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寿山森林公园距陇西县城西南1华里处,占地面积520公顷,东西走向,海拔2057米。有3.304公里的专用公路从316国道直通山顶,景区建筑依山附势,顺山而建,山上栽植有5万多株侧柏、云杉、国槐、碧桃等树种和牡丹、芍药、月季、大丽花、唐菖蒲、荷花、盆景等,在不同的季节竞相开放。公园属国家AA级旅游景区。景区内有中华名医陇西纪念馆、李氏名人纪念馆、陇西堂、佛教大雄宝殿、道教三清殿等二十余个景点。仁寿山原名叫十方山,因千年古刹十方寺而出名,解放后寺庙被毁。关于十方山叫仁寿山还有段美妙的传说:不知是哪朝哪代,何年何月,也不知在什么地方,有个名叫仁寿的大汉,对什么事情都爱追究个根来源去,他竟不相信天无边、地无境的说法,一心要找到天边,看个究竟。于是便打做了铁衣和铁鞋,择了吉日起程。一路饥餐渴饮,晓行露宿,不停地走啊,走!记不清爬过了多少座山,涉过了多少条河,铁鞋磨破了一双又一双,仍然不停地朝前走。他心中只有一个信念,要走到天边,了却心愿。岁月流逝,人亦衰老,他已由一个精壮的小伙子变成了一个白发苍苍的老翁,还是没有找到天边。在一个暮春的傍晚,他拖着佝偻的身子来到陇西城南门外,当他爬上城西的一座山时,太阳正在这座山后徐徐落下,余辉反照,五彩缤纷。可是他却感到体力不支,呼吸急促,终于昏厥在地。这时,正巧有一晚归的农夫从他身边经过,便急忙唤醒老翁。可他上气不接下气地只吐出一句话:“我……我叫仁寿……找……找到了……天边。”言毕即逝。年轻的农夫看着他一身奇异的装束,不解其意,出于善念,动手把老翁的尸首掩埋好。这天正是农历四月初八日。
当晚风雨交加,伸手不见五指,农夫做了一个梦。梦中看见他掩埋的老翁穿着铁衣铁鞋向他走过来说:“我因寻找天边有功,玉皇封我为仁寿山神将。明年农历四月初八日黄昏,你到我墓前来等待,我特赐你一女子为妻,以报答你掩埋尸骸之恩。”言毕不见。农夫从梦中惊醒,感到奇异,将信将疑。
转眼到了来年四月初八日,农夫突然想起梦中之事,便按老翁所约,黄昏时向老翁墓地走去,刚走到墓前十步左右,果见一美貌女子向他含羞微笑,与梦中所说一般无二,农夫又惊又喜,那女子对他一见钟情,便跟他回家。他们成了家,生了子女,日子过得幸福美满。
这件事一经传开,每年四月初八日,方圆百里的人便络绎不绝前来仁寿山赶庙会,青年男女借此良机寻觅自己的意中人,年复一年,数不清的有情人结成伉俪,因仁寿老人葬于此地,十方山又得名叫仁寿山。
(一)魁星楼
“魁星楼”取意“魁星高照”之意,魁星是主管文章盛衰和科举功名的神仙。这里的海拔1987米,山上的最高处是南面的二坪山,海拔2057米。伫立魁星楼远眺,这里的山川形胜壮美,远山围障,渭水环绕其间,不知何处进,何处出,藏风聚气,系风水家们所称的王者之地。风水先生们说我们在这里看到的北山曲龙俯首,龙头向东,龙尾在西,而站在对面山上看我们所处的仁寿山则像一只卧虎,意即藏龙卧虎之地。史载陇西地理“据关中之上游,扼羌戎之要害,环山带水,一大都会。”北山下是渭河,渭河是黄河的最大支流。站在这里我们看到右手这面隐隐约约的是文峰镇。文峰镇素有旱码头之称,陇海铁路与316国道、省道等多条交通干线在这里交汇,区位优越,是中国56个魅力城镇之一,文峰中药材市场是全国十大药材交易市场之一,它可以左右或引导全国中药材的价位。
陇西县城的旧城是双城墙式的,里方外圆,现在残留的外城墙在西河边,靠里面有李家龙宫,县城中心有北宋仁宗年代的建筑威远楼,威远楼取意“威服远人、威震远方”之意,楼高15米,基高11米,通高26米。现在陇西被定位为天水至兰州之间的中等城市来发展,其有两条主干道分别是长安路、316国道。左面是中铝公司的华兴铝业公司亦称113厂,是1965年从东北101厂迁过来的,东面是东兴铝业公司,陇西是甘肃最大的铝工业基地。
再向西行二十公里就是首阳镇了,那里是陇西中药材种植、销售、加工基地。首阳镇后面的首阳山,传说孤竹国君主的两个儿子伯夷和叔齐因不食周朝粟在首阳山采食蕨菜,饿死后埋葬于此山。
(二)老寿星
老寿星是用汉白玉雕刻而成的,有个说法是游客站在寿星前5米处闭眼摸过去,若摸到“老寿星”正中间者运气最好,摸到左者为福,右为禄。
(三)陇西堂
走进“陇西堂”,在大门口映入眼帘的抱柱联是陇西籍人士美国夏威夷大学终身教授罗锦堂先生撰写的“仁者寿比山河壮,圣人心同日月明。”这正是仁寿山的山名含义。“陇西堂”这幅匾额是原甘肃********、原甘肃陇西李氏文化研究总会会长李子奇同志题写的。
1992年,应海内外李氏宗亲寻根敬祖的强烈要求,因当时李家龙宫被南安初中占用,就在仁寿山公园东院修建了“陇西堂”,作为李氏族人的公祭场所,大殿属明清建筑风格,雕梁画栋,丹青彩绘,飞檐翼然。堂内供奉得姓始祖利贞公、老子李耳(伯阳公)、陇西房始祖李崇(伯祐公)的汉白玉雕像。在2002年开始修复李家龙宫时恢复了“陇西堂”殿。当李家龙宫全面恢复后,这里将成为遗址被保存下来。大殿高悬的“陇西堂”巨匾是唐代著名书法家李邕的墨迹,书法纵横驰骋,潇洒飘逸。抱柱联书“五千言道德一经鹿洞流芳龙门缵绪,十八子公侯万代柳袍常染蓉镜长开。”意思是老子李耳著《道德经》流芳千古,十八子指李氏,其子孙受到先祖的恩惠培育而将相满门贤达辈出。廊柱联“陇山巍巍巩昌十方誉满秦晋,渭水滔滔南安八景声冠洮岷。”历史上的陇西曾设有巩昌府,是省级机构建制,也曾设置过南安郡,巩昌、南安均构成陇西,百姓常说陇西是“巩昌雄镇、南安福地”。陇山巍巍,渭水长流,这里曾经有过辉煌的过去,也孕育着美好的未来。
陇西县在这里先后举办了三次大型活动,分别是1994年5月的陇西李氏文化第一次全国研讨会、1997年5月举办的首届陇西李氏文化旅游观光节和2000年5月的陇西李氏文化第二次全国研讨会暨西部大开发陇西经贸洽谈会。从2004年8月5日开始,相继有国家外交部原部长李肇星、国家统计局原局长李德水等部司级领导来寻根问祖、视察指导工作,马来西亚、新加坡、日本、韩国、印度尼西亚和台、港、澳等国家和地区的李氏宗亲组织和国内29个省、市、区的李氏族人10多万人次前来寻根敬祖,祭拜先贤。
(四)十方禅寺
佛教发源于距今2552年前的古印度。佛教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释迦牟尼是北印度人,就是现在的尼泊尔人。这个名号是根据印度梵语音译过来的,释迦是仁慈的意思,牟尼是寂寞的意思,寂寞也就是清净的意思,佛是觉悟的意思。佛教与基督教、******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
佛教最早传入我国内地的时间,历来说法不一。三国时魏国鱼豢《魏略·西戎传》记载: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博士弟子景卢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授《浮屠经》”,为佛教传入中国内地之始,传到中国后与中国的传统文化互相影响吸收发展成中国汉民族宗教之一。佛教的传入打破了中国自古********的文化传统,刺激了中国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对哲学、文学、艺术等其他文化形态,都产生了多方面深远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佛教逐渐在我国民间流传开来,另外其他的一些印度佛教派别也传到中国,如禅宗菩萨达摩就是在这个时期传到中国的,达摩在嵩山少林寺隐居面壁九年的故事在中国广泛流传。到唐朝时(公元618—907年),印度佛教已经发展了几百年了,出现了多种佛教派别。在唐代中国佛教的一件大事,就是妇孺皆知的《西游记》中的唐僧——玄奘大师不远万里去印度取经。陇西是丝绸之路的南路重镇,玄奘大师西天取经经过陇西。他回国后,唐太宗李世民非常重视,安排了数千人参加玄奘大师的佛经翻译事业。因玄奘大师的弘扬,使印度后期大、小乘佛教的经典在中国得到广泛的传播。唐朝陇西佛教最为盛行,并且佛道两教互相融汇,互为一体,佛道不分家,最大的佛教场所天竺寺占地20万平方米。
据《陇西县志》记载,陇西城郭近郊的庙宇宫坛,在清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为69处,同治初(公元1862年)达131处,到解放前还存50多处,另有戏楼15座。虽屡经沧桑,城区还保存着有名的九观十八寺。相传鼎盛时仅城区就有“十万烟囱”,全境就有四百座道观寺院。在陇西这块和谐淳朴的土地上,宗教及民间祈祀活动弘扬和保持着儒、释、道相融互济,仙、圣、佛和谐共处的特色和氛围,长期共处,从未有隙。
十方寺佛殿内供奉着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左边是观世音菩萨、右边是大势至菩萨。观世音菩萨又叫观音菩萨、观自在菩萨、光世音菩萨等,从字面解释就是“观察声音”的菩萨,是四大菩萨(四大菩萨是观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和地藏菩萨)之一。他相貌端庄慈祥,经常手持净瓶杨柳,具有无量的智慧和神通,大慈大悲,普救人间疾苦。当人们遇到灾难时,只要念其名号,便前往救度,所以称观世音。
在佛教中,他是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座下的上首菩萨,同大势至菩萨一起,是阿弥陀佛身边的协侍菩萨,并称“西方三圣”。大势至菩萨又称势至菩萨、势志菩萨。大势至菩萨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他行走时,十方世界一切皆震动,故大势至菩萨左手持开合莲花,右手屈中间三指置于胸前,坐于莲花之上。
玉佛殿内供奉的卧佛是从佛教圣地印度奉请来的佛祖释迦牟尼佛,玉佛雕塑长3.8米,宽0.9米,高1.28米。
陇西佛教协会正在新修大雄宝殿,主体工程已全面完工,大殿长36米,宽25米,高18米,建筑面积900平方米,九开间,属明清宫殿式建筑风格,殿内能容纳500人共做佛事。
(五)道教三清殿
道教是我国自创的一种宗教,大约出现于公元2世纪前后的东汉时期,绵延至今已有一千八百余年的历史。它初创于四川,后来逐渐流行于全国各地。唐代以后,道教还远渡重洋,流行于朝鲜、日本、越南和东南亚一带。道家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与儒家、佛家文化一起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三大主流学派,历史上往往将“儒、释、道”并称。
道教的形成不像国外宗教那样是由某一教主在短期内创立起来的,而是有一个水到渠成、瓜熟蒂落、宗教素质不断提高的演变过程。道教按其渊源来说,是来自古代的巫术和秦汉时期的神仙方术。它的前身是黄老道,即假托黄帝、老子的思想而形成的宗教。早期的道教是张陵创立的五斗米道和张角创立的太平道。太平道和五斗米道的基本信徒是民间百姓,其传播手段又不依赖官方,故后世称它们为民间道教,又因其教义比较简单,组织单纯,被称为原始道教。
道教在陇西传播兴盛在宋朝,以前无可考证。主要有宋代南观寺,殿堂林立、建筑宏伟、香火旺盛,为陇西最大的庙宇;民国时期汪氏泰在仁寿山东面修建三清殿,1958年被拆毁;1986年汪洁川等人发起,香港青松观侯宝垣道长捐资2万元以及社会各界捐资于1991年9月19日落成三清殿。
所谓“三清”,即道教尊奉之最高神。它们是“玉清境清微天元始天尊”、“上清境禹余天灵宝天尊”和“太清境大赤天道德天尊”。《云笈七签》中说:“三清者,言三清净土无诸染秽,其中宫主,万绪千端,洁气凝云,因机化现,不可穷也”。所谓“三清净土”就是“三清境”,也就是“玉清圣境”、“上清真境”和“太清仙境”。所谓“其中宫主”,是指住在“三清境”的神仙,最高的三位至上神亦称“三清”,它们是元始天尊又称玉清大帝;灵宝天尊又称太上大道君、上清大帝;道德天尊,又称太上老君、混元老君、太清大帝。三清神仙的系统是:玉清圣境有九圣,上清真境有九真,太清仙境有九仙。从道教历史的发展来看,是先出现“三清境”,后有三位至上神居住其中。唐宋以来,宫观建筑中心就是“三清殿”,供奉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和道德天尊三位尊神,称“三清”或“三清尊神”。一般是元始天尊塑像居中,左为灵宝天尊,右为道德天尊。道教最高神有三位,与道教哲学“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有关,道教还认为,三清皆为元始天尊的化身,因而又有“一气化三清”之说。仁寿山三清殿内供奉玉清元始天尊,顶负圆光,身披七十二色,头罩神光,手执红丹丸,右手虚捧,象征天地未形,混沌未开,万物未生时的无极状态和混沌之时。
左为上清灵宝天尊,手摇太极扇,俯视人间的芸芸众生。
右为太清道德天尊,手执太极图,白发皓首,和颜悦色。三位天尊庄严静穆慈祥,道德经世、法演五行、道贯三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