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萧红研究七十年
4118100000003

第3章 被人遗忘:“不甘,不甘”

被人遗忘:“不甘,不甘”

——倡议研究萧红

王观泉

年11月底,上海四川北路底一家咖啡馆的茶座旁,围坐着两对夫妇和一个孩子。一个操东北口音的女青年叙述着东三省沦亡于日本铁蹄之下的苦难。一位讲着“兰青官话”(江浙官话)的老人周到地讲述应当如何在十里洋场生活。这位老人就是大文豪鲁迅,这位女青年就是萧红,那时她只是一个受尽国难家患、个人遭遇凄凉的、默默无闻的东北流亡青年,她的著作还是脑海里蕴酿着,已经写成的长篇小说《生死场》,还只是一迭密密麻麻字的稿纸。萧红就在认识鲁迅那时起,正式进入文坛从事写作生活。应当特别提一句,萧红是最早将哈尔滨、将黑龙江的苦难和抗争向全国和全世界人民陈述的一位女作家,因为她是黑龙江人。

萧红(1911—1942),原名张迺莹,呼兰县人,1932年起在哈尔滨尝试文学写作,她的第一个短篇小说集《跋涉》(与萧军合集)于1933年在哈尔滨出版。

年5月,萧红与萧军一起离开伪满洲国统治下的哈尔滨,流亡到了青岛,在艰难的生活中写成了第一部长篇小说《生死场》,在青岛是无法从事文笔生涯的,萧红抱着期待一位文学前辈伸出援助之手的希望,写信给鲁迅。10月9日鲁迅收到信的当天就写了回信。萧红,还有萧军怀着无限的希望到了上海。不久在内山书店、在咖啡馆认识了鲁迅一家。从此萧红就成了鲁迅家的常客。这是感人肺腑的忘年交,当时鲁迅五十四岁,萧红二十三岁。鲁迅与萧红、萧军通信五十四封,把她引入进步文坛,参加到了文学的战斗行列。1935年12月,萧红的长篇小说《生死场》经鲁迅过目、作小引并推荐出版,奠定了萧红在文坛的地位,成为三十年代成长起来的著名女作家。

萧红短短一生著作丰富,共写了长篇小说三部(《生死场》、《马伯乐》和《呼兰河传》),数十篇短篇小说、散文和回忆录,收成集子的有《商市街》、《桥》、《牛车上》、《旷野的呼唤》和《回忆鲁迅先生》、《萧红散文》等。

萧红于1942年在香港逝世。临死前写下了算是遗嘱的几句话,其中说:“半生遭尽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漂泊异地的萧红一直怀念着呼兰河,然而却“不甘”地埋葬在香港浅水湾,1957年迁葬广州银河革命公墓。

萧红逝世后,茅盾、柳亚子、许广平、聂绀弩、骆宾基等数十位著名作家和日本人撰文回忆萧红的生活、为人和创作,延安文化界也开了追悼会,文苑失英,明者痛悼。全国解放后,开明书店、人民文学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等曾出版过萧红的作品选集,但所选无多,印数有限。近年来港澳、日本和欧美的中国文学研究者来中国,萧红也是被研究和怀念的作家之一,然而却很难找到她的作品集,更难找到那些回忆萧红的文字。久而久之,很可使人忧虑的是:萧红将要在人们的记忆中忘却了……“不甘,不甘”。

萧红是这样一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地位的作家,又是黑龙江人,研究萧红、出版萧红著作是我省文艺界和出版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我们的光荣。同时,在萧红生活过的呼兰县和哈尔滨市两地设立纪念性场所,以成为文学研究、文化活动和外国友人文化旅游场合,也是很有意义的,为此,我有几点设想,作为建议提出来供有关方面考虑。

一、筹备成立萧红研究会,由省文学研究所担负组织之责任。

二、搜集萧红作品;回忆、评论萧红的资料;征集萧红遗物或纪念性文物。

三、撰写萧红年谱、著作系年目录、传记和评传。

四、出版萧红全集、萧红评论集。为提供研究方便,可先出版萧红在哈尔滨期间的作品集、较难找寻的未编集子的作品和回忆鲁迅的作品集。

五、提请中共黑龙江省委宣传部、黑龙江省文联与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文联合议,将萧红墓搬迁到哈尔滨择地落葬,以了却萧红生前欲回故乡的遗愿。建议在呼兰县萧红故里设纪念馆、并在哈尔滨市第一女子中学(现哈尔滨七中)原址设萧红纪念室。此三项工作建议由省文联会同东北烈士纪念馆、省博物馆、省图书馆协作办理。

目前应先做第二项工作,准备第三项,然后再成立萧红研究会。

完成第四项,在条件成熟后进行第五项工作。

我们应当尊重为中华民族文化增添光荣和财富的文学艺术家,在经历了林彪、“四人帮”十多年中洗劫的今天,这样做更显得重要了。萧红的作品已经被冷落有年头了,她的坟冢也几已被遗忘在凄凉之中,我们有引以为萧红同乡之光荣,应当站出来奔走呼号,替这位在残酷的世纪里曾为中国人民的民主、自由、解放而献出年轻生命的女作家,切切实实地做些宣传、评介和出版工作了。

只活了三十一年的青年女作家萧红是热爱生命、人民、欢乐的,喜欢侧身于热烈的气氛之中而不甘寂莫的,让她的含辛茹苦的创作首先在她的故乡——黑龙江获得读者吧。

年2月于广州银河公墓凭悼萧红后感慨系之

原载《东北现代文学史料》第三辑,1980年4月(内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