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管人先做人,带人要带心
41294600000037

第37章

软银集团董事长兼总裁孙正义曾经这样鼓励中国创业者:“只要你们有激情、热情与梦想,我愿意支持你们,与你们一道成功。”放眼世界,伟大的企业管理者都是优秀的造梦大师。如果你拥有梦想,并善于向员工描绘你的梦想,那么你就很容易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带领整个团队前进。

十几年前,阿里巴巴的马云造了一梦:“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这一梦想成为阿里巴巴近2万多名员工前进的动力,影响着阿里巴巴员工的一生,甚至影响了成千上万的中小企业老板的一生。

1999年春节,马云从北京回到杭州,把十几个朋友叫到家里,开了一次创业动员会。在会上,马云和大家分享了三个梦想:

梦想之一:要做一个持续发展80年的公司;

梦想之二:要做世界十大网站之一;

梦想之三:要让所有商人用阿里巴巴。

就是这三个梦想,也是公司的远景目标,更是公司的使命。如今的事实证明,阿里巴巴正在实现甚至已经实现了。

回忆起当时创业时的梦想,阿里巴巴创办人之一的金建杭说:“当时大家都很迷茫,因为10多个人要做80年的公司,这个梦想太遥远了,好像跟大家都没有关系。还说要做全球10大网站,当时打死也没人相信,就凭10多个人,怎么做出全球10大网站?让所有商人都用阿里巴巴,这个比较舒服,但是永无止境。”

2004年,阿里巴巴举办创业5周年庆典。马云在庆典上又造了一个梦:要做102年的公司。为什么要做102年,而不是做100年或101年的公司呢?马云的解释是:阿里巴巴创办于1999年,如果做102年,刚好跨越三个世纪,这必将是中国最伟大的公司之一。

为了实现“做102年的公司”这个目标,阿里巴巴对全球百年以上的公司的制度、文化等方面进行研究,最后制定了人才招聘制度、员工培训制度等一系列的制度机制。马云表示,要实现“做102年的公司”的梦,不是一个人能做到的,而需要像接力赛一样,必须由几代人共同完成,而他只是第一棒。

马云说:“企业是为了使命而生存的。”他经常参加世界性的论坛,在全球不断传播阿里巴巴的使命和发展的意义。对于什么是使命感,马云讲到了一个令人感动的故事:

一个大雨天,有位先生的丰田轿车的雨刮器突然坏了。司机顿时傻了眼,不知道该怎么办。就在这时,一个老人冒着雨冲了过来,他帮先生把雨刮器修好了。司机问老人是谁,老人说他是丰田公司的退休工人,他认为他有义务把雨刮器修好。

马云表示,这位老人所表现出来的就是使命感,这是强大的企业文化影响了他,才使他把公司的事情当成自己的事情。

如今,当我们再次听到马云当年的那些豪言壮语时,已经不觉得新奇,因为阿里巴巴已经成长为中国最大的网站之一,是世界十大网站之一。但是当年,当马云喊出那些梦想时,有多少员工相信?然而,马云就是在这些梦想的支撑下,一步步落实公司的发展计划,取得了今天的成就。

值得一提的是,梦想纵然伟大、空洞、让人不可捉摸,但也没有关系。身为管理者,不但要造就一些让人无法想象的梦,更要把这些梦清楚地落到实处,规划出一个实践的步骤。否则,仅仅是空洞的梦想,是无法震撼人心的,是无法激励斗志的。

优秀的管理者需要“两把火”,一把火燃烧自己,让自己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保持激情和梦想;一把火燃烧团队,激励下属,使整个团队都保持热情。古往今来,优秀的企业管理者都是杰出的造梦大师,他们不但自身保持激情和斗志,还善于为员工创造梦想,激励员工前进。

身为管理者,你一定希望每个员工都能最大化地发挥才能。要想实现这个愿望,其实并不是什么难事,关键就在于要学会授权给员工。授权不仅可以给下属施展才华的机会,极好地激起下属的积极性,更可以解放管理者,让管理者避免陷入“事必躬亲”的管理误区。

很多管理者都明白授权的道理,可具体如何授权呢?有些管理者授权给员工之后,就撒手不管了。他们这样做的理由是:“要给员工充分的信任感。”殊不知,授权之后放手不管,恰恰是对下属最大的不信任。因为没有检查和监督的信任是盲目的,盲目信任的结果往往是,下属办的事情与管理者期待的相差甚远。到最后,耽误了时间不说,下属还觉得很委屈,因为他们付出了努力,上司却不满意。

有句话说得好:“人一旦被‘放任’,就会‘自流’。”下属得到授权后,没有受到任何约束,就很容易得意忘形,就很容易犯糊涂。这对完成工作是极为不利的。授权不是让权,授权之后管理者照样负有全部责任,如果管理者授权只是图省事、享清闲,自己当“甩手掌柜”,那就大错特错了。在授权后,管理者还有一项重要工作,那就是做好授权后的检查和监督工作。

英明的管理者绝对不会给下属放任自流的机会,他们明白授权之后要信任下属,但信任不代表不闻不问,不代表撒手不管,他们会在适当的时候检查和监督下属,了解下属的工作进展,一旦发现下属执行跑偏,就会及时指正,确保下属走在正确的执行道路上。

比如,授权给下属研发一款新产品,管理者每天都会去研究车间一趟,确认之前定下的方案进展到哪一步了,当前又遇到了哪些问题;有时候出差在外,也不忘给负责人通电话,听取汇报,提出建议。如此干涉并非不信任下属,而是为了确保研发工作万无一失。

授权不等于放权,授权更不等于弃权。作为管理者,既要对下属充分授权,又要重视授权后的检查和监督工作。检查和监督不是用不信任的眼光监视员工,而是及时了解工作进展,发现当前问题,及时指导下属排除障碍,确保工作顺利完成。

在某地的人才招聘会上,一家美国公司北京分公司居然打出“北大、清华毕业生一概不收”的告示,他们的理由是:公司只需要“二流人才”。尽管这种举动引起了颇多争议,但在招聘会中,二流人才受欢迎的现象并不少见。

所谓的一流、二流,主要是针对人才毕业的学府、学历而言的。按理说,毕业于清华、北大等高等学府的人才,应该成为企业的“抢手货”,可为什么很多用人单位宁可要“二流人才”,也不要“一流人才”呢?其实,原因有这样几个:

第一,企业的用人标准已经不讲究毕业的院校、学历、籍贯、年龄,而主要看人的能力。毕业于重点大学、名牌大学的学生,不一定就有真才实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一流人才要求的待遇相对较高,对同样的待遇,一流的人才觉得是理所应得的,而二流人才会感到备受重视,进而努力工作。

第三,二流人才充满潜力,稍加培养,有可能成为一流的人才。

第四,一流人才企业不敢要,因为“庙小留不住人”。

综合上述原因,很多企业在招聘人才时,宁要二流人才,不要一流人才。事实上,这种现象在美国也有表现,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渴望得到哈佛大学毕业的人才。因为哈佛毕业的人才价码太高,鉴于用人成本的考虑,企业更希望用“经济适用”的二流人才。因为有些工作,大专生、本科生就能胜任,如果硬要使用一流人才,那不是大材小用、浪费成本吗?

企业重视二流人才,既是对二流人才的尊重,也是一种务实的发展态度,从唯文凭论、唯名校论走向唯能力论,这是企业用人的一种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