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投资游戏中的理财学
40905200000016

第16章 随时调整角度和力度:现在开始,进攻吧!(3)

60岁以后,人的生命周期的特点再次发生变化,这个阶段其实可以称得上消耗期的一次情景再现,只不过那个时候我们的收入只是来源于父母,渠道和数量都很有限,而此时,收入主要来源于自己前期的积累和投资收益。我把这个生命阶段称为步步为营的收获期。

既然生命周期变了,那么我们理财的角度自然也要随之改变。此时我们必须先明白一个道理:期待收入的大幅增长是一件不现实的事情。也就是说,你只能接受每月定量开支的生活方式,退休后领取的社会养老金和商业保险提供的养老金,这两者就是大多数人开支的主要来源。而银行里的储蓄、股票、基金等投资在此阶段的主要功能都已经蜕变为应急资金和大额开销的储备金,投资的收益已是其次,之所以没有把它们全部变现,只是为了尽量降低资产的缩水程度。

当我们老了之后,医疗和休闲的支出都将是大头。所以,理财的重点角度是步步为营,谨慎经营,不能因为看到自己退休后有一笔数额颇为可观的自由支配资金就得意忘形,想着之前的几十年为这忙、为那忙,就是没让自己好好享受一番,现在终于解脱了,于是放开手脚“享受”生活,那就大错特错了。这种想法就和小鸟一样,得不偿失。要知道,老人的抗风险能力是最低的,身体一有磕磕绊绊就需要一笔巨大的开销,如果你还想支援后辈的生活,那也不是一笔小开支,而这些都得建立在你“吃老本”的基础上,步步为营地操作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具体而言,我建议每月一般性的开支如食品、服装等只在退休金账户中支出,而将其他收入比如养老保险金存入银行。而在有大额支出的时候(比如外出旅行),首先看你手头的备用金够不够,不够的话再动用银行其他理财收益,尽量不要去动用储蓄账户里的存款,这样能够有序地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不至于在退休后的前10年过得光鲜亮丽,而后10年过得凄凄惨惨切切。

理财绝对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根据人的生命周期适时调整自己的理财角度是一件很有必要的事情,虽然这可能让你不舒服,因为你不愿意管几十年后的事情,只想快速地在自己账户的余额后面加零,但我还是要说,一直说下去,因为这是我的责任!

改变力度——跟着别人做投资你就亏了

学习前人的经验是好事,但有的时候,经验这玩意儿还真没多大用处!

在这场旷日持久的猪鸟大战中,小鸟们要想占据每一场战争的主动权,掌握城堡的生命周期并随之改变攻击角度很重要,但仅有这一点是不够的,攻击力度的变化同样重要。大“黄风”的表现就是这点的完美脚注。

黄风在小鸟家族中的地位有目共睹,健壮的身体、棱角分明的面庞、强劲的爆发力。这些特征会激发起每一只雌鸟心底最原始的冲动,同时也会触发每一个雄性动物心底最原始的自卑感。毫无疑问,它们是种族繁衍竞争中的佼佼者。

猪鸟战争华丽丽地打响后,黄风瞬间的爆发力再次成为小鸟们关注的焦点。这种定向的冲击就像一把匕首从高空加速坠落,效果是“一加一大于二”,也就更容易赢得让仇者痛、亲者快的反响。

总而言之,黄风们是一个格外受上帝眷顾的群体。

但当一个人拥有某种让人艳羡的特异功能时,你很难指望他克制有度地施展这种能力,最后的结果往往不是期待中的造福万物,而是在自我迷失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这就是世间万物的执念。

所以,我们可以大胆地预测,在黄风风光的背后,一定潜藏着一只恶魔——一只让其走向灭亡的恶魔,如果黄风不能破除对自身能力之执念的话。

幸运的是,生活中的一些遭遇、战争中的几次失利,彻底点醒了这群徘徊在毁灭边缘的英雄。

当它们尽情施展自己无与伦比的魅力时,得到的不仅是大量的投怀送抱,还有越来越紧张的“鸟际关系”。而且最糟糕的是,这种紧张不只体现在雄性动物之间。黄风们渐渐意识到,除了高调之外,世界上还有一种叫作低调的处事姿态。

当黄风一次次地加速撞向绿皮猪的城堡时,收获的也不仅仅是水到渠成的势如破竹,还有过犹不及的节外生枝。一味地硬碰硬并不能解决问题,软硬兼施才是成功的王道。

破除在认识上的执念,因时而动,黄风做到了,你呢?

我的客户问得最多的一个问题就是:有没有一种风险极小而收益不小的理财方法?不能说绝对没有,但这一定是有条件限制的。你想要风险小,收益多半也会受限,比如储蓄;你想要收益高,风险相应也较高,比如股票、基金;既要求风险小,又希望收益高,那么投资门槛一定不低,比如PE(私募股权),一个项目的投资金额至少1000万元,均摊到个体投资者身上,每个人的投资金额至少也要几十万元,这还好说,关键问题在于,这种投资对封闭期的要求较高,一般都需要5~7年,流动性很低。

同时满足收益高、风险小、门槛低3个条件,至少目前我还没发现有这样的理财工具。刚开始接触理财的人总想从各种外界渠道获得肯定,特别容易将判断的主动权拱手交与他人。他就像一个走夜路的小孩儿,会紧紧地跟着一个自认为值得信任的人,即便那个人并不值得信任,或者说他走的路并不适合小孩儿走。

黄风的执念在于它对瞬间爆发力的迷恋和无度释放,投资者的执念则体现为对专家和所谓成功人士的迷恋和盲目模仿。

在利益的驱使下,有些人会变相地证明达到以上条件的投资理财产品是存在的。之所以说是变相,原因在于每个人内心其实都有一个理智的声音在提醒自己:那种诉求并不现实,但逐利的冲动和规避风险的潜意识会促使他倾向于相信有这样的产品,而相信的前提是必须有一个看起来还过得去的理由。是的,他只是需要一个迎合他的理由。

因此,有些理财顾问会根据客户的这种心理特点“生产”有说服力的“理由”。比如理财顾问会说:在美国,类似产品已经获得了高达500%的业绩;某某“股神”也主要投资这只股票,收益一直都很稳定;他们已经通过公司的内部渠道获得了可靠消息,这款产品一定会大涨;他们主要依靠的是一款科技含量很高的软件,这款软件在过去5年的运作相当成功;这家公司代表着未来的技术发展潮流,其股票是一只具有强大引爆潜力的股票,技术潮流势不可当,那么高额收益也不在话下。

他们并没有说谎,他们的话不能说没有道理,但就像“人渴了要喝水”一样,是正确的废话。

世界上的理财产品从实质上来讲都是相似的,所以,我们在任何地方都能找到发展得很好的类似产品。

股神投资这只股票确实赚钱了,但同时也有股神级别的人物投资同一只股票亏了,关键并不在于其投资的是哪一只股票,而是什么时候投入和出手、以什么比例投入和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