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在中国做生意必读的18条理念书和123个案例
38241500000058

第58章 理念任人唯贤,人尽其才(2)

近代中国的著名企业家穆藕初指出:“人才为事业的灵魂”、“凡百事业之成败,全视人才之优劣”所以人才是企业无法估量的资本。现代企业管理中,强调人才的作用,把吸引、留住人才作为企业的一项重要的任务。这种人才理念和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得贤者昌”的人才思想是一脉相承的。那么为了使企业的入力资本真正的转化为企业的生产力、转化为企业的利润,这就要求企业在其人力资源的管理中要始终树立“任入唯贤、人尽其才”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随着时代的发展,人力资源和企业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因此任用真正有才能的人,抛开户口、学历、家庭、性别差别、个人的好恶等其他所有的外在因素,仅仅把“贤”字作为企业聘任员工的唯一标准。并能够“知人善用”,使员工各得其所,同时给员工提供展示才能的条件和舞台,使他们能够积极地发挥聪明才智,想象力、创造力,真正达到“入尽其才”、“才尽其用”。这样才真正体现了“任人唯贤、人尽其才”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

商务印书馆:诚邀人才

在我国近代出版企业中,历史最悠久、规模和影响最大的应推商务印书馆。商务印书馆所以能久盛不衰、长期执出版业的牛耳,那要归功于商务印书馆聘用培养了一大批人才,特别是它的创始人夏瑞芳,在人才的使用上做到了人尽其才,而且他礼聘的张元济在他身后将商务印书馆的事业发扬光大,最终成就了商务印书馆的辉煌。

夏瑞芳在商务出版业务初具规模的时候,就物色了俞志贤、吕子泉、沈知方三人从事发行工作。“他们三位都是老书坊里杰出人才,赶考场的能力很好,富有推销能力”。商务在1900年开设沧海山房从事发行,完全托付给这三个人。他们的推销活动支持了出版工作。

后来为了使商务印书馆再上一个新台阶,他聘请当时在南洋公学任译书院院长的张元济来主持商务的工作。由于夏瑞芳的诚意邀请,并允诺付予每月350元的高薪,张元济感于夏瑞芳的诚意,便同意承担编译所所长职务。1903年,他便辞去南洋公学的职务而进入了商务。张元济加入商务后,确实为商务做了大量的工作。

他曾被认为是“商务印书馆的灵魂”。

自从张元济应聘以后,编译业务由张负责;印刷由鲍威恩、咸昌兄弟负责。夏瑞芳又动员高凤池、张桂华等辞掉待遇优厚的工作到商务分掌财务等关键职务,使商务的管理队伍有一个合理、可靠的结构。他作为总调度,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尊重他们,让他们放手工作。商务在夏瑞芳的主持下,到清朝末期已成了以出版业务为主的大型新式文化企业,位居全国之冠,夏瑞芳本人亦成了国内出版印刷业的巨头。

张元济的到来,使商务印书馆总经理夏瑞芳喜出望外。立即委以编译业务全权,事事言听计从。从此,张元济精心策划,使商务印书馆面目一新,也为我国出版业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

就在张元济进入商务印书馆之时,清廷于光绪二十七年七月(1901年8月)颁布了“改书院为学堂,州县多设蒙学堂”的规定,我国教育书业面临着新旧交替的大变革。于是张元济聘请学识渊博的高亚泉编辑一套《文学初阶》,作为儿童启蒙课本。光绪二十八年五月(1902年6月)出版。《文学初阶》第一册全部用儿童身边常见的浅近新物做识字课本,以后在课文里穿插各科浅近知识,其中有伦理修身、声光电化、中外史地等等。这套课本的通俗性和科学知识的广泛性,是当时绝无仅有的;后面还附有简单的教授法,也是以前各种课本所没有的,从而成为我国编写新式教科书的重要阶梯。

1902年夏,张元济聘请夏曾佑为商务印书馆编辑,编写《中国历史教科书》,1903年5月,第一分册问世。这是我国第一部新体通史,它突破了传统的纪传、编年、纪事本末等体裁,借鉴西方史学理论,应用章节编写历史,而且对我国历史首次进行分期,标志着我国历史科学的进步。

张元济还做了两件开创性的工作。一件是1903年初,商务印书馆创刊了《说部丛书》,收集编辑翻译小说,林纾的译本《伊索寓言》及其后来的译著都是在这部丛书里发表的,从而成为进步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借翻译小说来抒发“胸中所怀政治之议论”的阵地。另一件是同年5月商务印书馆创刊了国内第一份文学期刊《绣像小说》半月刊,从此小说登上了大雅之堂。

张元济用高薪聘请高水平的编辑,对优秀的稿于支付高稿酬,“微观”地看,商务印书馆增加了费用开支;但图书质量提高了,必然会得到广大读者的支持和欢迎,印数会增加,有的书经得住时间的考验,畅销不衰,一再重印;“宏观”地看,这样对民族、社会和商务印书馆本身都有利。从这个意义上讲,像张元济这样注意出版对社会有好影响的书籍,才称得上“新式出版事业”。

张元济还致力于工具书的编纂。我国第一部大规模新式辞书《辞源》及以后陆续出版的《华英音韵字典集成》、《华英字典》、《中国人名大辞典》、《中国地名大辞典》等工具书都是在张元济的亲自规划与编纂下问世的。这些现代辞书、字典的编纂与出版,在我国都是具有开创性的。

张元济进入商务印书馆后,出版社会科学读物,编写教科书,创办师范函授学校,诸事都很顺利,惟独有一件事颇为棘手,就是商务印书馆的日股问题。日本股东加入商务印书馆,固然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同时也带来了麻烦。民国初年,随着抵制日货的爱国运动不断高涨,商务印书馆含有日股一次次成为众矢之的。张元济和夏瑞芳反复商量,决定清退日股。夏瑞芳为此事专程去日本,和日本股东磋商,双方达成协议。1914年1月6日清退日股协议签字,10日在报上登出商务印书馆“已将外国人股份全数购回”的广告,张元济和夏瑞芳如释重负。不料当天晚上,夏瑞芳在商务印书馆发行所门口被人暗杀,年仅43岁。夏瑞芳突然遇难,张元济如同失去了臂膀。

由于他早已打定了“名不入公门”的主意。因此他拒绝出任总经理,经过大家的商讨,决定由年龄较轻的鲍威昌、李宣龚继任总经理和经理。此后,张元济把主要精力放在物色人才上。

张元济选定茅盾(沈雁冰)接办《小说月报》,并委以编辑大权。从此,《小说月报》宣传“为人生”的艺术观,刊载清新向上的有着浓厚生活气息的作品,把以文艺作为娱乐的旧文学摒弃,为新文学提供了阵地。

张元济还邀请杨贤江主持《学生杂志》,使这本杂志从内容到形式都得到了比较彻底的改造。尤其是1922年杨贤江参加共产党后,把《学生杂志》变为教育青年走向社会、走向生活、进行革命的政治性杂志。接着,《教育杂志》和《妇女杂志》也改由李石岑、章锡深主编,从而使商务印书馆的全部杂志直接、间接地掌握在进步的知识分子手中,具有很大的进步性。

在新文化运动中,编译所所长高梦旦因自己不懂外文而深感力不从心,请张元济另行物色人选。张元济想聘请胡适,胡适推荐了他的老师云五。王云五进入商务印书馆是1921年,历任编译所副所长、所长、总经理。1946年,他到国民党政府去做官而辞掉商务印书馆职务,在商务任职共25年。

在用人问题上,他一贯主张“取诸社会,用人惟才”。认为除馆内所需的专家、学者与具有特殊技能的技师、技工向社会直接招聘外,其余工作人员一律从社会经过招考培训后,择优录用,反对商务高级职员的子弟“借父兄之余荫”随意人馆任职,认为这样不利于商务的发展。1922年,商务创办人之一鲍威昌欲将其儿子招人印刷所工作,张元济便对鲍陈述利弊,并表示愿意与他一起为“中国实业模范”。之后,他自己的儿子张树年留美归国,欲入商务,张元济也晓以利害:“你不能进商务,我的事业不传代。”“我历来主张高级职员的子弟不准进商务。我应以身作则、言行一致。”

正是由于商务印书馆的这种重视人才、合理使用人才的机制,才使商务印书馆能在当时变化莫测的政治环境下生存发展起来,最终成为我国知名的文化********。

【感悟中华商魂】

人才优势是现代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源泉,人才竞争是企业间竞争中最为本质的内容。所以人才成为各个企业争夺的目标,各个企业使用不同的方式来吸引、争夺人才。许以高薪、股权等等,但是我们看到人才的流动现在变得越来越频繁。许多人才与企业的蜜月期一过就各奔东西。那么怎样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成为目前管理学界的一个热门话题。

当然,要想请进并留住人才没有高薪是不行的,但是仅有高薪也不行。原福特公司总裁艾克卡虽然是公司的第二大股东,但是由于小福特的怕其功高盖主的嫉妒之心,黯然离开福特,另寻东家。而与之相反,全球钢铁业有名的台湾地区中国钢铁公司创办人赵耀东先生为了找建厂高手,曾经由南到北,亲自拜访九次,才获对方的应允,为了找财务高手,以60之龄,亲自下跪请人才,这比起我们津津乐道的“三顾茅庐”的诚意有过之而无不及。

商务印书馆在引进人才时就做到了这一点,用诚心去感动人才,邀请人才。首先是高薪聘用。高薪其实是诚意的一种手段、一种表现形式,它是人才价值的直接体现,所以是最为敏感的部分;其次是“用人不疑”,人才引进后,充分的信任他们并委以重任,给他们发展的空间施展才华。被聘任的人会被这种真诚打动而全力以赴的工作。这就是商务印书馆的成功秘诀。

复星:个人成功与企业发展和谐统一

复星集团由复旦大学的5名年轻人创立于1992年11月,从自有资金3.8万元的小型科技咨询公司起步,已发展成为今天拥有净资产25亿元的大型控股企业集团,是上海第一家民营高科技企业集团,已连续多年名列上海市科技企业及民营企业百强三甲,被列为******首批知识产权保护试点单位。在产业上,形成了以现代生物与医药产业为主导,房地产业和信息产业共同发展的产业格局,并加大资本经营力度,近年来重组国有及其他所有制企业数十家,迅速形成了在国内基因药物、诊断试剂、药房连锁的强势地位。2000年集团实现销售额42亿元,向国家上交税收1亿多元。旗下拥有包括复星实业在内的三家国内上市公司。

回顾复星已初步取得的成绩,可以看出,复星的发展得益于小平视察南方讲话后的开放政策,得益于他们坚持重组购并而非重起炉灶,得益于他们在形成一定的产品经营核心优势后迅速介入资本经营,走了一条产业投资与风险投资相融合的道路,但说到根本,是人才经营的阶段成功。正是有一大批杰出人才的加盟、留用,使复星集团能迅速积累起产品经营的竞争优势,从而能及时抓住资本经营的机遇。

“企业的发展像一条河,一条不断流淌的河,我们每一个人正像河中的一滴水,无论是在上游、中游还是下游,都能找到自己汇人的位置。”这是上海复星高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郭广昌经常说的一句话。复星之所以能够在短短的几年内迅速地积累起竞争优势,实现超常规的发展,关键在于:能够最大限度地将员工个人发展与企业发展高度关联,把企业进步与个人价值的提升高度融合,较好地实施了“追求个人成功与企业发展的高度和谐统一”的企业人才经营战略。

复星将人才作为最宝贵的资产,经过多年的反复提炼,形成了“以发展来吸引人,以事业来凝聚人,以工作来培养人,以业绩来考核人”的人才观。所谓“以发展来吸引人”,就是在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为更多的优秀人才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激励员工将个人的发展愿望溶入企业整体发展的大局,使员工的潜能在事业推进的过程中得到释放;所谓“以事业来凝聚人”,就是将创建知名企业的目标成为全体员工的共同事业,帮助员工树立强烈的事业心和进取心,激发员工同舟共济、同甘共苦的创业激情;所谓“以工作来培养人”,就是企业鼓励员工在自身的岗位上不断实践、不断提高,将工作中的挑战与压力,转化为自身前进的动力,努力创造优异的工作业绩;所谓“以业绩来考核人”,就是将工作实绩作为评价员工工作、衡量工作能力最根本的依据,不断探索合理、科学的考核机制,形成关注业绩、注重效率的良好氛围。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l临,为了尽快构建复星的人才资源高地,培养员工忠诚敬业的职业意识,培养员工共同发展的团队意识,培养员工完善自我的成长意识,企业与员工在共同探讨、反复商议的基础上,制定并实施了以职业发展、职业培训、职业福利为重要内容的全方位的“人才培养计划”。

催人奋进的“职业发展计划”——“职业发展计划”的制订与实施,就是帮助每位员工确立自身在专业目标、岗位目标和职级目标等三个方面3—5年的发展轨迹,使员工明确自己在复星不同阶段的个人定位与相应任务。适合个性特点、充分挖掘潜质的“职业发展计划”,明确地指导员工在规定的时间内去完成预期的职业目标,不断提升员工的专业技能和管理水平,从而充满信心地去迎接更具挑战的工作岗位,从中也体现了企业建设创业型团队的要求以及一贯倡导的“公平竞争”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