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厨师谈文学
我有一好友,是个厨师,菜做得好,嘴上功夫也佳——能说出做菜特别门道来。他不是一般的厨师,论级别,他是烹饪大师。但我所指的“不一般”不是他的这个唬人的厨师级别称号,而是他说起文学来的那股激情。我们每年要聚几次,吃的是他的手艺,谈的是我们都喜欢的话题:文学。他不是文学道中人,从不写作,即使写一点文字,与文学也不沾边,但他喜欢阅读,对文学极有见地。我们在一起,总是美兹美味,气氛浓烈。厨师和厨师在一起,未必会时常探讨厨艺,写作人与写作人相聚,亦未必议论的就是文学。厨艺也好,文学也好,都是各自的手艺,秘而不宣,也属惯常。故而文学就只好和厨师来谈,反过来,他也顺便同我说说厨艺。所谓交流的美妙就是这样。
他之所以钟情文学,是因为他这个60后,在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有一段如饥似渴阅读文学作品的经历。暂不论外国文学,就中国文学,他如数家珍,从刘心武的《班主任》、卢新华的《伤痕》等开始,说到白桦、从维熙、汪曾祺、陆文夫、梁晓声、张贤亮、张抗抗等等一大批作家及其作品。他读过、思考过,并且还记得。每当说到这些,他的情绪便高昂起来,眼睛炯炯有神。这使我陷入思考,那个时期的文学为何有如此强大的力量?
彼时****刚刚结束,思想解放成为时代的主旋律,毫无疑问,文学得风气之先,起到了先锋的作用。文学与现实关系密切,作家的思考优于一般大众,在故事之外,我们还能收获新观念、新思想。
我们对1949年前的文学也极有兴趣,都对鲁迅的小说赞美不已。其实,想一想鲁迅,他何尝不是一个干预现实的作家呢?他的思想,他的见地也是大大优于一般大众的吧?当然,文学不等同与现实,也不是思想观念的罗列,但总与之相关。
近闻陈道明先生抨击中国电影,其大意为:欧洲电影探讨的是哲学问题,美国电影探讨的是社会和人生问题,中国电影不探讨问题,而是反复试探道德底线。
岂止是电影不探讨问题,中国文学大抵也是远离问题的吧?看一看充斥我们感官的网络小说世界,玄幻、仙侠、穿越、悬疑、言情、推理比比皆是。唯独没有真切的现实的存在。我们乐于在一个根本不存在的虚幻的世界中寻欢,而对于现实,抬起眼皮看一眼的力量也是没有的。
中国文学有“文以载道”的传统,鲁迅先生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一文中说:“……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现代小说亦非是无病呻吟,而是要揭示人在时代、社会中的困境,以丰富读者的人生经验,更深刻地认识世界。中国文学的脉络和世界文学没有什么两样。天马行空的虚幻世界不能支撑中国文学,写得再好,也不过是一个轻飘飘的梦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