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藏式传统建筑与雕塑(E眼藏地行 卷六)
40610200000009

第9章 佛塔和灵塔

第一节塔的含义

塔,古印度梵语称“都波”,意思是“高显”或“坟”,即高积土石,以藏骨者。另有“支堤”或“制底”称谓,言不藏身骨者,均通称为塔。

塔在藏文中称“甸”或“却甸”。“却”为供养的意思,“甸”即衣物。

在佛教中,“甸”一般分三种,代表佛的身、语、意,即“身所依”、“语所依”、“意所依”,也就是佛像、经典和塔。塔属“意所依”。“却甸”的准确含义是心中所崇拜和依靠的物体,也就是代表佛心的供物。同时,也包含有纪念标志的用意。佛教讲三身,《天台光明玄》曰:“法报化为三。三种法聚故名身。所谓理法聚名法身,智法聚名报身,功法聚名应身。”《止观六》曰:“就境为法身,就智为报身,起用为应身。”塔属法身。桑杰嘉措在《亚色》一书中说,塔可分为“自行云成”、“至高无上”、“得加持”、“得悉地”、“大小乘”五种。密宗中,又有五轮塔和四续部塔等等。

塔的含义很多,有着很多方面的象征。如《亚色》一书说,塔之台座十二角,象征四大部洲八小洲,七层台阶为七重山,钟形塔瓶为须弥山,圆形瓶垫为龙神住处,六个抬伞花瓣为欲界六堂,十七相轮为****十七天,伞为无色界,尖端为法界。

在《时轮经》里,塔的四层级象征着四座坛城。《无秽顶发经》说,塔的层级象征器世界,塔瓶象征情世界。《金刚续部经》则讲塔座象征欲界,层级象征****,塔瓶象征无色界。

塔又可象征佛体,斗象征脸部,斗垫为颈部,塔瓶为身体,四层级为金刚盘腿之形象,十三****为顶发。两者之间,并不是每个局部的比例相等,只是轮廓性的象征。

另外,塔高分三十七层,塔座八层,塔身九层,相轮二十层,象征佛陀的三十七道品,就是四念住、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圣道支。三十七道品是佛的意志的特征,或者说是佛心所具备的功德。但是,佛教又讲“空性”,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就是空,空就是色。受想行色,亦复如是。许多事即是又不是,可以从多方面去解释。

《释迦牟尼佛本行集经》记载,为纪念佛陀一生的业绩先后建造了“如来八塔”,即佛生处,成道处,初******处,现神通处,天降处,分离合聚处,思念寿量处,人涅槃处。

灵塔,藏语称“董甸”,即“舍利塔”或“遗体塔”。据《甘珠经》记载,塔葬在释迦牟尼之前已经有之。古代印度国王或君主死后有建塔的习惯。相传过去佛迦叶建有舍利塔,叫“帕巴行贡”。释迦牟尼于公元前545年涅槃,其遗体火化,魔揭陀国和萨迦族等八国将他的舍利分为八份,在各自的国土上建塔。

这种塔葬,随着佛教的传播而流行于西藏,常常将一些高僧的骨灰或遗骸安放塔内供养。因而各教派、各大寺院均建有灵塔。格鲁派祖师宗喀巴和五世****、四世****也都实行塔葬,他们的肉身尸骸被完整保存在塔内,供人礼拜。塔的含义广泛,灵塔仅仅是塔的一个分支。

第二节塔雕塑实录

藏塔,是西藏化了的佛塔建筑,具有独特的形式和风格。塔由塔座、塔身、相轮三部分组成,各层层次和构件名称自下而上的次序如下。

塔座部分:分八层,持地(藏语:萨增),即塔座底盘;一层台阶(藏语:厅该当布);二层台阶(藏语:厅该尼巴);三层台阶(藏语:厅该松巴);台身,又称大面(藏语:董前);合沿(藏语:巴岗)。塔身部分:包括层级、塔瓶、塔斗三部分。其中层级分五层,最下面一层称十善(藏语:格久),方形,卧莲花式;上面一、二、三、四层(或三层)层级(藏语:邦仁当布,邦仁尼巴,邦仁松巴,邦仁西巴收涩重叠。塔瓶,分塔垫(藏语:奔甸)、瓶体(藏语:奔巴)两个部分;塔斗,位于评定,由斗垫基(藏语:宅甸芒),斗垫(藏语:宅甸)、斗(藏语:宅)三部分组成。相轮部分:分抬伞莲(藏语:杜带白玛)、十三****(藏语:却廓久松),大悲经咒,即上抬三莲(藏语:土杰多松)、伞(藏语:杜),伞盖(藏语:杜克)、月亮(藏语:达瓦)、太阳(藏语:尼玛),尖端(朵)等二十层,其中十三****,由十三****,由十三层阳轮和阴轮组成。

1,如来塔

在五世****灵塔殿内,五世****灵塔的两旁各排列四座银塔,这就是著名的布达拉宫如来八塔。它们与五世****灵塔同时设计与建造,既是释迦牟尼事迹的象征,又是布达拉宫代表佛意的依物,地位相当重要。但八塔与五世****灵塔相比,布置上则处于从属地位,设计者用这八座佛塔来陪衬巨大的灵塔,明显地放映出桑杰嘉措想借此来歌颂五世****喇嘛的生平事迹。

银质八塔,是桑杰嘉措亲自设计的。八座塔的大小均相同,塔座底盘3.72米见方,塔高6.20米,其中塔座高1.48米。除吉祥多门塔、天降塔、神变塔的塔座是亚字形平面外,其余都是方形平面。层级部分高1.0米,第一层级宽2.49米,塔瓶高1.25米,最大直径2.12米,相轮高2.49米。测量结果表明,各塔之间误差不超过0.1米。各塔的区别主要在层级部分,分别介绍如下:

据《五世****灵塔目录》记载,八座银塔内藏有各种经书,明咒卷以及历代佛教大师的法衣、念珠等物品。塔瓶佛龛里分别供奉八尊药王佛,次第排列为聚莲塔:药王佛(藏语:缅吉拉);菩提塔:释迦牟尼佛(藏语:释迦土巴);吉祥多门塔:妙称佛(藏语:灿来拜);天降塔:宝月佛(藏语:仁前达瓦);神变塔:金色无垢佛(藏语:色桑至梅);离合塔:无忧佛(藏语:聂埃梅);尊胜塔:法海佛(藏语:却札嘉措央);涅槃塔:通慧佛(藏语:翁钦杰布)。八座佛塔内部均为木结构,外表用银皮包裹,建筑用才:合计耗银16392.8两、金661两6钱半分、水银58藏克16酿、铜皮737藏克6酿、黄铜19藏克12酿。建造八座银塔,总计花费折银57694两9钱9分折合青稞29078251斤。

此外,一至四世****喇嘛也都建有灵塔,分别供养在扎西伦布寺和哲蚌寺内。

一世****灵塔:安奉在扎什伦布寺大集会殿二楼东面的堪布世系灵塔殿内。尊胜塔式,内藏一世****的头盖骨及舍利子。该塔为木结构,银皮包裹,耗费4袋白银,塔表嵌有各种宝石,由扎什伦布寺第二任堪布桑布扎西和侍官珠嘛建造。现供养的银塔为1978年由扎什伦布寺重建。塔高3.35米,底宽1.95米。

二世****灵塔:供奉在哲蚌寺措钦集会大殿二层堪布世系殿里,由松惹嘉措所建。采用尊胜塔形式。塔高2.86米,底宽1.63米。该塔为木结构,银皮包裹,塔表嵌有珠宝。

三世****灵塔:安奉在哲蚌寺措钦集会大殿西边解脱三门殿里。塔高5.5米,底宽3.02米。塔内藏有三世****的头盖骨,灵塔为天降塔的形式,木结构,塔身由银皮包裹,镶嵌各种宝石。命名为“世界同价”。

四世****灵塔:供奉在三世****灵塔南侧,塔形采用天降塔。由外蒙喀卡尔地区头人却库尔出钱、哲蚌寺负责建造,后来因藏巴汗攻打哲蚌寺而停建。公元17世纪初五世****坐床后,由五世****和管家索朗热旦继续建造完成。该灵塔高5.77米,底宽3.09米,木结构,塔表银皮包裹,嵌有宝石珍珠。

3.装饰

如来八塔和八座灵塔,装饰有大量的图案和珍宝,花纹遍布,十分华丽。在众多的纹饰中间,又着力装饰塔瓶和塔座,使之重点突出,形象鲜明,虽纷繁但不零乱。各部分装饰为:

(1)塔座。如来八塔塔座台面中间装饰四大天王浮雕。灵塔台面正中为神龛,内置护法神。五世****灵塔东面佛龛中为护法神“吉祥神母”。吉祥神母在诸护法神中资格最老,是布达拉宫第一护法神,也是五世****灵塔的主要护法神。神母神龛旁有狮头和魔蝎头等六个小型护法神像,为神母的随从护法神。另外还有“乃琼”、“江生”、“赞果”三尊护神。其中乃琼神是布达拉宫第二护神,地位也比较高。在护法和天王神像的两旁,装饰有雄狮、大象、孔雀、骏马、宾加浮雕。按各塔的主立面装饰区分,聚莲塔、菩提塔由大象抬座;吉祥多门塔、天降塔为骏马抬座;神变塔、离合塔为孔雀抬座;尊胜塔由宾加抬座。灵塔均为雄狮抬座。五世****灵塔,主立面的狮子浮雕抬座,造型古朴、生动。台面两旁还各装饰龙一条。狮子与龙之间、狮子与神龛之间均设卷草图案,镶有各种珠宝。

(2)层级。塔身层级部分各层台阶沿口均雕饰龙凤纹样和卷草图案,上面镶嵌大小不同的珠宝,图案由圆、椭圆、多边等形状,构图讲究对称。整个塔身显得光彩夺目,十分繁华。

(3)塔瓶。在塔瓶底部和腰部饰带形花箍两道,这是因为在塔瓶木构架的中部和底部设有两道铁箍,结合构造,进行装饰。花纹中镶嵌珠宝,并悬挂璎珞。瓶顶至瓶肩也披挂珍珠宝石串成的璎珞,装饰手法简洁大方。

(4)塔瓶门饰。藏语称“果钦”,意为“门的装饰”。屏门卵叶形,中部装有棂子格扇,棂子上嵌有各种宝石,周围的花纹为六灵图案:大鹏鸟独居高处,两边各有龙女、魔蝎、孩童、狮、象五种形象。六灵图案象征六个“波罗密多”。

藏语称“帕尔钦”,即“到达对岸”,或“渡”的意思,也就是说从上述六方面去渡过“轮回的苦海”。其中龙女象征布施渡,魔羯代表忍辱渡,孩童象征精进度,狮子象征持戒渡,大象代表禅定渡,大鹏鸟象征智慧渡。六渡之中,以智慧渡最为崇高,是达到佛的境界的最后一渡,故只有大鹏独居高处。这组图案集中表达了佛教的中心思想。

(5)相轮。包括十三****,日、月轮和伞盖三个部分。十三****包括阴轮和阳轮各十三个,其中阴轮没有花纹,阳轮表面装饰有梵文明咒。伞和伞盖雕镂花纹,镶嵌宝石,悬挂璎珞。

4.构造做法

布达拉宫中的灵塔和如来八塔内部均为木结构,各部分做法如下:

塔座:持地、台阶、台面、合沿和台沿均为枋木组成的方形框架(榫卯连接),互相之间重叠组合,上下用暗销固定。塔座底层和面层各密铺木板一层。构件用料断面及木板厚度均以塔的大小来决定。

层级:方形层级做法与塔座做法相同。八角形层级,由枋木组合成八角形框架(榫卯结合),上下枋料之间,用暗销固定。圆形层级,先将枋料分段,按层级圆经成形,而后用燕尾榫固定。上下之间,亦为重叠组合,穿插楔销固定。层级面层密铺木板一层。

塔瓶:分瓶垫、瓶体、瓶盖三个部分。瓶垫、圆形,做法与圆形层级相同。瓶体,用枋木竖向拼合而成。先按塔瓶所需弧线,将枋料加工成形,尔后用燕榫尾固定。瓶盖用比较厚的木板做成,盖在瓶体上。盖板中间留洞,穿立塔心柱。

相轮:其做法包括塔心轴木(塔心柱)和十三轮的制作。轴心圆形,位于塔心。下端固定在塔座台沿中部的十字横木上,层级铺板,塔瓶瓶盖和斗盖对轴木均起固定作用。十三****制作有两种:一是用几根长条形枋木雕刻出阳轮、阴轮等形状,竖向拼装固定在塔心轴木上。另一种做法是将每个****分别制作,中间留圆洞,将轮子套在塔心轴木上。

此外,因材料不同,还有石塔、砖塔、土塔等。布达拉山与岳王山连接处的三座塔即为石塔。石塔的一般构造,大体如下:

基础,均方形,埋深冻土层以下。

塔座、持地和三层台阶一般是实砌或周边实砌,内部填满碎石。塔座台身,里外设两圈墙体,四角和台面中间用短墙连接。较大的塔,中间采用十字交叉的垄墙。塔座面密铺条石或木枋盖实。内部空隙存放小泥塔和经卷。

层级,做法与砌筑石墙体相同,内壁垂直砌,外壁按规定要求分层收涩,内部空间存藏咒文经卷。第四层级上部用条石或枋木铺盖。

塔瓶,瓶体壁厚度视塔的大小而定。砌筑方法与实墙体相同。外部做成弧状,内壁垂直。瓶顶密铺木枋或圆木。塔瓶是塔的最重要部分,根据建塔需要不同,或藏舍利子,或藏咒文经书。

相轮部分,先安装塔心轴木,轴木为圆形(也有的做成方形),下端埋入第一层级处,上部靠瓶顶枋木合塔斗固定。十三相轮(阳轮、阴轮)按尺寸不同雕凿成环形柱体,层叠串套在塔心轴木上,日、月轮亦为石材雕凿而成。因材料不同,塔的构造做法也很大差异。同时,建塔的施工方式也很不相同。石塔多为现场施工,而布达拉宫中的木构塔,则均为工场预制,现场组装。

第三节塔的量度讨论

藏族佛塔发展到13世纪前后,形成了量度标准,有关论著也相继产生。这种量度规范,系统地论述了塔的各个部分的比例关系和艺术加工方法,成为塔的营建依据,因此,也可以称为藏族佛塔的“营造法式”。藏塔量度标准的出现,在藏族雕塑发展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藏族雕塑技术和艺术的发展水平,对于开展藏族雕塑的研究,无疑是一份珍贵的资料。

1.塔的量度标准

关于塔的量度,布顿、达仓、达尔顿罗桑扎巴,萨迦·札巴坚赞、阿乐斯、央坚珠比多吉、桑杰嘉措、塔尔寺阿迦以及西藏门当画派著名艺人“门当父子”都有研究,并著有塔式尺度法著作,其中又以布顿、桑杰嘉措量度最为著名。他们的量度是:

(1)布顿量度标准

布顿著有《塔式量度法》《大菩提塔样尺寸》两书,主张塔高****分,每个大分又分为四小分,共计64小分,塔座底盘宽8大分,计32小分。塔的高宽比是2:1。央坚珠比多吉同布顿的主张相同,他把布顿的主张加以解释,成为通俗易懂,工匠容易接受的量度标准。因此,我们按照他的著作介绍布顿派的量度。

塔座部分:底盘宽32小分,塔座高16小分。各细部量度为:

持地(底盘):高3小分,宽32小分;第一台阶:高1小分,宽28小分;第二台阶:高1小分,宽26小分;第三台阶:高1小分,宽26小分;第三台阶:高1小分,宽24小分;台身(大面):高6小分,宽22小分;合沿:高1小分,宽23小分,小莲:高1小分,宽25小分;台沿:高2小分,宽28小分。

塔身,又称因缘塔,第一层级宽24小分,第一层级至斗口高24小分,塔身高宽比相等。其中;十善:高1小分,宽25小分;第一层级:高2小分,宽24小分;第二层级:高2小分,宽22小分;第三层级:高2小分,宽20小分;第四层级:高2小分,宽18小分;卧莲瓶垫:高1小分,宽16小分。

塔瓶:高小分,瓶底直径16小分,周长48小分。从瓶底往上量9小分处直径20小分,周长为60小分,然后逐渐缩小。瓶顶直径等于瓶底直径。斗垫:高4小分。

相轮部分(又称因果塔):高22小分。

下抬伞莲:高1小分,底直径2小分,周长6小分,上口直径6小分,圆周18小分。

十三****(包括13个阴轮、13个阳轮):高15小分(自下抬伞莲往上量17小分,平均分成14份,下面13份为十三****高。上面一份为上抬伞莲)。13个****高均相等。每一轮分阳、阴两个部分。其中阳轮高占,阴轮高占。

轮经尺寸:第一阴轮直径5小分,第十三个阴轮直径1小分,第一阴轮至第十三阴轮两边各打斜线,两斜线之间为11个阴轮的直径。第一阳轮直径6小分,第十三阳轮直径3,采用同样的方法可求出中间各阳轮的直径。

抬伞莲(又称“大悲经咒”):高1小分,底边直径1小分,上口可以适当展于成莲辫形,分16个花瓣。

伞:高小分,直径相等于第七阳轮;伞盖:高小分,直径相等于第七阳轮,月亮:高1小分,弯月尖端外包宽等于伞宽;日轮:圆形,直径1小分,圆顶部分稍微突出。

(2)阿迦量度标准

阿迦标准,主张塔底宽10大分2小分,即42小分,塔高****分,即64小分。这样高宽比相除实际为1.524:1。

A.塔座部分:高16小分。其中:

持地(底盘):高3小分,宽42小分;第一台阶:高1小分,宽38小分;第二台阶:高1小分,宽34小分;第三台阶:高1小分,宽30小分;台身:高6小分,宽26小分;台沿:高2小分,宽32小分;

塔身部分:高25小分。其中,十善:高1小分,宽26小分;第一层级:高2小分,宽24小分;第二层级:高2小分,宽22小分;第三层级:高2小分,宽20小分;第四层级:高2小分,宽18小分;

塔垫:高12小分,瓶底直径16小分,从瓶底往上9小分直径为20小分,瓶顶直径等于瓶底直径;斗垫:高1小分,宽3;斗:高1小分,宽4小分。

B.相轮部分:高22小分。

下抬伞莲:高1小分,底宽直径2小分,上口直径4小分;

十三****:高15小分(抬伞莲往上量出17小分,分14等份,下十三份为十三****高,上一份为上抬伞莲之高度)。各轮高均相等,阳轮高占,阴轮高占。轮径尺寸。第一阳轮直径6小分,第十三阳轮直径1小分,上下轮两边打斜线,斜线之间则为中间十一个阳轮的宽度。第一阴轮直径5小分,第十三阴轮直径为1小分,可用同样方法,求得其他阴轮直径;

上抬伞莲(即“大悲经咒”):底宽直径1小分,上口则可稍宽一些成莲瓣形,花瓣数目为十六;

伞:高直径等于第七****;

伞盖:高第六****,伞边璎珞,适当往外展开;

月亮:高1小分,弯月尖端外包宽比伞稍为小一些;

日轮:圆形,直径2小分;尖端:圆形,直径1小分。

(3)桑杰嘉措量度标准

桑杰嘉措不仅精通佛学、医学、历算及文化艺术方面的各种知识,而且对雕塑技术和艺术也有很高的造诣。布达拉宫这么雄伟的建筑,与桑杰嘉措的设计思想与组织才能是分不开。

关于佛塔量度标准,桑杰嘉措著有好几本专著,其中以《亚色》最完整。桑杰嘉措在《亚色》里,以布顿塔量度为依据,参照《时轮经》里的佛塔标准,提出了自己的修正方法,如布顿的塔的高度比是2:1,桑杰嘉措修正为1.6:1;布顿等塔瓶高12,桑杰嘉措修正为13小分等,从而形成了格鲁派的量度标准。

桑杰嘉措的量度是:

A.塔座(又称狮子台座):高16小分。持地(底盘):高3小分,宽39小分;第二台阶(卧莲阶):高1小分,宽32小分;第三台阶:高1小分,宽29小分;台面(大面):高6小分,宽26小分;合沿:高1小分,宽28小分;小莲(仰莲):高1小分,宽30小分;台沿:高2小分,宽32小分。

B.塔身:高26小分

十善:高1小分,宽28小分;

第一层级:高2小分,宽26小分(其中沿口高小分,宽26);第二层级:高2小分,宽24小分(其中沿口高,宽24小分)第三层级:高2小分,宽22小分(其中沿口高,宽22小分);第四层级:高2小分,宽20小分(其中沿口高小分,宽20小分)瓶垫卧莲:高1小分,直径18小分;

塔瓶:高13小分,瓶底直径16小分,最大直径22小分,瓶顶和瓶底宽度相等;

斗垫基:高小分,宽5;

斗垫:高小分,宽4小分;

斗高:1小分,宽3小分;

抬伞莲:高1小分,底宽直径3小分,上口宽4小分。这样,塔身第一层级宽26小分,第一层级底至抬伞莲上口26小分,高宽比例相等。

C.相轮部分:高21小分。

十三****,每个****高1分,十三****总高14小分。每个****高度平分为三,二份为阳轮,一份为阴轮。第一阴轮,直径5小分。第一阳轮,直径5小分。第十三个阴轮直径1小分。第十三个阳轮直径1小分。第一至第十三个阴轮两边画斜线,斜线之间距即为阴轮的宽度。同样做法可求出阳轮之直径;

上抬伞莲(大悲经咒):高1小分,底宽直径1小分,上口直径2小分,作16个花瓣;伞:高1小分,直径1小分,伞边璎珞高6小分;伞盖:高1小分,底直径3小分,上口直径4小分;月亮:高1小分,两尖间距4小分;太阳:圆形,直径2小分;尖端:直径1小分。丁、塔瓶门及门饰量度:除在桑杰嘉措的《亚色》一书中有较详细的规定外,其他书里没有提及。门,高8小分(从瓶底往上)。门底宽4小分,往上逐步扩展到4小分高时,门宽等于7小分,再往上1小分,门宽6小分,这就是塔瓶门的转角处。自转角处直上1小分,边收边上2小分。就是门的内框尺寸,门呈卵叶形。

门饰尺寸是,从门顶往上量7小分,即为门饰高度(至瓶底共15小分),底宽10小分(包括门宽4小分),往上逐步加宽,距瓶底6小分处的宽度为16小分(包括门内宽6小分),然后直上1小分,再往上则逐步收缩,总高达8小时应宽14小分。这就是门饰的转角处。自转角直上1小分后开始收缩,直至门饰顶端,呈弧线状。

2.藏式塔的量度标准,是塔在藏区长期发展、演变的结果。

佛塔是随着佛教传入藏区而得以发展。关于佛塔量度,释迦牟尼在《时轮经》和《无秽顶发经》中概括地讲过,如规定“十三****高度应是第一层级的;塔瓶高度应是第四层级的。第四层级的等于12小分”等内容。佛经中的这些量度,自然要对布顿和桑杰嘉措的塔量度产生影响。但是他们的标准并不是佛经中的量度。桑杰嘉措在《五世****灵塔目录》中说的很清楚,他说《无秽顶发经》中塔的量度是不好理解的。这一点我们从藏区佛塔的大量实物中能够证实。

在藏族佛塔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曾经出现过许多形式各异的佛塔,真是千姿百态。

据《西藏王统记》中说,雅隆部落第二十七代藏王拉托托日(唐书称拉土度年)时期,一部《邦贡恰加》和一座金塔从天而降,为藏族有佛塔之始。而《青史》记载,该经书和金塔是一位尼泊尔佛教大师带进西藏的,之后,西藏才开始有佛塔。

7世纪即吐蕃第三十二代藏王松赞干布时期,佛殿和佛塔有了发展。《西藏王臣记》等史书记载,“法王松赞干布在位时,他修造了能依的佛像、佛经、佛塔等”。松赞干布修建的昌珠寺里就有一座“五尖塔”。

8世纪,赤松德赞期间,佛教开始盛行。据《莲花遗教》记载,赤松德赞迎请莲花生进藏,亲自到桑耶寺西边的松卡村迎接。为纪念这次会见,在该地建造了五座石塔。

779年桑耶寺建成,这座仿照印度“欧旦达布日”(飞行寺)而建的“桑耶不变坛城”里,建有红、绿、白、黑四塔。塔的造型很特殊,如黑塔,身如覆锅(或覆盔)三叠,刹盘上托宝刹,刹身修长,相轮分为两级,第一级相轮九环,第二级相轮七环。红塔塔身用砖石砌成塔瓶,状如覆钟,上部为覆钵形的宝刹与黑塔一样。绿塔为四方多角形,覆钵形塔身。刹身甚长,相轮分为三级,分别为九、七、五环,伞盖上承宝瓶宝珠。白塔塔座方形,上有覆缸形之塔瓶,形状扁平而宽大,宝刹相轮十七环而不分级。四塔风格古朴,形制十分特殊。

11世纪藏传佛教进入后宏期。阿里地区古格王国的益西沃和江求沃,于1040年迎请佛教大师阿底峡进藏。阿底峡的晚年是在拉萨西郊涅当寺渡过的。1054年大师圆寂,寺内建大师“舍利塔”和藏有大师法衣之塔两座。

上述昌珠、桑耶松卡、涅当度母殿的塔,均为印度萃堵波式,由台座、覆盆、宝匣和相轮构成,塔座较矮,塔瓶象半圆球形的坟山。

11世纪阿里古格王国的益西沃和大译师仁前桑布兴建托林寺。该寺迦莎殿大日如来殿平面与空间设计十分特殊,呈亚字状,建筑顶层四角建造四塔,与屋面金顶相映,塔的塔座特别高,达7米。古格、托林一带的土塔林立,它们的塔座一般比较粗大,而塔瓶较小,十三****部分较粗。以上是早期塔式的特点。

1073年,昆氏家族昆·公却杰布创建萨迦寺。公元1268年八思巴建萨迦南寺大殿,后来又在殿北扩建殿堂,并建造四座大土塔,造型独具特色,较为少见。四塔塔座较矮,塔瓶圆形、扁平,塔斗高大,十三****粗壮,整个建筑显得敦实。这是萨迦时代具有代表性的佛塔建筑。布达拉宫红宫法王洞两侧的白塔亦带有类似的特点。

1414年,江孜法王热旦贡桑修建江孜白居寺十万佛塔。该塔高30余米,达十三层。塔座部分分五层,内设佛殿几十间,塔座和塔的层级部分合为一体。塔瓶为圆形柱体。塔斗方形,比较高。塔顶相轮粗壮,伞盖舒展。造型生动,巍伟壮观,素有塔中王之称。

综观上述,从这些具有代表性的佛塔来看,我们能够得到这样一个轮廓印象,藏式早期佛塔并没有统一的量度标准,《时轮经》《无秽顶发经》关于塔的量度对建塔约束力不大。因而这个时期的塔形富于变化,丰富多采。

1409年,宗喀巴创立格鲁派,建成噶丹寺,随着哲蚌寺、色拉寺、扎什伦布寺、塔尔寺、拉卜楞寺和布达拉宫、席力图召等巨大的宫殿寺院建成,佛塔建筑进入新阶段,塔的数量之多,十分惊人,其形制明显地趋于统一。这个时期的佛塔建筑,以五世****灵塔为代表。

自15世纪以来,塔形逐步趋向于标准化和定型化,量度标准也日益得到完善。

佛塔的程式化,和宗喀巴整顿宗教有所关联。格鲁派强调遵守戒律,统一教规,各种教规都很严格。塔的程式化,正是这种教义制度严密化的反映。自16世纪以来,格鲁派势力已远及蒙古、青海、西康,形成庞大的寺院集团,寺院急剧发展,遍及藏蒙地区。塔的量度规范化,正是适应了在各地大量营建的需要。

藏塔量度,还反映出外来与地方雕塑形式相融合的迹象。据藏文《青史》《红史》等史书记载,早在佛教传入藏区之前,本教已有修建佛塔之习惯。当时藏语中虽没有“却甸”之说法,却有“甸”或“甸卡尔”之叫法,也称“拉甸”、“拉祖”。“甸卡尔”意为“神堡”或“神垒”。“甸卡尔”就是在山顶或某处垒起的石台子或土台子,作为鬼神之处,并用牛羊血祭祀供养。

后来虽然佛教盛行,但“甸卡尔”并没有消失,其多数为方形,也有圆形等式样。外形立面高宽之比一般为2:1,这种比例对后期塔的量度亦有一定影响。藏塔特点的形成,正是综合了藏民族的技术和艺术成就,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化,而逐步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