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楫兄是我的好友,认识他已有20多年了。在这20多年间,我俩从没有红过一次脸,但为了艺技与绘事也从没少争过。
这都不怪他,而是我这个人脾气坏所致。相处间,他俨如一位兄长待我。诚然,我和他在一起放心、欢心。早在多年前就想写点文字把他介绍一番,好让更多的人认识他并与他交朋友,由于三种情由耽误下来:一是他不愿和我谈,更不愿我为他写什么;二是我俩太熟悉,要写和能写的太多,无从下笔;三是我文字功底差,怕写不好有损于一楫兄的光辉形象。好在一楫兄有个好脾气,为人随和,从不与人争长道短,人骂之嘿嘿一笑,人誉之嘿嘿一笑,一笑了之。何况尚无人骂他。我也就斗胆背着他草就这个千字文投诸报端,一了心愿,二还文债。
说得这般热闹,一楫兄何许人也?无须我多言,这里我将上海版《中国当代美术家人名录》中有关他的辞条抄录奉上,一读便知:张一楫,原名张邦楫。男,1937年11月生。汉族,安徽含山人。1961年毕业于安徽艺术学院美术系,擅长版画、篆刻。任职合肥市卫生防疫站。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安徽省书法家协会理事,安徽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安徽省科普美协理事等。
说起他,我可以归纳这么十二个字,即:待人热诚,处事沉稳,办事认真。就拿他对待本职工作来说,那真是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他从事卫生宣传教育工作的美术创作活动已有20多年,先后创作出版了《饮食卫生五.四制》、《保护视力预防近视眼》、《人人爱护公共卫生》等卫生宣传画、挂图近20种,其中《近视眼是怎样形成的》卫生漫画荣获安徽省第一届科普美术作品三等奖,与他人合作的《眼保健操挂图》荣获全国第一届医药卫生科普大赛优秀作品奖,其篆刻作品1994年又荣获卫生部首届“皇家杯”三等奖。工作之余,他还是一门心思进行艺术探索与追求,甘于寂寞,深居简出,不懈奋斗。苦读书,勤习字,长期以刀当笔搞版画,后又以石当纸,学古人,临碑帖,苦心钻研起篆刻艺术。至减治学,实者得惠;刻苦自励,卓然有成。他竟在书法、版画、篆刻等方面取得喜人的成果:版画《日日夜夜》参加1964年全国美展后被天津艺术博物馆收藏;版画《五月江南》在日本国展出后被日本千叶县县立美术馆收藏;篆刻作品选人《当代中国书法艺术大成》;篆刻作品编入《安徽篆刻作品集》等等。另外,文艺界诸多知名人士用的印章均出自他手。说到此,我想张一楫如果不是青年时期患骨结核而导致脊椎严重变形,致使他体力不支,力不从心,他的成果会更加丰硕。
话又说回来,一楫兄能有如此丰硕成果,天赋和后学都促进了他。他的祖父曾当过私塾先生,家藏诸多书籍和字画。祖父疼爱他,长领在身边,耳濡目染,小小年纪便有了这方面的兴致,喜欢起文学艺术来。幼年的一楫兄可不同今日的张一楫,也不失孩童耍小聪明和调皮的天性。一日,他见祖父堂屋中间挂得一幅翁同和书法中堂,由于年代已久,墨色渐退,他居然趁祖父外出之际,搬凳子架椅子,爬上大桌,施展描红术,将一幅字描得严实。祖父归来见了,少不了要挨一顿猛克。但此事也提醒了祖父,即有意引导他向这方面发展。1950年,一场大病,使他整四年卧床不起,病魔虽残忍地折磨着他,但他不消沉、不气馁,他格外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奋力向命运之神挑战,顽强地生活着。
在病床上,他阅读了大量中外文学名著,拜识了托尔斯泰、契诃夫、法捷耶夫、司马迁、曹雪芹、罗贯中、齐白石、鲁迅、巴金……
这对他日后从事艺术事业的追求不能说不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他的书法作品充满着文人的书卷气,篆刻作品渗透了古贤圣哲的神韵,就连他的人品也显现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千字文即为人物速写,仅话说张一楫而已。
(原载《合肥工运》1995年第4期后刊同年6月23日《文化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