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情是维系人际关系不可或缺的一个要素,而且通常还是最稳定的一个要素,正因为如此,我们在处理人际关系的时候,不能仅仅只考虑利益,很多时候应该懂得进行感情攻势,用情来打动对方。当你投入的感情越真挚,越深厚,越能够深入人心,那么所产生的效果也就越大,感情投资的回报也就越丰厚。
别总想着大手笔,四两可能拨千斤
如何进行感情投资呢?很多人认为想要赢得别人的真心,那么最好的方法就是满足对方的利益,而满足利益需求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给予对方更多的东西,尽量给对方创造更好的环境。想要权力的,你就给他官做,想要财富的,你就给他更多的钱。可事实上这种方法更多的是利益买卖,是一种赤裸裸的交易,听上去更像是收买人心。
事实上,平时的那些大手笔人情往来往往让人觉得不踏实,你总是这样,那么别人一定会觉得你一定有所企图。生活中的滴水之恩往往能够穿透人心,毕竟小情谊不起眼,很多人并不会过于计较,但是时间一长久,平时的一些小情谊反而能够慢慢温暖和滋润人心。这是培养感情的最佳方法,因为小情谊的功效往往是潜移默化的,是经过时间的沉淀的,看上去虽然很不起眼,但是却往往能够慢慢融化内心的坚冰和防备。
这就像邻里邻居平时相互送一些食物一样,今天你把盐借给邻居,明天你送一点好吃的过去分享,时间一久双方会加深感情,觉得就像家人一样。但是如果你每天动不动就给人送钱,相信对方一定会有所防备,会处处保持谨慎和警惕。都说滴水穿石,人际交往中就需要经常给予别人滴水之恩,这种小情谊可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功效。
据说刘邦当上皇帝之后,回家祭祖,顺便看一看家乡的父老乡亲,老家的很多人为了巴结他,都纷纷向他送礼。很多有钱的乡绅都送了很多名贵的珠宝,这些好东西就是皇宫里也不见得有,有些人则淘到了一些历代名人所刻的石碑,这也是稀世珍宝,可是有个从小和刘邦一块长大的人则送去了一些亲手烹制的狗肉,还有一些不很值钱的家乡小特产。当他将这些礼物送上去的时候,很多人觉得他太傻了,刘邦如今贵为皇帝,怎么会看上这些下等的东西呢?就连当时的官兵听说他要“进贡”狗肉,也都拦着他不让他进去,可是刘邦听说后却很高兴,认为这个人很有心,于是赏赐他当了一个小官。
其实我们常常会对人际交往和人情世故产生一种误解,认为礼物越重越大,就越能表明自己的诚意,而且也越能打动对方的心,毕竟人往往都具有贪性,很容易贪图那些好东西。可是从人性的角度来说,情谊是无价的,也不是任何东西可以衡量的,在情谊面前,无论是宝贵的好东西,还是劣质的下等物品,无论是大恩大德,还是小恩小惠,实际上都没有什么区别。
而且很多时候,人容易对那些好东西产生防备心理,一旦你对人很好,送了很多好东西,施舍了很多大恩惠,对方反而会觉得你有所企图,要么就认为你是在用那些物质性的东西代表情谊,这样反而会让对方心生反感和警惕。那些小事情则因为太不起眼,所以不具备太多的功利性,就像朋友之间、君子之间淡淡的交往一样,这时对方反而会因为这些小小的帮助而慢慢被你打动。
事实上人身上具有一种生活化的意识,这种意识往往专注一些生活细节,会专注一些看起来不起眼的小事,就像很多成功人士一样,他们很少会记得给他赠予万金的人,却常常会记得那些给自己一张饼,给自己一杯水的人,因为这些小事以及小细节的东西其实更具有生活魅力,尽管你可能容易忽略它们,但是它们是实实在在融入你的生活之中,而且印刻在你心中的。
现如今,有很多企业家会采用这种方法来对待自己的员工,它们平时不会给予员工大笔的奖金,不会动不动就给他们大幅度提高工资。而是采用细水长流的方式,比如隔三差五地带他们出去吃一顿,比如经常深入基层和他们谈谈心,要么就经常发一些生活用品给他们。尽管这些东西不值钱,可是却和员工们的生活需求很贴近。管理学之父泰勒曾经说过:“如果你一次性给了员工一大笔钱,那么他很快会忘记你的好,下一次他会要求得到更多,等到你没有办法满足条件时,他会一脚将你踢开。如果你只是给予一些小恩小惠的东西,他们反而会觉得你更有人情味。”
心理学家说当一个人大口大口喝水的时候,是感觉不到水有什么味道的,只有一点点地慢慢品味,才能够了解水的甘甜。为人处世也是这样,我们一次性给予别人很多东西,这样的大投资是难以收获更多长久的利益的,是难以长久维持他人的感情的,只有做好一些细节性的东西,尽量给予小恩惠,反而可以更好地增进友谊。
吃亏是福,你给别人越多,收获就越大
汉朝的时候,皇帝在每年十二月祭祀的时候,都会在朝堂之上给大臣们分羊,可是因为羊大小不一,那些先领走羊的人总是挑走大的,结果官员之间总是因为分羊的事情争吵,将关系弄得很僵。有一年,大臣们集中在大殿上分羊,甑宇是当时第一个牵羊的人,于是大家都怒视着他。可是他却牵走了其中最小的那只羊,而将大一些的羊留给了大家,官员们看到甑宇如此大度,于是不好意思争抢,纷纷走出来牵走小的羊。皇帝很高兴,于是赞扬甑宇是“瘦羊博士”,而大臣们也因为甑宇主动吃亏而纷纷与之结交。
我们常常说傻人有傻福,就是因为傻人通常都会吃亏,而且似乎也愿意吃亏,到了最后就会因为吃亏而收获更多的福气。当然,在生活中,很多人都不想当傻子,都想当个精明人,都巴不得能够尽可能地搜刮到更多的利益,尤其是与人交往的时候,更是希望自己能够从对方那里获得更多,很少有人愿意吃亏。实际上就是因为我们都没有准确了解吃亏的好处,都不知道吃亏能够为自己带来更多的回报。
事实上,有得必有失,有付出就必定有回报,你主动去吃亏,其实就是一种付出,而这种付出往往会为你带来更多更大的回报。因为在传统的思维中,每个人都具有趋利性,因此对方一定会对你处处防备,一定会和你处处争执,希望能够防止你争夺更多的利益。这种天然的竞争关系容易使人处于对立状态。但是如果你能够主动让步和让利,甘愿自己吃亏,就会影响到对方的感情,从而赢得更多的信任。那么对方也一定会愿意为你做出让步,也愿意为你的利益着想。在这种状态下,你的人脉圈会越来越广,你的人际关系会越来越巩固,大家到最后都会死心塌地地和你合作。
清代山西的大商人乔致庸就是一个善于吃亏的人,乔致庸是个贩卖茶叶的商人,他非常渴望做大自己的茶叶生意,甚至有一个货通天下的远大理想。不过当时的茶叶市场很不景气,很多不法商人喜欢弄虚作假,喜欢缺斤少两,因此将茶叶市场弄得非常混乱。乔致庸知道如果自己和那些唯利是图的商人一样耍手段,那么自己的生意只会越做越小,到最后很可能无生意可做。
为了改变不利的环境,乔致庸率先做出改变,他采取了一个很著名的营销手段,那就是按一斤一两的标准制作斤茶,他从茶商那里收购茶叶后,每次都将一斤一两的茶叶按照一斤的价钱来卖,等于说每卖出一斤茶叶,他就要亏损一两茶叶。这样的生意手法实在是闻所未闻,很多人都觉得乔致庸是不是疯了,毕竟商人做生意都是为了获得利益的,没听说过故意让利给别人的。大家当时就认为乔致庸这样的“庸人”是做不成什么生意的,到时候肯定亏得血本无归。
事实上,乔致庸自从采用这种主动吃亏让利的方法后,很多经销商都找到了他,都争着抢着和他做生意,原因很简单,他们一致认为乔致庸是一个懂得为别人考虑的人,是一个善于吃亏的人。最后乔致庸的生意越做越大,当那些和他一起出道的茶商还在江南一隅争抢市场时,乔致庸已经打通了南北的路线,从福建开始一直北进到俄罗斯,实现了最初定下的“货通天下”的理想。
乔致庸的成功真正印证了那句话:吃亏是福。因为善于吃亏的人懂得把好处让给别人,而别人收到好处后肯定会给予回报,双方的交际一定会更加密切。和乔致庸一样,香港首富李嘉诚也是一个懂得主动吃亏的人,他曾经这样忠告儿子李泽楷:“我和别人合作,如果拿七分合理八分也可以,那么我只拿六分就可以了。”正因为李嘉诚吃得起亏,能够在合作伙伴和客户面前吃亏,他的生意能越做越大,也才能一直坐拥千亿家产成为中国的首富。
著名作家郑渊洁曾经说过:“不懂得吃亏的人是绝对占不到任何便宜的。”只有善于吃亏,只有吃得起亏,我们才能够有更多的收获,可以说吃亏是一种非常好的感情投资策略,平时你多让利于人,就一定能够收揽人心,对方也必定会对你投桃报李,从而给予你更多的帮助和优惠。如果你斤斤计较,总是想着从别人那里占得更多的小便宜,那么最后反而可能会因小失大。
俗话说“盲人点灯,予己方便”,盲人什么也看不见,无所谓点不点灯,主动去给别人点灯自然是吃了不少亏。但事实上,盲人是点灯后最大的受益者,因为当盲人为别人照亮道路之后,才不会被那些在黑暗中摸索的人撞到自己。而且你为别人付出,那么别人一定会心存感激,也一定会尽量为你让路。既然这样,有时候我们不妨当一个眼盲心不盲的傻瓜,尽量多吃一点亏,尽量打好感情投资的基础,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赢得更多人的认可和帮助。
门槛踏得多,心坎离得近
鲁迅说:“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自然也就有了路。”人际关系也是这样,平时如果不相往来,那么自然难以有什么好交情,如果经常串门,经常走动走动,关系自然就越来越好。我们常说远亲不如近邻,就是因为远亲不经常走动,彼此之间的关系就会慢慢生疏,而邻里邻居之间常常会相互串门,接触和交流的机会很多,平时一旦有什么事也会互相帮衬着,因此关系反而会更加密切一些。
当然,现代社会中的人往往会忽视掉邻里邻居关系,大有“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的味道,平时人与人之间也很少串门了,甚至一年到头都大门紧闭,所以人与人之间的防备之心越来越重,关系则越来越淡漠。我们甚至于常常会听到一些新闻,某些人病死在房间里,很长时间也没有人知道,其实这就是因为平时他们很少和外人走动,别人自然也不会去他们那里串门,这样一来人与人就会被一点点孤立起来,成为一个个孤立的个体,有了什么事自然不会有人知道,而且也不会有人主动前来帮忙。
除了邻居之间,朋友、同事、同学、亲戚之间其实也是这样,只有平时多往来,才能增进关系,只有经常相互串门,才会有更多的话题,平时多往来是一种非常好的交际策略。在中国,登门拜访历来都是一种表达尊重的方式,有人愿意到家里来看你,就证明你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和个人魅力,而这种相互信任的关系会随着登门次数的增多而越来越密切。
有人曾经做过调查研究,发现人与人之间的登门频率超过一周三次的通常都是很要好的朋友,频率为一个月三次的则是比较好的朋友,一年三次的则为普通朋友,数年也很少往来的,关系往往比较淡。在这里研究人员发现了登门频率越高,证明了两个人之间的联系就越紧密,关系也就越融洽。
当然,我们不能绝对地认为不登门的人就不算是朋友,毕竟距离有远近,而且有的人的确不喜欢四处走动,这并不能代表两个人的关系不和睦。但是从人际交往的角度来说,多登门多串门,这样有助于增进感情,因为串门的次数多了,彼此的话题也就更多了,彼此也就更为了解,那么信任感和安全感就会增强,人心之间的隔膜也就越来越淡。
有个年轻人准备向王羲之学习书法,于是打算拜师,可是听别人说王羲之没有收徒的习惯,而且也不打算收徒,他听了非常灰心丧气。这时候父亲告诉他说:“你要做的就是经常去他家走动走动,这样才能有所收获。”于是他就故意搬到对方的隔壁,然后有空的时候就去王府的门口走动,一来二往之后,他就和王府的家丁们混熟了。之后,他有幸进入王羲之的府里,而且每天都去拜访,一连坚持几个月之后,他和王羲之建立起了深厚的友情,尽管王羲之到最后也没有收他这个徒弟,但是却主动教他练习书法。
马克思和恩格斯也是这样,事实上,恩格斯家庭条件很好,可以算得上是资本家的孩子,而马克思只是贫苦大众中的一员,甚至都没钱为孩子们治病。可以说生活背景上的不同使两个人处于对立状态,但是接触之后,他们发现彼此之间并非那样,那时候两个人开始互相走动,尤其是恩格斯经常到马克思家里做客,这让仇视资本家的马克思反而慢慢放下了戒备,而两个人也发现彼此之间有很多共通的地方,有着共同的理想,所以最后两个人建立起非常深厚的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