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否认,温州商人的学历不高,但他们的个人素质和品格却不能说不高。尤其是在经历了80年代的那次诚信危机之后,温州人更是深刻地认识到了:人格是衡量商人素质高低的首要因素,有多大人格,办多大事情。
在温州商人看来,经商亦如做人,只有拥有了好的品格和素质,才能铸就辉煌的事业。
1.为商未必奸,靠诚信赢得回报
“人无信不立”,“言而无信,不知其可”,诚信如同人的脊梁,没有他人就永远不能站立起来。然而从商业角度来看,诚信与经商似乎完全相脖甚至势不两立。故有“无商不奸”,“无奸不商”等说法,“商”与“奸”早已被世人归结到一块了。然而,义与利,诚与商难道真的是两条平行线,永远也无法汇聚吗?
面对这一问题温州商人用自己惨痛与快乐交织的创业经历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道理:行商亦如做人,必须讲究诚信。
20世纪70年代末,温州人似乎一夜之间全醒了过来,在他们眼前,似乎有一个充满财富的天堂在等待他们的进入。家庭工厂、民营企业层出不穷,敲打缝凿之声声在家家户户响起。沉睡多年的温州大地被越来越喧闹的声响唤醒,温州的山岭树林由平地睁开惺忪睡眼,好奇地打量着这个多姿多彩的世界。所有人的兴致都上来了,人人都在舒展着拳脚,准备要大干一场。全民经商固然有其利,可是殊不知一不小心却碰开了潘多拉的魔盒,于是美好、高尚、成功、财富飘然而出,人们欣喜若狂,趋之若鹜;但与此同时,丑陋、罪恶、欺骗、挫败也随之而来,人们避之不及,深受其害。
这一时期,为数众众的温州商人受到这种功利之风的影响,为了扩大利润而抛弃了信义,全然无视正常的游戏规则,做起了假和劣的文章。然而,游戏的规则毕竟是规则,不服从规则或者悍然挑衅这一规则必然要受到商业规律的报应。对于假劣制造者来说,往往事与愿违,大利未得,反而换来了国内市场的一片非议之声,温州商人乃至温州人一时之间成了过街老鼠,温州人在当时的形象比起如今的河南人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鼎鼎大名的“鞋老”余阿寿就是因为这场“诚信”危机而蒙受了冤枉,他和儿子创办的家庭企业的产品可以说是温州真品皮鞋信誉的代表,在市场上的销售也很走俏。但随着温州假冒产品的渐多,连好的也被当成了坏的,外地人也一竿子打翻一船温州人。在工商部门的干预下,当时温州真品皮鞋销售情况最好的武汉商场,也不得不将温州皮鞋一股脑儿清下柜台。余氏父子无辜受累,虽经反复央求,武汉商场负责人也只同意让没有注明“产地温州”的皮鞋上柜,但余氏父子内心所受的伤痛是不言而喻的。
事实上,在当时不仅是温州真品皮鞋无辜受枉,温州其他产业也是如此。就拿温州的支柱性企业电器产品来说吧,在乐清县柳市镇,几乎家家都从事低压电器生产或销售,年轻的郑晓超顺理成章地成了十万购销大军中的一员。他虽不生产电器,但认识到自己的资本就是个人的信誉,因而在跑供销时一直很注重产品质量,眼光要比一些和他一样跑供销的同行们高。但随着温商奸商论成灾,柳市低压电器行业低迷,信誉一落千丈,原本讲究产品质量的郑晓超也被客户退了货,蒙受了冤屈,进入了失业的困境。
以前财源广进,兴旺发达的温州企业,转眼门前冷落。市场全面被逐,生产岌岌可危,严峻的现实终于使温州人醒悟,痛定思痛地认识到:诚信的大旗千万不能丢,失去诚信必然会被市场淘汰。有了清醒的认识,必然有卧薪尝胆的发愤图强,经过一番艰苦调整和刻苦的努力,温州鞋业和低压电器行业以及其他产业在深受失落、深遭祸害之后,重举诚信大旗,再返商海,终成市场劲旅。
在这场温州人重拾诚信的复兴运动中,余阿寿父子成为了温州鞋业的一面镜子。余阿寿12岁便开始做鞋,1973年靠租赁鞋摊起家,因为人厚道诚实,人称温州从事鞋业资格最老、德望最高的元老级人物,“皮鞋寿”由此得名。武林门大火烧过之后,温州鞋业臭名远扬,面对危机四伏、大厦将倾的温州鞋业,在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和委托下,余阿寿挺身而出,力挽狂澜,毅然筹建起温州鞋业协会,联络370多家鞋商一起立下誓言:“确保温州皮鞋质量,不赚一分昧心钱,重拾市场信用。”余阿寿不顾年老体衰,义不容辞地担任了会长,历任四届,任期达8年之久。其间,他半天时间上班,半天时间开车到各个厂家、商场监督指导,不辞劳苦,循循善诱,帮助温州鞋商认识到“质量佳企业兴,质量差企业亡”的道理,使温州鞋业重新赢回了丢失的市场。从失信到立信,从利令智昏到义令慧明,温州人花了整整14年的时间,这一成本不算小,可也花的值。
2.用品格建立起财富大厦
温州人之所以能够致富,能够赚钱,不仅仅在于他们的聪明智慧,更在于他们吃苦耐劳、勤俭发奋的优良品格。
吃苦耐劳、勤俭发奋是温州人的共性。温州人深深懂得吃苦耐劳、勤俭发奋等良好品格与取得财富之间的必然关系,因而从不在创业过程中好逸恶劳,固步自封甚或坐吃山空,而是立足于切实的努力。
温州商人林良是重庆市总商会浙江分会的副会长,也是重庆被服市场的“老大”——“小林被服公司”的总裁。到重庆之前林良已在广州打了8年工,位至一家床上饰品公司销售部经理。但他如无数温州商人一样,一旦有了资本积累便谋求着独立创业。1991年他带着辛勤挣来的两万元资金前往重庆。当时他见重庆人口多,相对沿海而言又较闭塞,因而断定有市场。为了稳妥起见,在个人正式创业前他决定先从代理别人的品牌入手,销售当时在重庆已经相当出名的一个浙江名牌产品“赛丝绒”。经过一年多的销售实践,他发现“赛丝绒”销售环节上有着许多难以克服的症结,其中就有川浙两地路途遥远,产品供应常拖客户后腿,而且仿冒事件时有发生,市场也比较混乱,这些问题却不是他个人所能解决了的,于是他决定结束代销生涯,独自创业。他用别人对自己的称呼作为自己的品牌名称,成立了小林被服公司。
独立创业,再加上资金有限,期间所经历的困难可想而知。但林良始终把“拼搏”二字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同其他温州创业者一样,创业阶段的林良什么样的环境都能生存,什么样的苦都能吃,什么样的气都能受。回顾自己的创业历程,他认为勤奋和顽强是自己的精神支柱。几年间,他吃住在厂里,没有床,晚上就睡在纸箱板上,住房就是仓库,也从没有上下班的概念。谈到这一经历,成功后的林良说:“其实不少温州人都有类似的经历,他们的理由也差不多,多租一套房子就会多一份费用,多出一份力就多一分收获。”经过几年艰苦奋斗,他的产品终于打开了销路,在重庆各区县布下了五六十家店铺,在太原、昆明、石家庄等地也留下了自己的摊点或委托了代理商。
在国际商界,犹太人以善于经商而自古闻名,其实温州人与犹太人有很多共同的优点,其中最大的特点就是品格,他们追求财富,无不勤劳节俭,善于用钱。
省吃俭用,勤奋创业,这就是当代的温州人。正因为他们懂得把赚来的钱投资到扩大规模、提高质量、开发产品和技术创新上,他们才能够赚取更多的钱,建成自己的企业大厦。温州商人从个体上来说是这样,温州经济整体而言也是如此。温州人挣钱、花钱的观念十分明确,所有的钱无不用在了正路上。正缘于此,无论是在成都、重庆、杭州还是在北京、在国内或者国外任何一个有温州人创业的地方,无不有着由地摊到店铺到商业街,由作坊到工厂到公司或集团企业这么一种发展的轨迹。温州人靠着自己的金钱观,靠着自己的吃苦耐劳,勤奋努力的优秀品格,创出了雄伟的经济大厦,而一些游手好闲、坐吃山空的人则往往盼望着天上会掉下一个大馅饼,“砸”到自己的嘴里——而这就是贫富的差别,同时也是品质的差别。
3.自我认可,温州人坚信品牌的力量
温商很看中牌子,很有虚荣心。单独作为一个个体来说,这显然不是什么好素质。但作为一个商人,这种心理素质却帮着温商在商海中纵横驰骋。
每个接受采访的温州人都会对曾经在温州发生的事情给你说上一番,而且说的是栩栩如生。当一些温州的劣质产品充斥市场的时候,到处怎么疯狂杀价,到处怎么无静止地降低成本,1987年8月8日,杭州武林门是又如何火烧温州劣质皮鞋,1999年12月15日,奥康集团如何在杭州市市郊火烧2000多双全国各地仿冒的奥康皮鞋。
“为什么我们搞得好,因为温州这个品牌出去了,温州商人得到了大家的认同!你知道我们以前是什么样子——以前我们是害怕说自己是温州人,可是现在我们说自己是温州人、温州商人,别人都会多看几眼。”这是温商一位商人的品牌之语,他确实在很大程度上说出了温州人整体经商素质的提高。
在某次温州商会上,有一位其他地方负责招商的人士说,他们就是瞅着温州商人这块牌子来的,如果能够将温商引入,他们的经济就能够活起来。经营一颗纽扣、一个针头,它们的利润只有几厘钱,甚至几毫钱。在一般人眼里这些难做甚至不屑于做的小生意,在温州,却做成了占全国市场半壁江山、销售规模过亿的大买卖。因为温商能将这些小东西作成一种品牌。
在温州街道上,能看到最多的广告主角是香港的明星,他们穿着温州西服展现着温州服装业的风采。在并不宽敞的五马街,到处可以看到温州人自己的品牌店,而抽出任何一个来都是在全国可以排得上位次的。一位温州商人此说,他自己本不想开奔驰,但是街道上太多了,就习以为常了。温商的虚荣使得他们能够更上进,能够突破一种怪圈——同在一片蓝天下,享受同样的政策,这大概就是温商为什么能独步天下的一个秘密吧。
在温州,你无论在哪里都能感到一种“骄傲”的感觉,如果你曾专门到瓯江边乘坐渡轮,夕阳西下,在余晖中的温州有种异样,你会从轮渡上的乘客感觉出来——他们似乎时时在以着自己能够成为这样一个群体的一员而自豪。
就是这样一个群体,他们被经济学家、知识分子不断解读,试处寻找出他产的财富密码,但是自己却仍旧只是笑——是的,他们只是赚钱的商人而已。然而正是这种公正的自我认可,能让他们在任何时候都能端正、坦然地面对一切,这或许正是温商最可贵的一种素质。
4.温州人难解老板情结
“宁为鸡首,不为牛后”,是温州人老板情结的最好写照。“鸡首虽小,乃进食;牛后虽大,乃出粪。”温州人几乎个个想做老板,他们几乎没有“找工作”、“就业”的想法,只有“找生意做”的念头。
老板情结是什么?就是一定要自己为自己干,哪怕“事业”再小,但它是自己的,干起来才有劲,才能铆足劲去干。这无疑是一种可贵的“职业素质”。
一位温州人说:“在温州,即使你做了微软的CEO、IBM的总裁,都还不如一个小卖部的老板‘值钱’。”这种说法虽然有些夸张,但的确是实实在在地反映了温州人的老板情结。
很多温州人宁愿做只挣一万元的老板,不愿做年薪十万元的总经理。因为做老板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将生意做大,做到几十亿上百亿的规模。何况当老板在精神上有一种优越感,人格上更自由;能自己给自己做主,愿意怎么干就怎么干,赚了有成就感,就有了刺激感,在这赚赚赔赔当中玩的就是心跳,虽然惊心动魄,但能欣赏到波澜壮阔的人生。
有这样一句话:“取乎上,得乎中;取乎中,得乎下。”这就说:假如目标定得很高,取乎上,往往会得乎中;而当你把目标定得很一般,很容易完成,取乎中,却反而会得乎下了。任何事情在操作过程中往往是要打折扣的,所以做事情必须要有很大的欲望,这是把事情做好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强烈的赚钱欲望可能是温州人成功的第一要素。没有一个温州人试图掩饰他们血液里始终兴奋着的发财欲望:不赚钱,毋宁死。
而与此相反的是多数国人那种“小富即安”的传统心态,经常在路边可以听见这样的闲聊:“我这辈子要是有多少万元钱就知足了。”
听见这样的“人生目标”,读者朋友有什么感想呢?还是先来看一份小资料。
据美国人口普查局就贫穷问题发表的年度报告统计,2002年美国有接近3500万穷人,在这些“穷人”中:
46%已购买并拥有自己的房子,按2001年价值,平均值是8.7万美元;54%的美国穷人住在一家庭房屋中(独立住宅);36.4%住在公寓中;9.6%住在汽车房屋中。
在这些“穷人”的家庭中:73%拥有小汽车或卡车;30%有2台或以上的汽车。
在上述拥有自己住房的“穷人”中,平均每家有三个睡房,一个半浴室,一个车库,一个室外走廊或门厅。全部上述的穷人中,76%装有空调。
在这些“穷人”中,有68%的家庭平均每人拥有2个或以上房间,平均每家的住房面积也达到374.54平方米。
由此可见,美国的“穷人”其实并不穷,仅仅是相对穷。看看美国的“穷人”,谁还能知足呢?
欲望就是迈向成功的动力,是生命存在的最主要的激励因素。人有了欲望,就有了力量的源泉。
哲人说:“不知自己箭靶的位置,你就永远无法射中它。”
一个人有了自己真正想要去完成的目标,就能不断地、生动地把这个目标向自己灌输,使目标更加清晰、更加深刻。当全部精力凝注到目标这个焦点上时,就会不由自主地朝目标前进。
“有目标是百米赛跑,无目标是饭后散步”,不管是对金钱、地位甚至心爱的人,假如一个人没有了追求的目标,他能不一无所获吗?
可以这么说,一个人的志向有多大,将来的成就就有多大。某个伟人说过:“伟大的毅力只为伟大的目标而产生的。”所以,志向远大的人会产生出天赋神授一般的精神力量和旺盛斗志,鼓励他们去克服困难,战胜自我,并最终取得成功。
黄宏生大学毕业的誓言就是“总有一天,我要创建出像索尼、松下一样的企业”,虽然没有实现,但至少因此产生了创维集团。
当初,国人对于赚钱还没有意识的时候,温州人振臂一呼:我要赚钱,现在他们不率先富起来了吗?
浙商是全国人数最多、比例最高、分布最广、影响最大的经营者群体,而温州商人在很大程度就是浙商的代表。他们敢为天下先,敢争天下强。其创业欲望和创业能力是他们最大资源和竞争力。譬如在“鸡毛换糖”的发源地义乌廿三里镇,外出经商的人就超过了留守当地的人。正是这样一批浙商走南闯北,构成中国最庞大的“商人部落”。
而现在,许多已经完成原始积累的温州,开始放眼全世界,他们不满足于国内无敌,他们还要像祖辈一样“走出去”。比如小作坊起步的鲁冠球和汪立成,已经在美国收购了包括三家上市公司在内的十多家企业。
还有种夸张的说法,在欧洲,不懂英语、不懂德语、不懂法语、不懂意大利语都可以,只要你会讲温州话,你就能够生存。可见在欧洲闯荡的温州人之多。
美国成功学大师安东尼。罗宾说:“如果你是个业务员,赚1万美元容易,还是10万美元容易?告诉你,是10万美元!为什么呢?如果你的目标是赚1万美元,那么你的打算不过是能糊口便成了。如果这就是你的目标与工作的原因,请问你工作时会有兴奋劲吗?你会热情洋溢吗?”
有人断言:最大的悲剧不是恐怖地震,不是连年战争,甚至不是原子弹投向广岛,而是千千万万人生活着然后死去,却从来意识不到存在于他们身上的巨大潜力。而开发潜能的唯一钥匙,就是一个人的志向。
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元帅只能是极少数,不是想当元帅就都能当成元帅,但是一个根本没有想过当元帅的人,他永远不可能成为元帅,甚至连班长都当不了。
美国总统林肯认为“喷泉的高度不会超过它的源头,一个人的成就决不会超过自己的理想。”
或许很多人不愿意给自己制定远大的目标,是因为害怕失败会导致失望,然而他们却不懂,“设定目标乃是成功的基石。”因为你的目标中含有某种能激励你自我拓展、自我要求的要素,而这些要素也会帮助你不断成长、改变、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