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智慧谋略宝库2
41552500000028

第28章 认识自我(2)

在平定了太子之乱以后,韦后的势力更加猖獗。其野心也越来越清楚,朝廷上下一片舆论哗然。安乐公主另嫁的新夫武秀吉也积极参预其事,再加上宗楚客,数人狼狈为奸,使得朝廷上人人侧目。定州人郎岌上言,说“韦后、宗楚客将为逆乱”,结果被中宗乱棍打死。许州司兵参军燕钦融不畏死难,毅然上书说:“皇后淫乱,干预国政,宗族强盛;安乐公主、武秀吉、宗楚客图危宗社。”中宗把他召至朝廷,当面责问,燕钦融慷慨陈辞、毫无惧色,说得中宗无言以对,只好让他出廷去了。谁知他还没有走出朝堂,韦后就假借皇帝的命令,让宗楚客带人把他捕住,摔在殿中的石头上,使之颈折而死。中宗见比情景,竟然没有追问,只是在脸上表现出了不愉快的神色。韦后、宗楚客等人见中宗心中不忿,生怕中宗处治,就想立即把中宗害死。公元710年(睿宗景云元年)6月,韦后派安乐公主给中宗进献食饼,中掺毒药,中宗食后,毒发而死。

中宗暴死,而韦后的部署却没有完成,如果在这时发丧,定会引起朝廷的极大混乱,很有可能有人起兵,韦后一伙就有被杀掉的可能,因此,韦后的当务之急是秘不发丧,然后把亲信召入宫中,商议对策。韦后让自己的哥哥韦温负责统率所有的军队,又令韦氏宗族的韦捷、韦濯、韦琦、韦播等分别带领军队,巡行六街,保卫宫室,再从四方调来了五万亲信军队,驻守京城。待一切布置妥当以后,才给中宗发丧。

在发丧之时,即宣布中宗“遗诏”,韦后自己临朝听政。三天以后,年幼无知的太子李重茂在中宗灵前即位,尊韦后为皇太后,由皇太后临朝摄政。

可惜的是,韦后的野心比武则天大上十倍,其欲望也强上十倍,可能力却连武则天的十分之一都没有,她在诸王不服大臣离心的情况下临朝称制,必然会引发一系列的反抗。

中宗李显的弟弟李旦的第三子李隆基,在身处逆境时善于韬光养晦,躲过了武则天对李唐宗室的严酷迫害。即使中宗在位时,他也十分谨慎。其实,他自幼饱读诗书,聪慧过人,胸怀大志。平时,他显得好像迷恋于声色犬马,实际上处处留心朝廷的动静。当中宗突然去世、韦后临朝称制的消息传来时,他感到自己的机会到了,他派人与太平公主联系,取得了内应。于是,他率兵从封地奔袭长安,与太平公主的儿子薛崇简以及羽林军的将领一起,率一万骑兵突出玄武门,冲上太极殿。韦后对这一变故茫然不知,等听到外面喊杀声起时,才急忙从寝处逃出,连外衣也来不及穿,刚一出房,即被乱兵杀死。安乐公主则正在描眉,未及回头就被士兵斩作两截,从此真地进入安乐之乡去了。

上官婉儿则极有心计,她听悉变故,急忙写了一张让李隆基的父亲相王李旦登基的诏书,藏在袖中,率宫女列队迎接李隆基,希望能免一死。李隆基见了诏书后,对左右说道:“此婢妖淫,秽乱宫闱。怎可轻恕,今天不诛,后悔无及。”立命左右把上官婉儿斩于当地。其实,上官婉儿是无辜的,她以才色奉侍于人,并未做什么坏事,所处不当之事,也皆因不得已而为之。她是一位极有才华的女诗人,《全唐诗》中保存有她的诗作三十二首,并且有诗文集行世。

李隆基平定了韦后之乱后,尽杀韦氏宗族,连武氏势力也一并扫除。自此以后,唐朝又回到李氏宗族手中。李隆基的父亲李旦登基,仍号睿宗,李隆基被立为太子。在其后的几年里,太平公主一直想当女皇,而且势力很大,经过一番激烈的斗争后,太平公主谋反事泄,李隆基将她逼入寺庙,令其自杀,终于稳住了李唐江山。在李隆基的统治下,盛唐之世终于到来了。

在中国历史上,女人掌握朝政可谓屡见不鲜。尤其令人不解的是,趋奉正直的皇后帝妃尚且情有可原,而那些邪恶淫乱的女人也能得到时人的尊崇和畏服,实在是莫明其妙的事。在这时候,那些堂而皇之的大道理全不管用了,似乎一夜之间都由硬骨头变成了势利眼。这是否也是民族的劣根性之一呢?

其实,我们的老祖宗早就说过,维持政权,要靠“法”、“术”、“势”三条,人一旦得“势”,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都一样让人畏服,我们为什么要责怪谁呢?我们决非在这里去无聊地替哪个性别鸣不平。相反,对武则天这样的女皇还要抱应有的肯定和赞扬的态度。我们只是想通过分析中国历代皇后帝妃专权的现象,来看看中国传统政治的运作方式。对于今人,或许不无好处。

李靖的“英雄本色”

我们都知道唐代传奇中“风尘三侠”的故事。杨素的侍女红拂慧眼识英豪,识得落魄中的李靖是一位真英雄,于是便夜投李靖,与之私奔。那么,李靖到底是一位怎样的英雄呢?下面的事例正表现了李靖“英雄本色”。

公元625年(唐武德八年),突厥侵犯太原,唐高祖李渊任命当时的著名将领李靖为行军总管,统领江淮兵一万多人驻扎在太谷(即今山西省太谷县,位于太原盆地东部)。当时,各路军队都出师不利,损兵折将,只有李靖的军队毫无损失。高祖常说:“平定萧铣、辅公韦占,李靖立下奇功,即使是汉代的名将韩信、卫青、霍去病岂能比得上他啊!”

公元626年(武德九年),突厥莫贺咄设侵犯边境,高祖再任李靖为灵州道的行军总管。不久,颉利可汗侵入泾阳(在今陕西泾阳县境内),李靖率军昼夜兼程奔赴幽州(治所在今陕西彬县西南),截断颉利可汗归路。后来因与突厥和亲而罢兵。

公元629年(唐贞观三年),突厥各部纷纷叛离唐朝,朝廷准备出兵平叛,唐太宗再次任命李靖为代州道行军总管。李靖率精锐骑兵三千余人,从马邑(治所在今山西朔县)出发,直趋恶阳岭,逼近敌人。颉利可汗没有料到李靖会采取这样迅雷不及掩耳的行动,顿时慌了手脚。他见唐军突然出现,非常恐惧,对部将们说:“唐军若不是以倾国之兵来袭,李靖岂敢孤军深入到我们这里?”颉利可汗疑惑不定。

李靖派人探知了他们的内情后,就暗中派间谍离间他们君臣。不久,颉利可汗的心腹大臣康苏密前来降。公元630年(贞观四年),李靖进军攻破了定襄(治所在今内蒙古土城子),俘获了隋朝的杨正道及隋炀帝的萧皇后。李靖派人将他们送回京城长安。颉利可汗仅单身独骑逃遁。李靖因战功突出,进封代国公。

太宗曾对李靖说:“汉朝的李陵率步兵五千,最后还是在匈奴的战争中失败。您以三千轻装的骑兵深入突厥重镇,克复定襄,威震北狄,实在是古今所未有啊!您完全替我报了当年渭水之战失利的仇啊!”

自从李靖攻破定襄以后,颉利可汗对李靖十分恐惧,就退保铁山(在今内蒙古阴山以北),并派遣使者入朝谢罪,请求以突厥全国向唐朝投降。太宗任命李靖为定襄道的行军总管,前去迎接颉利可汗。颉利虽然在表面上请求朝见太宗皇帝,实际上暗中还在犹豫,当年二月,太宗派遣鸿胪卿唐俭、将军安修仁前往铁山抚慰颉利可汗。

李靖料到颉利尚怀有二心,就对将军张公谨说:“皇上降旨,派遣使者到突厥,突厥人必然自我宽心,认为已派了使者,没有防备。我们现在趁机挑选一万名精壮的骑兵,携带二十日的军粮,率兵经白道(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西北,为河套东北地区通往阴山以北的要道)袭击颉利,必然取胜。”张公谨说:“皇上降旨允许颉利投降,本朝也有使者在颉利那里,现在讨伐他,恐怕不合适。”李靖说:“这是用兵的计谋,机不可失,这正是当年韩信击败齐国的原因。至于唐俭等人,没有什么值得吝惜的。”于是,李靖督促军队急速前进,迅速到达了阴山附近,恰巧遇到突厥哨兵营地,共有一千余顶帐篷,李靖选好时机,指挥军队突袭,将突厥哨兵全部俘获,然后让他们随军一起前进。

颉利见到唐朝使者,非常高兴,也就不再担心唐军到来。当李靖率军到达离颉利的营帐十五里的地方,突厥人才察觉。颉利畏惧李靖,不敢与之交战,率先逃跑,他的部下也因此一轰而散。李靖斩首敌人一万余,俘获男女十余万人,并杀掉了颉利的妻子。颉利乘千里马逃走,意图投奔吐谷浑,被唐朝的西道行军总管张宝相擒获,献给朝廷。

不久突利可汗来降。于是唐朝收复了定襄、常安一带地方,国土边界从阴山以北一直延伸到沙漠地带。

太宗听说李靖击败颉利后,十分高兴,对侍臣说:“我听说主忧臣辱,主辱臣死。过去,国家刚刚建立,太上皇因百姓饱受战乱之苦的缘故,向突厥称臣。对于此事,我未尝不痛心疾首,立志扫灭匈奴,为此坐不安席,食不甘味。现在李靖仅出动小部分军队,深入敌人的腹地,无往不胜,使单于叩关入朝,过去的耻辱,现在不是雪洗了吗?”

太宗力排温彦博对李靖的谗毁,重赏李靖,拜李靖为尚书右仆射。

唐朝初年,北方的突厥等少数民族不断骚扰北部边境,唐朝屡次派兵,轻则无功而返,重则失地赔银,唐太宗的“渭水之盟”,就是典型的例证。但李靖以非常手段对待非常之敌,收到了汉朝以来从未有过的巨大成效,不仅收复了北方的失地,扩大了国境,更重要的是从此安定了北方边境,为唐朝的繁荣提供了保障。因此,李靖不仅是靖边的功臣,也是唐朝繁荣的功臣。

勇气与智慧

关于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句话,我们每个人几乎都耳熟能详,其含义也不用赘述了。问题是明知应有远谋,但却鼠目寸光,尤其是一些封建帝王和想成就大事的“叛逆”,往往是“勇气大于智慧”。这恐怕是人性的弱点决定的。

杨坚病重之时,便派使臣奉旨召儿子杨谅进京。杨谅当时正镇守并州(即今山西省太原周围地区),听说高祖驾崩,又听到杨素要篡夺皇位的流言,非常恐慌,以为京都召他的诏书是假的。便调集军队,保护自己,阴谋发动叛乱。他向南袭击蒲州(即今山西省永济县),攻占了这个地方。

杨谅反叛的时候,有人劝杨谅说:“大王属下将士官吏及其家属,都是关西人,若重用他们,就应当乘胜西进,直捣京都,行动要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若只打算割据北齐,则应任用关东人。”杨谅没有听从,因而失败了。

后来,司兵参军裴文安也劝说杨谅说:“行军打仗就应迅速,从没有计巧而迟缓却能成功的。如今先皇棺椁还停放在仁寿宫,朝廷派人领兵东来,开拔需要十天半月的时间。当今之势,只要您选派几万名勇猛的骑兵,披甲连夜出征,径直攻打长安,不用十天就可占领长安,而后再提拔那些被压制的人,委以重任,安插亲信,让他们共同防守京城,那么,崤山以东的州府县城就不归杨素等人所有了。然后,大王您鸣金发兵向西,声势震慑四方,那天下自然就可挥手而定了。”杨谅没有听从裴文安的建议,他亲自统率大队人马驻扎在并州和介休之间。

杨广像

皇上杨广得知了这种情况,非常害怕,便召见大将军贺若弼商量对策。贺若弼说:“汉王是先帝的儿子,是陛下您的弟弟,是地方最高长官,长期任职,又身负重任,声名远播,普天下的人都顺服他,因而他的起事也是必然的。他们的战略只有三种:长驱直入函谷关,直捣京都,向西据朝廷的六军,东占山东地区,这是上策,要是这样,谁得天下尚不可知了;若把大军驻在蒲州,派五千骑兵封锁潼关,重兴北齐的地盘,占据后定都北齐,即为中策,要是这样,那么我们便能与之比试高下了;若是杨谅自己驻守太原,只派将领前来进攻,这是下策啊,若是这样,他必定会被我们擒获的。”皇上说:“您试估计一下,他们可能采用哪一策呢?”贺若弼说:“杨谅手下的萧摩河只是亡国之将,杨谅不可能与他谋划大事;虽有裴文安年轻而贤能,但不被任用;其他的人都是一群小人,只顾及妻子儿女,求得自保,他们绝不会远征,所以,杨谅必定是派遣一支军队前来攻打蒲州,自己占据太原老巢。我个人以为,杨谅必定采用下策。”

事情果不出贺若弼所料。皇上见有机可乘,便任用杨素为大将,打败了杨谅。

当初,汉王杨谅阴谋作乱,名义是讨伐杨素。司马皇甫诞劝谏他说:“隋朝据有天下已有二十多年,天下百姓太平无事,民心稳固,此其一;民众厌战,人人都想过安乐的日子,即便使舜、禹再生,他们也不能令百姓顺从,此其二;太子杨广聪明神武,名字应验于图谶,杨素不敢存非分之想,此其三;如今诸侯王各守自己的州郡,朝廷内外相互牵制,这不是举事的形势,此其四。朝廷占有这四项有利条件,安抚统治天下,从没有听说这种形势下还会作乱得逞呀。”汉王杨谅不接受皇甫诞的劝戒,因此终究失败。隋炀帝亲率六军攻打高丽,当时任礼部尚书、楚国公的杨玄感依靠黎阳(今河南省浚县)反叛。李密劝说杨玄感说:“天子远征辽东之外,离幽州也有千里之遥。南有大海阻挡,北有胡人的军队,夹着中间窄窄一条道路,极其险恶。现在您若是率兵出其不意,长驱直入蓟地(今河北省蓟县、三河县、玉田县、丰润县一带),守扼这条要道。征伐高丽的隋军受阻于高丽军队,后归无路,不出一个月,必定粮草断绝,举手一挥,隋军便会投降,不须战斗即可击败,这是上计。

对于杨玄感的进止,当时存在着这样几种思路。一种思路认为,隋炀帝正在辽东征战,没有发觉到杨玄感的行动,杨玄感可派遣一万军士立即出发,把守潼关,断绝他们的归路,不出一个月,其粮草必定断绝,隋军东面要抵抗高丽劲敌,西面又受我军攻击,进退两难,百万军队即成瓮中之鳖。可以说是无须攻伐便可使敌军屈服,可谓上策。关中之地四面皆是要塞,是天府之国,虽有刑部尚书、京兆内史卫文升守卫,亦不足虑,现今假若杨玄感统部直取长安,天子即便即刻返回,也失根本了,只要杨玄感依托要塞据守长安,必然打败他们,可谓万全之策,是中计;自炀帝即位,天下民愤沸天。杨玄感是上将之子,泽遍百姓,若率兵直捣长安,可谓中策。但若心存侥幸胜利之便,先行攻打东都洛阳,大军围住坚固的城池,胜负那就难料了,只能算下计。”

李密对杨玄感说:“(洛阳守将)樊子盖不识大体,占据全部周地,自恃兵力强大,定然不会接受招安,而打又难以拿下。如果您孤军围攻坚城,没有援军。只是下策。”杨玄感一心只贪图洛阳的财宝货物,便说:“您的下策,正是我心中的上策啊!”。李密见自己的意见没有采纳,便投靠翟让去了。杨玄感调兵军围攻洛阳,最终失利,只得连夜溃逃,朝廷的军队追上后杀死了他。

从上面的几个事例可以看出,起事的人最初几乎都占有天时、地利、人和,如果把握好了机会,他们几乎都可以成大事。然而,由于目光短浅,终于一步步地丧失了有利条件,失去了机会,即使想给他们一个好的评价,也只能算是“勇气大于智慧”罢了。

人性的弱点

作为一个人,不知而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明知故犯。其实,明知故犯也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知道明知故犯却不能控制自己。这,就像上了毒瘾一样。无论在历史上还是现实中,这样的人并不少,甚至很多人都是这样。他们之所以犯这样那样的错误,不在于他们认识不清,而在于他们控制不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