅中,加冷水,以强火煮至沸腾,然后用弱火长时间加热(一定要持续使用弱火,否则鸡肉的蛋白质及脂肪溶解于汤中会使汤混浊)。鸡与汤的分量比例是:净重1.5千克的鸡,可得2.5千克左右的汤。
②高级清汤:高级清汤是将一般清汤再予添加材料,使汤的颜色更透明,甘味更浓厚。
其制作方法是,用纱布过滤清汤,除去糟粕,再把鸡腿肉的皮除去,切碎,连同葱姜(可加可不加)、绍兴酒及少许水,加入滤过的清汤中,以强火加热,同时用铁勺向一定方向不断旋转,在快要煮沸时改成弱火(注意不要将其煮沸)。汤中的糟粕和黏在鸡上的脏物会浮出表面,用铁勺捞掉,就成为澄清的汤。如果要做更高级的清汤,则用鸡胸肉重复上述的方法。
无论是制作一般清汤还是制作高级清汤,有一些事项都必须加以注意,这样制作出来的汤才能符合加工要求。
必须选甘味浓厚而无腥味的材料:做汤的材料必须是甘味浓厚的。材料的使用方法因地方不同而各异,一般以动物性材料为主,家畜中使用猪蹄膀、瘦肉、脚爪、猪骨等;家禽中则使用鸡肉及鸡骨。
汤的材料一般与冷水一起入锅,中途不加水:做汤的材料一般是整只鸡,或大块肉,如果一开始就放到沸腾的水中,材料表面会变成高温,蛋白质立即凝固,不会溶解到汤中,达不到做汤的目的。因此,一开始就放好需要的水量,以免中途加水而影响汤的品质。
正确掌握火力及时间:奶汤一般用强火或中火煮成沸腾状态,但要注意火的大小,使不致变焦,或发出怪味,汤的品质才会固定。如果火力小,汤味即淡,黏度也不够。奶汤的制作时间约2个小时。
制作清汤时,先用强火使水沸腾,然后换成弱火,保持微小的沸涌状态,不断浮现小泡沫,直到做好为止。
如果火力过强,汤会变成乳白色(与奶汤同色),很难使其恢复澄清状态。如果火力太小,材料中所含的蛋白质无法完全溶解,将影响汤的品质。清汤的制作时间要比奶汤(白浊汤)长,约需4个小时。
做汤时不可先放盐:盐有渗透作用,容易渗透到材料中,使材料中的水分排出,如材料中水分渗出,其蛋白质立即凝固,汤就淡而无味,鲜味也会消失。
过油是将已经成形的材料或焯水处理过的材料,在油锅中作初步的熟处理,这是烹调前的准备事项,也是烹调过程中的一道工序。
过油与烹调的品质有很大的关系,如果材料过油时的油温、火力和加热时间掌握得不好,则材料会变得很硬,或变焦,或不熟、不香,因此对过油的技术要求很高,且要求熟练。过油分两种:
(1)在材料上沾粉或着衣后过油:在材料上沾粉或着衣,材料表面会被一层有黏性的膜包覆着,过油时,可使水分不散发出来,并保持甘味和柔软。
过油时,如何掌握锅中的油温,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依一般习惯,油温可作表(第68页)中所指的分类:
材料要人锅时,必须迅速判断决定用哪一种油温过油。但这要依火力的大小、过油时间的长短、材料的性质及分量而定。
一般而言,使用强火时,材料入锅时的油温要低;使用中火时,油温要高。若油温太高,可将锅稍端离火焰;若材料硬,体积大,则油温要高;材料柔软,体积小,则油温要低。如果要放进很多材料,则油温要高;如果要放入少许材料,则油温要低。
这些方法互有关联,在温油、热油、高热油中使用哪一种油温,则应正确掌握当时的状况而加以选择。想要使其表面脆酥,过油时要炸两次。要使有衣而且较大的材料表面柔软时,可用温度高的高热油锅炸。
想要炸成白色的料理,过油时必须使用猪油或清油(未用过的植物油),火力不可过强,油温也不要过高。
(2)不沾粉不着衣的过油:这种过油方法使用频率要高于前者。日常出现的三鲜中鱼的干炸;家常豆腐中的炸豆腐;五香鸡块中的豆腐干等,都是属于此类。
其他,如焯水处理后的大型材料过油,行话称之为“走油”均属此列。使用走油的材料,是方肉及蹄膀等大的肉块。其制法是,先将材料入锅焯水,至筷子可戳破时,捞起,除去水分,或用清洁的布吸取水分,放人热油锅中,盖紧,炸熟后起锅。
走油时,油量必须到材料能全部浸入的程度。用强火,待锅中的油冒青烟时,将材料放入,然后,将火力适当调低,使不致炸焦。另需注意的是,将材料放入高温油锅时,要防止锅中的油向外飞散造成烫伤。用右手握持装材料的漏勺,左手拿起锅盖使其直立,遮挡脸面,在材料入锅后,立即盖紧,以防止烫伤事故的发生。
材料入锅时,一定要使皮下肉上。皮的组织非常密,而且弹性很强,不太能炸熟。皮在下,则能炸熟,而且使其有柔软的作用。
盖锅时,锅中会有很大的爆裂声,这是一部分材料的水分被蒸发,和油一起飞散所发出的声音。爆裂声变小时,表示材料表面的水分已大部被蒸发,皮的部分也变软了。此时打开盖子,用漏勺慢慢移动材料,使皮的黏着质不致粘住锅底或变焦,同时如果油的表面浮现小泡沫,要予以除去。通常材料出锅时要立刻浸入冷水中,突然冷却,可使皮的部分产生皱纹。
所谓走红,又称上色,指将材料和各种有色的调味品放入锅中加热,使材料着色。通常,强韧性的材料,如“酱肉”、“酱鸭”、“红烧鸡”、“红烧蹄膀”、“走油肉”、“走油蹄膀”等的烹调,都必须走红。
走红的方法是将焯水或走油过的材料放入连续使用中的红锅(即走红的锅,行话称之为“老卤”),先用强火煮沸,再改用弱火加热,使调味品的颜色慢慢渗人材料中。走红过程中,通常置竹笼于锅底,再将材料置竹笼中以防止材料粘住或焦附锅底。
走红所使用的材料是酱油、绍兴酒、糖水,有时将桂皮、八角等香料放入卤中。
红锅的卤汁可连续使用多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