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汉明是当年小菜贩成长为畅销书《卧底当代丐帮》的作者之一,全赖于他对梦想的执著和对自我的不断提升。这对我们大家也是一种启示吧……
16岁的小菜贩
“妈,我的钱被人偷走了,今天是您的生日,我什么礼物也没买,对不起……”风尘仆仆从武汉赶回的他对母亲说。接着,他下厨给母亲做了一碗长寿面:“妈,趁热吃。”母亲一面说“好吃”,一面深情地望着他。
他叫高汉明——湖北省云梦县下辛店镇的一个贫困农家孩子,兄妹六个,他排行老三,初中毕业后因家穷辍学,却梦想当诗人。1987年春的一天,父亲从门后拿出一杆秤,抖了抖上面的灰尘,说:“明娃,村里有好几个在武汉贩菜发了财,你也去干这个吧。”
年仅16岁的高汉明带着一杆秤和父亲给的一点钱,还有一包自己创作的诗稿,踏上了省城武汉的街头。当天,他租了一间廉价的违章房,又买了一辆旧自行车和一个闹钟,开始了卖菜生涯。
第二天凌晨2点,闹钟响后,高汉明翻身起床,顶着寒风赶到武泰闸蔬菜批发市场,采购了七八十斤蔬菜,准备拖到杨园菜场,不想自行车在半路扎破胎,只得推着走,两小时后才到目的地。天亮后,小高发现自己千辛万苦“推”来的蔬菜质量非常差,一同行讥笑他:“你这不是卖菜,是卖垃圾。”结果,左邻右舍的菜卖得飞快,而他这个“木雕菩萨”还坐在那里。那天,他觉得时间过得特慢,时近黄昏时,他将蔬菜全部处理给了一个卖盒饭的老板。
“处子战”以亏本而告终。他特地写了一首诗:汗水与疲惫/还很生动/星星却一颗颗熄了/在未名的小屋里/思念那轮月亮——圆透了/就是回家的车轮……
高汉明仿佛天生不是卖菜的料。他磕磕绊绊卖了三个月菜,总共赚了400多元。母亲生日到了,他决定回家贺寿。由于第二天不卖菜,他来汉后第一次睡了个从容觉。早上醒来,却发现裤子不见了,裤袋里装有400元血汗钱啊。警察经过勘查,认定是小偷在窗外用特制长竿“钓”走了他的裤子……于是,便发生本文开头一幕。
那一声声“你是男人啊”……
母亲托人将高汉明送到汉口一家餐馆打杂。虽然工资只有几十元,小高很乐意,因为这行不担心刮风下雪,除了两餐饭忙碌一点外,还有空闲时间,正好可以写诗作文。工作稳定后,高汉明狂热地投入到写作中,可只开花不结果,连个退稿信都没一封。
有天,当他又将去邮局寄厚厚的小说稿时,老板打趣地说:“小高,你不如把邮票钱拿出来买零食给我们吃,还有个人情在。”虽是玩笑,小高却觉得脚下的脚步忽地变得沉重了。是啊,总是这样劳而无功也不是办法。他想另辟蹊径。经过一段时间观察,他发现报纸上有很多关于街头巷尾的小新闻,百把个字。他试着写了一则黑心个体户坑人的小新闻,投给了《长江日报》,很快就见报了。看着自己的名字第一次变成铅字,高汉明笑得合不拢嘴,炒起菜来格外顺手。这种快餐式的写作,极大地鼓舞了他,他没事就上街找新闻,他的名字经常见报了。
24岁时高汉明结婚了,妻子说的话让他终身难忘:“我相信你有出人头地的那一天。”
儿子出世后,身体不好,有哮喘病,经常住院,花很多钱,加上房租、水电费、卫生费、暂住费、生活费……使他们这个小家变得很窘迫,他频频向亲友借钱。有天,借给他钱的妻舅烦了,厉声质问他:“汉明,你是养家糊口的大男人,怎么混得这样栽呢?”他无言以对。
一向贤惠的妻子也含泪埋怨:“汉明,咱们没钱买肉可以吃素的,没钱买衣可以穿旧的,可儿子病了不能就这样在家呆着吧?你是男人啊!”最后,还是房东主动掏出100元钱,小两口才把儿子送到医院去打针。
晶亮的药水缓缓滴入儿子的血管,高汉明独自走出医院,在马路上散着步,一辆人力三轮车经过他身边,车夫问:“老板,坐不坐车?”高汉明苦笑着摇摇头,看着车夫摇着铃铛远去的背影,他深受启发。踩三轮车!对,这是个无师自通的行当,我何不去当车夫呢?既能赚现钱,时间又可自由支配,多好的职业!
高汉明兴奋地折身跑进病房,急切地把这个想法跟妻子说了,妻子半天没出声。他看破妻的心思,说:“你看,满街的车夫都是男人咧!”妻子眼圈红了,心酸地背过身去……
麻木开始了记者生涯
高汉明如愿踩上了三轮车。
生存绝望时,再敲一次门,上帝便重新为高汉明打开了一扇窗,生活的亮光透过这扇窗照进来,他投稿激情再次燃烧。哲人说:“当你在苦中找到快乐时,你的苦就结束了。”小高利用踩三轮车走街串巷的有利条件,不停地为报社写稿。平时,有生意便做,没生意就在车上看书,或为要写的新闻打腹稿,晚上回家再一笔一划地誊正,并亲自送到报社。此举既省邮费,又提高时效,还可与编辑们当面交流,一举多得!
武汉方言称这种简易三轮车或车夫均为“麻木”,高汉明的职业是“麻木”,做人却一点不麻木,经常为住所居民的境遇在报上鼓与呼,居民都亲切地称他为"麻木记者",但他没想到据实写稿还会有危险。
汉口有一栋八层高的居民楼,一楼的房主自恃有后台,居然掘地三尺,违建复式楼。施工的那些日子,拆墙挖地,整栋楼像地震似的摇晃,严重威胁到百余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大家既惶恐,又愤怒,多方反映却无下文。居民们找到高汉明,请他向报社曝光。小高不动声色地写了一篇新闻稿,报纸披露后,引起市领导高度重视,责令有关部门严肃查处。最后,复式楼停工,违规挖出的地下室被重新填埋,房主还遭到了经济惩罚。居民们拍手称快,有人端来绿豆汤为高汉明解暑,有人还为他儿子买了好几套新衣,许多人等着坐他的车……看着自己的举手之劳得到这么多人的尊重,小高心里热乎乎的。可竹篮打水的房主得知是高汉明坏了他的事,竟恶意报复。
那天下午,高汉明刚准备回家休息,两个横眉怒目的男子冲上前就是两拳头,打得他眼冒金星,恶男接着又是几脚将他打倒在地,还在他脸上狠狠地踩了几下。恶男骂道:“你******乡里伢,不好好踩‘麻木’,叫你多管闲事?老子打死你,让你在武汉呆不下去!”附近的居民闻讯赶来,纷纷声援高汉明。110警察来了,带走了恶男。有个居民将小高扶上三轮车,说:“高记者,是我们连累了你。来,我送你上医院。”
“麻木”记者的社会地位低,遭人轻视甚至侮辱是常事,高汉明依然坚守自己的信念。
高,实在是高
这个插曲过后,高汉明陷入了深思。人力三轮车毕竟是种落后的交通工具,不可能长期存在,即使能,自己年老了,踩不动车怎么办?他始终坚信自己的性格适合笔杆子,因此写得更勤奋。
有次,高汉明兴冲冲地将载有他作品的样报递给另一个车夫看。车夫说:"怎么又是小豆腐块?有本事你写个长的让我们看看。"这句话小高放在心里了,并下决心提高自己的水平。
辽宁著名小品剧作家何庆魁曾在央视《艺术人生》节目中说:“鸡子体内有了钙,才不会下软皮蛋。”于是,高汉明挤出部分积蓄上了《诗刊》《鸭绿江文学》写作培训班,并按要求寄去了一些习作,均得到了老师的回复。一年多以后,他有五六篇作品在公开刊物上发表。而武汉的报纸副刊上,也常能看到他的小小说和散文。
1998年秋,高汉明刚到邮局取了几笔稿费,回家又收到了长江日报来信。信是杨泓和宋骥弘两位老师写的:
高汉明:
最近经常在各个报纸上看到你的作品,我们由衷地高兴。我们一直很关心你的生存状态和新闻写作,总希望你有好的发展。现有个机会,不知你是否有兴趣前去试一试?有个杂志是中央级刊物,在武汉编辑出版。该社欲补充一些新生力量,我们就推荐了你,相信你能干好……
高汉明一连将来信看了四五遍,确信无疑后,他落泪了。
当夜,高汉明又写了一首诗:人生路上/想哭就哭/想笑就笑/但别忘记赶路。
高汉明被该杂志社录用后,上班第一天,特地理了发,穿上妻子给他买的一套银灰色西服,真成了窗明几净的、办公室中的一员,这里摸摸,那里看看,简直像做梦啊,一个踩三轮车的打工仔居然当上了编辑!而且是在高耸入云的写字楼办公。这样的高楼,他以前也来过。不过,那时是送盒饭的小工。今天,他却成了吃饭的人。颇有戏剧性的是,高汉明有天上班起晚了,怕迟到,就叫了一辆三轮车直奔单位。车夫是他过去的同行,眼睁睁地看着高汉明迈进了那栋写字楼,老半天还站在楼下发呆。后来再碰见高汉明时,车夫由衷地竖起大拇指说:“小高,你高,实在是高……”
天啊,不当记者当“乞丐”
是好花不常开吗?在2000年底的团年宴上,杂志社社长举起酒杯,以一种低沉的语调说:“根据新出台的政策和上级指示,我们的刊号取消了。大家喝了这杯酒,各自找出路吧!”
高汉明对下岗心里并不慌。因为武汉诞生了一些新兴报纸和刊物,正不拘一格纳人才。他在《人才信息周刊》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还领到了正规的记者证。可两年后,高汉明忽然递交了辞呈,原来,他和《楚天都市报》记者占才强都是从社会底层起来的,早就想写一本关于乞丐的畅销书。决心打入丐帮内部卧底,与乞丐同床共枕,同跪同讨,深入生活,写个好长篇。他们怕给报社造成什么负面影响,约好双双辞职。
为此,高汉明找了几套旧衣服,用剪刀剪了几十个破洞,弄了些煤灰,既往脸上抹,又往衣服上擦,终于将自己打扮得跟真乞丐似的。走在街上,迎接他的大都是厌恶的目光,上公汽时,他故意不买票(乞丐都是这样),司机叫他“滚下去”,乘客叫他“滚远些”,有人甚至抬腿便踢。到了晚上,他为了从乞丐口中知道更多的东西,与乞丐挤在一床污秽不堪的被子。
每到吃饭时,高汉明总说不饿,然后瞅个机会溜到小餐馆买几个包子充饥。好在他“乐善好施”,乞丐们渐渐愿意与他拉家常,于是,一个个触目惊心的幕后故事被他和占才强搜集到了,有租残疾孩子乞讨的,每月给孩子的父母几百元租金;有将流浪儿凶恶地弄残后,强令他(她)乞讨的;有用活人做遗像,然后编个凄惨的故事骗钱的……三天三夜说不完。更让他惊讶的是,相当一部分乞丐月收入四五千元,有的甚至更高。他们在老家盖起了楼房,置办了家用电器。甘肃岷县的1000多人在武汉乞讨,当地一些村庄甚至以乞讨为荣、为乐!
高汉明和占才强冒着染病的危险,整整在丐帮卧底了四十天,亲眼目睹了许多新型的假乞丐、职业乞丐,甚至是带有黑社会犯罪性质的集团乞丐,并根据这些素材写成了一本书《卧底当代丐帮》。
2002年4月,《卧底当代丐帮》由北京出版社出版发行,其独特的新闻视角、图文并茂的方式使其成为一本畅销书,被全国70多家报刊连载或报道,引起了许多社会学专家的关注,高汉明和占才强一举成名,还于2003年8月28日晚,走进了中央电视台的“实话实说”演播大厅,录播了一期《我在马路边》的节目。
现在,高汉明创作热情一发而不可收,第二本亲笔撰写的《百岁寿星养生档案》又由北京出版社出版。而高汉明,正受邀为一个电视剧写剧本,目前已写7万字。前几天,澳门大学看了央视《实话实说》后,向高汉明发来了免费入学的邀请函……
拿到《卧底当代丐帮》的第一笔版税后,高汉明心潮澎湃,他给母亲打了一个电话:“妈,儿子终于可以在馆子里为您庆祝生日了。”他还对他过去的“麻木”同行说:“我终于可以写长的给你们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