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植物食用油
花生油是从花生仁中提取的油。花生油在夏季是透明的游动液体,到冬季则为黄色半固体状态,属半干性油脂。我国花生油主要产区在华东、华北等地,各地区人民多喜食用。
花生油按加工方法和精制程度的不同,可分为毛花生油、过滤花生油和精制花生油三种。毛花生油呈深黄色,含有较多的水分和杂质,浑浊不清,但可食用。过滤花生油较为澄清,不易保管。精制花生油透明度较高,所含水分和杂质较少,因经碱制除去了游离酸,不易酸败,是良好的食用油。
用冷压法提取的花生油,颜色浅黄,气味和滋味均好。用热压法提取的花生油,则为浅橙黄色,有炒花生的气味。
豆油是从大豆中压榨出来的,有冷压豆油和热压豆油两种。豆油营养价值较高,是家庭烹制菜肴的主要食用油。冷压豆油的色泽较浅,生豆味淡;热压豆油由于原料经高温处理,其出油率虽高,但色泽较深,并带有较浓的生豆气味。按加工程序的不同可分粗豆油、过滤豆油和精制豆油。
粗豆油为黄褐色。精制豆油大多为淡黄色,黏性较大。在空气中久放后,豆油油面会形成不坚固的薄膜。
粗豆油和过滤豆油不宜作烹调用油。
菜籽油又叫菜油,是由油菜籽榨出的油,也是家庭烹制菜肴的主要食用油之一。菜籽油主要产区以长江流域及西南各省为主,产量居世界第一位。
普通菜籽油呈深黄色,含有油菜籽的特有气味,且有涩味,属半干性油类。粗制菜籽油呈黑褐色,精制的为金黄色。
香油是由芝麻提炼出来的,因有特殊的香味,故被称为香油。河南、湖北二省为主要产区。香油的消费以北方为主。
香油按加工方法的不同,分为冷压香油、大槽油和小磨香油。冷压香油无香味,色泽金黄,多供出口。大槽油为土法冷压香油,香气不浓;小磨香油呈红褐色,香气浓郁,应用最为广泛。香油的耐贮性较其他植物油为强,在保管中很少发生氧化酸败。
香油是调制凉菜的主要调味用油,也常用于热菜烹制。
棉籽油是从棉花籽中提取的油,可分为毛棉油、过滤棉籽油、半精炼棉籽油和精炼棉油四种。毛棉油呈黑红色,含有红色棉酚(棉酚是一种有毒物质,同时也是一种抗氧化剂),不能食用。过滤棉籽油可供食用,但需高温处理,使棉酚分解,失去毒性。半精炼棉籽油是将棉籽油加碱炼制后再经过滤而成的油,可食用。如再经过滤一次即成为色泽浅淡的精炼棉籽油,其品质较好。棉籽油含有固体三甘酯,熔点较高,在气温较高的季节为透明的液体,在冬季则变为浑浊浓稠的半固体。
棉籽油除作为一般食用的油外,其所含固体三甘酯在工业上可作为人造奶油的原料。
米糠油是由大米的谷库中提制的油,是近年来新开辟的食油来源。米糠油对人体有较高的营养价值,除具有其他油脂的营养功能外,还含有较多的人体所需要的油酸、亚油酸及谷维素,对降低人体血清胆固醇的浓度有较好的效果,可防止动脉血管硬化,被称为非常适合食用的油脂。
玉米油色泽淡黄透明,是从玉米中提炼的油,为一种新生产的食用油。玉米油内含有60%的脂肪酸,具有与米糠油同样的营养功能,其熔点较低,易为人体消化吸收。
从橄榄中榨取。
主要从花生、大豆里提取。
用牡蛎的肉制成的浓汁,供调味用。
(二)动物食用油
猪油又名白油,用途很广,是从猪的脂肪组织板油、肠油(即水油、网油)和皮脂肪层肥膘中提炼出来的。
猪油色白味香,质肥腴美,熔点较羊油、牛油为低,一般低于人体温度,易被人本吸收,但不宜长期大量食用,应作为辅助食用油。
猪油存放时间不宜过长,特别在温度高的夏天极易与空气接触而发生氧化,致吏酸败变质。酸败变质的猪油有“哈喇味”,不能食用。
牛油是牛体中的脂肪组织溶炼而成,凝固后为淡黄色或黄色。如呈淡绿色则较次。在常温下呈硬块状态。
牛油的熔点高于人体的体温,不易被人体消化吸收。牛油在中式烹调中使用不高,一般用于西餐。
羊油是从绵羊或山羊的体内脂肪中提炼出来的。绵羊油无膻味,山羊油有宣味。
羊油不易消化,在烹调中使用很少。
(三)常用单碌调昧品
食盐为海水或盐井、盐池、盐泉中的盐水经煎晒加工而成的氯化钠的结晶,含镁、铁等矿物质。食盐按加工程度的不同,可分原盐(粗盐)、洗涤盐、再制盐(精盐)。再制盐的杂质少,质量较高,晶粒呈粉状,色泽洁白,多作为烹调之用。此外还有人工加碘的再制盐。
盐是烹制菜肴中最基本的调味品,每人每天需要2~10克盐。盐除了食用之外,还可以作防腐剂,利用盐很强的渗透力和杀菌作用保藏食物,如腌菜、腌鱼、腌肉等。
食盐吸湿性大、易溶于水,因此,应防止产生潮解、干湿和结块,平时应存放在缸、罐等陶器中并盖上盖子,以减少与空气的接触。
味精是一种很好的调味品,易溶于水,能给植物性食物以鲜味,给肉食以香味。
在汤、菜中放入适量味精,会使其味道更鲜美。有时,味精还能恢复食物在调制过程中丧失的香味。味精的主要成分——谷氨酸钠进入肠胃以后,很快分解出谷氨酸。谷氨酸是由蛋白质分解的产物,是氨基酸的一种,可以被人体直接吸收,在人体内能起到改善和保持大脑机能的作用。谷氨酸钠在100℃时就会被分解破坏,因此,做汤、烧菜时放味精,能够使味精分解,大部分谷氨酸钠变成焦谷氨酸钠。这样不但丧失了味精的鲜味,而且所分解出的焦谷氨酸钠还有一定的毒性,所以不宜将味精与汤、菜放在一起长时间炖煮,必须在汤、菜做好之后再放。碱性食品不宜使用味精,由于碱会与味精发生化学变化,产生一种具有不良气味的物质谷氨酸二钠,失去调味作用。另外,不要过量食用味精,如汤、菜里放得过多,会产生似碱非碱且涩涩的怪味,更为严重的是还会引起某些疾病。
用于烹调菜肴的酒称为料酒。不仅中国人做菜习惯加料酒,外国烹制西餐也常用酒做调料。料酒对烹调菜肴主要起三方面作用:
(1)增加香气:料酒本身的芳香酯类是呈香物质,能给菜肴增香提味;料酒中的酒精成分具有挥发功能,能把食物固有的香味诱导出来,使香气四溢;料酒所含氨基酸在烹调中能与食盐结合,生成氨基酸钠盐,使菜肴滋味鲜美;另外,氨基酸还能与食糖相结合,生成具有诱人香味的芳香醛。
(2)去除腥气:鱼类等水产品的腥气来源于其本身含有的一种叫“三甲胺”的化学物质。这种物质在酒精中能够溶解,并随之挥发,所以料酒有去腥除异味的作用。
(3)改善菜肴质地:在烹调中,料酒能渗透到食物组织内部,改变菜肴固有组织结构,使其多种有机物质微量溶解,使其质地松嫩。另外,料酒在腌渍食品过程中还能起杀菌消毒的作用。
购买料酒不宜选择白酒和啤酒,而适宜选择黄酒。为什么黄酒适合作为料酒呢?原因一是黄酒氨基酸含量高,能为菜肴增鲜;二是黄酒含酒精量适中,能去腥杀菌,嫩化食物组织。白酒是蒸馏酒,缺乏呈味物质(如氨基酸等),且香型与菜肴不协调,加之酒精含量高,在加热时遇到蛋白质会很快进入其中,破坏其结构,使之脱水分解,影响其口味。另外,白酒当料酒会使菜肴产生挥发不掉的酒精气味,影响菜肴的质量,所以白酒不适合作为料酒。啤酒虽含有多种氨基酸,但酒精含量太低(3%~4%),且酯类含量有限,对菜肴的增香去腥作用不明显,所以通常不能用来做料酒。葡萄酒中氨基酸含量低,仅为黄酒的四分之一,因此提鲜作用差。但葡萄酒常被用于烹制西餐。中餐和西餐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中餐的味道比较浓郁,讲究配料的增香提味作用,而西餐的味道比较清淡,注重食物的天然风味。葡萄酒中除含有酒精外,还含有多种糖分,如有机酸、单宁、芳香成分等。葡萄酒中的酒精能除去食物中的不良气味(如腥味等),酒精挥发后,可留下葡萄酒怡人的芬芳,使菜肴风味优雅,味道柔润。如果做西餐,可以选购葡萄酒作为调料。
酱油又名豉油,是用面粉或豆类,经蒸罨发酵,加盐、水后制成酱的上层液体物质。酱油以咸味为主,亦有鲜味、香味等,能增加和改善菜肴的口味,还能增添或改变菜肴的色泽。根据其所用的原料及生产方法的不同,酱油基本可分为天然酱油、化学酱油、老抽、鱼露、生抽、甜酱油等。
酱油性味咸、寒,含蛋白质、多肽及人体所必需的多种氨基酸,并含有多量的食盐及硫酸盐、磷酸盐、钙、镁、钾、铁、糖类、有机酸、色素、香料成分。
酱油主要食用方法有凉拌调味,以酱油为主,加糖、醋、香料等浸渍食物,使其味浸入食物内部,如熏鱼、熏鸡;烹饪调味,许多蒸菜、烧菜、炒菜、汤菜,都可酌加酱油,以取其鲜、香和色泽;肉馅调味,蒸饺、包子的肉馅,用优质酱油调味,以保持特有风味;调味配味,如凉拌白斩鸡宜用浅色酱油,既调味又保持菜品的本色,有些拼盘或红烧卤菜,用浓色酱油,既调味又取其酱红的色泽;味碟,以酱油为主,兑入味精、香油等做味碟,用于炖肉、涮羊肉等蘸味食用。
要提起注意的是,在夏季酱油经常会发生“长醭”的现象,这是微生物中膜酵母菌繁殖的结果,继续发展就变为一层厚厚的白膜。“长醭”的酱油口味不好。为了防止白膜的发生,应将酱油置于阴凉干燥的处所。
酱是指大豆酱、蚕豆酱、面酱、豆瓣辣酱等以及各种以酱为原料再加工的制品。
(1)大豆酱:以大豆为主要原料而制成的酱,也称黄喜酱或喜酱,我国北方地区称大酱。它的生产原料为大豆、面粉、食盐和水,经过制曲和发酵等过程而制成。
(2)蚕豆酱:以蚕豆为原料而制成的酱,有时也称为豆酱。适合于卤制品和叉烧汁用料。由于大豆是我国的主要油料作物,用途极为广泛,不可能主要用来制酱,而我国的蚕豆的产区范围却很大,数量也多,因而是一种极适宜的代用原料。
蚕豆酱的制油和发酵方法与大豆酱基本相同。
(3)面酱:也称甜酱、甜面酱,又叫甜味酱。它是以面粉为主要原料制成的酱,带有一定的甜味,适用于酱烧菜类用料。
醋又名苦酒、酢酒,是米、高梁、酒、酒糟等食物酿制成的酸味液体,在烹调中为主要的调味品之一,以酸味为主,且有芳香味,用途较广,是糖醋味的主要原料。食醋能去腥解腻,增加鲜味和香味,能在食物加热过程中减少维生素C损失,还可使烹饪原料中钙质溶解而利于人体吸收。此外,还有活血散淤、消肿软坚、解毒杀虫的功效。食醋因原料和制作方法的不同,可分为发酵醋和人工合成醋两种,其品种主要有米醋、熏醋、白醋等。
醋的食用方法很多,在烹调中用途较广,常用于熘菜、拌菜及腥昧较重的菜肴中。
淀粉,是玉米、豆类、番薯、土豆等经过加工制成的,色白,有光泽,用于菜肴上浆、挂糊、勾芡,适用于炒、炸、烧、羹汤膏类菜肴,也有保温保鲜作用。常见的淀粉又可分为干淀粉和湿淀粉两种。湿淀粉是指加工后未脱水晒干而直接供应的。在饮食业中,于淀粉加水调成的粉汁,习惯上也称为湿淀粉。在烹调中使用的淀粉,根据其加工的原料不同,主要有菱角淀粉、土豆淀粉、绿豆淀粉、甘薯淀粉及小麦淀粉等。这里简单介绍一下前三种:
(1)菱角淀粉:菱角淀粉是由水生植物菱的果实加工而成,质量最好,呈粉末状,颜色洁白且有光泽,用手搓碾细腻而光滑,黏性大,但吸水性较差,产量也很少。
(2)土豆淀粉:土豆淀粉色洁白,有光泽,黏性大,吸水性较差,质量同菱角淀粉差不多。
(3)绿豆淀粉:绿豆淀粉是由绿豆加工而成,质量同菱角淀粉差不多。
家庭烹饪多用白砂糖和绵白糖。白砂糖用甘蔗汁制成,绵白糖一般由甜菜根等炼制而成。白糖不仅是一种甜味原料,在调料中还能起到增色调鲜的作用,含糖99%,还含有钙、铁等矿物质。
(四)芳香类单调昧品
花椒又称山椒、巴椒、川椒等,是芸香料植物花椒的果实。品质以鲜红光艳、皮细均匀、气香味麻辣、种籽少、无异味者为佳。适用于炒、炝、烧、烩、蒸等多种烹饪技法,还可以用于制作面点、小吃的调香料,对食欲有一定的增强作用。
桂皮即桂树的皮,有时也称肉桂、五桂皮等名称,主要产在广东、广西、浙江、安徽、湖北等地。以广西所产的桂皮质量为最好。桂皮以皮层厚、油性大、香气浓、无虫蛀、无霉斑者为上品,它的味辛甘、性温热。
丁香也常称为丁子香。烹饪中是采集丁香的茶蕾经干燥而成。主要产于广东和广西两省。丁香以香浓郁、有光泽者为上品,干燥无油者为次品。
八角又称大茴香、大料、八角香等名称。在我国主要产于广东、广西等地。
小茴香又叫小茴、小香等名称。它的外观如稻粒,色泽为灰色至深黄色,有较浓郁的香味,味辛性温,以颗粒均匀、饱满,色泽黑绿、气味浓者为最佳。
紫苏产于我国的广东、广西、湖北、河北、江苏、浙江等省。烹饪中常用的是紫苏的叶片,经干燥后便可长期保存并使用。紫苏的香气主要来自于左旋紫苏醛左右、二氢毒芹醛等香味物质,烹饪中将紫苏用于制卤菜调香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