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有的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虽然个人会付出很多、失去很多,但得到的是百姓的信任和拥戴;有的人奉“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为圭臬,心胸狭窄,追逐名利,虽然个人会得到不少,然而失去的是百姓的支持和信赖。这也从一个侧面告诉我们:坚持正确的得失观,既关乎事业,也关乎个人。
既有得失,便不可回避得失。重要的在于如何把握得失,取舍得失。毫无疑义,我们的得失观正确与否,关键取决于其能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孔繁森两次进藏,历时十年,要说个人付出了什么,失去了什么,谁都可以想见,然而,他得到的终究是藏区人民的尊敬和爱戴。要问孔繁森为何这样做?还不就是因为他坚持党性,坚守了一个共产党人应有的政治情怀吗?
“得”与“失”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它们即可是事物某段的终结,又可是某段的起点。在一定的情况下,人的认知决定着它们在人心中的定位———起点或是终点。人的认知具有一定的动能。它可使这两个相对的事物之间发生相互转变,因而正确地认识“得”与“失”,确立和健全正确的“得失观”,对于人生尤其是年轻人具有积极的意义。
权衡得失,必有一个比较取舍的过程,庄子曾说过:“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也。”庄子之言,也正好应了“两害相交取其轻,两利相交取其重”之理。只是对领导干部而言,在比较中要时刻牢记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要善于通过比较,比出差距,比出干劲,比出操守。有句话说得好:“拿自己的优点与别人的短处相比,就会越比越短;拿自己的缺点与别人的长处相比,就会越比越长。工作中,把自己的短处与别人的长处相比,就会有进步。生活中,把自己的长处与自己的短处比,就会很知足。”颇耐人寻味!
得失的辩证关系同时告诉我们,有时的得未必是真正的得,失也未必是真正的失;有时得就是失,失就是得。“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乃此之谓也。每位领导干部理应坚持党的利益第一、国家利益至上、群众利益在先的原则,永远牢记党的利益、国家的利益、群众的利益再小也是大事,个人的利益再大也是小事,从而正确把握得失、取舍得失。
能否坚持正确的得失观,心态很重要。有良好的心态,才会获得坚韧的心理支撑。泰戈尔说过:“如果你因失去太阳而流泪,那你就失去群星了。”有的人,因贪污受贿而锒铛入狱,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心态失衡。可不是?有的人见一些大款大腕们学历不如自己,能力、水平不如自己,却享受着灯红酒绿、纸醉金迷这般“呼风唤雨”的生活。于是,始心态失衡,而在频频伸手里,跌入深渊、粉身碎骨,定是其必然的结局。
有这样一幅楹联:“得失失得,何必患得患失。舍得得舍,不妨不舍不得。”“不妨不舍不得”,我们应当以不变应万变,善于从患得患失中跳出来,坚持原则,坚持向前看,保持平和心态。
人在世间的轨道上行走,总会为琐事纷扰。而“得”与“失”当是其中最能刺激人们神经,奴役人们意识的两种存在了。
个人的“得”是指利益或精神上的获取。利益所得无疑是财富积累,官禄得进、机遇成就的契机。在利益的范畴内,这些是利益获得的亮点。正因为如此,吸引了人们高度的关注。
利益的获得有必然或偶然之分。必然是指客观和主观对利益的势在必得。当然主观对必然的影响也起着决定的作用。如果在利益面前,人们过多地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利益的砝码也许就会偏重,人性的天平也就会失衡。
不同的人在利益面前具有不同的态度;而不同的利益也能让不同的人做出不同的举动。利益对凡人俗子具有诱惑力,因而社会上才会屡见为了利益失去良知、道德、人性等等的事情。
人们的利益观应当受人的道德观等的掌控。符合道德法律品德等规范的,我们可以面对,否则应当弃之。因为这样的“得”,实际上是一种失去。这个“失”或许包含精神或利益的双重失去。对于这样的“得”当然要抵抗住它的诱惑,否则它将把你拉下水或是深渊。
古语曰:“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句话道出了“失”的结果的双重性。失去既没了,而没了的后果也许预示着某个良好的后果。这个道理告诉人们,面对挫折和失却的时候,应当保持良好的姿态,应势利导,化不利为有利。
从另一个角度讲,当你的失去成就了别人,那是成人之美!这对你应该是精神意义上的获得。这种失因为有了获得的意义,而体现出了它的美好,这种失去是无私的也是可贵的。正因为有了这样的认识,社会上才有了善举,有了友情,也有了见义勇为的壮举!
人们应当逐渐修正自己的得失观。有了正确的得失观,人的心胸可以豁达,人的心灵会无限美丽,人的境界会无限高尚。社会氛围在这种得失观的营养下,就会越来和谐,会越来越健康!
快 乐 小 站
凡事皆有得有失。你在得到这一方面的同时,便意味着你将会失去另一方面。人生就是一个得与失循环往复的旅程,它让人时时处于得失的平衡状态中。世上没有永远的得到,也没有永远的失去;每一个人都是在得与失中往前行走着。
小方法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