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智慧谋略宝库2
41552500000042

第42章 认识自我(16)

金人南侵时,乘各地郡县招募勤王军队之机,李彦仙散尽资财,召集了三千壮士,增援京都汴京(今河南开封)。后来,金兵围困太原时,李纲为宣抚使,李彦仙对他十分不满,曾上书激烈诋毁李纲,遭到了南宋司法部门的追捕。李彦仙无奈,只好把原来名字李孝思改成了现在的名字李彦仙,弃官逃命。不久,又跟随种师中抗金。种师中后来兵败捐躯,李彦仙逃到了陕州(今河南三门峡),追随陕州守将李弥大。李弥大知道他对地理和防务都很熟悉,便向李彦仙请教西北防务问题,他回答得很详尽,认为应该重点扼守都关、渑池(今河南涡地)一带。

后来金人再度围困汴京,陕西的范致虚统率六路大军增援汴京。开拔之前,李彦仙已经看到了当时的军事形势不宜急躁,向范致虚建议:“郗、渑是险要关隘,难以驻军,前进后退都十分艰难,容易使军队溃散。应当分道并进,找时机出关,不要盲目前进。还应当留一半军兵守陕西,这才是最好的策略。”范致虚听后说:“照你说的行动,那就变成滞留不前了。”李彦仙说:“分兵行动,正可以迅速到达汴京。”范致虚不听,李彦仙据理力争,使他大怒,就罢了李彦仙的官。结果,由于范致虚不听劝告,一意孤行,不久就吃了败仗,最终没为国家立功。

公元1127年(建炎元年)4月,金人攻打陕州,陕州经制使王燮抵挡不住,就逃跑了,其余官吏也仓皇逃窜。这时,李彦仙做石壕(今河南三门峡东)尉,只有他没有逃跑,还能像平时那样镇定自若,父老纷纷投靠他。他就让老弱病残者躲入士花岩、三紫、石住、大通这几个山中,选拔出勇士来保卫他们,他亲自主持。他对众人说:“金人并不可怕,现在,我们已经占领了地理上的优势,只要坚守住就足够了,用不着害怕。”

过了不久,金人再攻陕州,来进攻李彦仙率领的军队。有个凶悍的金将站在山寨前的山上高声骂阵,李彦仙抖起精神,单枪匹马冲下山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把那个家伙活捉回山上,两军都看得目瞪口呆。李彦仙接着指挥将士迎战。

金人以数万军队围攻,李彦仙运用奇谋,先把一部分精兵埋伏好,再同金人正面拼杀。双方拼斗正酣,伏兵从金人阵后的山中掩杀过来,金人大吃一惊,急忙逃走,义军乘胜杀敌万人,夺取战马三百匹。金人吃了大败仗,解围而去。李彦仙从此名声大震,开封、洛阳之间,群众争相投靠,队伍迅速扩大,势力也就更加雄厚。不到一月的光景,李彦仙的义军就攻破了营垒五十余座。

最初,金人进占陕州城时,让当地人做官来治理当地的人,让他们去召集老人回家,并且给这些人发一个牌子。李彦仙暗地里派去一些义军,混进城中,约定好日子,以便里应外和,攻打陕州。建炎二年,李彦仙率兵进攻,城里的人放起了大火,金人慌忙至城南抵抗义军的攻击。这时,义军的水军从新店出发,夜里顺流从靠近城东北的蒙泉坡中潜入城中,内外夹攻,给金人以惨重打击,终于收复了陕州。

最初,河东有人倡议抗击金兵,李彦仙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用了一个名叫胡夜圣的首领来帮助自已,任命他为沿河提举。胡夜圣不满足自己的地位,叛逃到了敌方,后被李彦仙设计诱杀,他的五千部众被李彦仙收编。胡夜圣的同党想为他复仇,但是在李彦仙的劝解下,他们反而投靠了李彦仙。

后来,李彦仙渡过了黄河,来到了中条山,当地老百姓听说后,起来响应。李彦仙就分派邵隆、邵云等率军攻打安邑(今山西运城东)、虞乡(今山西永济东)、芮城(今山西芮城)、正平(今山西新绛)和解州,都顺利攻下了。蒲城在快要被攻下时,因为金人派来了强大援兵,没有攻克。李彦仙因功受到了表彰,升为安抚司公事,并让他把所获战俘押送给皇帝。宋高宗见了李彦仙以后,大加赞叹,赐给他袍带、刀剑,特别允许他直接向自己奏事,可以不向朝廷汇报紧急情况就根据具体情况自己作出决定。这时,潼关以东只有陕州还在大宋的手中,这实际上都是李彦仙的功劳。他还加紧修筑城墙,深挖护城河,扩充军队,制备军需、大力屯田,并且组织农业生产。他的家属一直都留在巩县,这时也搬到陕州,并且说:“我的父母妻子要与陕州城同存亡!”他这样做,是为了表示自己的决心,听说这件事的人都受到了感动,提高了军队的斗志。

公元1128年(建炎二年)12月,金人大将乌鲁撤拔率军包围陕州城,李彦仙出城与敌人激战七天,金人死伤惨重,仓惶逃离。金人大将娄宿勃堇从绛州移兵解州,义军密探获得了这一情报后,李彦仙就在几个山谷中设下了埋伏,俘虏金人将领十八人,娄宿勃堇侥幸逃走。

制置使王庶调李彦仙与其形成犄角之势,李彦仙就率军到达虔乡。金人以万名铁骑拦阻,李彦仙率军会战,杀敌二千多名。他因为战功而被朝廷提升为武功大夫和制置使。这时,河东的豪杰秘密与李彦仙结盟,期望朝廷兵马来到后做内应。李彦仙便努力练兵,想请朝廷诏令陕西诸路各援助他步、骑兵各两万人,以便对付强大的敌军。这时,张浚主持川、陕的大政,没有答应李彦仙的请求。

公元1129年(建炎三年)12月。金人大将娄宿勃堇率十万人再次包围了陕州城。李彦仙想出了一个妙计,他让士兵夜里挖地道,从城里一直挖至敌军大营,焚烧了敌军的攻城工具,敌军大营乱作一团。李彦仙乘机率兵从城中突出,敌人败退,在离城很远的地方扎营。

公元1130年(建炎四年)正月,敌军加强了攻势,用火车、冲车等攻城工具进攻,一时形势十分危急。李彦仙随机应变,顽强英勇,被敌人的火炮、火药所伤,身上都靡烂了,仍没打退金人的进攻。张浚派来了援军,但被金人挡住前进不了。张浚令曲瑞平援救,但他嫉妒李彦仙的名望高于自己,就谎称无法出兵,没有援救。不久,陕州城被攻破,李彦仙率亲军与金人拼死巷战。他身中数箭,左臂被砍了一刀,全身血人一般,最后壮烈殉国,全家也都跟着遇害。

李彦仙的部下邵云是龙门人,城陷时被金人捉住。娄宿勃堇想让他投降,封他为千户长。邵云不为所动,大骂不止。后被金人用钉子钉在木架上,放在解州东门外示众。有一地痞无赖摸着他背上有字的地方戏弄道:“这可以当我的刀鞘。”邵云大怒,带着木架扑打那个无赖。

五天后,邵云被金人凌迟处死。刽子手刚行刑时,他怒声斥责他,竟把刽子手吓死了。后来一直到挖眼摘肝,他仍骂不绝口,直骂到喉管被割断。李彦仙部下的忠勇风范都是如此壮烈!

这是南宋的洪迈在《容斋随笔》中的记述。洪迈是个有良知的学者,又离李彦仙的时代不远,他的记述应该是可信的。洪迈不仅记述了李彦仙军事上的成就,还对他的“政治才能”给予了评论。下面也是《容斋随笔》的记述。

起初,金人因为很看中他的才能,曾以任命他为河南元帅为诱饵劝李彦仙投降,被他严辞拒绝。等合围陕州后,又提出如果李彦仙接受上述条件,金兵可以撤围。李彦仙却大声斥责说:“我宁为大宋鬼,你们的富贵利禄对我是没有什么用的!”金人爱惜他的才能,极力想让他投降,城被攻破的时候,还号令军中,生擒他者,可得赏银万两。但李彦仙平时同士卒一样。混在军中,金人根本分辨不出来。

李彦仙为人严正肃穆,有违犯命令的,即使是亲属也严惩不贷。诸将有了过错,都会受到处罚。对驻在外地的将领,就派人到其驻地行刑。受刑的人都是裸体,不敢吭一声。当时,四周都是金人,陕州乃一弹丸之地,义军开始也没受过朝廷的正规训练,以后经常与敌作战,全靠李彦仙以忠君报国激励士气。李彦仙每次朝见皇上所得的赏赐和缴获的金银财物,都分发给将士,自己一文钱也不要。因此,他的军队三万精兵,大小二百余战,都能踊跃效命,没有人后退。

军事上的大事都由李彦仙一人决定,州郡的其他事务,都要依法处理。因此,全郡清平,百姓十分满意。李彦仙死后,朝廷追赠他为彭武军节度使,并让张浚在商州(今陕西商县)给他建立了祠庙。

也许,是由于李彦仙最初不是朝廷命官而是民间出身的缘故吧,他一直未能受到重视,后人也对他知之甚少。但通过上面的记述,我们可以看出,李彦仙不仅在军事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政治上也有突出的成绩,尤其他壮烈殉国,更是民族英雄的本色。说他是南宋第一勇将,恐怕还不足以表彰他的成绩与人格。

纵欲火必焚身

在儒家传统的修身理论中,非常强调两点:一是“慎”,一是“独”。所谓“慎”,就是要谨小慎微。用三国时期刘备的话说,是“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就是要通过积累小事来磨练自己的意志,造就自己良好的品格。“独”就是要人们在独处的时候节制自己,不要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因为当大家在一起的时候,由于公众的监督,人们不易做坏事,但当一个人单独在的时候,私欲就容易萌动,就易于做坏事。所以,只要能把“慎”、“独”两点做好,就可以修成道德之身了!

但在中国的传统中,人的公开的政治面目很难和人的私生活统一起来。于是就出现了这么一句话:“满口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仁义道德”是喊给别人听的,是叫别人做的,而“男盗女娼”却是自己真正想的,是自己要做的。所以,口号和实践形成了严重的背离。久而久之,人们觉得这听来十分美好的口号变得虚伪了,人们逐渐地变得不愿意只听你怎么说,还要看看你怎么做了。归根结底,人们变得聪明起来了,用鲁迅的话说,就是“我们不再受骗”。

言行不一,在中国古代史中已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且不说封建帝王,就是一些所谓的功臣名相乃至贤人名士,如果把他们的私生活抖露出来,他们的形象也就立刻倒塌了。中国人在看某一个人的时候,往往把他看成完美的,在看到他的功业的时候,把他的私生活也看成是道德的。孰不知,中国人心目中的许多偶像其私生活实是秽乱不堪,但中国人为了自己的自尊,要极力保持其偶像的纯洁性,对于他们龌龊的私生活,宁信其无,不信其有!其实呢,“公”、“私”应该分开,只要不把“生活”带到“工作”中来,你爱怎样,别人是无权干涉的。但中国的传统并非这样,它教人“慎”、“独”,教人窥探别人的隐私,发掘别人被窝里的新闻,再用这种新闻来搞倒搞臭一个人。这种现在还大有用场的方法,实在是源远流长。

然而,古人讲的绝非没有道理,如果不修身,就很难齐家,就很难平天下。一个人在私人生活上的道德败坏,就很容易影响到他的社会品格,如果这个人做了皇帝。那其后果就更加不可设想。

金代的海陵王完颜亮,本是一个具有非凡才智的皇帝,只因他欲火横流,不仅没能成就一番事业,还终致身败名裂。

完颜亮是辽王完颜宗干的次子,其母大氏是宗干的侧室。完颜亮自小聪敏好学,其母大氏又具有良好的文化素养,完颜亮幼承母教,对于汉族文化有着深入的了解。但由于是庶子,所以经常遭受正室徒单氏的歧视。他就不得不委曲求全以求自保。这种青少年时期的经历,造就了他既早熟持重,遇事谨慎而又猜忌残忍、城府莫测的性格。

公元1140年(金天春三年),完颜亮十八岁,由于父亲的庇护,被熙宗封为奉国上将军。其后官职屡得升迁。不久,父亲宗干病逝,完颜亮失去了靠山,幸亏他自小养成了善于察颜观色和见风使舵的性格,所以仍能同王公大臣处理好人际关系,甚至能左右逢源,得心应手。他把小时趋奉徒单氏的本领运用到官场之上,颇见效果。一次,熙宗跟他谈论太祖开创金国基业的艰难经历,完颜亮装出一副极受感动的样子,涕泣不止,他的态度让金熙宗觉得十分难得,博得了熙宗的信任,把他依为干将。因此,完颜亮的官位不断上升,权势也越来越重,由光禄大夫、中京留守、尚书左承、左丞相、右丞相、拜太保、领三省事兼都元帅,可以说是金熙宗时期首屈一指的大权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