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威远古今:陇西旅游导游解说词
38519200000011

第11章 李家龙宫(6)

汉景帝时,匈奴又破坏“和亲”,接连几次大规模侵入汉朝边境,抢走了大量军马,杀死汉朝兵将两千多人。这时,李广率领一百多名骑兵追袭敌人。当时景帝曾派去他的亲信宦官到上郡,名为协助李广随同作战,实际是暗中监督李广的。这天,那个宦官率领几十个骑兵,离开军营乱跑,忽然瞧见前面有三个匈奴兵,宦官想活捉回来表功,谁知那三个匈奴十分凶恶,回身放箭,射死不少骑兵,那宦官带着箭伤急忙逃命,在中途幸亏被李广发现营救。李广带兵截击,那三个匈奴见李广追来,吓得弃马上山。李广开弓放箭,射死两个,活捉一个,把他准备带回。就在此时,忽见远处尘土飞扬,出现几千匈奴骑兵,眼看两军相距很近,匈奴首领发现眼前只有一百多人前来作战,疑心定是李广设置了诱兵之计,立刻下令转向一座山头。身经百战的李广,胸有成竹,与敌人周旋。他对士兵说:“我们现在离军营数十里,如果后退,匈奴必然追击,那时后果不堪设想。现在只有按兵不动,加深他们的错觉,匈奴就不会轻易来进攻了。”他下令又向前推进了一段,在离匈奴约二里远的地方让大家解下马鞍,放马吃草,士兵原地休息。匈奴更加怀疑有埋伏,不敢下山。其中一匈奴兵下山想试探,结果被李广骑马追赶,一箭射死,仍返回原地休息。匈奴更加怀疑李广设有埋伏,于是半夜全部人马偷偷溜跑了。天亮后,李广发现匈奴逃跑,他也就率领人马平安地回到汉军大营。

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即位,封建中央集权已经巩固,社会经济空前繁荣,汉朝进入鼎盛时期。这时,李广已经是一位赫赫名将,他又被重新调回宫廷,任未央宫卫尉。几年后,李广率军出雁门关英勇抗敌,但是匈奴人数超过李广几倍,终因寡不敌众,被匈奴团团围住,李广本人受伤被擒。匈奴单于一心想把李广抓到手,曾下令“抓李广,要抓活的有重赏。”一听到李广被擒,非常高兴,命他部下一定不可杀害,把他押送到匈奴单于驻地,献功请赏。匈奴兵把李广用粗绳绑在马背上,挟持而行。这样走了几十里路,李广从昏迷中醒来,发觉自己是在被押送的路上,全身被绑在马背上不能动弹。他心里想:我与匈奴周旋,战功屡屡,今日竟成为他们的俘虏,如不设法逃脱,岂不遗笑后世?他考虑着如何突围,这时有一个匈奴的少年军官和挟持他的士兵问话。李广把眼微睁,发现少年军官骑的是匹好马,李广突然大喊一声,把绳子挣断,飞身把少年从马上掀下,跃身上马,从匈奴兵手里夺来兵器,一溜烟地飞奔而去。

匈奴兵见李广逃走,顿时乱作一团,集合了几百名骑兵捉拿。李广回过头来,箭无虚发,只见一个个应声倒下马背。他回到军营,大家十分高兴。由于这次出兵损失太重,李广被革除军职,贬为平民。但从此却在匈奴军中赢得“飞将军”的美称。这一时期李广度过了一生中仅有的悠闲岁月,他回到家乡陇西,整天打猎、喝酒,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不久,边塞烽烟又起,匈奴杀了辽西太守,武帝重新起用李广,封为右北平太守,于是他又走上了战马嘶鸣的前线。

李广善于用兵,带兵有他自己的特点。他十分爱惜部下,有酒有肉时总是和大家一起享用,家里不存钱财。李广带兵,遇到缺粮少水的地方,若看到水时,如果士兵还没有喝上水,他不先喝;看见了吃的东西,如果士兵没有吃时,他也从不先吃。他待人宽厚,士兵都愿意听他调遣,乐意替他出力。他行军时没有严格的队形,到了宿营地人人自便,夜间休息不击刁斗,也不放流动哨,司令部里的公事文书以及各种制度也都尽量从简。不过他的警戒部队却放得很远,所以他从来没有受到过突然袭击。他的部队简单、机动,长于应变,所以匈奴非常害怕李广的治军之策,他任右北平太守时,匈奴多不敢来犯。战士们却喜欢他的简单,乐意到他的部下当兵。他的这种治军方法非常适合塞外的条件和应对敌情。可是命运却捉弄着这位威震边疆的大将,尽管他勇猛善战,临危不惧,治军有方,出生入死,但自汉景帝三年以来没有立过一次战攻。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汉大举反攻,李广自告奋勇,请求率先出战。这时他已年过六十,武帝认为他年岁偏大,不便征战,而李广一再请战,最终被任命为前将军,随大将军卫青进军。出塞后,卫青想独擅战功,故意差遣李广出歧路策应,李广以前锋的身份据理力争,不得结果,只好分兵绕道进军,终致迷路,耽误了会师的时间,遭到责问。李广慷慨陈词:“各位将士没有罪过,迷失道路完全是我的责任,一切由我一个人承担。”于是悲愤自杀。李广一生与匈奴交战大小七十多次,从未失败过。我国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与李广是同时代人,虽一文一武,却有相当的交情,对李广的为人显然十分敬重。在为李广作传时,评论道:“一个人立身正当,不用出命令,人家也会服从;一个人立身不正,就是命令也枉然。”王昌龄的“出塞”诗比较概括地表达了后世对李将军的悼念和惋惜之情。李将军,一个出生入死奋战在西北边陲的武将,为巩固西汉政权建立了不朽功勋,但却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历代文人墨客写下了大量诗文,都是为李将军唱赞歌,大书特书他的功劳。共同的心声,道出了一个道理,纵观历史,每一个朝代的产生,都是将军和战士用生命换来的。特别是在国家处于危难时期,他们宁肯舍弃生命,也要保卫国家的安宁。李将军为保卫西汉政权的巩固,献身疆场,这就是他英雄本色的再现。他为人老实厚道,又不善言辩,没有得到朝廷的封侯拜将,这是千古不平事。可是,他的英名永远留在了广大人民的心中。陇西人民在龙宫后花园修建了戍边楼祭祀他,怀念他。

(十四)北大门

李家龙宫的北大门上高悬着唐太宗李世民御笔亲书“李家龙宫”的匾额,原匾于上世纪58年遗失到民间,到目前为止未找到。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块匾是根据当地群众描述复制的。门上的抱柱联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老子李耳的名言。上联: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下联: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上联语句出自老子《道德经》第42章,这里的“道”指自然规律;“一”指原始的统一体,即混沌的元气;“二”指天、地;“三”指由天、地产生的阴气、阳气和阴阳混合之气,万物由这三者生成。可以解释为:自然产生了宇宙,宇宙产生了元气,元气构成了天地,阴阳、四时、五行由此而化生万物。下联语出《道德经》第25章,这里的“法”指活动法则。老子认为,宇宙中有四个伟大存在,即道大、天大、地大、人大。就是说:“天、地、人无不遵循自然活动的法则。进一步说明了‘道’为万物之首,人为万物之灵。”这个观点,充分反映了老子伟大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教导人类的一切活动要遵循自然法则和社会法则,与自然界和谐共处,以人为本,共同构建和谐社会。

(十五)模盘

李家龙宫始建于唐朝(公元627年),坐北朝南,东西长600米,南北宽440米,占地面积25万平方米,占整个陇西古城的1/3,毁于唐末期。宫内的建筑分前、中、后三组,采取严格的中轴对称布局方式,中轴线上的建筑高大华丽,轴线两侧的建筑低矮简单。这种明显的反差,中轴线纵长而深远,显示祠堂的尊严华贵,宫内殿堂林立、楼阁参差、松柏参天,颇为壮观。龙宫主殿屋脊上安放九兽,分别是龙、凤、狮子、天马、狻猊、押鱼、獬豸、斗牛和引什。在大大小小殿堂的屋脊上安放着一千八百九十九条雕龙,标志着十八子李的根深叶茂和长治久安。南大门上高悬唐太宗李世民御笔亲书的“李家龙宫”巨匾,主祭堂高悬“陇西堂”金匾,堂内供奉唐高祖李渊的画像和李氏先祖牌位,侧墙上高悬《大唐疆域图》。

(十六)龙树

“龙树”是一株百年沙柳树,它低迴蜿蜒,盘根错节,如长江隐雾,气势磅礴,酷似一条临涧饮溪的苍龙,当地人都叫它“龙树”。该树属沙漠干旱地带的树种,相传是由西汉飞将军李广征讨匈奴时从西域带过来的耐旱树种。清朝陇西知县李寿芝在李家龙宫祭祖时,亲手将该树移栽到李家龙宫,清末龙宫遭劫,龙树幸存,历经风霜雨雪,几变龙颜,几度干枯。也许是岁月的巧合,也许是“真龙之气”的凝聚生发,喜逢20世纪90年代龙宫部分古建筑重新修葺,古老的龙树抽出点点新绿,焕发出勃勃生机和活力,主干虬曲苍劲、横向蜿蜒,有龙游海底之势,斑驳的树皮酷似龙鳞,新生的嫩枝如飞动的龙须,显现一派生机,仿佛在静静地诉说着李家龙宫的兴衰变迁,每逢端午佳节龙树开出小小的香花,迎接着一批又一批游人和李姓儿女。各位可默默地感受“龙树”的天然神韵并与神树合影留念。

(十七)钟楼鼓楼

钟楼和鼓楼系香港国际知名人士李钜能先生捐资重建,从2007年3月开始,经过5个月的精心修建,钟楼和鼓楼竣工,两座楼建筑体式相同,南北对称分布,为仿古结构二层四角攒顶式建筑,楼体12根廊柱,4根金柱,攒顶雷公柱,柱距5.4米。一层高4.2米,二层高3.6米,台高0.45米,通高8.25米。层面为阴阳瓦,脊为四条游龙,围脊为龙转花。铜钟1.2米×1.5米,重1800斤。铜钟铭文:陇山之右,渭水之滨,虹垂七彩,土呈五色。三代垂拱,以官为氏;伯祐作府,瓜瓞绵延。嬴秦勃兴,累朝州郡,边陲藩屏,龙蟠虎踞;大唐定鼎,重译欧亚,李姓祖庭,金声玉振。圣贤之迹,历历满眼;弦诵之声,洋洋盈耳。值此民族复兴、地方发展、和谐构建、小康肇造之际,适逢甘肃陇西李氏文化研究总会会长李天昌先生联系,香港浅水湾南景道二十二号十八楼李钜能先生慨解义囊,捐资重铸铜钟。谨刻铭文,以彰其德。大鼓直径1.5米,高1.1米。钟楼和鼓楼的修建,进一步营造了海内外李氏宗亲寻根祭祖的良好氛围。

钟楼上的一幅匾额“民族瑰宝”是原全国人大副主任王光英在2006年5月为李家龙宫题写的;另一幅匾额“钟灵毓秀”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外侨务司副司长,中国书协、美协理事朱守道题写的。抱柱联书“祥云绕古郡雨露润泽卧龙地,丽日映乾坤钟声呼唤寻根人。”表达了陇西圣地呼唤着四方的李氏游子,不忘祖德祖训。鼓楼上的匾额“李白书院”是社会各界人士为纪念陇西人李白捐献的一块匾额。抱柱联:“鼓声遏云激扬关陇传清韵,楼台拔地翊卫龙宫宣盛名。”

重建龙宫钟楼鼓楼功德碑文:李家龙宫,1.3亿李氏祭祖圣地。每逢吉日大典,钟鼓齐鸣,闻之百里,然岁月沧桑,龙宫屡毁屡建,今逢盛世,万象俱新,香港李钜能先生追念先圣之德,谨怀族人之愿,慷慨捐资20万元港币,择日重建钟楼、鼓楼,铸铜钟、置大鼓敬悬其上,陇山渭水,重绕唐音汉韵,意昭历代宗族丰功伟业,亦彰吾邑旅游文化之品牌。

时维公元二〇〇七年秋勒石以记

当你欣赏着美仑美奂的殿脊砖雕,领略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时,当你行走在龙宫亭台楼阁之间时,不觉得有一股龙的气息深蕴于楼阁殿堂之间,充溢于书画碑匾之内,飘逸于草树琪花之上吗?目之所遇,群龙聚首,气象万千,栩栩如生的砖雕神龙、鬼斧神工的龙形根雕、耕云播雨的柱上龙画、气韵夺人的龙字书法、钟灵神异的龙体巨树、庙堂端坐的人中之龙……在这里,龙主宰着一切,龙是“李家龙宫”的灵魂,龙是“李家龙宫”的根脉和神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