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长荣公司的情报系统又提供信息,国际航运业即将进行集装箱化。张荣发根据这个情况,果断地抽调有经验的干部组成专门班子,对世界集装箱市场开展专题调查,以确定公司未来的经营方向。这个调查小组,先后飞往伦敦、纽约、香港等地,走遍了世界各大港口和航运中心,历时整整两年,最后向长荣公司提出了一个实现全集装箱化的完整计划。
在1975~1979年间,张荣发根据这个计划,在航运界率先采取了一系列大胆的行动。1975年,长荣公司使用S型全集装箱,航行到远东和美国东岸;1976年,长荣公司又使用M型集装箱首航美国西海岸;1977~1978年,中南美航线和地中海航线相继实现了全集装化;1979年,又开辟了欧洲全集装箱的定期航线。情报的科学管理和及时掌握,又一次使长荣公司在航运界处于领先的地位,一举奠定了其霸主地位。
1974年,长荣公司以巨资购买了大型电子计算机,实现了掌握世界集装箱动态、客户资料贮存和文件处理的电子化,这在国际航运界是比较先进的。1975年,长荣公司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不惜一切代价,建立了全球电脑咨询中心,工作量很大,每天要处理仅传真消息就有上千件之多。
张荣发的成功并非偶然,也并不是由于他的运气所带来的,而是由于他“知己知彼”,掌握了正确及时的信息来指导经营决策,才使他的公司在环境大变化的时候几乎没有受到损失,反而赢得了很大的发展机会。
【感悟中华商魂】
张荣发之所以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竞争情报系统的有效运作。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JohnNaisbitt)曾说过:“我们周围充满了信息,但却缺少真意义的情报。”真正意义的情报是指经过筛选、提炼和分析过的,可据之采取行动的有关竞争对手和竞争环境的信息集合。
竞争情报系统的建立将大大提高信息搜集的效率,为企业提供快速准确的情报。90%的世界500强都有自己的竞争情报系统。中国企业情报界的最权威组织一一中国科技情报学会竞争情报分会常务副秘书长戴侣红表示,竞争情报已经继产品、营销、服务之后,成为企业的第四核心竞争力。竞争情报系统包括竞争情报意识、竞争情报工作制度及流程、竞争情报技术工具和方法、信息处理的网络通讯平台、数据基础等要素。
张荣发强烈的情报意识下,不惜为情报工作投入巨资,建立现代竞争情报系统,从而为其赢得了巨大的商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建立竞争情报系统将成为一种趋势。
李嘉诚:知己知彼中“地王”
在李嘉诚事业的发展过程中,有很多值得纪念和回味的经验,象收购和黄、海外拓展等,但是,真正使李嘉诚为港人所知的一件事,就是通过竞标击败置地洋行获取地铁车站房地产业务,这一次竞标使得长实集团脱颖而出,一跃成为香港一流的地产商。而这一战能最终成功,得益于他在竞标前对敌我双方形势的透彻分析,正是掌握了对方的底牌,才使得他竞标时能一举夺魁,击败了强大的对手而成功。
地铁512程是当时香港开埠最大的公共工程,整个工程预计8年完成,需耗资约205亿港元。首期工程由九龙观塘,穿过海底隧道到达港岛中环,全长15.6公里,共15个站,耗资约56.5亿港元。其资金来源主要有三种渠道,由港府担保获,银行的各类长期贷款,地铁公司通过iy_券市场售股集资,地铁公司与地产公司联合发展站Az盖物业的利润充当股份。
中环站是地铁首段终点,位于全港最繁华的银行区,金钟站是穿过海底隧道的第一站,又是港岛东支线的中转站,周围有香港政府公署、最高法院、海军总部、警察总部、十字总参会、文物馆等著名建筑,附近就是中环银行区,在这个黄金地段能够建设房地产,将会给企业带来丰厚的利润。因此,各大地产商无不摩拳擦掌,准备竞标。
李嘉诚也为之动心,不过在李嘉诚眼里更看重的还不是上盖发展的利润,而是长实声誉。若一旦中标,则可使长实声誉直线上升,脱颖而出,跻身一流地产商行列。而且李嘉诚涉足地产20春秋,拥有的地盘物业面积已直逼当时的房地产大佬置地,也积累了不少经验,已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之势,李嘉诚觉得改变形象的时机已经成熟,这次竞标就是一个极好的机会。因此,他决心挺进中区,与置地展开正面交锋,“最后夺取城市”。
李嘉诚可以说是一个出色的战略家。他定下超越置地的目标后,自己清楚暂时根本不具备与置地抗衡的实力,便取避其锋芒、迂回包抄的战术。20年来,李嘉诚从没有与置地正面交锋过一次,可见其忍耐力之强。这次既然准备与置地比试高低,就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何况对手比自己强大,更要做到知己知彼,搞清对手的优势和劣势,然后制订有针对性的对策。
李嘉诚估计,参加地铁竞投的将会有置地、太古、金门等英资大地产商、建筑商。相比而言,华资地产建筑公司的实力稍逊一筹。当然,置地公司的夺标呼声最高。
港岛中区,可以说是置地的“老巢”。置地创始人保罗遮打当年因参与中区填海,而获得港府成片优惠地皮,置地在中区,拥有数十座摩天大厦。置地广场和康乐广场(又名信和大厦),正好位于未来的中环地铁车站两翼。中环车站又恰好在遮打道上,遮打道的南侧,则是速打花园广场。就凭这些物业和街道的名称及主人,不难看出置地在中区的地位。正因为如此,当时的公众和传媒才习惯于把中环站称为遮打站。而金钟站离遮打广场也只有100多米,简直就处在置地的眼皮子底下。
可以说,如果能够攫取中环、金钟车站上盖的兴建权,就等于打人中区的心脏,到置地这只饿虎的食槽里夺食。卧榻之侧,置地岂能轻易让他人染指?置地虽未公开声称参与竞投,但众多媒体都认为,置地必然会坚决捍卫自己的领地,谁与置地竞争,无疑是“以卵击石”。
李嘉诚深知,论实力,长实远远不是对手。要扳倒置地巨人,必须出奇制胜。他始总体地分析对手,希望从其内部找到薄弱环节,寻找突破口。
置地属怡和系,怡和大班又兼任置地大班。现任大班是纽壁坚,此人20岁起就参加怡和洋行的工作,他没有任何背景,完全是靠自己的勤勉一步一步走到了董事局主席的高位。而置地的另一个创始人,是凯瑟克家族的杰姆·凯瑟克。凯瑟克家族又是怡和有限公司的第一大股东,因此纽壁坚身兼两局大班,又受到股东老板的制约,加之凯瑟克家族一向防备内地政府,一直力主把发展重点放到海外。所以纽壁坚坐镇香港,制定战略的精力自然会被分散。
常人往往看不到置地的劣势,却总是被置地的强大外表所迷惑。而且置地一贯狂妄自大,目中无人,自然不会冷静地研究竞争对手,也不会“屈尊”去迎合合作伙伴,这也是置地的一个致命弱点。李嘉诚因此认为,只要决策正确,周密而谨慎地行事,置地并非不可战胜。于是,李嘉诚又回过头来,仔细研究地铁公司招标的真正意向。
香港地铁公司属于港府的公办公司,地铁公司除拥有少许政府特许的专利和优惠外,它的资金筹集、设计施工、营运经营,都按市场的规则运作。李嘉诚通过各种渠道获悉,港府当局对中区政总局原址地皮估价约2.443亿港元原址用作中环、金钟两地铁车站上盖,再加上九龙湾车地皮估价,两者合计约6亿港元。港府将以估价的原价批予地铁公司,由地铁公司发展地产,弥补地铁兴建经费的不足。
地铁公司为购得中区邮政总局原址地皮,曾与港府多次商谈。他们想用部分现金、部分地铁股票支付购地款,而港府坚持要全部用现金支付。地铁公司与港府之间发生的这一分歧,使李嘉诚看出,地铁公司现金严重匮乏。地铁公司以高息贷款支付地皮,现在急需现金回流以偿还贷款,并指望获得更大的盈利。这就是地铁公司招标的真正意向所在。
于是,李嘉诚采取了不动声色、避其锋芒的奇袭原则,在知己知彼的基础上制定出了克敌制胜的具体方案。通过这一番深思熟虑之后,李嘉诚的思路逐渐明朗,脑海中已有了投标书的大致轮廓。李嘉诚在投标书上,提出将两个地盘设计成一流商业综合大厦的发展计划。但这仍不足以挫败其他竞投对手,因为任何竞投者都会想到并有能力兴建高级商厦物业。因此李嘉诚将方案重点着眼于两点:一是满足地铁公司急需现金的需求,由长江实业公司一方提供现金建筑费;二是商厦建成后全部出售,利益由地铁公司长实分享,并打破对半开的惯例,地铁公司占5l%,长江实业占49%。
这个方案需要大笔现金,所以对长实来说,负担很大。但李嘉诚决定破釜沉舟,全力一搏。为储备足够的现金,1976年冬长实通过发行新股,集资1.12亿港元,大通银行许诺长实可以随时取得2亿港元的贷款,再加上年盈利储备,李嘉诚能调动的现金约有4亿港元。这样,李嘉诚已做好了充分的资金准备,使方案的具体实行有了保证。
1977年1月14日,香港地铁公司正式宣布:公开接受邮政总局原址发展权招标竞投。参加竞投的财团、公司共30家,超过以往九龙段招标竞投的一倍多。据报界披露,它们是置地公司、长江实业、大古地产、金门建筑、日财团、辉百美公司、嘉年集团、霍英东集团、恒隆地产等。舆论界一直看好置地,认为此番夺标,非置地莫属。英文《南华早报》的澳籍记者采访置地大班纽壁坚,纽壁坚拒绝透露投标内容,亦不对“名花谁属”作评价,但他用自信的口气说:“投标结果,就是最好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