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突然大好,这等于是他替宗泽搭了一条通往黄河北岸的大桥。按宗泽原来的设想,这本应是在完善开封周边,逐步扩张之后的事儿。
可王彦给了他一个惊喜,让计划提前了许多步。那么,借势反攻吗?宗泽冷静下来后,想到了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
想北伐,想复国,以什么名义?现在,开封城还是宋朝的国都,如果让他来治理,头衔都是“留守”,意思是暂时替赵构看家护院而已。这在特殊时期里勉强说得过去,但是北伐复国这样的事,居然由两个臣子私自决定,是不是越权了、太放肆了?
宗泽是一位儒臣,他心里的脉络分明,做什么都坚守着最根本的为臣之道。于是,他给王彦回了一封信,要王彦来开封城详谈。
在谈话之前,他要王彦最大程度地加强开封周边的防守体系,比如把八字军带到黄河南岸来,沿岸布防,形成第一道屏障。
这样做,才能让赵构相信开封城是安全的,才能让这位皇帝敢于回来主持北伐大计。
王彦完全同意宗泽的计划,他率领八字军渡黄河回归南岸。一路上,金军派重兵尾随他,却一直不敢攻击。这支军队从敌占区回归,开封周边立即士气大振。
王彦把军队全交给宗泽。宗泽给了他一个新任务。
王彦文武双全,从军之前是名满河朔的名士,宗泽要他去见赵构,向他汇报两河、开封等地的形势,把赵构劝回来。
这个任务太重要了,只有完成这一步,才能进行后面的行动。王彦没有耽搁,带着少量亲兵上路了。这时,他的心里装满了北伐大计和这一年多以来的艰苦抗战经历。他热血沸腾,他要唤醒那些冷血怯懦的宰执的斗志。国家兴亡,在此一举。
他带着这种心态见到了黄潜善、汪伯彦……这简直是冰山和火焰的碰撞。王彦的一腔热血淋到了黄、汪两人的头上,却浇出来两朵痛苦抓狂的蘑菇云。这两个宰执快要被气疯了,为什么总有人来打扰他们来之不易的平静生活呢?
这个王彦说什么两河人民水深火热,翘首盼望宋朝收复失地。这本身就是个错误,要知道金国人是多么守信用啊,自从他们离开开封之后,一直老老实实地待在黄河北岸。这样不好吗?为什么一定要去找死呢?为什么?
当天,他们话不投机,双方都咬牙切齿。结局是王彦得罪了这两个人,他没法再开展下一步的工作。
很快,圣旨下达,传来两个命令:
一、王彦不必陛见;二、王彦不必回开封。
第一条是说王彦连赵构的面都见不到了,他总不能闯宫求见吧?第二条更绝,建炎集团觉得他太好战、太激进、太不服管教了,尤其是他还有那么多的直属部队。放他回开封城,让他和宗泽勾结在一起,建炎集团还能掌控一切吗?
所以,他们一定要将王彦留在身边,严加看守。他们给了王彦一个官职,是武翼郎、阁门宣赞,充任御营平寇统领。他的顶头上司居然是——范琼。
没错,就是那条在开封城破之后挟持宋钦宗、抓走宋徽宗、搜捕宋朝皇室人员的狗。这样一个东西,怎么算都是赵构不共戴天的死敌。奇怪的是,他居然敢到建炎集团来报到,而赵构也真的收留了他。
尤其好玩的是,当李纲杀死张邦昌,清理开封城叛党时,范琼不安了,他觉得自己的小命难保了。赵构居然下旨安慰他,说没事,他肯定不会被杀,安心当官吧。
这是我无论如何也没法理解的事,哪怕《宋史》给出的原因是范琼手里有兵,赵构怕他造反,都无法自圆其说!
这时,让王彦去当这条狗的部下,简直是对王彦的公开嘲弄。你不是搞抗金吗?不是想为国出力吗?很好,去给这位金国狗当下属吧。
王彦大怒,弃官辞职,把宋朝给的一切头衔都扔了回去。老子回家读书种地去,不和你们这群狗搅在一起了。他走了,不久之后会再次投身于抗金事业中,甚至还会和岳飞见面。但是,他这次的任务彻底失败了,没见到赵构,还让矛盾激化了。
消息传进开封城,宗泽的心里一片冰凉。
怕什么来什么,他的确对赵构很失望,却没想到对方会凉薄到这步田地。不说别的,光凭王彦九死一生在两河地区坚持抗金这一点,难道见一面,说些抚慰的话也不行吗?一时间,很多往事浮现出来,让宗泽更加认清了事实,他的心情也更加悲凉了。
他初到开封时,突然来了一个金国使者。这人姓牛,表现也很牛,他大模大样地走进开封城,说是来探望一下女真人的好朋友——大楚国皇帝张邦昌。
宗泽一听就火了,这明明是来试探虚实的,摆明了宋朝不敢动他。那好,逮捕入狱。结果没几天,不等金国方面有反应,赵构的圣旨到了,要宗泽立即释放这个牛大使,安排宾馆,好生款待。宗泽不服,说:“这是奸臣在蛊惑你,让你搞什么和谈,事实上是卑躬屈膝、摇尾乞怜,怎么能说得上谈判?我很笨,不敢奉诏,让金国人觉得宋朝懦弱。”
赵构回信说:“爱卿你弹压强梗,保护都城,给朕分了大忧。但是,你抓了金国的使者,这不合我意。”
这些话很正常,看下面一句:“朕之待卿尽矣,卿宜体此。”我对你已经够好了,你要明白这一点。
联想到陈东之死,这就是赤裸裸的威胁。对你好到极点了,你还不知进退,这是在逼我杀你!
能在刚刚亡国,身边只有几万近卫军,随时会被异族人灭掉,安全保障全在宗泽一个人身上,而宗泽坐拥百万兵力的情况下,说出这样的威胁话语,这说明了什么呢?
又蠢又横又残忍?
残忍是一定的,蠢就不见得,以赵九弟一生业绩来看,他非但不蠢,还相当聪明,那么,为什么他会做得如此离谱呢?
问题出在宗泽身上,谁让他在刚刚有点灭国危险时,就把赵构留在磁州,没让赵构遭点罪呢?谁让他非得把开封城搞成一堵铁墙,挡住了金兵,让赵构觉得局势大好,可以吃喝玩乐呢?谁让他一直写信劝赵构回京城,没用点别的手段呢?
河北五马山上的信王殿下某天随口说了句话,说要在近期回开封城祭祖。赵构马上就慌了,他用最快的速度下诏书,说立即就回京城,绝对不耽搁!
他怕赵榛抢他的帝位。
总而言之,宗泽像是一个失职的父亲,忘记了一条真理——娇养忤逆儿,棒头出孝子。赵构这样的人,必须得让残酷的现实去教育教育,这样,他才能懂事。不然的话,他的本质仍然是一个公子哥,一个遗传了赵佶个性的追求顶级享受的纨绔。
可惜的是,宗泽永远不会这么做,他的力量来源于内心的操守,而这操守,就代表着他绝对忠诚于他的君主。所以,他会埋怨,在奏章里写“……信凭奸邪与贼虏为地者之画……弃北方七路千百万生灵,如粪壤草芥,略不顾恤……不忠不义者但知持宠保禄,动为身谋,谓我祖宗两百年大一统基业不足惜,谓我京城、宗庙、朝廷、府藏不足恋,谓二圣、后妃、亲王、天眷不足救……谓巡狩之名为可效,谓偏安之霸为可述”。
用词激烈尖锐。
也会抱怨,如“……臣犬马之齿已七十,于礼与法,皆合致其仕,以归南亩。臣漏尽钟鸣,犹仆仆不敢乞身以退者,非贪冒也,实为二圣蒙尘北狩,陛下驻跸在外,夙夜泣血,唯恐因循后时,使天下自此失我祖宗大一统之绪”。
他从来就没想过用手段逼赵构做什么,永远都是劝说、感召。
在宗泽留守开封、稳定北方的十三个月里,这样的奏章有二十四封,它们是宗泽生命里最后的印记,记载着他是怎样一步步走向死亡的。
奏章里的急迫心情,与他日渐衰弱的身体成正比。
第一到十四封里,宗泽谈论时事,论述哪些事是对的,哪些事是错的。比如赵构曾经突然脑残,和他爹一样宣布解散勤王部队,理由是两河地区的民兵们假借勤王的名义,实际上都是些盗贼。
还有比这更白痴的吗?两河地区还是宋朝的吗?那是金国的土地。哪怕那些民兵真的去偷、去抢、去杀人放火,碍着姓赵的什么事了?
杀得越多,抢得越多,越光荣!
宗泽为这事和赵构书信往来辩论了好久,告诉这傻孩子千万别这么干,失去民兵,北方就会立即崩溃。别说保两河了,连开封都会出事。
之后,宗泽的实力迅速壮大,连战连胜。他的奏章里大多记录着部下的战绩、形势的好转,如拥有十多万部下的丁进,愿负责开封的城防;李成愿在赵构回京之后扫平两河敌寇;实力最强的杨进会率领百万大军迎回徽、钦二宗。
最著名的是第二十一封奏章,他写道:“……京师城壁已增固矣,楼橹已修饰矣,龙濠已开浚矣,器械已足备矣,寨栅已罗列矣,战阵已阅习矣,人气已勇锐矣,汴河、蔡河、五丈河皆已通流,泛应纲运,陕西、京东、滑台、京洛北敌,皆已掩杀溃遁矣……但望陛下千乘万骑,归御九重,为四海九州做主耳。”
话说到这一步,真不知道宗泽还能再说什么,而赵构想拒绝的话,又得怎样说。事实上,赵构真的没法回答,他刚开始还赞赏、勉励了几句,后来干脆一句话都不说,让宗泽不停地写信,不停地发问。每一次,宗泽都呕心沥血,集聚了全身力气,可总是会面对空气。
空荡荡的……像坟墓一样憋闷!
宗泽终于承受不住了,他是一位老人,一介文官,身体本来就一般。近两年以来,先是金军灭宋,接着独自抗争,进开封城恢复两河,这些不仅使他劳累,更让他忐忑、震惊、激愤,各种复杂的情绪涌上心头,无止无休。
人老了,活的不仅是身体,更是心情。宗泽在这种困境中,还得面对皇帝对自己的冷漠,他的报国热情变成了忧国伤痛,之前有多么热,这时就有多么冷。他病了,忧愤成疾,后背发疽……临终前,诸将围绕在宗泽的病榻边,听他说出最后一句话:“我以二帝蒙尘,愤愤至此。汝等如能歼敌,则我死亦无恨!”
众将痛哭失声,齐声回答:“敢不尽力。”这些人里就有年轻的岳飞。他们听到宗泽微微叹息道:“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弥留之际,他突然三声大叫:“过河!过河!过河!”
宗泽死了,没有一句话是说自己家里的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