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智慧谋略宝库2
41552500000040

第40章 认识自我(14)

然而做官也实在是不容易的事。一次,朱温到了张全义的家里,一住就是数天,朱温竟要张全义的妻子、女儿、儿媳轮流陪他睡觉,张全义的儿子愤恨不过,发誓要杀死朱温。可张全义不同意,他极力劝阻儿子,并说:“朱温曾经救过我的命,他要怎样就让他怎样吧!”人能委曲求全至此。也可谓有涵养了!

在朱温晚年,最大的对手就是李克用父子,这两派军阀之间征战不休,因此,朱温对手握兵权者很不放心。对一批曾与李克用有过关系的人也不放心,张全义就是他要杀掉的目标之一。张全义采取的自救措施还是献忠心,把洛阳的财力以及自己的家财全都拿出来,支持朱温对李克用的战争,这才使朱温稍稍气平。后来,张全义又派自己的妻子去宫中为自己说情,这才打动了朱温。朱温让自己的一个儿子娶了张全义的女儿做媳妇,表示对他的信任和好感。

后来,李克用的儿子李存勖终于打败了后梁,于公元923年(庄宗同光元年)建立了后唐政权。李存勖早就知道张全义多年替朱温置办军需品,十分恼恨,想把他全家杀掉。张全义也知道自己的处境极其危险,便准备了上千匹好马,送给李存勖的刘皇后,请她帮忙说话,自己又上表请罪。乞求哀怜,并表示愿意替他治理洛阳,李存勖觉得他还有用,就赦免了他。后来,张全义又不失时机地表示自己的忠心,李存勖的许多活动的必需品都由他圆满地置备起来,弄得李存勖十分高兴。他这种善于体贴巴结的习惯竟然打动了刘皇后,要求拜他为义父。就这样,李存勖仍让他做了河南尹,还任他为中书令,封他为齐王,又做了李存勖的岳父,张全义又在新朝站稳了脚跟。后唐庄宗李存勖荒淫无耻,且不善治国,只知重用武夫和名门士族出身的人,不知重用文人和有才能的庶族出身的人,因而很快衰败下去。

在李存勖的晚年,他的养子李嗣源的势力逐渐变得很大。恰在此时,赵在礼于魏州发动叛乱,张全义为了巴结李嗣源,就极力推荐他去平定魏州之乱。张全义的用意是很明确的,李嗣源领兵出征,就会得到两条好处,一是树立威信,二是手握重兵,对将来篡夺帝位是很有利的。如果李嗣源真的当了皇帝,自己岂不又成了新朝的大功臣。但没想到李嗣源到了魏州,却与叛敌联手,共同进攻李存勖。这一下可把他这个推荐人吓坏了,恐怕李存勖杀掉他,日夜忧惧,连饭也吃不下去。没过几天,就病恶而死。也就在这时。李存勖也被部下杀掉了。张全义活了七十五个年头。

荀子曾经说过:“强自取折,柔自取束。”意思是说强硬的东西是容易折断的。而柔软的东西看上去好像是十分软弱的,但它却能用来捆束别的东西。这当然是对阴柔之道赞扬。然而,在现实当中,并不是所有的阴柔之道都是像理论上所说的那样可取。真是人在宦海,身不由己,其阴柔保身之法是发自内心呢还是迫不得已呢?有时,所谓的阴柔之道往往也会成为明哲保身的托词!

如果仅仅是名哲保身倒也罢了,像张全义这样为了官位而不择手段,恐怕是任何托词都无法掩饰的!

宽以待人

刘备用理想的道德规范来处理和维系人际关系,并取得了极大的成效。正如“庞统献策取西川”时他自我总结的那样:“今吾与水火相敌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相反,事乃可成……”。他“心存忠信”,“推诚相信”,温厚待人。不仅与关羽、张飞誓同生死,就是对诸葛亮、赵云、黄忠、严颜等人也无不赤诚相见。即使是对于各种降将,他也均“以仁义相待”,所以才有了黄忠、严颜、马超、魏延等人出色的将领,如果没有这些人的鼎力相助,刘备的基业是难以想象的。

汉朝的时候,丙吉是汉宣帝的丞相。他的车夫好喝酒,喝醉了行为就很不注意检点。有一次,他驾车外出,酒醉后呕吐到丞相的车上,相府的主管骂了车夫一顿并想辞退他。丙吉说:“他如果因为醉酒失事而遭辞退,还有谁会收容他呢?总管忍忍吧,不过就是把车垫褥弄脏了罢了。”就仍然留他作车夫。

这个车夫家在边疆,经常目睹边疆发生紧急军务的情况。那天出门,恰好看见驿站骑手拿着红白两色的口袋,将边疆的紧急文书送来。他就随后跟到皇宫正门,到负责警卫传达的公车令那里打听。知道敌人已经侵入云中、代郡等地。他马上回到相府,将情况告诉了丙吉,并说:“恐怕敌人所侵犯的边郡中,有些太守和长史已经又老又病。无法用兵打仗了,丞相最好是预先准备一下。”丙吉认为他说得很对,就召来负责任免事项的官员,查阅边境郡县官员的档案,对每个人都仔细地逐条审查。不久,汉宣帝召见丞相和御史大夫,询问敌人入侵郡县官员的情况,丙吉一一正确答复。御史大夫仓促间显得十分窘迫,无言秉告,只得降职让贤。而丙吉能时时忧虑边疆事务,全凭车夫的提醒啊!

宋朝的时候,郭进任山西巡检的时候,有个军校到朝廷控告他,宋太祖召见了这个人,审讯后,知道他是诬告,就将他押送回山西,交给了郭进,让郭进处置他。当时,正赶上北汉国入侵,郭进就对那人说:“你竟敢诬告我,说明你确实还有点胆量。现在我赦免你的罪过,如果你能出其不意,消灭敌人,我将向朝廷推荐你。如果你被打败了,就自己去投河,不要弄脏了我的剑。”那个军校在战斗中奋不顾身,英勇杀敌,居然打了大胜仗,郭进就向朝廷推荐了他,使他得到提升。

冯梦龙评论说:“容忍别人小的过失,他必将以自己的一技之长来酬答你;宽待自己的仇人,他必将会以死来相报。因为要报答恩人的感情激荡在人的胸中,所以他的长处遇到触发的机会,他就会跃跃欲试;他的才干一受到激发,就会尽量发挥。那些专门去收集别人的过错、去寻找仇人的缺点的人,难道不是愚蠢之至的吗?”

像这样的例子在中国历史上是很多的,例如,东汉时期的仇览就十分善于以教化理政。仇览字季智,是陈留考城县人,他自幼读书,但一直不愿出仕,到了四十岁时才作县吏,后来作亭长。亭长虽为基层小官,仇览却没有掉以轻心,而是小心谨慎,治理得井井有条。农忙时节,他劝农耕桑,植果种菜,蓄养家禽;农闲时,他又开设学校,实行教化。

仇览初任亭长时,曾遇到这么件事。有一个名叫陈元的人,自幼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有一天,陈元的母亲突然找到仇览,状告儿子不孝,要求仇览惩治他。仇览感到意外,说:“我最近路过你家,发现你家院落整齐,你儿子按时耕作,不像个不孝之子。可能是对他教化不够,致使他一时糊涂。你作为母亲,多年守寡养孤,辛苦了大半辈子,怎能因一时忿怒,将儿子置于不义之地呢?”陈元母亲被仇览说通了,她对自己的行为感到后悔,便收回状子回家了。仇览又到陈元家,与他们母子一起吃饭喝酒,席间,又给陈元讲了许多应该孝敬父母的道理。陈元也深感悔恨,他向母亲赔罪说:“孩儿自小丧父,为母亲所宠,养成了骄横不敬母的坏脾气。从今以后我要痛改前非。”后来,陈元果成为乡里有名的大孝子。

“心存忠信”,“推诚相信”,以宽待人,是我们处理人际关系的理想。但是,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现实中,这实际上很难做到,倒是曹操式的“急”、“暴”、“谲”很有市场,也似乎很有效果。但是,有市场和有效果并不意味着就是合理的,“心存忠信”,“推诚相信”,以宽待人,实行起来似乎困难,但在中国历史上还是不乏成功的先例,而且它代表着一种文化理想,代表着长久的文化上的合理性。

进谏的艺术

所谓伴君如伴虎,伴君的确是一门高深的艺术,如果既想保住自身又不失正直,善于进谏就是必不可少的。在没有民主的社会里,要想提出正确的建议是很难的,尤其是要使自己的建议被采纳,就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在漫长的传统社会里,臣下对于进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说穿了,无非是利用君王的心理,见机行事。

有时候,一般的劝谏是不起作用的,而戴高帽往往是一种有效的方式。在中国古代的进谏艺术中,这是一种常用的方式,晏婴此次劝谏齐景公就是巧妙而成功地运用了这种方式。

在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齐景公是一位非常荒唐的国君。有一次,景公饮酒,七天七夜不停,大臣们知道他的脾气,都不敢来劝谏。

弦章忍不住了,进谏说:“君主饮酒,七天七夜,希望君王不要再喝酒了。如果不停止饮酒,我就自杀。”

晏子听说了这件事,去拜见景公,景公说:“弦章劝谏我说,希望我不要喝酒了,否则他就自杀。如果听他的,那么我就是被臣下牵制了;不听他的话,又不忍心见他自杀,我该怎么办呢?”

晏子说:“多么幸运啊!弦章遇到的是一位贤君。假使弦章遇到了一般的君主,早就被杀了,哪里还能等到今天呢?”

景公听晏婴的话,有所醒悟,就不再喝酒了。

在春秋战国时期,梗阳(今山西境内)有一桩讼案,理亏的一方财力雄厚,送了女乐财物给魏献子(魏舒),魏献子准备收下。

阎没、叔宽是他的门客,觉得他这样做会有损他的名声,就商量说:“我和你一起劝谏主人吧!我们的主人因为不受贿赂而闻名于诸侯,今天因梗阳人的贿赂而使名誉受到损害,是不值得、不可以的。”

二人来到了朝堂之后,等在庭院里。献子准备吃饭时,问谁在庭院里,他们答道:“是阎没、叔宽在此。”献子就请他们与自己一起吃饭。

一顿饭之间,两个人叹了三次气。

吃饱之后,献子感到十分奇怪,不知道他们为什么与自己一起吃饭反而叹气,就问道:“人家说,吃饭时候应忘掉忧愁。你们二位吃一顿饭,叹了三次气,为什么呢?”

两人异口同声地说道:“我们两个小人,性贪,在饭菜刚到的时候,恐怕不够吃,所以叹气;等到菜上了一半,就自责说,难道主人请我们吃一顿,会不够吃?会不让我们吃饱吗?因此再叹气。等饭菜上完了,希望把自己的小人之心变为君子之心,刚刚满足就行了。所以三次叹气,不要更多的奢求。”

献子听了他们的话,有所醒悟,说:“很好!你们提醒了我。”

于是,就辞谢了梗阳人的贿赂。

南唐升元初年,京城附近干旱,但不久京郊就下了雨,京城却没有下雨。一天,皇上在北苑设宴,招待群臣,烈祖对身边的侍臣说:“京郊下雨,京城却没有下雨,这是为什么?难道是处理关于商市的官司失当,违背了天意吗?”当时关税很重,商人甚至都不敢经商了。这时,有一名叫申渐高的乐工听到了这话,便趁机以开玩笑的口吻进言道:“雨水害怕抽税,所以不敢到京城来了。”烈祖听后大笑,当即下令免除一切额外的税收,使税收变得合理。

说来也巧,一夜之间,天就在京城及其附近下起了及时雨。

宋宗元评论说,一句话就能够打动君主的心,使天子回心转意,如此看来,不诙谐就不能收到奇异的效果。这进谏的方法,都是效法晏婴的奇劝巧谏。如果不以幽默的语言说出来,就难以使人接受。

汉武帝(公元前157年一前87年)的乳母有一位儿子犯了杀人罪,按律当处死,武帝准备依法办理。

乳母就去请求东方朔帮忙,东方朔对她说:“这不是用语言所能争取的,如果强行要求,说不定还会适得其反。你想要有些帮助的话,我告诉你一个办法,就在你拜见过皇上要离开的时候,时时的回头望着皇上,但你一定要记住,千万别说话。这样也许会有一线希望。”

乳母见到了汉武帝后,完全按东方朔的所说的去做。

东方朔看看时机已到,于是对乳母说:“你太痴心了,皇上已经长大,怎会想到他吃过你的乳汁?”

武帝虽才志雄大,心意坚忍,但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一下子动了眷恋之情,起了悲切怜惜之念,就赦免了她的儿子。

纵观上述的“巧谏”,有的是利用君王的虚荣心,有的是利用君王的个人情感,有的是给足了君王的面子,有的是转弯抹角地讽谕,总之,不是直来直往。其实,君王也是普通的人,也有普通人的心理,普通人因没有合适的条件而无法表现自己的心理,而君王则可以“为所欲为”,因此,从这一意义上讲,君王之心,实乃“千万人之心也”。

内忧与外宁

俗话说:外宁必有内忧。意思是说一个国家如果外部安定了,朝廷内部就要出问题;如果外部总有敌人的侵扰或是在边境上总是发生些什么事情,朝廷内部也许就会安定一些。这真是古人总结的经验之谈。且看下面的几个事例。

宋真宗时期,李沆作宰相,王旦任参知政事。当时正值西北边境打仗,有时候要忙到很晚才吃饭。王旦感叹到:“我们这些人,什么时候才能遇到天下太平、优游无事的时候啊?”李沆说:“稍微有点忧虑,足可以让人警惕,假使哪天四方安宁,朝廷里未必就不会生出事来。俗话说:‘外宁必有内忧’。这就好比人有点小病,经常在眼前搅扰你,你就知道忧虑而抓紧治疗。我死后,你肯定要作宰相,朝廷也会很快与敌人议和。边疆没有了战事,恐怕皇上又会渐生奢侈之心。”王旦听了,不以为然。李沆还喜欢每天都将四方水旱强盗、乱贼以及忤逆不孝的事情收集起来禀报皇上,皇上脸色抑郁不乐。王旦认为不值得拿这些琐碎的事情去干扰皇上的视听。况且丞相每每禀奏不好的事情,尽违背圣上的心意。李沆说:“皇上在少年的时候,就应当使他知道各方面的艰难,常有忧虑恐惧之心。不然的话,他血气方刚,不是成天迷恋美女,就是大兴土木、征召军队、建祠立庙。我老了,等不到看见这种情景了,这就是你参政之后的忧虑啊!”李沆死后,真宗果然与契丹讲和,西夏也向大宋称臣。于是,真宗果然在泰山封岱祠,在山西建宗庙,大肆营建宫殿,搜集研究已废亡的典籍,没有闲暇之日。

王旦亲眼看到了王钦若、丁谓等奸臣的所作所为。但已经对此无能为力了。他想讲言劝谏,自己已经摆脱不开;如果离开朝廷,而皇上又对他待遇优厚,不便辞官。这时,王旦才认识到李沆的先见之明,不由得感叹说:“李文靖真是一位圣人啊!”

《左传》中记载,晋国楚国在鄢陵遭遇,范文子不想与楚国决战,他说:“只有圣人才能既无内忧又无外患,我们不是圣人,外宁必有内忧,何不留下楚国对我们的困扰作为外患以戒惧自己呢?”历公没有采纳他的意见,与楚国交战,打败了楚国,回来后越发骄横,重用了奸臣胥童,将三大臣诛戮。后来他自己被嬖臣匠丽所杀。李沆之论,正是据此而发。

读到这里,真是令人喟叹不已。看来,人的品行真的不是那么高贵,外边没有问题,自己就要在内部制造一些问题,反正总是要给自己找一些麻烦,不能让自己闲着。

其实,外宁必有内忧,外不宁就一定没有内忧吗?照样有,甚至更多。纵观历史,哪一个朝代不是在内忧外患中灭亡的呢?

“捣鬼”有术

鲁迅曾经说过:“捣鬼有术也有效,然而有限。”意思是说捣鬼的作用是不大的,还说以捣鬼成大事的,古今未有。其实,这话要看怎么说。如果用在军事上,捣鬼的作用就大了,以此成大事的,古今都有,甚至古今都是以此成大事的。我们且看几个“捣鬼”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