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电视的奥秘与巧用
39472100000082

第82章 电视假到真时真亦假

真到假时真亦假,假到真时假亦真,到底是真抑是假,奉劝不必太认真。电视本来就是表演给观众看的,只要观众认为值得一看,看得有趣,节目内容和画面形象没有重大的缺失,谁也不会去计较电视中有多步鱼目混珠、使诈欺骗观众的手法,一旦知道丁哪些是真、哪些是假,就会使观众对电视节目产生一种“原来如此”的感慨,所以说:有些事情,距离与朦胧,也是一种美感。但是,我们又岂能毫无所知……?

电视戏剧节目,可以说是晟有持久性、普遍性、可看性的表现方式之一,不论是连续剧、单本剧,或是古装剧、时装剧,或是武侠片、文艺片……都普遍受到大众的欣赏,所以电视台的娱乐性节目中,戏剧要占75%以上,消耗量相当的大,一年365天,几乎每天都要播出三小时以上的电视故事片,所以在电视台制作这些节目时,不管是“内制”或是“外制”,差不多都是急急如律令,催拍赶录,争取时间,节省开支,但是,剧情的发展仍然须很少场景,譬如山川、古膺、殿堂、寺庙、街巷、花园、以及自然现象如风、月、雪、雾等等,一方面很难找到实景,即使找到了,也会受气候的影响,无法顺利拍摄;另一方面是时间和技术上无法配合,因此必须在摄影棚里搭景“做假”。

所谓“做假”,完全靠美工人员和道具人员的巧思和特技,假得令观众分辨不出来,有时,假的反而比真的还要逼真,观众不但受到障眼法,以假为真,甚至会毫无犹豫地肯定画面上的景物现象,完全真实,这不仅是美工和道具人员的功劳,灯光师和摄影师、剪辑师也是功不可没,否则,观众的眼睛何止十万百万,岂能轻易斯骗?

除了在摄影棚中搭建的布景为众所周知的“内搭景”之外,其他还有许多以假乱真的巧妙,让我们一一介绍出来,观众们今后再注意看看荧光屏上的画面,就可以大致看出端倪来了。

由于电视机的荧光幕所呈现的,只是一个四方形的格子,在格子里面的形影画面,就是电视所要播映的全部,在格子外面的,观众看不见,也猜不透,连想象也无法想象,因此,电视的工作人员只要把荧光幕上的那一格子填满、填美、填像、填好,就够了。换句话说:所有的画面、景物、陈设,只须凑足镜头所涵盖角度范围就够了,不必考虑得太周详,景观也不用太广阔,基于这个缘故,在有限度的空间之中,自然就更方便以假弄真了。

譬如,在摄影棚中搭景,任凭你摄影棚有多大,也不可能搭出一条深巷,或是搭出一片山林来,但是,美工人员有办法,用“天幕”

画出长巷、画出山林、画出湖面、画出远山……和所搭的近景衔接起来,用灯光投影,把画布和搭景融成一体,从镜头中看来,自然就成了“外景”。在电视中,最常见的这种假景是长廊和深巷,那些画出来的长廊和深巷,是走不进去的,所以演员只能从那画片和搭景的交接处出入,在视觉上,是可以瞒过一般观众的。有时,灯光人员不尽职,没有把灯光调好,演员从画片前走过,会有人影投映在画片上,立即就有“穿邦”的现象,把画出来的景像暴露无遗。

由于化学物的发明,对电视来说,实在功不可没。例如“保丽龙”这种又轻又松的东西,在电视道具上,真可说是神通广大,凭着美工人员的雕塑功夫,凡是衙门口的大石狮,寺庙里的大菩萨、大佛像,亭院中的假山奇石,都是用“保丽龙”制成。观众看到剧中人真像个大力士,双手举起门前大石狮,或是拱起庭院中一块大岩石,面不改色,气不发喘,其实,那大石狮也好,大岩石也罢,都是用“保丽龙”雕成,充其量大不了有两三斤重而已,不过演员们靠表演的技术,做成拼命使劲,吃力咬牙的样子,才能举起,把观众唬得一愣一愣的,还以为真的举起了石狮子,心里暗自替演员担忧,真怕闪了腰,砸一下不受伤才怪。

“干冰”也是电视的宠物,歌舞节目和武侠片是离不开它的,在最近两年来,更是运用得得心应手,将干冰装在一个喷射筒里,只要一按开关,就会喷出浓浓的烟雾来,宛如白云出帕,山岚穿岭,晨雾弥漫,嶂气缭绕,对于歌舞节目的气氛,帮助甚大,而在武侠剧中,动不动就去峨嵋山、昆仑山、武当山,真去山里拍戏,要耗资很大,延长出片时间,还是靠美工搭建,横看不成岭,侧看不是山,但是山不在高,有干冰则成,喷上烟雾缭绕的干冰,看也迷惘、瞧也模糊、瞪也茫然、隐隐约约、如丘如壑,再由剧中人说这是峨嵋山,也就象是峨嵋山;说是绝情谷,也就真的是绝情谷了。干冰可以使丑的景变美、假的山变真、近的景变远,还可以让观众当它是云、是雾,更可以当做江河。

在搭景的技巧上,也是以假弄真,搭宫殿房舍并不稀奇,搭山峰悬崖、危岩怪钉,才是一绝。说起来,电视圈里,为了免于多花金钱时间去山上拍实景,把外景搭在摄影棚里“办家家酒”,实在有点愚弄观众,看轻观众的意味。有时,为了天气不好,无法出外景地去拍实景,但是又为时所迫,不得不将就在摄影棚里搭建山峦,那还情有可原,可是极大多数都是为了贪图方便、省钱、偷工、草率,说起来,实在有点不应该。

观众一定可以常常看到电视剧的背景,是几堆丈把高的土堆岩石,点缀几株矮树,数丛杂草,剧中人从岩石后面闪出,口中说到:这就是奇来峰,这就是千丈崖。假如说那些背景只是点缀象征式的布景,如同舞台剧的布景,那倒无可厚非,中国京剧里本来就可以用一张椅子当床铺,当城墙,可是电视剧是完全写实的,要写实,就得真实,可是,那千丈崖上的树木纹风不动;奇来峰上的岩石就象儿童堆的积木,看起来,真叫人啼笑皆非。

那山峰上的岩石、斜坡、石级,全是用木板搭成,外表披上一层帆布,帆布涂上类似岩石的颜色,就这样,省去多少金钱,照样演出《华山论剑》、《峰顶决斗》的精彩戏,幸亏有许多武侠剧都是事后配音,否则,演员从山坡拾级而登,脚下踩的明明是石级,却会发出走木板楼梯的声音来,那岂不大煞风景?

值得一提的是武侠剧中的武林高手,他们和她们身手娇捷,翻滚跳跃、飞纵扑击,如同龙腾虎跃,真像是有一身武艺,事实上呢?

那些演员那里会什么武功?尤其是一些女演员,不但毫无武功根基,而且身材娇小、弱不禁风,哪里懂得什么剑法拳术、斤斗气功?

但是在武侠剧中,她们照样和武林高手大战不歇,跳跃翻滚,好像煞有舟书,这又是什么道理呢?

说穿了,也是以假弄真也。

最普通的做假手法,是用“弹簧垫”和“吊钢丝”来操纵身体的动感,厚厚的弹簧垫铺在地下,演员从高处跳在弹簧垫上,趁着反弹起来的力量,把身子跃入空中,再做若干动作,这跟体操运动员练跳篷布台一样,只要摄影机的镜头稍微抬高一点点,摄不到地面的弹簧垫,就不会让规众看出端倪来了。

还有一种,要使演员能够在空中飞踪而过;或是两名高手,飞在空中击剑对掌;或是一个斤斗飞上屋顶,这些绝技,就靠拉钢丝来帮忙。先把演员身上捆扎妥当,背后挂一根钢丝,上端高悬在摄影棚顶的灯光架上,穿过一个滑轮,另一端垂下来,由四五个人拉着,现场导播一声令下,拉钢丝的人齐力猛拉,那演员的身子就会腾空而起,飘飘然如燕如鹤了,观众只看到那演员的美妙动作,疾飞而起,却看不见他背后吊着的钢丝,自然就会觉得那武功真是了得啦!

即使是用弹簧垫和吊钢丝,有些演员还是吃不消,而且跃纵飞滚的姿势和动作仍然是不够利落干脆,距离“武功”的要求,还有一大段的差距,更何况还要挥剑舞刀,狠缠拼斗?所以,就有了“武行替身”的运用。

所以说:有时连演员也是假的。

怎么假呢?很简单,譬如台湾的黄杏秀吧,她演一位武功高强的侠女,经常施展绝技,以寡击众,在戏中厮杀不停,她哪来的一身功夫?制作单位必须替她找一个身材高矮肥瘦和她差不多的武行,化妆打扮得和黄杏秀差不多一模一样,乍看起来,有点相似,然后,就由那替身去代替黄杏秀和环敌搏斗,这时,摄影机的镜头就用中距离或远距离拍摄,让观众难以辨认,好就在打斗时身子纵跃跳滚,谁也无法看清演员的脸庞,然后,再由黄杏秀自己也比划几下和敌人搏斗的动作,摄影机用近距离、或特写摄下她的脸部表情,在剪辑的时候,嵌接在替身打斗的过程之中,观众再精灵,也无法看出破绽来了。

至于电视剧中的夜景、月色,除了极少数一两个镜头的画面是拍摄真实的月亮之外,99%的月亮,都是假的,观众可以发现电视剧中的月亮特别大、特别近,而且每次所出现的月亮,几乎都是一样地圆,固定地悬在某一个角度上,只要稍为留心一看,就会发现实在不太像月亮,但是观众们往往被月下的剧情所吸引,就投有分出注意力去端详月亮的真伪,而电视的美术设计者也就沾沾自喜。

以为当真可以鱼目混珠,观众信以为真,因此也就不再力求改良,更求逼真,每次遇到月夜的景色,总是一轮圜月,悬半空中,干篇一律,毫无变化。

在电视剧中如果要拍下雨,除了真的遇上下雨天,而且又是外实景,有时偶尔也用真正的雨天拍戏,但那毕竟太少了,大多数都是在棚内制造“人造雨”,有一种水管,钻有很多小孔,横挂若干根有孔的水管在景上,接上水源,只要一扭水龙头,水丝水滴就像雨丝一样地洒下来。

不仅仅是画面大多以假作真,连声音效果,也大多是假造的,譬如武侠电视剧中的拳风“弗弗”之声,以及各项武器相触的“档档”声,甚至一个耳光的清脆声、一拳击在腹部的结实声,都是事后重新配的效果声,有时这些效果声配得太夸张,好像轻轻一挥剑,立即“弗弗”有声;慢慢一运拳,也会有阵阵的拳风之声,实在太不可思议,但是一般观众似乎都不太讲究这些,久而久之,反而习以为常,倘使剧中人挥拳击掌,或是舞棍劈刀时没有“弗弗”之声,倒会觉得欠缺力量,没有动感,太不真实了。

希望在大众都很清楚电视人员在“造假”“愚弄”观众的情形下,能够知所改进,有所突破,要假就假得更真一些,不要让观众一眼就看穿了西洋镜,假像毕呈,那就会影响欣赏剧情的兴趣,减低对电视剧的热情度了。

比如台湾的《楚留香新传》中的《影子传奇》单本剧集中,表演两个绝色女子,一位擅弹琵琶、一位善吹横笛,当然,当她们吹弹这两种乐器时,声音是用配音的技术配录进去的,乐器的音韵优美、节奏动人,绝不是那两位女演员可以吹弹得出来的,但是,画面上却经常特写出她们吹弹横笛和琵琶的镜头,那手指和口唇的动作,根本和乐声无法配合,甚至连姿式也不尽合乎吹弹时的要求,换言之,连基本的动作都没有人加以指导,稍有吹弹知识的观众,一眼就看穿了错误和做假的毛病,立刻对那一段剧情的兴趣,打了很少的折扣,那不是功亏一赞,太可惜了吗?如果该剧的戏剧指导,能够严格一些,细心一些,找一位琵琶师父和笛师,将剧巾所要吹弹的曲调放出来请乐师听听,然后由乐师采指导演员吹弹的姿势,以及手指的动作,只要动作能够切合乐声、姿势能够台乎要求,播映出来,虽然乐声仍然是配上去的,但是那份“假”,也假得可爱、假得认真、假得令观众相信,岂不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