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国学大讲堂Ⅰ:老子、庄子的做人绝学
39645100000002

第2章 有时要封闭自己才能进入状态

本章讲《老子·五十二章》“塞其兑,闭其门”

根本不理一切试探,只有封闭状态才能成就自身。

《老子·五十二章》

(以魏王弼注《老子道德经》为底本,下同)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

既知其子,复守其母。

没身不殆。

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

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见小日明,守柔曰强。

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习常。

老子说:

天下有个开始,世界有个起源,那就是道,道是天下万物的母亲。既然知道了这个母亲,就应该知道她的儿子,那就是人。人是大道的儿子。既然知道我们是大道的儿子,就应该紧紧守住我们的母亲,这样就终生都没有害处。讲具体点,你要闭上你的嘴,关上你的门,不用那么累。如果你狮子大张口,一定要想办成所谓的大事,那么到死都没人救得了你。看见细微,才叫有眼力。坚守不去伤害的原则,才叫有能力。你要用你获得的大道回归正途,也就是回归自然,不要自己给自己惹祸,这就叫抓住了常有之道,可得解脱。

“天下母”,天下万物的母亲,指道。

“不殆”,没有危害。

“兑”,嘴巴。

“济其事”,想办成他的事。“济”,成功。

“明”,好眼力。

“柔”,不逞强,甘愿为下,甘愿孤独。此处指不去伤害。

“用其光”,用你的大道。光,智慧,指大道。

“明”,光明世界,指本来宇宙,天堂,也可解释为自然。

“习常”通“袭常”,抓住、获得常道。袭不是袭击,也不是承袭,指迅速抓住。

老子这章主要讲要封闭自己,才能接通黑暗之光,进人大道。不要太放纵自己,否则就是为别人献祭。

《世说新语》上讲,东晋名士顾和做扬州从事,月初去上朝。到了没多久,先把车停在大门外。

大臣周凯去见丞相王导。经过顾和身边。顾和扪虱而坐,好像没看见周凯。

周凯已经走远了,又走回来。指着顾和的心说:“你这里面有什么呀?”

顾和扪虱如故,说:“这里面是深不可测的东西!”

周凯进了大门。对王导说:“您手下的一名小吏我看都有大臣之才。”

周凯说错了,顾和根本不是大臣之才,而是大匠之才。我的意思是:只有他伤别人的,别人伤不了他!当然,他更懂得彼此不相伤。《庄子·人间世》上讲有个大匠(大师级别的木匠),碰到一棵神木,大匠的弟子要砍。大匠敬畏这棵神木,决定不砍,彼此不相伤。

总有些东西让人敬畏。

总有些东西让对手敬畏。

总有些东西让敌人敬畏。

明白这个,你就真正地无畏了。

顾和为官凶险极大,他不惊不乱,做自己该做的事,无机心,无巧手,就不会被更大的机心与巧手掐灭。

在这里欣赏的显然不只是顾和“扪虱而谈”的风度,而是欣赏他风度背后的智慧。

顾和是拙而巧者。看似笨拙,其实巧妙。

周凯是巧而拙者。看似巧妙,其实笨拙。

周凯就因为做人太乖巧,后来被王敦杀掉。周凯先前在王导与王敦间穿行,又经常调和王导与皇帝、王导与群臣间的关系,看似巧手,其实他的力全部没落到点子上。有一次有人说王导坏话,皇帝要杀王导。多亏周凯救了王导。但在这节骨眼上。周凯竟然不对王导明说是他周凯救了王导,还对王导开玩笑,使王导误以为周凯也是害他的人中的一个。后来王敦叛乱,拿群臣开刀。王敦要杀周凯,王导没有意见。等到再后来王敦之乱平息了,王导检查过去的文书。忽然发现了周凯当日救他的奏章,这才明白周凯救过他。王导本是性情中人。不由大哭:

“我不杀伯仁(周凯字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冥冥之中。负此良友。”

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王导杀伯仁案”的来由,教训不在于王导,而在于像周凯一样的人。王导当然无过错,错在周凯因乖巧而丧生。

我们当然不要做周凯,也不要做王导。要做顾和。顾和不但不吃周凯那一套,而且不吃王导那一套。王导是贤相也好,权臣也好,跟他没关系。他做官也就是有碗饭吃,那是他的工作,他有平常心。

有了这种心态,才能把官做好。做官是他的工作,他当然要把工作做好。

做人方面,顾和也很高明。他根本不理一切试探。

不是要你从容应对试探。而是要你根本不理一切试探。

试探之后,即是陷阱。

你不看他的眼睛,他的眼神就毒不到你。当然,你看他的眼睛又何妨!你清清亮亮的眼睛还怕他么!

你不与他说话,他话里的针就刺不到你。当然,你与他说话又何妨!不过是一根针,你让他刺空气去!

周凯问得蠢,他问顾和:你的心里都装了些什么呀?

顾和回答得绝,他说:我的心里装的东西深不可测!

顾和让周凯明白:你想干什么我都知道,我知道的却非你所想。

一句话就把周凯挡回去了。

试探之所以是试,就是要你接招。你不接招,他的一切高明手段必然落空,便无麻烦。

当然,接招又何妨。智者最大的招数就是“无”,让对方的针刺空气去。

老子说:“塞其兑,闭其门”,就是要我们在很多时候都闭上嘴巴,关上门,适当封闭自己,倾听自己的心灵,思考自己的人生,而不是到处乱碰乱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