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如果这是宋史(全10册)
40354200000503

第503章 韩国戚与赵皇亲(4)

韩国戚尽管只是一个高级服务员,可深谙政治斗争的真谛,打蛇一定要打到死。李沐等人再次弹劾,要求让赵汝愚奉祠省过。就是说,剥夺赵汝愚的政治权力,暂停一切权力,只授予宫观闲职,全心全意地反省。

赵扩同意了。

赵汝愚从权力之巅一跤摔了下来,直达底层。至此,韩侂胄终于松了口气。他报仇了,也安全了,剩下的就是开始享受生活。

他庆祝得太早了,完全没料到刚刚惹的是什么祸。按常理来说,帝国首相的更替再常见不过,南宋自开国以来,四朝君主除了那个疯了的之外,哪个都像按季节换外套一样,几个月、半年就换一个,每次都波澜不惊。

可这一次,居然闹到了天翻地覆的程度。大臣们、太学生们、名士们、侍从们从四面八方跳了出来,不要官职不要性命不要脸面地群起反抗,挺赵汝愚贬韩侂胄。

震惊过后,韩侂胄迅速透过现象看穿了本质。赵汝愚何德何能,一个只当过几年枢密使、六个月首相的人,对帝国有什么贡献,对官僚有什么影响,那张与生俱来的臭嘴,外加刻薄寡恩的性情,根本让他得不到哪怕一个真正的盟友。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局面,完全因为一个原因——道学、朱熹。

与其说这些人在挺赵汝愚,不如说他们是在为道学、为朱熹正名。意识到了这一点,韩侂胄冷笑:一群不知所谓的书生,不知天高地厚的东西。也不知道是谁给了他们如此大的自信,面对皇帝都敢指手画脚,命令之呵斥之;面对权臣更加放肆到敢于反抗,敢于丑化!

很好,那就见个真章吧。

韩侂胄命令言官们火力全开,针对所有敢于上书言事的人,不管是官员、太学生、名士,有一个算一个,全部贬职远徙。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著名的“庆元六君子”,也就是被远徙的六个太学生;更出现了某官被御笔贬职流放,赵扩本人却不知道的事。

奇妙的是,韩国戚的御笔露馅了,赵扩却不追究。

到了这地步,任谁都应该绝望了,韩国戚与皇帝成了同伙,世间已经没有任何事物能够撼动这对组合。可偏偏事情就反常了,反对派们一点儿没屈,仍旧前仆后继地往上冲。

这让韩侂胄警醒,打击的力度必须加大。他做了三件事:

第一,继续揪住赵汝愚狠打,打到赵汝愚死。实际操作是由胡纮出面,揭露赵汝愚“自称裔出楚王元佐,乃正统所在;准备挟持太上皇赴绍兴,称绍熙皇帝”。这里的太上皇指的是赵惇。

不同于上次的三大罪名,那些是史实所承认的。这回是赤裸裸的诬陷,完全是无中生有。韩国戚达到了目的。赵汝愚在当年的十一月被贬永州(今湖南零陵)安置。寒冬时节,赵汝愚孤身上路,他先是受了些风寒,又在衡州(今湖南衡阳)受到了州守钱鍪的百般羞辱,第二年正月十八日突然死亡。

有说他服药暴卒的,也有说他中毒死的。

史料缺失,无法证明哪一种说法是对的。但他终究是死了,韩侂胄从根本上消除了来自他的威胁。皇亲与国戚的争斗告一段落,余波却远未平息,居然有无数人怀念追忆赵汝愚,并因为他的意外死亡而火冒三丈,认为韩侂胄不仅卑鄙狠毒,还毁掉了南宋振兴的未来。

这实在让韩侂胄费解,也让后世读史的人想不通。赵皇亲到底做过什么了不起的事,能得到如此崇高的评价?

历数功绩,无非是内禅而已,那还是赵彦逾、韩侂胄两人跑东跑西,他坐镇中央而已。除此以外,几年的枢密使、半年的首相,从哪儿论也没什么成就。

面对一波一波没完没了的弹劾、抗议和小人、卑鄙之类的谩骂,韩侂胄终于怒了。作为一个长期在内廷工作的高级服务员,他还真的不熟悉外廷的政治生活气氛,不知道道学家是种什么生物。他居然敢于选择牙血相还,变本加厉。

第二件事,搞死朱熹。

圣人·朱被赶回原籍,闲职宫观,看似风光不再,可斯文还在,光环还在。很好,继续恶搞。言官沈继祖列举了朱熹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不恭、不谦六大罪状,再曝出来朱熹“诱引尼姑,以为宠妾”的桃色往事,以及他儿子死了多年,足不出户的儿媳妇居然怀孕了……从根本上破坏圣人形象。

很成功。

简直正中圣人这种人存在的死穴,别说是圣人·朱,就算是圣人·孔,当年不过是多看了几眼美女,学生子路就火了,搞得第一圣人赌咒发誓,如有奸情,“天厌之,地厌之”。何况圣人·朱是有前科的,他在官场上做过的事很不受人待见。

著名的南宋文人,《容斋随笔》的作者洪迈在《夷坚志》庚卷第十里记载,朱熹在孝宗时期曾任提举浙东常平仓,与早年相识的台州知府唐仲友较劲,一定要扳倒对方,罪名是与歌妓厮混,有辱官体。这位歌妓名叫严蕊,她不愿违心指认,结果被朱熹下狱痛打,再发配痛打,直到岳飞的儿子岳霖提点刑狱时巡查,才揭露出这件事。

严蕊求自便,岳霖令她以一首词为状。这首词是:“不是爱风尘,似被前身误,花落花开自有时,总赖东君主。去也终须去,住也如何住,若得山花插满头,莫问奴归处。”

岳霖放了她,并且许她从良。

这首词迅速流传开,圣人·朱迫害同僚,痛打逼供弱女子的恶行也随之风行天下。有这样的前科,哪怕有再多的道学门徒为他辩白,那些丑事也无法彻底撇清。

圣人·朱很痛苦,在郁闷中还得写奏章认罪,哪怕是有选择的部分认罪。他清楚地知道必须得这样做,不然赵汝愚的下场就是他不久的将来。韩侂胄是个非常合格的政客,懂得与其费死力消灭一个人的思想,不如消灭一个人的肉体更彻底。

圣人·朱很聪明地尿了,却没能达到预期效果。他的身体出了状况,几个月之后就生病去世。他的死应该不算什么意外,毕竟年岁很大了,年过七十。可是后果仍然很麻烦,他的众多弟子、同道者、同情者风起云涌、前仆后继地为他办丧事。

伺机报仇。

他们认定了是韩国戚害死了朱熹。圣人不能白死,韩侂胄必须为此负责!付出代价还不够,得永远地把这个敌人刻在耻辱柱上,万年不得翻身!

他们真的这么做了,很多年以后,如果有人翻阅《宋史》想找韩国戚的话,在正常的官员列传中是找不到的,要到最后几篇的极特殊人物群落里去仔细搜,才有可能发现。

卷四百七十四列传第二百三十三奸臣四,韩侂胄郁闷地待在那儿,与万俟卨、丁大全、贾似道为伍,排在黄潜善、汪伯彦、秦桧之后。在他们的前面,是两宋的各大名太监,再向前很多排,才是伟大、光明、正确的道学家集团。这些韩国戚都不知道,他被眼前的局面搞得怒不可遏,也没法遏。

想生存下去,只有与道学集团不共戴天。

作为韩琦的后人,韩侂胄不缺乏斗争基因与凶狠基因,为了根除后患,他使出了第三招——伪学党禁。

先把道学定为伪学,道学家都是伪君子。这事儿可以从孝宗时代开始追溯。那时的朱熹等人就很让孝宗恼火厌恶,直接导致了朱熹第N次的归隐。这时上纲上线,把伪学晋升到伪党,由伪党再提升到逆党,道学派全体成为了违禁品。

一声令下,天下遵从。

基层工作从科考抓起,从这一年科考起,试卷只要稍微涉及义理就成废卷,《论语》《孟子》都成了不能引用的禁书。

中层规定但凡是道学门徒一律不得担任京官,历年考进来的各科进士、太学生等要查清楚是不是“伪学之党”。官员推荐、进士结保等环节要在有关文件上特别注明“如是伪学,甘受朝典”等保证。

在高端,事情是最严重的。北宋元丰榜、元祐碑的死灵复苏,韩侂胄列出了伪学逆党名单。其中有宰执四人、待制以上十三人、其他官员三十一人、武臣三人、太学生六人,其中有三分之一以上与道学无关,之所以榜上有名,都是因为参与了反韩同盟。

这次党禁在南宋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史称对南宋的伤害无与伦比。原话是“绍熙之前,一时风俗之好尚,为士者喜言时政,为吏者喜立功名”,党禁之后“世俗毁方为圆,变真为佞,而流风之弊有不可胜言者矣”!

照这话,仿佛孝、光两宗朝里的士大夫都很积极向上,没有不作为的,更不会整天清谈。是韩侂胄的党禁之后,才败坏了天下风气,谁都不敢干工作,不敢说话了。

奇妙呀,韩国戚难道是秦相公转世?

两宋间只有秦相公才有这么大的威力。韩侂胄的所谓党禁,除了赵汝愚、朱熹两人的非正常死亡、不是时候的死亡之外,其他人都活得好好的,也没见谁进大牢受大刑,为时也不过七年,与北宋元丰、元祐党人动辄几十年不死不休的争斗比,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何况在斗争的后期,韩侂胄表现得非常宽容。据记载,一个叫赵令宪的官员受邀去韩府拜访,仓促间把正在阅读的经过朱熹批注的《论语集注》放入袖中,施礼时这本书落在了地上。赵令宪心惊胆战以为大祸临头,韩侂胄却只是报以一笑。

或许在韩侂胄的心中,道学之流只是些不值一提的跳梁小丑吧,痛打之后扔到一边,时过境迁不必再理会就是了。

那么,凭什么说是韩侂胄把南宋从根到梢搞到腐烂的呢?

把所有的敌人都扳倒之后,韩侂胄环顾四周,有了点小迷茫。当初只是因为心中不平,受不了闲气,才与赵汝愚叫板。谁承想开始之后欲罢不能,一路斗下来前方再没有拦路的了,于是抬眼一望,发现了个现实。

自己居然成了第一权臣!

这个结果让韩国戚有些不适应,毕竟他的官途长跑并没有从开始时就确定了权臣终点站,可是既然达到了,谁舍得再离开呢?韩侂胄牢牢地攥住了这来之不易的权柄,下定决心谁也不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