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课低调谦和刚柔并济
【智慧人生】
平生爱国不敢后人,即使把我烧成灰,我也是爱国的。
——季羡林《人生箴言录》
【精品解读】
在年轻人眼里,季老始终保持低调谦和的一种心态。他明确表示:“我始终主张,老年人应该为青年人活着,而不是相反。青年人有接力棒在手,世界是他们的,未来是他们的,希望是他们的。吾辈老年人的天职是尽上自己仅存的精力,帮助他们前进,必要时要躺在地上,让他们踏着自己的躯体前进,前进。”精神豪迈,奉献之伟大,话语之真诚,叫人感觉心中暖暖的。
他是这样说,更是这样做的。因为他知道,给年轻人鼓励的重要性,有的会影响他们一生。季羡林得以在北大展开学术和教书之旅,也和时任北大校长胡适的大力提携不无关系。在这位大学者面前,季羡林“经常如坐春风中”,胡适曾云:“争你们个人的自由,便是为国家争自由!争你们自己的人格,便是为国家争人格!”晚年胡适又说:“容忍比自由更重要。”在追求自由的同时保持容忍的精神,这也正是季羡林在漫长人生道路上,面对种种坎坷曲折时,经常有精神支柱的重要原因。使得有时候容忍精神超越了季羡林对自由精神的追求。这乃时代使然,教育使然,也是个性使然——这和季羡林平生致力于佛学研究也有关系。
当然,季羡林也不总是在容忍,有时候却也遏制不住对独立人格和自由精神的追求。在动荡年代,他对批判知识分子的行为保持沉默,对加诸自己头上的不公平待遇保持沉默;到了晚年,当历史的教训逐渐为人们所遗忘,他勇敢地站了出来,愤然写出《牛棚杂忆》,对那段历史进行了深刻反思。
季羡林曾多次感叹:“在学术研究上,我的冲刺起点是在八十岁以后。开了几十年的会,经过了不知道多少次对别人进行批判,最后又经历了十年浩劫。”
之后,季老的两部开创性巨著《糖史》、《吐火罗文〈弥勒会见记剧本〉译释》都是在八十岁以后完成的,一方面我们为先生的治学精神所感动,另一方面也为先生的坎坷经历而叹息。
与他们相比,我们算是赶上好时代了。虽然有各种各样看似残酷的竞争,以及无法靠个体力量去改变的丑恶社会现象。但我们的精神是自由的,想说什么都可以,决不压抑自己,季老那时候的社会大环境简直不能与我们同日而语。相比之下,物质生活丰富了,精神生活丰富了,中国人在社会上的地位越来越高了。已经一改旧貌,外国人留学中国的时代,已经到来。满大街的留学生,平常的就像我们的兄弟姐妹,在大街上,在商场里,与我们共享者美好生活。很多老外的普通话,比中国人讲得都标准。
这就是我们生活的时代,信息联通你我,地球已经是村。今天你来,明天我往,不过是如干小时的万米静坐,偶热看一眼如海浪般翻卷的浮云,如沙盘星罗棋布的国家或城市。一切都飞机展开翅膀,一起一落的瞬间……
生活和心情不断向好的方面发展,为之努力也好,期待也好,都是人生的选择,何去何从,路从你脚下开始,别人脚下的路,属于别人。
【入世指南】
季羡林是一个坚定的忠诚的爱国者。
他热爱祖国的壮丽山川和悠久的历史文化。
一生专研于国学及其它学术之间。并取得累累成果。
对于季先生的治学、为人、及不凡人生,社会上有诸多评价,说他在很多方面都堪称楷模,有很多闪光品质是我们现在社会逐渐失去的,急需重温的极好典范。
不管时代风雨如何翻卷,他心中的爱国激情始终不变。
求学清华时,他加入赴南京要求蒋介石政府抗日的请愿行列,还到农村去宣传抗日爱国。
赴德留学,也“是为了爱国”。就在德国法西斯统治的黑暗岁月里,虽然忍饥挨饿,仍然发奋学习希腊文、拉丁文、梵文、吐火鲁文、巴利文,研读梵语佛教经典。当他的博士考试门门得优,毕业论文胜利通过时,他的感受是:“我没有给中国人丢脸,可以告慰亲爱的祖国。”
十年牛棚生活,仍保持爱心火热,弯腰屈膝之间,也不忘捡拾宝贵人品,偷偷翻译出厚厚心愿……
忘九之年,于病榻杂记人生,其精神,感人至深。
◆借题发挥点石成金
有个老师在上语文课时,一只小鸟突然飞进课堂,惊叫着在教室里乱飞乱撞,学生的注意力全被飞鸟吸引住了。玻璃窗外有钢筋防护网,小鸟一时又飞不出去。老师见状,灵机一动,说:“哎呀,这只鸟真漂亮,大家仔细观察一下,第二节课我们写一篇作文。”于是一堂生动的观察课开始了。同学们一边观察,一边议论,老师还不时地给以指导。面对突发事件,老师沉着冷静,随机应变,借题发挥,由“惊慌失措”的小鸟谈起,仅用一句话,就把同学们由盲目猎奇引向了对知识的探讨与追求上。
而季老的话更耐人寻味:“我并不反对美国货。现在是市场经济时代,谁的货好,谁吆喝得厉害,我就用谁的。倘若质量差不多,我当然会用中国货的。这恐怕不能上纲到狭隘民族主义的高度吧。”
他的话既不是“排”外,也不是“宠”内。他要求的是本质,是产品的质量,谁好就用谁的。老外产品质量好的可以参与市场竞争,国人产品质量差的,赶紧提高,别拿“国产”说事。这与消费者爱不爱国是两码事。
◆奇妙对比体现个性
季老说:“衡量小康的水平标准,不仅仅只有物质,而且还要有精神方面的东西,我们平常讲的人文素质就是指精神方面的东西。”
文化产品,当然精神的东西。所谓好的作品,一定有好的内容。这是主流文化评分的原则。
1991年11月,李雪健因主演《焦裕禄》同时获得“金鸡奖”和“百花奖”两个大奖,他在答谢时没有用别人常说的毫无新意的套话。感谢这个,感谢那个,一味地感谢不停。他只是幽默地说:“苦和累都让一个大好人焦裕禄受了,名和利都让一个傻小子李雪健得了。”他的话刚停,全场掌声雷动。他的演讲不仅让人“开胃”开心,而且让人了解了他的人格,对他生出了几分敬佩。他的演讲同他的形象一样印在了听者心中。
第二十六课以缓稳急目及长远
【智慧人生】
一个人,一个组织,一个国家,在永恒不断流逝的时间的长河中,到了一定的时候,应该回头看一看,看看走过的历程中自己走得是否都完全正确,正确的要坚持,不正确的要扬弃。这是十分必要的。
——季羡林《人生箴言录》
【精品解读】
翻开《学问人生——羡林自述》,一段话令人震惊:“写完了1950年-1956年‘我的学术研究’这一段,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在整整七年中,有5年我的学术研究成果竟是一个零,其余两年算是写了两篇可以称得上学术论文的文章,差强人意。试问人生一世能有几个7年呀!”
是当年的批判和运动消耗了他时间和精力,先生感到自责,愧疚,其中也流露出万分遗憾。
他说:远古的人大概是很幸福的。他们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根据太阳的出没来规定自己的活动。即使能感到时间的流逝,也只在依稀隐约之间。后来,他们聪明了,根据太阳光和阴影的推移,把时间称作光阴。再后来……。到了近几百年,人类发明了钟表,把时间的存在与流逝清清楚楚地摆在每一个人面前。这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表现。但是,正如人们常说的那样,“有一利必有一弊”,人类成了时间的奴隶,成了手表的奴隶。
时间对专心做事的人而言,本来就不够,再被人为的剥夺了,试想,那是一件何等残酷,何等摧残心灵,何等让人气愤和沮丧的事。但些时候,人们又要被迫去忍耐,去消磨,去流逝它……
“时间是一种无始无终,永远不停地前进的东西,过去了一秒,就永远过去了,虽有翻天覆地的手段也是拉不回来的。”季羡林不无感慨地说。
一个极富才华的学者在最能够出成就的时候,在最富创造力的时候,却遭遇了历史荒唐的一幕。这不是季羡林一个人的灾难,是整个中国知识分子的集体灾难,也是中国文化的灾难。
感谢时代吧!庆幸我们没有体验过那样的日子。
【入世指南】
知识是人生最丰富的营养之一,如果你想让自己的生命有意义,必须经常吸取并消化它。学习如汲取营养,是个长期的过程;要求你不断消化新知识、才能获取新营养,也是个长期的过程。
人的知识积累多了,就会源源不断地拿出来,一点一点的奉献给社会,奉献给需要它的人们。
季羡林老人在对知识的采集和积累上,做到了目光长远,刻苦勤奋,不偏食,各种营养兼顾的求知品德,他在不断丰富自己的同时,也在教授别人,成为一个带领青年人前进的优秀导师。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目光长远是所有成功者的特点。他们通过刻苦学习,努力进步,最终在某一领域,昂首走在前列,也因此得到社会各界的承认和仰慕。
美国第16任总统林肯,是闻名于世的大演讲家。他的成功就在于他从青少年时代就开始了对演讲口才的刻苦练习。他年轻时当过农民、伐木人、店员、邮电员以及土地测量员等。为了成为一名律师,他常常徒步30英里,到一个法院去听律师们的辩护词,看他们如何辩论,如何做手势。他一边倾听那些政治家、演说家的声若洪钟、慷慨激昂的演说,一边模仿他们。他听了那些云游四方的福音传教士挥舞手臂,声震长空的布道,回来后也学他们的样子,对着树林和玉米地反复练习演讲。演讲的成功使林肯终于成为一名雄辩的律师,后来又踏入政界。
如果他不目及长远,如果没有经过一次一次的长期刻苦练习,他就不会在竞选中获胜,并成为叱咤风云的人物。
所以说,学以为用,学用结合,才是最好的成才方法。
人无近忧,毕有远虑。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前人的经验,无疑能为我们解决问题提供参考。
比如,孔子的学生子夏,有一年,被派到莒父(现在的山东省莒县境内)去做地方官。临走之前,他专门去拜望老师,向孔子请教:“请问,怎样才能治理好一个地方呢?”
孔子说:“治理地方,是一件十分复杂的事。可是,只要抓住了根本,也就很简单了。”
孔子向子夏交代了应注意的一些事后,又再三嘱咐说:“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做事不要单纯追求速度,不要贪图小利。单纯追求速度,不讲效果,反而达不到目的;只顾眼前小利,不讲长远利益,那就什么大事也做不成。
子夏告别孔子上任去了。而后来,“欲速则不达”作为谚语流传下来,被人们经常用来说明过于性急图快,反而适得其反,不能达到目的。
世间不论做什么事都要循序渐进,对官员来说尤其不能不顾客观条件的限制,盲目地强求速成的“政绩”。按季老的“好”与“坏”标准划分:只有那些能够把个人的荣辱当成小利,把老百姓的事当成大事的才是好官;相反,就是不好的。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功,只有多化点功夫去把刀磨快,才能砍出更多的柴。
◆聪明的人
聪明是对傻瓜而言。季羡林先生在回答这个问题时说:“天下有没有傻瓜?有的,但却不是被别人称作‘傻瓜’的人,而是认为别人是傻瓜的人,这样的人才是最大的傻瓜。”
汉武帝在人才规划方面十分聪明。他在重用卫青时就着手锻炼霍去病,“不将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不断更新和提高人才的战略思维和整体素质。同时,汉武帝还注重引进外部人才,正是原匈奴小王赵信给汉朝骑军带来了先进的战术。正是俘获的大单于的弟弟,引进匈奴种马来改良马匹,他还颁布法令鼓励养马,不得伤害战马。而且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创新,用粟米喂马,将宫廷的御马养得膘肥马壮,从而完全扭转了汉朝在战马上的劣势。
思路宽广,能虚心听取别人意见,吸取他人经验的人聪明。
想法愚蠢而荒唐的人做事,有时候无异于“拔苗助长”。
◆愚蠢的人
聪明也是对愚蠢之人而言。
宋国有个愚蠢之人,做事没有耐心总喜欢攀比。看见别人家的庄稼长得好,很是着急。有一天他忽然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于是便将自己地里的禾苗一棵一棵全部拔高了。看着自己家的庄稼一下子比别人家的庄稼长高了,感到非常高兴。回到家里他得意地对家人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一个人让地里所有的庄稼都长高了一大截!”他的儿子听完他的话,立刻跑到地里去看,结果发现他们家的禾苗全都枯死了。
这个故事形象说明了欲速则不达的道理。
说明了拔苗助长的愚蠢。
也对现实生活中那些“虚高”自己的人,给予警示。
第二十七课息事宁人不越雷池
【智慧人生】
容忍确是一件好事,甚至是一种美德。但是,我认为,也必须有一个界限。
——季羡林《人生箴言录》
【精品解读】
忍是一种苦衷,但有的人还是甘愿或不甘愿的来接受它。为的是能与他人相安无事。万事得成于忍,与其能辩,不如能忍。
有的时候,是非以不辩为解脱,烦恼以忍辱为智慧,办事以尽力为有功。
如季羡林先生所说:“对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属,还是朋友,都应该有一个两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真者,以真情实意相待,不允许弄虚作假;对待坏人,则另当别论。忍者,相互容忍也。”
“文革”时,季老看不惯北大“老佛爷”的倒行逆施,于是发了牛脾气,“自已跳出来”,反对“老佛爷”,结果被抄家、批斗,被打得头破血流……
此时,当他把积攒多时的安眠药片和药水都装到口袋里,最后看一眼共患难的婶母和老伴,准备越墙而出到圆明园去的时候,红卫兵突然来敲门了。他被押去挨了一场十分激烈、十分野蛮的批斗,被打得躺在地上站不起来。痛苦中他一下子得到“顿悟”:“一个人忍受挨打折磨的能力,是没有极限的。我能够忍受下去的!我不死了!我要活下去!”
当人们蔑视对手的时候,或许真的会有“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的感觉。但内心的疼痛是丝毫不会减少,反而会因忍而增加。那是一个特殊年代,所以忍也是需要特殊勇气的。
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忍,程度一般都是有限的。决没有季老那样痛苦。
常常是,敬君子方显有德,怕小人不算无能,退一步天高地阔,让三分心平气和,事临头三思为妙,怒上心忍让最高。
《后汉书·章帝纪》说:“其令有司,罪非殊死,且勿案验;及吏人条书相告,不得听受,冀以息事宁人。”是指不生事,不骚扰百姓,还能调解纠纷,使事情平息下来,使人们平安相处。
这样的忍能息事宁人,是值得忍是事。
【入世指南】
做事不越雷池,是遵守规则的表现。也是忠于职守的表现。有时还是顾全大局的表现。不论古今中外,不论在战场上,还是在商战中,或者是在看不见的道德规范中,越与不越雷池的现象,时有发生。
东晋时,世族权贵之间不断发生战争。其中,护军将军庾亮的声势最大。他职掌中央大权,受到晋成帝的赏识。凡是朝廷大事,晋成帝都要听取他的意见。对此,镇守历阳的苏峻将军十分不满:我沙场屡建战功,庾亮凭什么青云直上!于是,他命令部下向庾亮讨伐。消息传到驻守在雷池附近的温峤都督那里。他听说庾亮受围,立刻发兵救援。不料,庾亮写信叫他切勿越过雷池一步。因为雷池一旦失守,历阳也就保不住。
它不仅说明了坚守岗位的重要。还说明了一个人,在行事前需要有全局观念。如果盲目出动,不但好事做不成,还有失职之危险。所以越“雷池”之度,一定需把握好才行。这一点非常重要,来不得半点感情用事。尤其在军事上,显得有些残酷。在抗美援朝战场上,面对邱少云被美制燃烧弹活活烧死的惨烈,他自己、包括他近在咫尺的战友,都不能越雷池一步,因为这是决定一个人与一群人,一支部队与另一支部队生死攸关的大事。越与不越,结局大不一样。
◆秘密
这是一个让人感触很多的故事。一位病危的老妇人,把一个盒子交给了她的老伴,老头一直认为这个盒子里有很珍贵的东西,因为老妇人从不让他打开它。老妇人说:“你把它打开吧,你不是一直想知道里面有什么吗。”
老头怀着好奇的心情打开了盒子,里面的东西更是让他疑惑不解,里面有一万块钱和一条未编织完的围巾。
老妇人用虚弱的声音说:“从小我的脾气就不好,经常发火,妈妈说这样不好,让我一定要学会容忍。嫁给你之后,你的很多做法我都不是很满意,每当我要发火的时候我都会想到妈妈的话,于是为了发泄我的不满,我就开始编织围巾。那一万块钱是我编织围巾卖的钱,那半条围巾是我未完成的,这下你明白我为什么不让你打开盒子了吧.”
这时老头才意识到老妇人从未对他发过火。
探密是人的普遍心理,盒子盖得越紧,想知道里面有什么的欲望越强。循环往复,不管是男人女人,老人或孩子,一概的想打开盒子。
所以聪明的导演把情结一个一个放在盒子里,让你等待悬念一个一个被打开,他却在一旁为收视率笑。
◆攻与守
面对大千世界,我字各有不同。
恺撒大帝说:我来,我看,我征服。
李白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
三位古人,用一个“我”字表达了人类的普遍处境——无论何时何地,人都必须思考一个问题:对人生应该采取什么姿势:进攻,还是坚守?
其实,每个人刚上路的时候都像恺撒大帝,渴望一线平推决胜千里,就像一艘满怀豪情壮志扬帆远航的巨轮,满载着种种美好愿望和品性驶向彼岸:理想、尊严、道义、责任、慈悯、友爱、真情,每一件都崭新、光亮,在太阳底下闪烁着熠熠的光芒。可是山高滩险,浪大风急,不知不觉就开始减少负重。理想扔掉了,责任看淡了,义务能逃避则逃避……
就这样,负重小了,心大了,眼空了,我们的大轮船满载着车子、房子、票子安全靠岸了,什么都有了,可以欢呼胜利了。可是,“我”到哪里去了?
于是,为了守住真我,有人就不当恺撒大帝了,路途改辙,要做李白。弃官的陶渊明、平生就不肯做官的王冕,还有不知道多少无名英雄,终老林泉溪壑。
从常人的角度看,我们赢了,他们输了。
从做人的角度看,他们赢了,我们输了。
可是,从当代的成功学标准来看,我们和他们都输了。
我们输在不敢为了做真正的“我”,去挑战既定的社会法则。
他们输在虽然凭着一种“变态的自尊心”保住了自我,却又生不逢时,不得不作出非此即彼的选择。
其实,现在我们置身的世界还是宽容的,只要你守得,耐得,等得,做得,未必就不会鱼和熊掌兼得。
其实人生本无所谓攻守,只要在努力中快乐,在快乐中坚持,在坚持中达到,在达到后还能回眸欣慰一笑,就应该知足了。
第二十八课坚忍宽宏成事有天
【智慧人生】
走运时,要想到倒霉,不要得意得过了头;倒霉时,要想到走运,不必垂头丧气。心态始终保持平衡,情绪始终保持稳定,此亦长寿之道。
——季羡林《人生箴言录》
【精品解读】
对于那些斤斤计较之人而言,宽宏大量是一种豁达大度的心胸。
但对命运之捉弄,他们却往往无力回天,只能含泪坚忍。
季羡林在“文革”中,就曾经历过这种令人刻苦铭心的坚忍。他甚至为了能抵御批斗会上的体罚,在自家阳台上低头弯腰锻炼耐力,直至泪水流出而止。这种看似毒攻毒的坚忍,让他在绝处中逢生,进而登上人生和事业的高峰。
对这种人世间的矛盾,孔子在两千年前,就发出长长叹息!
他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也!”后人又有诗叹曰:“谷口风狂烈焰飘,何期骤雨降青霄。武侯妙计如能就,安得山河属晋朝!”
对于一些事情,个人只能尽力而为,至于能否达到目的,关键要看时运如何了。
而“人”“谋”是过程,“天”“成”是结果;“人”“谋”在前,“天”“成”在后;先有“人”“谋”,后有“天”“成”;有了“人”“谋”,在预定时间内不一定有“天”“成”;但终归会有“天”“成”机会;但没有“人”“谋”,就绝不会有后来的“天”“成”!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这句话告诉我们,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一定要学会正确对待,正确处理过程与结果的关系。
事情要靠人去做,但是在一定的条件下,事情能否做成,又要看人的主观努力如何?
就如季老在《清塘荷韵》中的描述:有人从湖北来,带来了洪湖的几颗莲子,外壳呈黑色,极硬。据说,如果埋在淤泥中,能够千年不烂。因此,我用铁锤在莲子上砸开了一条缝,让莲芽能够破壳而出,不至永远埋在泥中。
带着美好愿望的季老每天到池塘边去看,心里总是希望,忽然有一天,“小荷才露尖尖角”,有翠绿的莲叶长出水面。可是第一年,等到秋凉落叶,水面上也没有出现什么东西。经过了寂寞的冬天,到了第二年,春水盈塘,绿柳垂丝时,季老依然翘盼的水面还是没有荷叶。让这位极有定力的大师,也完全灰了心,可目光却无法从池塘移走。
到了第三年,却忽然有奇迹出现。在季老投莲子的地方长出了几个圆圆的绿叶,细弱单薄,可怜兮兮地平卧在水面上,像水浮莲的叶子一样。五六个叶片太少,季老希望多长出几片来。于是又天天到池塘边上去看他心中的美好希望。到了第四年,在去年飘浮五六个叶片的地方,一夜之间,突然长出了一大片绿叶,季老狂喜,这几年总算是没有白等。而不到十几天的工夫,荷叶已经蔓延得遮蔽了半个池塘。
这算不算成事有天呢?我不知道。但不知道,能如此恒守美好事物的人,这世界上不是很多。
用这么持久呼唤出来的精灵,看上去当然就与众不同了。这些红艳耀目的荷花,高高地凌驾于莲叶之上,迎风弄姿,似乎在睥睨一切。
我从这种被人赐名为“季荷”的荷花中,不仅看到了品质的高洁,还有他坚忍,执着,扎根,绿塘,开花,芬芳生活的精神……
【入世指南】
坚忍宽宏,是一种品格,如何体会他呢?可以从“品”人开始。
“品”人需要客观存的态度,品人需要鉴别能力,品人需要通达的情怀,品人需要足够的理智,品人尤其需要包容大度的心理。
当年北平和平解放,主要是为了保护这座古城及保护文化的完好。在这方面,傅作义的确是有贡献的。
北平和平解放后,当傅作义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来到西柏坡招待所会见毛泽东时,第一句话是“我有罪!”毛泽东说:“谢谢你,北京和平解放是最好的解决方式,你为人民做了件大好事。假如你过去有过错的话,那么现在功过权衡,还是功大于过的,也是有功人员。对你们部下来说,也是为他们做了一件大好事,保护了他们的生命财产和家庭完整。”傅作义深受感动。
宽容是一种性格,一种度量,也是一种神奇的力量。
开国领袖毛泽东同志正是以这种海纳百川的胸襟,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包括他的敌人,带领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赢得了革命胜利和新中国的诞生。毛泽东对傅作义的宽容,足见一代伟人的宽宏气度,他的伟大人格魅力和宽阔情怀,永远让人景仰、让人感念。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可能常常会为此类事情烦恼:
有些人,在你干渴时,他退避三舍;在你饱和后,他却连连添杯。你“品”他时,千万别见怪。因为大千世界滚滚红尘,必然会有“嫌贫爱富、人情纸薄”这一类。为此,你应该同情他的人生城府太浅,连“渴时一杯如甘露,醉后添杯不如无”这样最起码的处事哲学都不懂。另外,还要静坐反思一下,平日里,你是否将信任轻率地付出过?
有些人,表面称朋友,心理却无义,不是想窃你的钱财,就是窃你的智谋。经常是当面说好话,背后编诽歌。你品他的时侯,一定不要愤恨。就当他也许是为了某种需要,身不由已,不得不这样做。可怜他吧!这样阳奉阴违、表里不一,他也不容易,脸红心又跳,长期下去怎能受得了。为他祈祷,良知快快归来吧,为人,需要光明磊落;为友,需要肝胆相照。别虚成飘飘荡荡的空壳子,丢了宝贵的灵魂!
然而,尽管他不磊落,你也一定要光明。
不然,你就成他了。
◆防小人
君子谋事,小人谋人。
小人,在西周、春秋时亦称“野人”,与“国人”相对。“住在田野小邑、没有自由的人”。“小人”何时脱离其本意,沦为一个与人格密切相关的贬意词,学者各有定论。我所见到最早的关于“小人”的文字,是在《论语》中,如“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惟女子与小人难养也”等等。
历朝历代都有小人,但多寡不同。一位学者这样总结:春秋养士、汉养武、唐养艺、宋养文、明清养小人。此话有一点道理,因为明清两代小人似乎特别多。究其原因,一来可能是明清距今时间较近,留下可供研判的史料较多,二来则与当时的政治大环境有关。封建帝王为了坐稳宝座,会有意识地营造人人自危的氛围,以便操纵权柄。这样一来,那些品质卑劣的宵小之徒,便有机会曲意逢迎,以售其奸。
小人的历史如此久远,那么,小人到底有什么特征?余秋雨先生在其《山居笔记》中写过一篇名为《小人》的文章。文章认为,“小人不仅是个人道德品质的畸形,更是一种独特的心理方式和生态方式。”他描述,“他们是一团驱之不散又不见痕迹的腐蚀之气,他们是一堆飘忽不定的声音和眉眼。”的确,从外貌上看,小人并没有明显特征,小人之“小”主要“小”在其心之阴,其手之狠。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遇到或强或弱的小人,其实只要稍稍观察一下就不难发现,现实中的小人不仅没什么真本事,甚至还有着许多生理或心理的先天性缺陷。他们之所以成为小人,根源在于他人性中与生俱来的自卑。正因为自卑,他们才心生妒忌,见不得别人好。这些人不管身居何处,都是无心专事于某项工作的,他的工作就是琢磨人,算计人。或许你能力比他强,或许你成绩比他大,或许你在某方面有特长,在他看来,这些都可能对他造成威胁,因此,尽管你与他没有任何矛盾,他的眼睛已然盯上了你。
所以便有了,君子谋事,小人谋人,之说。
小人如此变态,可有良方医治?历史的回答是:没有。
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在总结自己从政失败的原因时,就将它归结于小人的陷害;即使是像诸葛亮这样的先哲对小人也没啥良方,他对君主的进言也只是以“亲贤臣,远小人”了事。正因为这个缘故,中国历代经史典籍,差不多都是教人如何为人处世、却很少有教人如何做事的。在那样的氛围中,是君子向小人看齐,而不是小人向君子靠拢。而君子一旦向小人看齐,按照小人的思维方式与行为规范行动,则不复是君子了。这正是中国封建政治没有希望的缘故。
从历史案例中也可以看出,如果一个人的人生中真的不幸遇上了小人,仅仅靠“独善其身”是根本“避”不开的,你越忍让,小人越猖狂,你的下场越悲惨。
其实要斗胜小人也不难,究其根源,小人的“小”,主要体现为两大特征:一是害怕阳光,二是见不得美好。
针对他们的特点,只要将他们的肮脏龌龊暴露在阳光下,让大家都认清他们的真实嘴脸,那么,失去屏障的他们也很难将其奸佞得以实施;而就算是一时无法消除其带来的伤害,从长远而言,也有好处,说不定,经由这些人对你的处心积虑,反而更提升了你的危机感与敏锐度,或许有朝一日你反而会把他们当成“贵人”看呢!
不过话说回来,做小人也没啥好。佛经有言:“妄言恶口之人,死后会堕入拔舌地狱,要受极长时间的痛苦后才能再投生为畜牲。”说起来生可能远了一些,“但整日琢磨别人,用口舌杀人之人,造了口是心非的罪业,果报也是早晚的。”
所以,做不成谋事的君子,也别做谋人的小人。
俗话说:“宁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透视出人们对于小人的蔑视心态,同时也表现出对于小人的无奈。
◆做君子
君子的志向是依靠自己的真才实学成就一番事业,谋利益,他们把所有的时间、精力和心血都投入到事业上,很少深入地想一下怎样去对付小人,而小人考虑的是如何算计人。如何打倒异已,以使自己的名利、地位不受到损害。
君子常常斗不过人,因此小人为恶,小人的报复欲望特别强。在他坑害别人的时候,又小心提防着别人对他进行报复。小人注定要连续不断地伤害别人。“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小人对别人的报复打击都是用暗箭,一般人在明处,小人在暗处,通常都是防不胜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