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在中国做生意必读的18条理念书和123个案例
38241500000049

第49章 理念精益求精,质量为本(3)

此后几年间,海尔的冰箱先后10次在国际招标中中标,1990年获得中国家电惟一驰名商标的荣誉,一代中国名牌冰箱从此诞生。1988年9月,海尔冰箱荣获中国电冰箱史上第一枚国优金牌,海尔的质量管理上了一个大的台阶。海尔生产的家电产品都通过了IS09001国际质量体系认证,有些产品还通过了IS014001国际环境体系认证和ISO10012国际计量体系认证。1990年和1998年,海尔分别荣获国家质量管理奖和国家质量奖。2001年2月,在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首批认定的免检产品中,海尔共有冰箱、空调、洗衣机、彩电四大类产品获国家免检资格,是获得免检产品种类最多的企业。2001年9月,海尔荣获国家质量管理大奖。

张瑞敏在狠抓产品质量的同时,还提出了质量经营的概念。质量经营是当今世界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和实践的最新内容,要求企业从广义的质量(质量战略、产品的安全性、可靠性、包装及包装材料、营销策略和服务等)着手提高市场竞争力和抵御风险能力,以领先的质量不断扩大市场份额;把追求顾客满意和钟情当作企业永恒的目标,分析顾客的潜在需要。以顾客的完全满意来赢得顾客的钟情,从而稳住顾客并不断增多顾客的数量,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所有受益者之间形成伙伴间的合作关系,即把投资者、科研人员、材料供应商、企业全体员工、经营代理人和经销商的利益紧密相连,实现真正的利益共享;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建立企业全面质量管理的自我评估体系等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以前产品质量的概念就是符合标准、牢固耐用,在企业的管理中把质量检验当作保证质量的主要手段,质量是‘内敛”的;但是到了今天,质量就是满足用户的、市场的需求,即质量的“适用性”概念完全取代了质量的“符合性”概念,质量成为“外散”的。

在海尔,质量的概念是“大质量”的范畴,包括设计、生产、销售服务等。质量也不仅仅局限于生产线上,连接待员、门卫对待客人的态度等都包含有质量的内容。

即使在大举扩张的过程中,海尔也没有偏离过质量驱动战略。

在国内,随着企业的壮大,海尔的产品已由冰箱发展到空调、冰柜、洗衣机、微波炉等系列家电,但海尔严格实行质量控制,在内部设立了HR五级认证制度(HR是Haier的缩写),通过这种制度决定是否允许新加入集团的企业使用海尔商标。五级认证制度规定:为了用质量来维护品牌的形象,由海尔咨询认证中心专门负责考察最新归属海尔的产品质量;所有新企业加盟之后,初期仍打原来的牌子,只有待一级一级通过认证之后,才允许打“海尔”的品牌;有些兼并过来的企业,甚至要花一年半时间才能通过这个认证。这样,海尔提高了整体竞争实力,同时又避免了品牌的含金量下降,如1992年加入集团的冷柜、空调器两个厂就是经过审核认证后,才分批获准使用海尔商标的。集团下属企业领导都能够坚定不移地贯彻海尔在质量管理方面的方针,使新面市的产品保持海尔高质量的一致性。

消费者对海尔人艰苦卓绝树立的海尔品牌具有深刻的形象认识,对同牌产品产生一致的认同,并以企业的形象作为购买依据,从而给海尔带来了综合的效益。

如今,“海尔”已成为纯正的“中国造”精品的代名词,并以‘产品零缺陷、使用零抱怨、服务零烦恼”的特色向全球展示自己的风采,同时海尔也从中获取了丰厚的收益。

【感悟中华商魂]

海尔把追求产品质量的零缺陷作为追求卓越经营业绩的基础。海尔在创建初期就通过用大锤砸毁76台有质量缺陷但“还可以用”的冰箱这一事件,砸出了“有缺陷的产品就是废品”的质量意识。

******说过:“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然而,像海尔这样严格、认真地对待质量的企业实在太少。尽管我们曾一遍一遍地诵读,但如今我们在很多地方缺乏这种认真精神。为什么我们的卫星能够上天,导弹可以跨过大洋击中目标,但一些普普通通的船舶配套产品,甚至小五金仍要进口?总体看来,不能认真地、持续地、一丝不苟地抓好质量是主要原因。

所以,企业要做大做强,首先要从细节上认真做起,我们的古人所提倡的“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成于易”,就是体现了这个道理。而海尔的质量意识就是古理今用的成功典范。

六必居:质量第一

六必居,作为京城闻名遐迩的老字号,在京城享有崇高的声誉。作为一家制作酱菜的“小门店”,经历几百年的岁月洗礼而依旧存在,自然有它的独到之处。这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质量上乘,六必居的酱菜风味独特,酱制严格遵守规程,次料不用,操作一丝不苟。

黄酱和甜面酱是腌制酱菜的主要原料。六必居制作的黄酱,特选河北省润县马驹桥和通县永乐店等地产的颗粒饱满、油性大的黄豆,做甜面酱时则专门从河北省涞水县购进黏性大的小麦为主料;制作白糖蒜,要高价购买长辛店李恩家或赵辛店范祥家中的六瓣白皮蒜,每头重一两二三,夏至前三天起出来,否则容易老,买的时候要带泥,以保持新鲜。据说,六必居在挑选黄瓜时也达到令人惊讶的地步,选取的黄瓜必须上下一般粗,每斤不超过六条,不要弯曲大肚的。

制作时也一点不含糊。以制作黄酱为例:首先把黄豆用温水浸泡透,上屉蒸熟,随后拌以白面,放在碾子上碾碎,接着将碾碎的黄豆放进模子里,上盖净布,人上去踩硬。从模子里取出后,用力拉成三条,切成长方块,码放在木架上,用锡箔包封严,促其发酵。发酵后,让小学徒不断地用刷子把锡箔上生出的白毛刷去。经过二十多天时间,酱料才能制成,把酱料放人大缸内,适量加盐、加水,再用水把硬块浆料浸泡稀软。学徒们使用木耙在大缸内上下翻动,使其再次发酵,经过一个伏天,黄酱才能制成。正是这种严格的操作规程,保证了六必居酱菜的质量。

据说,旧时六必居为了保证质量,每年前半年进货,后半年销售。销售时间虽短,但供不应求,仍然能够获得巨大的收益。

【感悟中华商魂】

“六必居”酱菜成为一绝的法宝是选料讲究,工艺精湛。“选料讲究”,就是要做好生产上的物的要素(即生产资料)的文章;“工艺精湛”,就是要做好生产上的人的要素(即劳动力)的文章。

六必居的“六必”店规是:1、黍稻必齐(制酒用的各种粮食必须齐备);2、曲蘖必实(必须如实按配方投放酒曲);3、湛之必洁(浸泡酒曲必须清洁);4、陶瓷必良(用的缸必须是优质的);5、火候必得(操作规程必须掌握得当);6、水泉必香(制酒必须用优质泉水)。其中1、2、4、6四项是对生产资料的质的要求,3、5两项是对劳动力的质的要求。

对于这“六个必须”,今天我们用马克思的经济理论加以剖析,是符合资本有效运行的客观要求的。马克思在他的《资本论》第二卷中,在分析到资本循环运动的第一阶段时指出,当G(货币)转化为w(商品),即转化为作为生产要素的商品时,必须遵循“质的分割”的客观要求。这就是说,当资本运动到这第一阶段时,必须按照特定的质把w(商品)分割为A(劳动力)和P(生产资料)。他说这种具有特定质的劳动力和特定质的生产资料,自然要与所生产物品的种类相适应。以上例来说,为了与“六必居”所要生产的那种优质名牌产品相适应,在劳动力上必具备“湛之必洁”、“火候必得”这两方面的质的要求,在生产资料上具备“黍稻必齐”、“曲蘖必实”、“陶瓷必良”、“水泉必香”这四方面的质的要求。这正是马克思提出的在准备生产要素时的“质的分割”的客观要求。

王麻子:质量创造声誉

清顺治年间,有位姓王的山西人来到北京,初来时曾在宣武门外摆摊,出售火镰,不久改经营刀子和剪子。因他脸上有麻子,遂被人们称作“王麻子刀剪铺”。

王麻子不过是一个大老粗,斗大的字不识一筐。但看似不起眼的他却有了了不起的优点:特别细心,特别认真,干活处事特别爱较真儿。凡是他经手得到件,没有一把次货。有人看着有点好笑,就说:“你不就是开个小店赚点钱吗?又不是给皇宫里进贡,用得着那么细心吗?”王麻子憨厚地一笑,也不说话,继续干活。

山西人向来讲究实用,花里胡哨的东西糊弄不了他们,王麻子也是如此。他收购旧剪刀,外表美观只是最基本的一个条件,如果质量不合格,马上淘汰。每次收购,他总是不厌其烦地进行挑选,坚持“三看”、“两试”:三看是看外观、看刃口、看剪轴;两试是试剪刃、试手感。凡是经不住这“三看…‘两试”的,一律不收。

王麻子收购旧剪刀达到了十分苛刻的程度。有时候明明不错的剪刀也被王麻子拒绝了,有时候看似笨拙的剪刀,王麻子却能给人家较高的价格,这为他带来了不少麻烦。开始时,小小的刀剪铺竟然没有多少剪刀,而且资金紧张,王麻子陷入困境。可是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王麻子仍不改初衷,仍然严把质量关。而且在收购剪刀的过程中,他的眼光越来越尖锐,只要是好剪刀,无论外表是否生锈,他一下子就能辨出好坏。

时间一长,奇迹出现了,同行们万万没想到,“死心眼”的王麻子坚持了一年之后,他的剪刀竟然有了名声。他卖出的剪刀,每一把都在为他做着宣传,人们都非常相信他,买他的剪刀,放心、好使、耐用。

王麻子去世后,刀剪店由后代接办。到了清嘉庆二十一年(1861),这家刀剪铺挂出“三代王麻子”的招牌,继续严把质量关,使“王麻子剪刀”这一品牌能继续独领风骚。即使别的刀剪铺也挂出“汪麻子”、“真王麻子”等招牌,但北京人大多知道,只有“三代王麻子”的剪刀才是“真品”,别的店无法比。因为“王麻子”的手艺世代单传,有着独特的外人无法得知的技艺。

王麻子的剪刀质量好,主要有三大特点:一是剪轴部位合理;二是剪头长、剪口顺;三是剪巴短、剪轴粗。有了这些特点,王麻子剪刀能很容易的裁剪特别柔软的东西,丝绒绸缎,一剪即断不挂丝;也可以剪硬的,一剪下去,能剪40层布,细铁丝也能一剪即断。由于王麻子剪刀表面乌黑油亮,刀口锋利,所以被誉为“黑老虎”。黑老虎轴粗有力,剪尖灵巧,槽口易磨,刃薄锋利,头长把宽,轻松口顺,经久耐用,直到现在都是“剪刀之王”。

【感悟中华商魂】

“王麻子剪刀”凭“三看两试”闻名于世,靠的是“好酒不怕巷子深”的口碑。

为何酒好不怕巷子深呢?原因很简单,就是在于一个“好”字。这应从两个方面认识,一是酒本身的质量要好,酒酿好了,香飘十里,才能拥有一个不断壮大的消费,群体。二是宣传力度要好,酒好亦要吆喝好,宣传到位,酒随之名扬天下,占领广阔x的市场,何惧深居区区小巷尔?

然而。在当今市场竞争空前激烈的情况下,企业要有“好酒不怕巷子深”的口碑,靠的首先是产品的高品质,产品的精益求精。王麻子的那个年代不像今天有电视、平面等宣传广告,中国那个时期的产品要有知名度,只有依靠优良的品质做保证,来赢取人们的口碑宣传,即所谓的“一传十,十传百”。这个理论应用到现在,就是企业要以“质量为本”,酿出“好酒”,只有这样,才能依靠强大的广告策略做出自己的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