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在中国做生意必读的18条理念书和123个案例
38241500000070

第70章 理念百年字号,经商有道(2)

张小泉:剪出来的名声

作为中华老字号之一的“张小泉”剪刀,自清代以来就享有盛名,由于其做工精巧、品质上乘而赢得了人们的信赖,从而流传着“北有王麻子,南有张小泉”的说法。

据传,“张小泉”剪刀铺的最初创始人是安徽黟县制剪名家张小泉之父张思家,明朝崇祯年间,张思家为避灾荒,携全家在杭州吴山脚下大井巷觅得一块空地,支起炉灶,开设“张大隆”剪刀铺。张氏父子讲究精工细作,以质量为本,刻苦钻研铸造技术,潜心于制剪工艺革新,通过借鉴龙泉宝剑的铸造工艺,选用浙南龙泉、云和的优质钢镶嵌于剪刀刃口,将铁的柔韧和钢的坚利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并且专用江苏镇江特产的泥砖磨剪开刃,“十年磨一剑”,创造了独树一帜的嵌钢制剪技术,为打造优质刀剪奠定了基础。

利用新32艺精制的剪刀,刀口锋利、开闭自如、经久耐用,很快成为畅销全国的名品,老百姓称誉到:“张大隆剪刀吸天地灵气,熏日月光华,能吹发断发,剪布无声,就是修剪千层布的鞋底,如同刀切豆腐一般轻巧。”这种剪刀受到当地妇女的喜爱,在她们当中流传“农家一世穷,也要买把张大隆”。由于“张大隆”剪刀质量卓越,在行业内口碑极佳,于是冒名“张大隆”卖剪刀者纷纷出炉,由于良莠不齐,“张大隆”的招牌不久就垮了。

张小泉自幼随父学习制剪工艺,手艺精湛,比父亲更胜一筹。张思家去世后,张小泉继承父亲衣钵,为了杜绝冒用,于清康熙年间(1663年)毅然将祖传招牌改为“张小泉”。张小泉用料讲究,制作精良,锻打剪刀重“三功”(火功,锤功,装功),打制成的剪刀刚柔相济,锋利无比,“硬剪铜皮不卷口,软剪丝绸不打滑”是对其性能的真实描述,因此成为江南妇女争相购买的名品。传说乾隆下江南时,曾钦定“张小泉”剪刀为朝廷贡品,并赐“张小泉”三字,“张小泉”的名号从此名扬天下,成为名副其实的“剪刀王”。由于张小泉剪刀名声响亮,打出“张小泉”牌号作剪刀的作坊最多时曾达到86家,出现了“青山映碧湖,小泉满街巷”的盛况。

三百多年来,张小泉传人将御赐金字招牌和“精工细作,童叟无欺”的祖训代代相传,一贯注重产品质量,以优异的品质名扬海内外。早在1910年南洋第一次劝业会上,张小泉剪刀就荣获银牌奖,1915年张小泉剪刀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二等奖,1923年的国货展览会上获特别奖,从此剪刀远销南洋、欧洲一带。1924年11月,根据北洋政府颁布的《商标法》以原注册商标注册,从而使“张小泉”成为我国现代最早的注册商标之一,1929年张小泉剪刀在首届西湖博览会上获得特等奖。

新中国成立以来,1953年成立的杭州“张小泉”剪刀厂作为“张小泉”品牌的继任者,坚持“一丝不苟,把握一流,精益求精,勇争上游”的质里方针,精心培育和打造质量过硬的民族品牌。为了提高产品的质量,在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一批能工巧匠和科技人员对传统工艺进行了大规模的技术改造;70至80年代,企业自行设计了电镀自动线、热处理生产线;90年代以来,为了提高产品档次,加强产品的竞争能力,企业先后投资3000多万元从德国和瑞士引进了数控刀剪磨床、热处理设备等国际先进设备,使剪刀的磨削、热处理等关键的生产工艺水平有了质的飞跃,从而使张小泉剪刀制造技能和设备始终在全国同行中处于领先地位,为生产高品质刀剪提供了可靠保证。

1965年以来,“张小泉”连续五次获全国剪刀质量评比第一名。在一次剪刀评比会上,人们曾把40层白布叠在一起,用各种剪刀试剪,唯独张小泉剪刀一次剪断,并且连剪数次,次次成功,检查刃口,锋利如故,为其他剪刀望尘莫及。香港一家广播电视公司还摄取了用一号民用剪,一次剪断70层白布不缺口,接着又剪单层薄绸不带丝的精彩镜头,质量之高可见一斑。“快似风走润如油,钢铁分明品种稠,裁减江山成锦绣,杭州何止如并州”是已故著名剧作家田汉1965年参观杭州张小泉剪刀厂时所赠写的一首诗,生动地描绘了“张小泉”刀剪的风采。

2000年,张小泉集团有限公司挂牌成立,成为目前国内剪刀行业中规模最大、产量最高、品种最全的唯一的国家二级企业。作为老字号的“张小泉”,始终以“追求质量”为己任,实施了以科技为基础的产品开发和质量保证体系,不断满足顾客对产品品质的需求。2002年,中国质量协会保证中心向杭州张小泉集团有限公司颁发了IS0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为“张小泉”对产品质量实行全方位监测和控制提供了很好的基础。综合实力领先、质量过硬、信誉卓著的“张小泉”在国内同行业中的市场覆盖率达到90%以上,市场占有率40%以上,每年有36%的产品销往东南亚、欧美等地。“张小泉”剪刀靠着过硬的质量得到了市场最根本的肯定,赢得了消费者的厚爱。

经过十几代张小泉人的锤炼磨砺,“张小泉”用三百多年的持续发展证明了其“精益求精,质量第一”的经营理念,秉承“刀口锋利,开合和顺,美观耐用”的一贯风格,精工铸造出“剪刀王”,百年老字号将生机焕发,蒸蒸日上。

【感悟中华商魂】

张小泉能够把小商品做成大品牌的奥秘,在于它在坚持诚信的基础上,不懈的追求产品质量。

中国的企业已经认识到了品牌的重要作用,不断的学习国外先进的营销方式宣传自己的商品。然而,如果忽视了产品的质量,任何华丽的包装都显得苍白无力。这不仅让我们想起了中央电视台曾经的标王“秦池”。山东秦池公司的失败,就是因为没有对重名下的产品质量负责,为了满足市场订单,大量生产真正的“酒水”,结果“聪明反被聪明误”,遭到消费者的遗弃。

产品质量是品牌价值的基石,没有质量就没有名牌。长期以来,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总体形象是质次价低,这与中国企业落后的质量观念和质量管理体制不无关系。注重产品质量对正处于品牌经营起步阶段的中国企业来说有着尤为重大的意义。

同仁堂:“医”出来的国际品牌

北京同仁堂是有着335年悠久历史的中医药行业著名老字号企业。它创建于1669年(清康熙八年),自1723年开始供奉御药,历经八代皇帝188年。在300多年的风雨历程中,历代同仁堂人秉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始终恪守“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古训,树立“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的自律意识,制定“建立以高科技含量,高文化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的绿色医药名牌产品为支柱,具有强大国际竞争力的大型医药产品集团”的企业目标,造就了制药过程中谨慎小心、精益求精的严细精神,其产品以“配方独特、选料上乘、工艺精湛、疗效显著”而享誉海内外。

同仁堂的茁壮成长,可以说与其对精湛工艺的追求和质量为本的信念是密不可分的。同仁堂的辉煌成就再次向世人揭示了企业成功的秘诀:质量为本,精益求精。同仁堂的药质和药效让人备感神奇,殊不知它的采购和制作是何等的考究。药料是组合的基本原料,最佳的药料才能生产出最佳的药品。现代研究表明,同一种药材,规格等级不同,有效成分可能差几倍、甚至十几倍。同仁堂选料坚持上乘、道地,“产非其时,采非其用”的药材一律不用,“不怕价高,但求货好”。如白芍用杭白芍,郁金用黄郁金,肉桂用甲级企边桂,陈皮用新会的,16头人参不能用32头小参顶替,僵蚕不能用僵蛹代替等等。

同仁堂为保证药材的质量,从源头抓起,自己种药,在全国主要中药产地开辟了7个生产基地,实现了原料供应产业化。尤其有些特殊药料不能用收购的办法保证质量,同仁堂就想尽办法自己培育。比如制作乌鸡白凤丸需用纯种乌鸡,公司就在北京北郊的龙山专门饲养,对纯种乌鸡饲以营养丰富的饲料,饮以无污染的净水,发现其羽毛骨肉稍有变种退化即淘汰。同仁堂无论是在供奉御药年代,还是在为大众百姓服务的今天,坚持用药上乘的准则始终未改,生产出的药品质量始终如中成药的质量,除处方独特、选料上乘之外,还产生于制造全过程中的精湛的工艺规程。同仁堂一贯遵循“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经营方针。过去同仁堂炮制紫雪丹时,古法要有金锅银铲,可是同仁堂没有金锅,他们就收集乐家眷属的金首饰约100两,放在锅中与药料同熬,使金元素人药,提高疗效。同仁堂不管炮制什么药,都是该炒的必炒,该蒸的必蒸,该炙的必炙,该晒的必晒,该霜冻的必霜冻,该存放的必存放,绝不偷工减料,像蜜丸的制作需要经过蒸、炒、煅、烫、制、浸、霜冻等四十多道工序,有些成药制成后还要放上几年,使燥气减少后才能出售,这样一来必然占压了资金,但却提高了药物的疗效。同仁堂的老人介绍说,上个世纪50年代曾在大栅栏同仁堂药库中清理出一批清朝末年制造的成药。经查验,这些蜜丸依然色泽鲜艳、药香浓郁、药效不减,同仁堂制药工艺之精湛可见一斑。

中药生产过程极其复杂,从购进原料到包装出厂,多达上百道工序,每道工序都有严格的要求。天然牛黄、珍珠等要研成最细的粉末并灭菌;苏合香则要用多层纱布裹着卫生药棉滤净后投料;酒类则更复杂,要经过浸煮、过滤、圈缸等几十道工序。几百年独特的制造工艺,确保了同仁堂所制药品始终具有优良、显著的疗效。

同仁堂制作中成药的精湛工艺,是优良传统方法与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相结合的产物,是在吸取了清宫御药房经验的基础上北京同仁堂300多年制药实践的精华所在。同仁堂每一种中成药的处方都要针对主治病症,广集诸家学说,根据中医辩证论治的理论、处方配伍的原则、诸般药物的品味、患者用药后的反映,反复研究,多次调整,力求精善。同时,本着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原则,对其处方进行不断加工、整理和更新,先后淘汰了200多个品种,创新和引进了200多种新方,经历了300多年的反复筛选、改进和床验证,同仁堂的处方,务求百家之长,尽荟方书之萃。由于在处方上狠下工夫,同仁堂所生产的多种中药的药效明显优于其他同类产品。

同仁堂在其三百多年的生产经营活动中,非常注重对各种药剂的收集、整理、加工和提炼,根据市场的需求,不断丰富自己的产品。改革开放以后,为了提升传统中药的制剂水平,同仁堂加大科研力度,投资数亿元用于设备、生产线的改造以及检验室、研究所的建设,提高了科技含量和现代化水平,使传统工艺得到根本改观。同仁堂生产出来的成药的每一个流程都由电脑控制来完成。药丸切割多大体积、如何进行脱水烘干、每只药瓶里装多少粒药丸,全部自动化进行,误差几乎为零。到了后期,连盖瓶盖、装说明书、装盒、贴标签、打包装箱等工序也一并全部自动完成。与此同时,同仁堂还致力于检测手续的现代化。过去对中药的质量检测,主要是靠“眼看、手摸、鼻闻、口尝”,近年来,同仁堂购置了大批国内外先进的气相色谱仪、液相色谱仪、薄层扫描仪、光谱仪、原子吸收光谱仪等,使生产全过程实现了从经验型向科技型的全面质量检测控制。这些现代化的精密仪器可以精确地测定药物中有效成分的含量,为生产提供科学依据,并结束了“丸散膏丹神仙难辨”的历史。在生产的各环节广泛应用了超微粉碎技术、膜过滤技术、超临界萃取技术、薄膜包衣技术、喷墨打印技术、喷雾干燥技术、包装自动化技术等,改变了中药生产工艺的落后面貌。正在生产中的41条生产线已全部通过国家GMP认证,并有10条生产线通过了澳大利亚TCA的GMP认证。目前同仁堂已在海外12个国家和地区开办了17家分公司和药店,2005年3月又在限制最严格的韩国开店,标志着同仁堂已经获得了海外顾客的信赖生产一流药品,是同仁堂永恒的信条;创造国际名牌,是同仁堂不懈的追求。在质量为本、精益求精的信念指导下,同仁堂正在将百年字号的大业推向未来。

【感悟中华商魂】

同仁堂的明智之处在于它具有强烈的品牌意识。品牌属于企业的无形资产,它能为企业带来持久而丰厚的超额利润,因此它本身也是有价值的。有些知名国际品牌的价值已经达到了天文数字。例如,由世界第一品牌之称的“可口可乐”,他的价值目前是七百多亿美元,品牌价值已成为可口可乐公司价值的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可见培育品牌价值对于提高企业价值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