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好习惯受益终身
38520600000010

第10章 良好的品行习惯决定你的受欢迎程度(1)

尊老爱幼好风尚

尊老爱幼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们要为有这样的传统而感到自豪和骄傲。青少年是未来世界的主人,应该继承和发扬这一传统的美德。古往今来,有无数尊老爱幼的事例,想起就如沐春风,深深感动着我们的心灵。

孟子有一句名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敬老爱幼是多么值得令人陈赞的事。当今我们社会对尊老爱幼也十分重视,例如建了许多所孤儿院和养老院,让那些孤独老人能安享晚年,让那些被的父母遗弃的孤儿能过上正常人一样的生活,有一个快乐的童年……

从小被外婆养大的女孩杨贵,通过打工读完高中,考上上海复旦大学。24岁的她带外婆去上大学,每天生活节俭,穿着朴素,书本全是手抄的,课余时打工赚钱养活外婆生活。

无独有偶,在南开大学读书的河南男生田书,也在带着家属小妹妹上学。他把妹妹带在身边,靠课余打杂工挣钱供弟弟读书,“我是哥哥,要担起责任……只要有我一口饭,就有妹妹的份。”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青少年的文明素养应该引起人们的格外关注。现在,一些孩子长期受到父母的宠爱、溺爱,文明礼仪缺失的现象比较明显。家长给予孩子们的爱太多了,导致这些漫溢出来的爱,助长了孩子们的不健康思想,从而是他们忘了做人的基本。因此,父母应该停止对孩子盲目地‘爱’,应该在孩子的品德思想上加以教育。穷点、笨点,关系不大,关键是人品好,懂礼仪,知尊重,尊老爱幼……这些对青少年成长意义更为深远。

那么到底怎样才能做到尊老爱幼呢?尊老爱幼不只限于赡养自己的父母、抚养自己的子女,而且要求用真实感情去对待社会上所有的老人及儿童。尊老不只是对老人应有的关心和照顾,更是一种继承前辈“财富”的善举;爱幼不只是对弱小的爱护及扶助,更是为了祖国的未来,使我们的事业后继有人。具体如下:

尊老须做到

①公共场所为老人提供方便,帮老人搬重物、给老人让座、上下车帮忙搀扶老人等。

②对待家里老人,不仅要保障老人们的物质生活上,还要在精神上给老人体贴,禁止嫌弃老人甚至虐待老人,要依法保护老人的合法权益。

③积极倡导尊老、敬老、助老的道德风尚,用实际行动热心为老人办好事、办实事。

爱幼须做到

①父母要承担起抚养和教育子女的责任,除了生活上关心和照顾外,还要用高尚的道德、远大的理想和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来装备子女。

②青少年在社会上要做热心少年,积极参加少年社会福利事业,爱护和帮助幼小儿童,帮助他们健康成长,反对迫害、摧残及伤害那些被遗弃儿童的行为。

爱护公物传美德

青少年学生从小就应该受到包括“爱护公共财物”在内的“五爱”教育。社会公共财物神圣不可侵犯,我们要像爱护我们的眼睛一样来爱护它们。青少年要认识到,每一名学生都要有责任和义务爱护公物,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

爱护社会公物,是一种公德。爱护学校的公物,是青少年学生最基本的品德。社会上,爱护社会公物,也是青少年应该具有公共意识。但是,目前青少年学生损坏公物的现象时有发生:不走正道,专门践踏草皮;开门不用钥匙而用拳打脚踢将门窗损坏的;不关水龙头及;用小刀随手到处刻画……凡此种种,不胜枚举。这些现象虽然只是少数,但却令人深恶痛绝。

社会公共的大环境作为我们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维护在这个环境里的公共秩序、爱护公共物品,是我们每个公民的责任,也是我们生活和谐安定的保障。虽然对待公物的事情看似很细小,其实对个人的形象有很大的影响。如何对待社会公物,直接反映了一个人的道德指数以及公德心。因此,爱护公物,维护我们美好的生活环境,人人有份。

希望青少年都能做一个爱护公物的有心人,扶起每一株草,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作为青少年学生更要爱护公物,原因有以下几点:

①爱护公物是维持集体生活的需要。一切公共设施,都是为全体公民服务的公共设施,试想,一人不爱护公物,十人不爱护公物,百人不爱护公物,那么,我们的社会将不成其为社会,也必将对每个人的学习、生活、工作带来许多的不便和负面影响。

②爱护公物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需要。青少年学生是学习知识的阶段,更是学做人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良好行为习惯是否形成,对于今后步入社会以及成家立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培养爱护公物的良好品性对青少年的未来至关重要。而那些损坏公物的行为将为社会、为人们所不齿。

③爱护公物是学生遵规守纪的需要。学生的行为习惯,都要以《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指南,这些条例对爱护公物有明文规定,勿容置疑。损坏公物,一旦被学校发现,必将从严处理。

因此,青少年学生爱护公物要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做起,人人都要培养一颗文明的公德心,成为一名高素质的好学生。

①青少年要从思想上认识爱护公物的重要性,认识到良好和谐的公共环境确是来之不易的。

②要杜绝一切损坏公物的恶劣行为,对于损坏公物的行为,学校及社会将加大查处的力度。

③同学们互相监督,每一位同学都要互相监督,伸出爱护公物的正义之手,监督并举报损坏公物的极个别行为。

勤俭节约是良训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勤俭节约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中华民族素来就有着勤俭节约的传统习俗。勤俭是一种智慧,节约是一种美德,勤俭节约更应该成为一种习惯和风气。

毛主席是我们的伟大领袖,在他生前用过的日常生活用品中,有一件已补过73次的睡衣,他穿过20多年。他身边的工作人员几次偷偷想要给他换一件新的,他都执意不接受,他老人家逝世前夕,还是穿着这件补钉补补钉的睡衣。在国民经济困难时期,毛主席老人家首先倡导不吃水果、不吃肉,常常一餐饭是几个烤芋头,与全国人民一起渡难关。

事实证明,勤劳节俭的教育对我国不仅不过时,而且有待提高。学生勤劳节俭从小培养是非常必要的,今天培养孩子勤俭节俭是为了孩子们的明天,为了他们的明天更加幸福。

然而在当今社会很多不良思想的冲击下,很多青少年早已将勤俭节约抛在脑后。观察我们身边的日常现象,很多学生在生活中摆阔气、讲排场、大吃大喝、花钱大手大脚等。因此,培养青少年从小养成勤俭节俭的好习惯就要从身边做起、现在做起,从节约一滴水、一张纸、一度电、一粒粮入手,牢固节约意识,把勤俭节约落到实处,这对教育学生意义深远。

而在现在,很多中国家长因为小时候自己受过苦,所以希望孩子不要受一丁点苦,尽量满足孩子的要求,让他们过着优越无忧的生活;还有的家长比较注重孩子的智育,不在乎花点钱多少。而在美国,即使是百万富翁的儿子,也经常在校园里拾垃圾,收集草坪和人行道上的破纸、冷饮罐,他们靠自己赢得学校报酬。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从小培养他们勤俭节约的美德迫在眉睫,这也是非常重要的。为此,建议:

①节约教育从现在抓起。从小树立勤俭意识,让孩子知道“节约光荣,浪费可耻”,懂得勤俭节约是做人的本分。

②从小事做起。教育学生珍惜劳动成果,吃饭时不乱倒饭菜,节省每一粒米,节省每一度电,外出时,及时关掉教室内的灯,洗手后要及时关紧水龙头。

③教育学生不乱花钱。平时不挑食,不买零食吃,不随便向家长乱要钱,将钱春存起来。长此以往,就会内化成固定的好习惯。

④搞好宣传教育。开展形式多样的勤俭节约教育,努力营造的良好节约舆论氛围。充分老一辈勤俭节约生动感人的故事和动人事迹,开展广泛学习活动,弘扬和彰显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

团结友爱一家人

在湖南省师范大学教育系里,有两位比较特殊的学生,他们一位叫周冲,另一位叫王伟。他们其中一个双耳失聪,一个双目失明。然而,他们两个人组成了“海伦·凯勒”号舰队,两人在学习上互帮、生活上互助。周冲听不清看得清,他做了王伟的眼睛;王伟虽看不清却听得清,他做了周冲的的耳朵。两人扬长避短、取长补短,在学习上更是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他们之所以会取得成功,那是因为她们团结友爱,互相协作,这是他们成功的一个法宝。“兄弟友爱同心”、“兄弟齐心,其力断金”等,都是这一个道理。一根筷子非常轻易就会被折断,十双筷子牢牢握在手里很难被折断。******说:“不但要团结和自己意见相同的人,而且要善于团结那些和自己意见不同的人,还要善于团结那些反对自己并且已被实践证明是犯了错误的人。”友爱是力量,只有团结友爱,才会产生巨大的力量和智慧,才能去克服一切困难。

《三国》里面有关于团结友爱的经典故事,其中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就是贯穿三国期间最绮丽感动的主线。在三兄弟的情意汉末战乱中比金坚。三英战吕布、报仇攻孙吴……三人的兄弟之情特别是关云长情深意重,衍生出了太多脍炙人口的感人故事。

友爱团结是力量。雷锋曾说:“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最有力量。”小到为一个人一个家,大到民族国家,都需要团结友爱。作为新一代的青少年,我们更应该在呼吁团结友爱共建和谐社会,在努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更要与同学团结友爱、互帮互助,让友爱之花开遍每个角落。

但是,生活中我们也不免看到,总有学生平时总爱和同学发生小矛盾,今天和这个同学不说话,明天和那个同学闹意见;别人在休息或者学习时,毫无顾及大声喧哗、追逐打闹,从不不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一下,给别人带去很大的干扰;稍有不顺,张口就骂,甚至拳脚相加;不分场合,不分对象,取笑别人……

张振宇那首《中国一家人》正是团结友爱的写照:“黑色的眼睛,黄色的皮肤,到哪里都是一家人。同样的血脉,同样的灵魂。同样的心,同样的根,同样的手足情深。手牵手,筑起钢铁的长城,心连心,因为我们都是一家人。”人与人相处仿佛是在照镜子,你想得到什么样的回报,你就要怎样付出。同学之间是兄弟姐妹,一个班级就是一个大家庭,彼此要互相礼让、互相关心,有不同意见可以互相协商解决。在家里,父母是永远靠山,在学校,同学朋友永远是左膀右臂。团结友爱是人生不可缺少的道德品质,唯独拥有这种优秀的品质,我们才能担当起建设祖国的重任,社会才能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