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温州人的经商智慧
41343300000002

第2章 温州的文化性格

现在社会上,一些人一方面对温州的财富惊羡不已;一方面又对温州极为鄙夷,在他们看来温州是“经济的森林,文化的沙漠”。

事实上,持这一观点的人不在少数,对温州人的评论似乎也为一个固定怪圈所限定,那就是:温州人素质差,只会赚钱,温州欠缺文化底蕴。那么,这种观点是否正确?温州人真的缺少文化底蕴吗?

1.温州基本概况

温州,位于浙江省东南部,是浙南地区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是全国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是全国首批13个农村改革试验区之一,是全国18个港口城市之一,是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是中国综合改革和金融体制改革的试点城市,也是国家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试点城市之一。全市辖三区两市六县,陆地总面积11784平方公里,人口750多万,其中市区人口190多万。

温州气候宜人,属亚热带海洋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少酷暑。全年平均气温18.8℃,全年平均降雨量1922毫米,作物年可三熟,素称“鱼米之乡”。经济作物有茶叶、柑橘、杨梅、甘蔗等160余种。西部山区有大量的林木产品和动植物资源。温州海域广阔,渔场有洞头、南麂、乐清湾等处。海产鱼类有带鱼、黄鱼、鳗鱼等370余种,浅溪滩涂主要养殖虾、蟹、蛏、蛤等水产品。这些都为温州人经商做生意提供了极为有利的地理条件。

温州古称瓯越,从大量的考古发现证明,这里从远古时期就有人类活动。早在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就有些原始部落在这里劳动生息。温州风光秀丽,名胜古迹数不胜数,拥有雁荡山、楠溪江两个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有乌岩岭、南麂岛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还有仙岩、瑶溪、寨寮溪、玉苍山等七个省级风景名胜区;有蒲壮所城、玉海楼两个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温州地灵人杰,代有名家,南宋时形成永嘉学派;近现代陈黼宸、孙诒让、夏鼐、夏承焘、苏步青等人为我国教育文化和科技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这里还是浙江省的著名侨乡,全市有华侨华人30多万人,分布在世界6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些都为温州人经商做生意提供了有利的文化条件。

温州位处我国黄金海岸线的中部,交通通信业极为发达。温州海岸线长达355公里,港口条件优越,是一个集河口港、海湾港于一体的综合性天然良港,为浙南、闽北货物进出的咽喉。是全国20个主枢纽港之一。温州机场已开辟60条国内航线,并开通了与香港、澳门的地区航线。温州火车站是我国第一条股份制合资建设铁路——金温铁路的终点站,旅客列车可直达北京、上海、南京、杭州等国内主要城市。温州市已经成为全国45个公路主枢纽城市之一,公路运输四通八达,104国道和330国道贯穿南北,黑龙江至海南三亚高速公路温州段正在建设之中。温州邮政通信事业迅猛发展。至2002年,全市电信业务总量达49.3亿元,程控电话交换机容量200多万,列全国地级城市前茅。温州城市供水供电设施日益完善。电力建设已同华东电网连接,泽雅水库、瑶溪水利枢纽工程相继建成,城市日供水量达45万多吨。这些为温州人经商做生意提供了便利的交通和信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温州把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同本地实际相结合,率先发展家庭工业、专业市场和个体私营经济,率先进行市场取向改革,率先开展以股份合作制为重点的企业制度创新,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特色的商业发展之路,取得了温州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辉煌。

温州人创造出了数十个“全国第一”

中国第一批农村专业市场,

中国第一批个体工商执照,

中国第一家实行利率改革的农村信用社,

中国第一座商标城,

中国最早推行“土地转包”的地方,

中国第一座农民城,

中国第一个开展评选“富民书记”的城市,

新中国第一家私人钱庄,

中国第一个股份合作制企业,

中国第一个股份合作制城市信用社,

中国第一份关于私营企业的地方性法规,

中国第一份股份合作制企业的地方性法规,

中国第一个集资建造的飞机场,

新中国最早的典当行,

中国第一个股份合作制乡村卫生院,

中国第一个农民跨国农业公司,

中国第一家私人包机公司,

中国率先实行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城市,

中国第一条股份合资建设的铁路,

中国第一个卖“首席观众”的体育场,

中国第一个制订“质量立市”地方性法规的市,

中国第一条民间集资的东海长堤,

中国第一个私人承包开发海域的公司,

中国第一条农民独资建设的标准海塘,

中国第一家由股份合作企业发起组建的规范化股份公司,

中国第一家私人承包开发江河的公司,

中国第一个建立信用体系的城市;

……

温州无疑是改革开放的一个最重要的启动点,是中国最具商业活力的现代化城市。

正如经济学家弗里德·卡尔文森所言:“这里是我所见过全中国最具活力的地方,这里有全中国最具活力的人。”

2.温州文化地理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中国,划天下为36郡,温州属闽中郡。

东瓯立国,据《史记》记载是在汉惠帝三年,西汉惠帝三年(公元前192年),温州为驺摇封地。驺摇即为东瓯王。汉顺帝永和三年(公元前138年),章安县东瓯乡置永宁县,县治设在瓯江下游北岸今永嘉县瓯北镇境内,此为温州建县之始。公元前10年,已被闽越控制的东瓯地又逢变故。这里逐渐变成废墟。

东晋明帝太宁元年(公元323年),在临海郡南部地置永嘉郡,郡治设在永宁,并筑郡城于瓯江南岸,辖永宁、安固、横阳、松阳4县,此为温州建郡之始。

温州这个名字的出现则在唐朝。唐高宗上元六年(公元674年),永嘉人李行抚到京师请求投州,唐政府于是于永嘉、宋固二县置州。因为这两个县地处温州岭以南,“虽隆冬恒温”故取名温州。

1911年11月8日温州成立“军政分府”,隶浙江军政府。翌年7月废温州军政分府,置温州府。1932年建立行政督察区,后曾数度更名。1948年4月,改称第五行政督察区。

1949年5月7日温州和平解放,建立温州市军事管制委员会;8月26日成立第五专区,并设温州市。

建国后,改称为温州区专员公署。其后,名称和辖县有所变动。1981年9月温州地区和温州市合并建立温州市。

温州历史上文化名人辈出,自永嘉建郡后,这片野蛮之地便开始和文明社会接轨,瓯越文化也真正和中原文化融合。

东晋南朝时期,出任永嘉地方官员的大都是南下的士族,他们把中原的风俗和先进的文化、生产技术带到这里。一时间,人文荟萃。当时,在永嘉当过太守或客居永嘉的名流就有王羲之、谢灵运、颜延之、裴松之、陶弘景、郭璞等。他们不仅带动了当地社会发展,而且留下了丰富的文化古迹和人文轶事,为温州商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被誉为“书圣”的王羲之,曾任永嘉太守。每次出巡五马齐驱,驰骋于道。今温州五马街就是纪念这位潇洒的大书法家的。还有墨池坊,也是王羲之在温州的遗迹,据说王羲之曾在此“临池作书,洗砚之地”。

出身于豪门世家的谢灵运在温州更是妇孺皆知。这位中国山水诗歌的奠基人,任永嘉太守时间虽短,但他发现了永嘉山水之美,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诗篇。“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至今温州各地还保留了二十多处纪念谢灵运的遗迹,这是历代王公大臣和地方官员都不曾享有的待遇,可见当时老百姓对他的爱戴。

徐照、徐玑、翁卷、赵师秀四位温州诗人号称“永嘉四灵”,他们四人同为南宋温州人,彼此志趣相投,诗格相似,均效法晚唐诗人贾岛苦吟诗风,又因为四人字号之中均带有“灵”字(徐照字灵晖、徐玑号灵渊、翁卷字灵舒、赵师秀字灵秀),故此统称他们为永嘉四灵。

“四灵”以“自吐性情”之诗作实践,反对“以道学为诗”,尤反对江西诗派诗风,获得一定效果,但是,他们的诗歌却有一通病——狭窄。诗歌内容上,多徜徉山水,歌咏田园,抒写羁旅情思;思想上,虽偶有反映现实的诗歌,但对当时充满矛盾的社会现实是远远不够;形式上,“四灵”诗歌主白描、少用典、求平易。

总体而言,“四灵”树帜恢复(晚)唐风,与江西诗派相拮抗,改变一代诗风,有一定成就,但毕竟取径狭,诗作格局小,缺乏深厚阔大气象。

温州历史文化最值得一提的是永嘉学派,它在代表宋朝文化最高成就的理学中独树一帜,在中国学术史上有着浓厚的一笔。

永嘉学派昌盛于南宋前期,然其渊源可追溯到北宋中期的王开祖、林石、丁昌期三人。南宋薛季宣、陈傅良对该学派的形成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集大成者则是叶适,他将永嘉学派发扬光大,与当时的朱熹理学、陆九渊心学鼎足而立。永嘉学派主张“通商惠工”、“义利并举”,要求“见之事功”,把物质看成道德思想的载体,把通过辛勤劳动拥有物质财富看成是一件光荣的事情。

这些思想影响着一代又一代温州人。

近二十余年来,温州人敢为天下先、温州人善于经商谋利,不能不说是与此有着某种文化基因上的联系。

3.温州的文化历史

现在社会上,一些人一方面对温州人的财富惊羡不已;一方面又对温州极为鄙夷,在他们看来温州是“经济的森林,文化的沙漠”。

事实上,持这一观点的人不在少数,对温州人的评论似乎也为一个固定怪圈所限定,那就是:温州人素质差,只会赚钱,温州欠缺文化底蕴。

那么这种观点是否正确,如果是错误的,根据又是什么?编者在这里从文化历史的角度对此予以解读,希望能给读者一个满意的答案。

温州古称东瓯,春秋时隶属于越国,秦汉时有东瓯国,因其地偏处一隅,属于蛮荒之地,一向是默默无闻。其先王曾助刘邦取天下有功,得封东瓯。汉景帝时七王之乱,吴王刘濞战败后逃到盟友东瓯王处。东瓯王却接受了汉朝的重金收买,在丹徒杀死了吴王刘濞,向朝廷请功。后吴王世子到福建的闽越王处挑拨离间,诱闽中起兵,攻打东瓯。事件平息后,部分东瓯人便被迁移到江淮一带。这是温州人第一次在历史舞台展露身手,但可惜却给世人留下了一个极不好的印象:“见利忘义”。

自“东瓯王事件”后,温州数百年间默默无闻。直至西晋末年,五胡乱华,晋室南迁。以建康(今南京)为首都,现在的江浙一带顿成了京畿之地。南迁的晋室贵族及人民,带来了当时先进的黄河文明,于是温州一带文化开始真正的发展起来,在这里设置了永嘉郡(永嘉为晋怀帝的年号)。温州的山清水秀,吸引了一部分豪门名士的目光,遂有“东晋山水称永嘉”的说法。永嘉郡首任太守是著名学者郭璞,现在市区里还有以他为名的地方郭公山。郭璞之后,大诗人谢灵运、书圣王羲之、文学家孙绰、颜延之、史学家裴松之等曾先后出任永嘉郡守。南朝时著名的“山中宰相”陶弘景也隐居在温州陶山。

温州在热闹一阵后,由于南北朝覆亡,隋唐定都长安,政治、文化重心复又北移,隋以后温州仍旧归于一阵沉寂。北宋时温州有以哲学闻名于世的王开祖等讲学于郡城华盖山,此后周行己、许景衡等又将“洛学”、“关学”带到温州,但只是在本地培养后人而已,并无在全国范围内有过什么创举,不算是锋芒毕露。

到了南宋,温州文化才第一次称雄全国,其中以大思想家叶适为代表的永嘉学派、永嘉四灵诗派及温州南戏为代表。叶适字正则,号水心,今温州市区人。他上承陈傅良、薛季宣等人,创造了以事功主义为核心的永嘉学派思想体系,这种思想的提出,为温州人走上商业之路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温州在南宋之后又是数百年的默默无闻,其间虽然也曾出过一些人物如诗人林景熙、陈高、戏剧作家高则诚等,但在全国范围内却不再有可以开一代风气之先的重量级人物了。

直到明朝,温州开始在政治上出了一大批有影响的人物。其中有来自温州边缘的刘基,这是家喻户晓,不用多说。另外还有嘉靖间的内阁首辅张璁。张璁为永嘉郡三都(今龙湾永中)人,在嘉靖年间以“大礼议”之争、力排众议得到皇帝的赏识,被提拔为首辅。他的观点被后人认为是“颇具卓识”。在此前后也出过因反对朱棣篡位被并灭三族的户部侍郎卓敬、耿直敢言的南京礼部尚书章纶及户部尚书黄淮等。由此在全国范围内“稍领风骚”。

明中期之后,温州虽也曾小打小闹过一阵,但仍旧是数百年的沉寂。

温州的再一次崛起是在清朝的中晚期,当时开风气之先的是来自瑞安的孙衣言、孙诒让、孙铿鸣的孙氏世家。学者孙衣言建玉海楼,藏书数量甲于东南,其子孙诒让因此大受其惠,成了“三百年绝等无双”(章太炎语)、“启后承前一巨儒”(郭沫若语)的东南大学者,温州人因此在全国开始大显身手。与此同时,又有号称“东瓯三杰”的陈虬、宋恕、陈黻宸等一批维新主义思想家的崛起,形成了一种思想启蒙运动的潮流。温州人因此在全国人的眼里也就有了这么的一个“会赶潮流、敢为天下先”的印象。

继晚清中国第一个办数学刊物的黄庆澄之后,民国以来温州出了苏步清、姜立夫、李蕃等等一大批的数学家,其中苏步清被誉为“东方第一几何家”。温州人在全国人的眼里又有了一种“数学家之乡,很会算”的印象。

新中国成立以来,温州又是一阵沉寂。直到改革开放之后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温州人开始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大显身手。温州模式蜚声海内外,温州人站在经济开放的前沿阵地,成了经济大发展的开路先锋。

由此看来,我们不妨这样总结温州人的文化历史,那就是:要么就默默无闻,要么就轰轰烈烈。而最近的几次“轰轰烈烈”存在着时间上的交互性,并且还有向前继续发展的趋势,并非像以前那样的中断过久。

当然,研究历史的人太多了,任何人都能摆出些古董来证明自己有着“悠久而伟大”的历史,哪个地方没有出过一些名人?现在的温州,虽也曾出过一些名宿清流,但毕竟属凤毛麟角,并无形成真正的气候。而与经济方面的“独领风骚”相比,温州文化历史确实显得寒碜,因此才给别人造成了温州是“文化沙漠”的印象。但事实上,通过我们的论述,可以看出,温州还是有着优秀的历史文化的,只是被迅速发展的经济大潮所掩盖而已,只要温州人能两手一起抓起,重视物质文化的同时,不放弃精神文明,那么温州“文化沙漠”的帽子迟早会主动掉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