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在中国做生意必读的18条理念书和123个案例
38241500000067

第67章 理念和气生财,笑赢八方(3)

李嘉诚:利益共享 李嘉诚作为华人首富,其成功有很多的原因,但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能够很合理的处理周围各方面的关系,为自己的企业创造一个和睦的发展环境,实践证明,李嘉诚的这种处事方式很好的实现了“和气生财”的古训。 李嘉诚收购和黄以后,进入到和黄董事局,此时的李嘉诚只是一名执行董事。

按常规,控股大股东完全可以凌驾于支薪性质的董局主席之上,但李嘉诚却从未在当时的董事局主席韦理面前流露出这种态度。他的谦让使众董事与管理层对他更尊重,后来他出任董事局主席,是在股东大会上由众股东推选产生的,可以说是众望所归。

早在这以前,李嘉诚在董事袍金上的做法,就已成为香港商界和舆论界的美谈。李嘉诚曾经出任10余家公司的董事长或董事,但他把所有的袍金全部归在长实公司账上,自己全年只拿5000港元,这5000港元,还不及公司一名清洁工在80年代初的年薪。以80年代中期的水平,像长实这样盈利状况甚佳的大公司,其主席的袍金一间公司就该有数百万港元,进入90年代,更是递增到1000万港元上下。

李嘉诚却20年来一如既往,只拿5000港元,按现在的水平,李嘉诚连万分之一都没拿到。李嘉诚这样做其实是舍小利取大利。因为李嘉诚这样每年放弃数千万元袍金,却获得公司众股东的一致好感,爱屋及乌,自然也信任长实系股票,甚至只要李嘉诚购入其他公司股票,投资者便会纷纷仿效,争相购买,这其中的收益要远远大于董事袍金的收入了。

李嘉诚在处理周围关系时还有一个原则就是,做事要留有余地,不把事情做绝。有钱大家赚,利润大家分享,这样才有人愿意合作。他曾经对两个儿子说,假如拿10%的股份是公正的,拿11%也可以,但是如果只拿9%的股份,就会财源滚滚来。这两句话,不仅是他对两个儿子的要求,同时也是他自己一生经商的准则。就是这个人人明白却难于实现的准则,让李嘉诚赢得了无数商界朋友,广大股东和公司职员的信赖和支持,为他赢来了无数的财富和荣誉,并最终登上香港首富、世界华人首富的宝座。

中华民族自古崇尚中庸之道,讲究“枪打出头鸟”、“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就是老百姓也懂“以和为贵”的道理。同时,利益共享也是中国式经商的行动准则,一旦违反这一游戏规则,失去的绝不仅仅是合作的这一个对象,而是整个商业信誉和企业形象,从而危及自己的业界地位。

李嘉诚深知此理,按照他所说的只拿9%,得益的不光是自己的合作方,人们将从你的行为中,了解你的人格和信誉,从而使自己赢得大量的商业机会,财源就会随之滚滚而来。因此,从表面上看,你的确是少拿了1%,但是从长远来讲,得到的回报岂止是少拿的1%呢?有时会是它的十倍、百倍。

李嘉诚以塑胶起家,后来一路发达,被大家推举为香港潮联塑胶业商会主席,因为他在塑胶业内的名声是越来越大,实力也日趋强大,他的成功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厂塑胶这一行业中来,于是一股塑胶热在潮商中兴起。但是李嘉诚并没有只顾自己发展,他还不断地给潮籍同行给予援助。

李嘉诚这个时候把全部精力都集中在了经商上面,而且兴趣越来越浓厚,他对担任一些政府职位已经没有什么兴趣,尽管如此,在他担任潮联塑胶业商会主席的时候,他也一直尽力而为,没有辜负任何人,做了许多令人称颂的好事。

1973年爆发了中东战争,从而引发全球性的石油危机,严重冲击了香港经济,并且这灾难也降临到了塑胶行业,并且较为严重。由于石油危机的缘故,使得原料的价格直线攀升,从年初的每磅六角五分,到秋后上升到高达每磅四至五港元,而香港的塑胶原料全部依赖进口,这就更使香港的塑胶业泥足深陷。因此,塑胶制造业内一片混乱,危机重重,大有崩溃的趋势。

而塑胶原料价格暴涨的根本原因,是因为进口商的垄断提价,而不是因为石油危机本身的缘故。香港原有的进口商充分利用生产厂家由石油危机引发的恐慌,一致提价实行价格垄断。造成原油价格急速上涨,而这一上涨趋势最终导致厂家无法接受,而不得不面临破产停业的窘迫局面。

李嘉诚身为潮联塑胶业商会主席,在这场生死存亡的挑战面前,毅然抢先站出来,领导香港塑胶业共渡难关。

事实上,李嘉诚事业的重点也早已不在塑胶上面了,他的经营早就着眼于地产业,而且成绩效益也相当的不错,所以这次塑胶原料的危机,并不会为长江带来多么大的打击和损失,更何况长江公司的原料储备已很充足,但李嘉诚为了同行们的生计,出于义务与责任,不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同胞们就因为这场危机而从此一蹶不振,更不愿意使整个香港塑胶业就此没落。于是他提出建议,由数百家塑胶厂人股联合成立塑胶原料公司,从国外直接进口原料,从而打破进口商的垄断。

这个建议很快见到成效,以前单个塑胶厂的需求量太小,无法从国外直接进口,而现在的联合塑胶原料公司需求量比进口商还大,与国外原料商进行交易,很快便能达成交易,因此这些厂家便购得了便宜得多的塑胶原料。而自从有了厂家联盟,进口商的原料垄断再也维持不下去了,于是不得不把价格降低了,至此这场持续了两年多的塑胶原料危机,在李嘉诚的鼎力相助之下顺利化解。

李嘉诚的另一惊人之举,是他从长江公司的储备中匀出了12.43万磅,并以市场价二分之一的价格来救助缺少原料的厂家。而在从国外购进原料之后,李嘉诚将已购入的近20万磅——相当于长江本身配额,转让给了需求量相对来说比较大的厂家。

雪中送炭,雨中送伞,是李嘉诚的经常之举。将近有数百家厂家在危难中接受过李嘉诚的帮助。因此,他也被称为香港塑胶业的“救世主”。

李嘉诚不仅在处理企业外部关系时注重和谐,就是在对待企业内部员工时也尽量考虑到员工的利益,尽量让员工也能感受到和谐的企业环境。李嘉诚说“企业养活职工已经是过时的经营理念,现在新的经营理念应该是职工养活公司,养活企业,企业就像家庭,员工就是家庭中不可缺少的一分子。”因此他善待自己多年的挚友和多年的部下,让员工对企业有一种“怀旧”的感觉,从而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效果,真正实现了“士为知己者死”。

1970年代后期,一个著名记者为了他的广告公司租借场地,跑到长江大厦看楼,发现在当时早已过时的塑胶花,李嘉诚还在生产。当时长江地产已创出自己的名号,盈利丰厚,可李嘉诚却仍然在维持已过时的塑胶花的生产,就算已过时的塑胶花还是小有薄利,但相对于长江地产的利润实在是九牛一毛,为什么还要维持生产,李嘉诚说是为了给以前的老员工留一些生计,为了让他们衣食富足。

有人看到李嘉诚如此善待老员工,感叹道:“终于明白了老员工对你感恩戴德的原因。”李嘉诚说老员工是企业的功臣,他们为企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如果说企业是一个家庭,那么老员工就是家庭中的长辈,我们作为晚辈,看到他们老了,理应承担照顾他们的义务。

李嘉诚曾经这样解释公司与员工的关系:“公司的钱是员工赚的,他们才是真正有贡献的人。企业就像家庭一样,每个员工都是必不可少的一员。员工取得的只是他们应该得到的,因为他们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企业应该多谢员工,因为不是企业养活了企业,而是员工养活了企业。”

“我觉得我自己尽最大的努力为企业赚钱是应该的,所以其他股东相信我,虽然管理者受到的压力很大,但是因为他们的收人多,所以他们应该多为员工来考虑,应该努力为他们做些事,保证他们的利益。”李嘉诚说到。

李嘉诚说一支同心同德的军队,身体力行的军队,有凝聚力的军队,才是无坚不摧的军队,才能够出奇制胜,一个光杆司令打不了天下,孤掌难鸣。而且他也是这样做的,他说如果员工全心全意的工作,就要将心比心,让员工得到他们应得的,保证他们的利益。懂得感谢员工,认为是员工养活了企业,是李嘉诚对人生的领悟,也是他成功的一条诀窍。

【感悟中华商魂】

人们用“同心同德”这个成语形容众人同一个意愿,同一个行动。这个成语来自《尚书·泰誓》。在周武王诛讨纣王的誓词中有:纣王纵使有成亿成兆的百姓,但他们同你离心离德,也是不起作用的;我哪怕只有治乱的十名臣子,可是他们同心同德,就一定会胜利。战场上要想有胜算就需要所有将士的同仇敌忾,同样的道理,处于商战中的企业要赢得立足和发展也需要所有人员的同心同德,而领导者的思想、观念在这一过程中发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纵观李嘉诚成功的一生,正是因为他拥有“和气生财”的思想、坚持“利益共享”的行动准则,才成就了他今日华人首富的地位。对公司管理层的和气使他赢得了管理层的尊重;对股东的和气赢得了股东投资者的一致好感;对行业同仁的和气赢得了商业信誉和企业形象;对企业员工的和气赢得了员工的忠诚。现代企业的生产经营,领导者应充分考虑企业的性质、特点和文化背景等因素,把企业的价值取向、风貌、行为规范发展成一个与众不同的个性文化,充分挖掘和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强大凝聚力和原动力。

胡雪岩:不拿烫手的钱

胡雪岩作为我国晚清时期著名的“红顶商人”,在经商方面有着突出的成就,创建了庞大的商业王国。并由于他屡建功勋,被皇帝赏给二品顶戴,赐黄马褂,获得了多少商人梦寐以求的荣耀。总结一代财神胡雪岩的经商经验,可以发现,搞好和各方面的关系,和气生财是很重要的一点。

胡雪岩从一开始就对借助官员的势力经商下了本钱。在他还是一个钱庄小学徒的时候,就擅自挪用钱庄的500两银子资助王有龄赴京赶考,并为此丢掉了差事。但后来王有龄官运亨通,他也就跟着大发其财。后来,他又和当时的重臣左宗棠建立了关系,并且受到左宗棠的重用,成为其心腹幕僚,而他也借助左宗棠的权势,将生意进一步做大,并最终获得了御赐黄马褂的不世荣耀。

胡雪岩在官场上,通过资助从地方官员到封疆大吏王有龄、黄宗汉、湖佳、何桂清、左宗棠等人,通过为他们出谋献策、出力出钱,把这些官场中人的功名与利益和自己的商业利益紧紧联结在一起,从而达到“此人须臾不可离,天下一日不可无胡雪岩”的效果,并且让他们心甘情愿地帮助、支持、关照自己的生意,为自己所用,从而使自己的商业遍布全国各地名噪一时。

王有龄、何桂清等人的升迁和享乐无时无刻离不开胡雪岩;左宗棠平定回乱,建立不世功名也离不开胡雪岩筹粮筹饷的帮助。因为胡雪岩知道他们最需要什么,所以也能抓住他们的心,让他们心存感激。抓住了官场中的这些人,也就抓住了他们为官而自然形成的官势。能够在官场中有这些靠山在,转粮拨响、筹款购枪,所有的生意,无一不可堂而皇之地去做。并且这些人也正眼巴巴地盼着你能够做这些生意,并且希望从中渔利。

在那个官本位意识浓厚、经商低人一等的特殊年代,一个生意人要在商场中纵横驰骋,取得大成功,官场势力绝不可少。但在商言商,商业势力内部的联合也是极其重要的,因此,一个生意人在商界本身的势力也不能忽视。商人的成就毕竟还是要在商界之中体现出来,仅有官场势力而在商界之中依然无法形成自己的影响,要想在商界立足且获得成功,也是不可能。因此,胡雪岩在处理好和官场上关系的同时,对同行之间的关系也很注意维护,他认为,同行之间不都是冤家,有财大家发才是致富的长久之道。

朝廷为筹集粮钱用于镇压太平军,要求各地征收“协饷”。浙江的协饷要解往江南大营,本来按照官府规定是解送现银的,但由于江南大营围金陵,江北大营围扬村水陆两路都无法保证安全,因此浙江藩司与江南大营粮台商定,或者汇解上海,或者汇解苏州。由于胡雪岩成功的运作以及他在浙江官场的庞大势力,阜康于是成为代理协响汇解的首选钱庄。但就阜康目前情况本金有限,难以独自做成这单生意,胡雪岩必须去湖州一趟,寻找生意合作伙伴。他选中了大源钱庄,这出乎很多人的意料,包括他身边的人。

在一般人认为,胡雪岩首先应该选择信和钱庄和自己联手才对,一来信和钱庄也是杭州城里首屈一指的大字号,实力较强,二来与胡雪岩的关系非同一般,信和是他当年当学徒时的老“家”,加上帮助王有龄海运局漕米解运的事信和也参与了,而且出人出钱,立了大功。此时的信和实际上已经成了“阜康”最忠实的生意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