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灰喜鹊盖房子
40885200000016

第16章 小山羊染发(1)

121、小和尚与钟

小和尚刚入寺院不久,禅师便分配他敲钟。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小和尚敲钟敲得心烦意乱,没了耐心。

他扔下钟棰,跑去问禅师:大师,我这样天天敲钟,怎么能成佛成道?我还是念经去吧。

禅师只说了一句话:佛在钟声。

小和尚不解,想问个明白,可禅师已经走远。

小和尚只好回去继续敲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小和尚的心变得一天天宁静祥和,现在他已经听见了佛的声音。

小和尚没有念一天经,却最终成为了一代著名大师。

——其实,大师只说了一半话,另一半是佛在心中。小和尚最终悟到了这后半句话。人世间就这么回事,有很多东西,你越苦苦追求,反而离你越远。

122、谁还不会做

小名和大名去河边玩耍。小名发现了一只正在淤泥边吐沫沫的大螃蟹,小名很高兴,立即伸手去捉,一不小心,被螃蟹的一只大钳死死钳住了,怎么甩也甩不掉,痛得小名呲牙裂嘴,眼泪扑簌,直叫唤。

大名听到了,赶紧跑过去施救。对着螃蟹又是吓唬,又是甩,好一阵折腾,可螃蟹哪里听这一套,死活不松口。鲜血滴答滴答,一滴滴地流下来。

两人无计可施,打算跑回家向爸爸妈妈求救。这时,小伙伴牛牛碰巧路过这里,见状,说道:大名,闪开,看我的!

牛牛抓过小名的那只手,低下头,张开嘴巴,咔嚓咔嚓,几下就把螃蟹的大钳给咬得粉碎。小名得救了。

一旁的大名看了不以为然,说,早知道这么简单我也会做。

牛牛不服气地说:是啊,你怎么就没想到呢?

大名愣了,红着脸,低下了头。

——是啊,生活中有很多事看起来很困难,可一旦找到解决的方法做起来又很简单。其实难的不是解决问题的过程,而是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123、骡子和驴子比力气

主人养了两匹骡子和两头驴子。骡子常常在驴子面前夸耀自己力气大,驴子不服气。为了验证他们到底谁更有力气,主人给他们出了个主意,让两个骡子和两个驴子拉车比力气。

两个骡子和两个驴子各自拉了一辆大车站在同一条线上。两个骡子一个想向后走,一个想向前走,他们争来争去,拉来拉去,结果拉了半天车子不但一点也没前进,倒是把车子给拉散了架。

两个驴子呢?他俩都想打败骡子,两个人一心一意一起用力往前拉。车子很快被拉出老远,骡子被远远地甩在了后边。

——古人云“万事和为贵”。这话对动物和人都一样适应啊。

124、两小儿辩牛

动物学家正在路上走着,忽然听到前面有两个小孩在激烈地辩论:

一个说:牛天生对红布敏感,看见红色就容易被激怒,所以斗牛的大都用红布来挑逗牛。

另一个说:不对,牛是色盲,不是因为看见红布就发怒,在它们的眼睛里,白布黑布蓝布灰布都一样。它之所以被激怒,是因为被斗牛士的梭镖插在脊背上痛得厉害所以发怒,又错误地把抖动的又宽又大的布条当作伤害它的敌人来攻击。

一个说:你说的不对,人人都说牛是因为看见红布才激怒,难道就你说的对?

另一个说:对与不对,不是因为谁说的,而是事实就是这样。我看过一本《科技博览》,里面说最初西班牙人不懂得牛是色盲,认为牛见了红色容易发怒。人们之所以都那么说,这是人云亦云,以讹传讹,坏习惯的力量。

一个说:那为什么到现在斗牛还用红布?

另一个说:那是因为红布显眼,能够增加气氛而已,完全是做给观众看的,与牛本身无关,多年了大家都习惯而已。

动物学家听了,颔首笑了,赞叹道:儒子可教也。

——生活中原本有不少认识是错误的,只是人们习惯了,习以为常,想当然,至于事实怎么样,也就很少有人深究。

126、流浪猫和家猫

一只流浪猫来到一户农家,正巧碰见农户家的猫在捉老鼠。

流浪猫问:“喂,兄弟,干嘛那么忙乎?歇一会儿!”

家猫一边吆喝:“流浪猫,快过来帮我捉老鼠!”,一边一刻不停地捉着老鼠。

流浪猫长长地打着哈欠,伸了个懒腰,说:“我流浪猫何时捉过老鼠,你慢慢捉吧,我在这里为你加油。”说着,流浪猫有气无力地喊了声:“加油!加油!”就趴在一边看家猫捉老鼠。

一会儿,老鼠终于被家猫逮着了。

流浪猫盯着肥胖的老鼠,垂涎欲滴地说:“兄弟,行行好,我饿了,这只老鼠给我吃好吗?”

家猫厌恶地对流浪猫说:“像你这样只知道说风凉话,想不劳而获的人,是不会有老鼠吃的。”说着,家猫兀自大口大口地吃起老鼠。

流浪猫自讨没趣,赶紧夹着尾巴,灰头灰脸地走了。几天后,这只流浪猫饿死在一条臭水沟里。

——懒人和邪恶的人,是永远不会得到他人的怜悯和帮助。

127、玻璃杯与水

有好事者从小河里取了一些水,并把这些水装进高高的玻璃杯,放在豪华的桌子上。

水很高兴,得意洋洋地说:“以前我总是匍匐在别人的脚下,现在我终于可以高高在上扬眉吐气了。”

正说着,只听“啪”的一声,玻璃瓶跌倒在地板上,碎了。水流了一地。没等它叹息,不一会儿就消失得无影无踪。

——那些自以为是,一心想高高在上的人,最终只会跌个大跟头,到头来悔之晚矣!

128、红绿灯

十字路口上安了一盏红绿灯,它们每隔30秒钟交替明灭一次。人们都敬畏地对它们行注目礼。在他们的指挥下,行人、车辆井然有序地穿过马路。

有一天,红绿灯厌倦了这种单调乏味的生活,罢起了工。马路上顿时出现一片混乱,还接连出了几起车祸。

市政的人来了,查了半天也没查出原因,就换掉了这盏红绿灯,并随手把它仍在垃圾堆里。

——只有在本职岗位上尽职尽责,才能发挥自己的价值,也才能赢得尊重和爱护。129、割玉米

父亲是个老农民,年纪70多岁了。儿子是个大学讲师,30刚出头。秋收时候,父子俩人在一块地里割玉米秸。

俩人一人一个大小相同、株树一样多的畦子。按照约定,谁先割完谁休息。儿子想,我年轻,有力气,肯定比父亲割得快。于是,俩人都低着头开始割玉米。无形中一场比赛悄然展开。

父亲一镰一棵玉米秸,很轻松。儿子呢,几镰割倒一棵,并且很快累得满头大汗。不一会儿,父亲先割完了自己的那份,儿子还在吭哧吭哧吃力地割着。父亲抽完了一袋烟,儿子才割完自己的那份。

儿子回头望看看自己割的那畦子,留在地里的部分高矮参差不齐。父亲的那些呢,象用尺子比过一样,高矮完全一样。显然,儿子输了。儿子很纳闷,问父亲。

父亲说:“你仔细看看,我割的那些玉米秸都砍在哪里,你就明白你干得慢的原因。”

儿子疑惑地看了看,发现父亲每一镰都砍在玉米秸的两个骨节之间的缝隙里;自己呢,几乎每一镰都砍在了又硬又结实的骨节上!

——技巧比力气更重要。

130、失而复得的肉

上次狐狸见树上的乌鸦嘴里叼着一块肉,便奉承乌鸦,说乌鸦歌唱的如何如何美妙动听,乌鸦禁不住奉承,一高兴便张嘴唱了起来,结果那块肉从嘴里掉了下去。狐狸不费吹灰之力,就把乌鸦的美味据为己有。乌鸦后悔不已。

但狐狸并没有马上吃掉这块肉,他太高兴太得意了,他要先显摆显摆自己的聪明才智。于是,它把肉放在身旁的草地上,兴高采烈地跳起了狐狸凯旋舞。他跳啊跳啊,禁不住陶醉在自己美妙的舞姿里。乌鸦在树上早都把这一切看在眼里。他瞅准时机,猛地一个俯冲,迅速把肉抢了回来。狐狸发现时但为时已晚,乌鸦早已飞回了树上,美美地享用起来。

狐狸瞅着吃肉的乌鸦,懊悔万分,叹了口气说:“是自己的,别人抢也抢不去;不是自己的,自己抢也抢不来”。

乌鸦吃完肉,一边用爪子抹着嘴巴,一边自言自语地说:“犯了错误并不可怕,不知道及时修正错误才是最可怕的。只要不放弃,就还会有希望。”

——人不可能不犯错误,但及时发现和修正错误比什么都重要。

131、令箭荷花

家里养了一盆令箭荷花。冬去春来,令箭荷花的叶子变得越来越肥厚,每一片叶面都油光发亮,像一个个保养得非常好的妙龄女子。

夏天到了,油亮的叶子上冒出了一朵朵鲜花。我注意到,每一片叶子不多不少就一朵花。那花鲜艳无比,光彩夺目,花香扑鼻,煞是惹人喜爱。每次回家,我总要在这盆花前端详一阵子,疲劳和不快顿时便烟消云散。

可美中不足的是,那花开的时间很短,花期一般两三天,最长三四天,便匆匆凋谢了。这不免触动了我敏感的神经。

有一次,我正面对着即将凋谢的一朵花叹息。忽然听到这朵花说话了:“主人,请您不要叹息,您应当替我们高兴才是,虽然我们花期短暂,但我们毕竟开放过,也美丽过;还有,更让我们感激和自豪的是,我们每一朵花都有一个伟大的母亲——叶子,您看,我们的母亲为了成就我们的梦想,奉献出了自己全部的养分,操劳一生,累得筋疲力尽,甚至牺牲了自己。虽然我们今天就要告别母亲,但我们会永远记着我们的根——母亲,甘愿来生变作春泥报答她”。

我这才发现,那些开过花的叶片,早已失去了原来的丰腴风采,变得又瘦又薄,干涩无力,疲惫不堪的样子。

——每一个人的辉煌,哪怕是短暂的一丁点的闪光,不都是因为我们的背后有一个个心甘情愿全心全意为我们默默奉献的母亲吗?像令箭荷花的花朵那样,学会感恩吧,感恩我们的母亲,感恩老师,感恩社会,感恩生活,感恩大自然……这是我们的根啊!

132、对牛弹琴新说

有个琴师板着脸对着一头老牛弹琴。弹了很久,那牛始终没有一点反应。那人生气地说:“你这老牛啥也不懂,枉费了我这美妙的音乐”说着,起身失望地走了。

不久,又来了一个琴师,它把牛想象成人,始终微笑着很投入地弹琴。老牛听得如痴如醉。弹到欢快处,老牛眉开眼笑;弹到伤心处,老牛泪眼婆娑。

琴师越弹越起劲。

弹着弹着,琴师忽然听到老牛说话了:“先生的音乐太美妙了,真是世上少有”。琴师很吃惊:这老牛怎么会说话?怪异哉!

老牛笑着说:“我的朋友,在那么多跟我弹琴的人中,只有你把我当人看,并且始终微笑着对我弹琴,你的音乐里有人情味,我自然听得懂。请再弹奏一曲好吗?”

琴师很高兴,微笑着接连弹了许多支曲子。老牛始终津津有味地听着。从此,琴师和老牛成了一对知心好朋友。

——微笑和真情是人世间最美的语言,是心灵沟通的桥梁和纽带,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和无形的力量。请记住,人生路上,吝惜什么也千万不要吝惜你的微笑。

133、麻雀和米粒

路边有一个刚堆起的麦垛。麦垛四周的地上,散布着农人收获时遗漏的金黄色的麦粒。一群小鸟围着麦垛一边四下张望,一边欢快地啄食着籽粒饱满的麦粒。

马路上,时不时有汽车、摩托车飞驰而过。那群小鸟也就一会儿飞起又落下,落下又飞起。

也许是头一次吃到这么好的麦粒,那只个头最小的麻雀忘情地吃着麦粒。这时,一辆满载重物的汽车飞奔过来。麻雀们哗啦啦迅速飞起。唯独这只小麻雀还在拼命地啄着麦粒,不知道危险已到跟前。众麻雀紧张的叽叽喳喳的喊着:“别吃了,快离开!”“别吃了,快离开!”可小麻雀不理不睬,兀自啄着麦粒,饱着口福。

眨眼间,汽车已到跟前。等小麻雀发现险情想飞起的时候,因为吃得太多,动作变得迟缓,小麻雀张开嘴巴想喊,可一切都已经来不及了。汽车飞驰而过,小麻雀被碾在了车轮底下,地上只留下几根鸟毛和隐隐约约的一滩血水。

麻雀们围着那几根鸟毛,一边来来回回地盘旋着,一边悲哀地叫着,那叫声好凄惨好凄惨……

——人生在世,诱人的“米粒”遍地都是,“若水三千,只取一瓢饮”也许才是最明智的。

134、父子锄地

这是一件真实的事,就发生在我老家的那个小山村子里:

有这样父子俩,他们在离村较远的地方种了一片高粱地。夏天到了,父亲让儿子负责锄地。儿子答应了。父亲放心地到村外忙自己的活去了。

到了锄第二遍地的时候,父亲回来了,问儿子头遍高粱地锄了吗?儿子说锄了。父亲很高兴,放心地出外忙自己的活去了。

到了锄第三遍地的时候,父亲又回来了,问儿子二遍地锄了吗?儿子说早锄了。父亲很高兴,夸奖了几句,放心地到外边忙自己的活去了。

到了该锄完第四遍地的时候,也就快到了收获高粱的季节。父亲又回来了,问儿子三遍、四遍地锄了吗?儿子说早锄了。父亲很高兴,说真是个会过日子的好儿子,然后,又放心地忙自己的活去了。

又过了几天,到了该收获的季节了。父亲回来了,晚上早早磨好了镰,准备第二天和儿子一起下地割高粱。

第二天一大早,父亲就起来了,叫儿子起来一块去割高粱。不想儿子却害起了肚子痛。父亲一想,自己一夏天没在家,四遍地都是儿子一个人锄,可把儿子累坏了,就一个人推着车子去了地里。

到了地里一看,父亲愣了:只见遍地杂草几乎甍过了人,几棵矮矮的高粱零零散散地站在那里,高粱秆上挑着饭帚头子似的高粱穗子,哪见红彤彤的高粱?

父亲愣怔了许久,这才明白过来,原来这鬼儿子在蒙我啊,气得一屁股瘫倒在地‥‥‥

——很多时候,对一个人、一件事、一项工作过度信赖,不深入实际调查,忽略过程管理,反而误了事,害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