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不闲居集
38242200000056

第56章 为了美学——郭因先生杂记

近读《史书.陆徽》得“冰心与贞流争激,霜情与晚节弥茂”句,我以为这两句正是我所认识的郭因先生的写照。

郭因,1926年7月29日出生在安徽省绩溪县霞水村。江南的明山秀水孕育了一代代英才,从那里走出了在中国近现代革命史和文化史都占有一定地位和一定社会影响的许多人物。

如商贾巨富胡雪岩,文化巨匠胡适之等等。如今的郭因(原名胡鲁焉),作为一个多年从事美学研究与实践的学者,也在沿着那坎坷的道路,冒着风雨,踏着霜露,迎着霞光,向着辉煌走来,他以他诸多的著作和他那非凡超群的才思与文采,使他在拥挤的人群中引人注目。

“智者不冀侥幸以要功”(语出《燕丹子》),郭因正是这样的人。他虽因家境贫寒,未能受到系统的学校教育,但他以顽强的毅力,刻苦自学,不断地积累知识、丰富才智。无论是在那颠沛流离的战争年代,还是在那遭受磨难的艰苦期间,以及后来欣逢新时期的喜人局面之时,他对人世间真善美的追求从未停止过,为了美学理论的发展,其创作也从未中断过。那镜片后一双深邃的眸子,注视着人世间一切真善美,怒视着社会上一切假恶丑。他用手中的笔召唤着人们,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一切生命。

我与他原本不认识,正是他那一本曾荣获大型文!学杂志《当代》1979—1981年文论奖的,使我在细读后心灵受到震撼的《艺廊思絮》领我去会见他的。他那精美绝伦的文思,恰似他故乡那甜美的山泉在岩涧静静地流淌,使遭受十年浩劫的华夏儿女从恶梦中醒来,体察到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美妙,不禁为之陶醉。一时间,“洛阳纸贵”,《艺廊思絮》在新华书店脱销后而出现了手抄本,由此可见郭因先生著作的魅力。

魅力由何而来?在日后相处的日子里,我慢慢地从他生活轨迹中窥测到,他“居贫苦而志不倦”(王允语),当厄运朝他袭来之时,他无时无刻不想着“辍者无功,耕怠者无获也”(桓宽语),于是他“辞必端其本,修之乃立诚”(高鹗语)。致使笔下的美文不断诞生。从研究到著述,郭因终于在完成《艺廊思絮》前后,完成了四十余万言的《中国绘画美学史稿》,七万言的《中国古典绘画美学中的形神论》,以后又把平日所发表的有关美学文章结集出版了《审美试步》,这本书荣获了安徽省1978—1985年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随着他著述的增加,郭因先生头上的银丝也悄悄地替代了黑发,他没有因此而懈怠。近年来,他致力倡导绿色文化与绿色美学,并热心于推进生态城乡建设,又与他人合著出版了《绿色文化与绿色美学通论》,他还撰写出版了十余万言的《山水美与绘画》。他一直以呼唤美、追求美、冶炼美、创造美、播种美为职责。他用散文的笔调写美学理论文章,使美学理论在他笔下做到了高雅与通俗、诗意与哲理巧妙融汇。我一直为之欢呼与鼓掌。

他倡导的绿色美学是美学中的美学,它是一门包容文、理、农、医、工等诸多领域中多门学问的、新型的也是新兴的一门横断学科,其主旨是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自身的和谐,致力于美化客观世界和美化主观世界。他以博大的胸怀关注“全球问题”,呼唤“人类的生态意识”。郭因先生倡导和推广绿色文化与绿色美学,可以说功德无量。

郭因写文章总是以真情感人。记得八十年代初的一个假日,我去拜访他。当时天气较热,窄小的书房无法容我俩谈话,只得移到阳台上,无拘无束地闲聊,居高临下,眼下是一片灰墙黑瓦的破旧建筑物,令人大大扫兴。郭因感叹说,能把远处的那片绿色移近一点该多好啊。我没有在意他的话。而今想起来,他可能正是一生钟情绿色逐渐形成他那绿色文化和绿色美学的。那天,他和他夫人坚持留下我与他一家人共进晚餐,盛情伴着小菜稀饭,确实是一种享受。郭夫人胡桂英大姐曾因郭因是****而遭受株连,长期受着不公正的待遇,夫妻俩相濡以沫,患难与共,背负着苦难与屈辱的十字架,尝尽人间痛苦。但历史终于翻到新的一页,眼前的这个温馨而又和谐的三口之家,令人羡慕。饭后,回到阳台,继续着我俩的漫谈,眼下的景色使我惊呆了,万家盯光与夜空繁星交相辉映,天地融汇成一幅壮美的图画,我感叹,我赞美。没隔几日,他为我写了一篇题为《艺术家的眼睛》的文章,拜读后让我汗颜。后来他把它收进了《审美试步》一书。这无疑是他在鼓励我这个初闯艺术殿堂的农家子弟。

在我熟悉的诸多学者当中,郭因先生的口才也让我佩服。

好多学者只会动笔不会动口,面对黑压压的人群,满腹经纶不知如何道来。而郭因则二者兼备,着笔撰文洋洋洒洒,开口演讲侃侃而谈。有一年,我与他同赴敦煌参加一次全国美学会议,他的两个小时的演讲,座无虚席,掌声不断。在合肥某些集会或报告会上,他的声音同样感染着听众。他实在是才情横溢,天赋过人的一位学者。

郭因先生现已年逾古稀,而他“不用登临怨落晖”(辛弃疾语)。正因为他“心懔懔以怀霜,志眇眇而临云”(陆机语),所以他仍然不断写出许多好文章启迪后学,他那种不懈追求不息奋斗不断进取的治学精神,尤能激励后学。诚如司马迁所说:“桃李本不能言,但以华实感物,故人不期而往,其下自成蹊径也。”

我衷心地祝福他!

(原载1998年《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郭因美学理论研究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