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脱稿讲话 即兴发言
41707900000011

第11章 人靠衣裳马靠鞍——用修辞为你的讲话“乔装打扮”(1)

俗话说:“人靠衣装,佛靠金装。”

可是你知道吗?你的脱稿讲话同样需要包装。很多人不禁会问:人穿的是衣裳,那语言能穿什么呢?事实上,丰富的各种修辞手法就是话语的衣服。如果话语不加修饰就直接脱口而出,就如裸奔一样,不仅粗俗不雅,而且让当事人受到伤害。从今天开始,让我们学习修辞艺术,跟裸奔说“bye bye”!

拒绝“裸奔”——修辞让脱稿讲话血肉更丰满

俗话说:“人靠衣装,佛靠金装。”可是你知道吗?你的脱稿讲话同样需要包装。很多人不禁会问:人穿的是衣裳,那语言能穿什么呢?事实上,丰富的各种修辞手法就是话语的衣服。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不加修饰就直接脱口而出的语言,如同不穿衣服裸奔一样,不仅粗俗不雅,而且容易让当事人受到伤害。可很多人不以为然,他们把这种不懂包装的讲话方式看成是性情豪爽,敢于直言直语、仗义执言,甚至在内心里感到自豪。

裸奔的讲话方式,果真值得赞美吗?事实上,如果你裸奔讲话,人生会错失很多机会,甚至在关键时刻让你付出惨重的代价。下面让我们来看一个故事:

据说朱元璋当皇帝后,小时候光屁股一起玩的伙伴都想攀附他。有一天,一位伙伴来到金銮殿,已经几十年没见过面,朱元璋早已记不清他的名字了。怎么办呢?他计上心来,如此叙述儿时往事来:“微臣当年随驾扫荡芦州府,打破罐州城,汤元帅在逃,拿住豆将军,红孩儿当关,多亏菜将军。”朱元璋听后勾起童年回忆,心中快乐,随即就封他做了大臣。

听到这一消息后,另一个小伙伴坐不住了。当年他跟朱元璋最要好,心想我肯定会捞个更大的官职。他也来到金銮殿,一见面就说:“老朱,咱哥儿们以前帮人放牛。一次,在芦花荡里,把偷来的豆子放在瓦罐里煮,还未熟,大家就抢着吃,把罐子打破了,豆子撒了一地,汤也撒了。你只顾抓地上豆子吃,却连红草叶也送进嘴里,谁料叶子卡在喉咙,使你很痛苦。幸好我叫你把青菜叶吞下去,才把红草叶带下去,后来你放屁拉稀好几天……”朱元璋被人揭了老底,嫌他讲话不顾体面,龙颜大怒:“给我推出去斩了!”

通过上述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同样的一件事,第一个人懂得将粗俗的往事进行委婉艺术的包装,并与朱元璋的身份相结合,非常贴切自然,自然博得龙颜大悦,获得加官进爵。而另一个人却直愣愣地照实直说,当面揭丑,让皇帝颜面尽失,自然就落个被砍头的下场。由此可见,讲话时一定要拒绝裸奔,要用各种手法对自己的语言进行包装。

那么,脱稿讲话者应该如何进行语言的包装呢?

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用修辞手法对自己的讲话进行“乔装打扮”。修辞手法是一种语言的魔术,可以让枯燥变生动,将抽象变形象,让虚弱变有力,让冷血变催人泪下。总之,只要你学会了修辞技巧,你的讲话内容就能更加血肉丰满。

在这里,以比拟、对比、反复修辞手法为例,简单讲一下修辞手法的魅力。

第一,比拟修辞。即把甲事物模拟为乙事物来进行语言描述。比拟由本体、拟体两部分组成。根据本体与拟体的关系,一般将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两类。所谓拟人,是指把物或者抽象概念当作人来进行描述,并赋予它人的行为动作、思想感情、音容笑貌等。例如:“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这句话就属于比拟中的拟人修辞;而所谓拟物,即将人直接当做物,或将此物当彼物来描述,比如“在群众的呼喝声中,那个恶霸夹着尾巴逃跑了。”这句话就属于典型的拟物,即把“恶霸”比拟成有尾巴的动物来进行描写。

第二,对比修辞。所谓对比,就是将存在于同一事物中的两个不同方面,或两种不同事物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其中两种事物或概念的对比叫两体对比,而同一事物的两个对立面之间的对比,叫做一体两面对比。比如,在讲话过程中,发言者为说明远离小人的重要性,便引用了“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这句话。在这里,发言者就是恰到好处地运用对比修辞,从而让听众明白了远离小人的重要性。

第三,重复修辞。即为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特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句子或者段落的修辞手法。

在诗人艾青的代表作《大堰河——我的保姆》一文中写道:“她含着笑,洗着我们的衣服/她含着笑,提着菜篮子到村边的结冰的池塘去/她含着笑,切着冰屑悉索的萝卜/她含着笑,用手掏着猪吃的麦糟/她含着笑,扇着炖肉的炉子的火/她含着笑,背了团箕到广场上去……”可以说,为了赞美保姆——大堰河的勤劳和善良,艾青在这里连续用了六个“她含着笑”,从而使大堰河勤劳乐观的形象跃然纸上。

按照反复使用的类型,可以将反复修辞分为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两种。

1连续反复。相同的词语或句子相继重复,中间没有其他词语间隔。例如在“中国运动员,中国运动员,要将只手遮天”这句话中,连续重复了“中国运动员”这个词。而在“多谢,多谢,这事真还得多谢你们”这句话中,又连续重复了“多谢”这个词。

2间隔反复。在接连使用的词语或句子中间,隔有其他的词语或句子,这叫间隔反复。例如在“困难来了,纠缠来了,情绪来了,心、肝、身体被它们折磨着,日夜不宁……”这句话,就属于间隔反复。

在脱稿讲话中,间隔反复有时会和排比、反问等修辞结合在一起使用。例如:“估测数据的时候,要有物理直觉;筹划计算的时候,要有数学见地;决定方案的时候,要有稳健的判断。”此句反复和排比一起使用,有力地强调了科学家的能力和胆识。又例如:“世上有不经过播种耕耘而成熟的果实吗?世上有不经过风吹雨打而成熟的果实吗?”此句通过句式的反复和反问,强调了果实成熟的不易。

总之,修辞手法的运用能够让脱稿讲话摆脱枯燥,从而血肉丰满起来。如果你在脱稿讲话中遇到言语干瘪、听众昏昏欲睡的情况,就可采取修辞的方法使话语妙趣横生,让听众欲罢不能,爆发出一阵阵如雷鸣般的掌声。

反问——反客为主的语言技巧

反问又被叫做反诘、激问,是一种用疑问形式来表达确定意思的修辞手法。反问修辞的主要特点是只问不答,让听众从反问句中领会到讲话者真正想表达的意思。在脱稿讲话中,反问能够明确表达、强调讲话者的某一观点见解或思想感情,给听众一种不容辩驳的气势。

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曾访问中国。在一次演讲后,担任翻译的徐志摩问泰戈尔:“您这样永远创作不息,究竟是苦还是乐?”泰戈尔微笑着回答:“你去问问夜莺,它呕心沥血地歌唱,究竟是苦还是乐?你去问问河流,它日夜不息地流淌,究竟是苦还是乐?”

面对徐志摩的提问,泰戈尔巧妙地提出两个反问句,他的回答意象优美、含蓄典雅,令人耳目一新,表现了创作的热情和超脱的情怀。同时,泰戈尔的反问也增强了其语言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禁烟英雄林则徐,他一生清正廉洁。有一次,有人劝他应多积些钱财,以便将来留给子孙。林则徐却坚定地回答:“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

面对他人的劝说,林则徐连用两个反问句作答,显得力度十足,令人深思,增强了语言的表达效果。可见,在特定的条件下,妙用反问,能够取得意想不到的表达效果。

反问句包括否定式反问和肯定式反问两种,而且每一种都有其独特的功能。所以,在脱稿讲话中,我们一定要掌握这两种反问形式的具体用法。

第一,肯定式反问。看似肯定,实际上表达的是否定之意。与一般的肯定句相比,肯定式反问的语调上扬、语气更重,表达力度更强。例句:如果我们只顾眼前利益,搞短期行为,污染了环境,破坏了生态,还怎么持续发展?我们的后代怎么办?在这句话中,就连用了两个反问,表达了讲话者对肆意污染环境、破坏生态行为的强烈不满,号召听众们自觉地抵制这种破坏环境的恶劣行为。

第二,否定式反问。即用反问语气表达肯定的内容。例如:“难道人是生而知之,后天就不需要学习吗?”这句话是在反驳“人生而知之”的论点,其主要目的是在强调“人都需要学习”的重要性。如果讲话者平铺直叙,以陈述的方式来表达这个观点,就会显得平淡无力。而采用反问句式,则可以使讲话者的感情更强烈,观点更鲜明,从而给听众留下了深刻、难忘的印象。

英国著名物理学家法拉第,在他刚发现电磁感原理时,众人并不认可。甚至有人当面讽刺法拉第说:“这个原理,恐怕没什么实际应用价值!”法拉第听到后,反问对方:“那你说说,刚出生的婴儿有什么用呢?”

面对他人的无礼嘲讽,法拉第没有采用直接反驳的方式回击对方,而是巧妙地反问。这不仅给对方有力的还击,而且还暗示电磁感应原理像新生儿一样,将会逐渐成长壮大起来,可谓寓意深刻,说理透彻。

在脱稿讲话中,讲话者要想使自己的观点更具鼓动性和说服力,就要善于运用反问修辞。然而,反问修辞虽好,但也不可随处乱用。比如,当讲话者对某一问题了解不够深入时,就不要轻易运用反问修辞。这样一来,你不但没有把对方驳倒,反而使对方据理力争,把你驳得无言以对、哑口无声。

总之,脱稿讲话中要想用好反问修辞,既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更要掌握逻辑的严密性。只有这样,才能够把反问修辞运用得心应手、恰到好处。

设问——让话语更吊人胃口

如果在脱稿讲话中总是单一的叙述会显得枯燥乏味,这个时候怎么办?有一种很好的调味剂是设问修辞。设问修辞手法,能够将所要表达的内容变得一波三折,同时具有很突出的强调作用。即讲话者为强调某一讲话内容,故意提出问题,然后自问自答。另外,也可以只问不答,由听众经过思索后自己得到答案。脱稿讲话中,讲话者巧妙运用设问修辞,可以引起听众对讲话内容的重视,从而激发听众主动去思考问题。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革命军攻占了象征沙皇反动统治的皇宫。

当时,俄国的农民们大喊大嚷,发誓要将之付之一炬,以解他们的心头之恨。见此情状,一些工作人员纷纷出来劝说,但都无济于事。

列宁得知此消息后,立即赶到了现场。他很恳切地对那些义愤填膺的农民说:“农民兄弟们,皇宫是可以烧的。但在烧它之前,我可以问你们几个问题吗?”

农民们一听列宁并不反对他们烧皇宫,于是齐声回答:“可以,你说吧!”

列宁问:“请问皇宫里面原来住的是谁?”“是沙皇统治者。”农民们大声地回答。

列宁又问:“那皇宫又是谁修建的呢?” “是我们呀。”农民们坚定地回答。

“那么,既然是咱们人民修建的,现在就让咱们的人民代表住,你们说,行不行啊?”

农民们都连连点头。

列宁最后问:“皇宫现在还烧吗?” “不烧了!”农民们齐声回答。

皇宫终于保住了。

在这场讲话中,列宁用一连串的设问,对广大民众循循善诱,不仅巧妙清除了他们心中的障碍,更是成功保住了这座举世闻名的建筑。同样,在脱稿讲话中,讲话者要想使听众接受自己的观点,同样需要用设问的方式来诱导听众思考,并最终让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在具体的运用中,根据提问的方式不同,设问修辞可以分为以下三种形式:

第一,一问一答。即讲话者先提出一个设问句,紧接着自己回答。这种一问一答的设问,可以迅速吸引听众的注意力,然后讲话者通过感情真挚的语言表达来感染听众,从而达到让对方深思的讲话效果。

第二,几问一答。即讲话者先提出一连串的设问句,然后再一一加以回答。这种设问方式,能够有效增强讲话者的语言气势,以一种势不可挡的语言魅力来折服听众,最终使听众心服口服地接受讲话者的观点。

第三,连续问答。即连续地使用一问一答的形式。这种设问,以步步紧逼的手法制造出一种势不可挡的气势。也就是说,讲话者可以在层层逼近的过程中,使听众对自己的观点从怀疑到接受,再从接受到认可,最后从认可到最终的大力支持。

在脱稿讲话中,设问用在不同的地方,也常常会起到不同的语言效果。比如,在讲话题目中运用设问,可以激发听众对讲话产生浓厚的兴趣,使之产生一种想听的欲望与冲动;如果在讲话的开头运用设问,则可以巧妙拉近讲话者与听众之间的距离,让彼此产生亲近感,从而增加了讲话者的信服力;如果在文章结束时运用设问句,则具有强调、总结的效果,从而使自己的讲话给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无论在生活的交流中,还是在工作的沟通中,人与人之间产生分歧、争议是正常的。然而,从另一个角度分析,不管双方之间具有怎样的分歧和矛盾,但彼此之间总能找到某些“共同点”。所以,讲话者要想说服听众接受自己的观点、看法,就要善于运用“设问”的方式来引导对方,使对方的观点与你达到“高度一致”的频道。这样一来 ,你的脱稿讲话目的自然也就达到了。

此外,我们还应该明白,每个人都具有抗拒外来说服的心理本能,此时讲话者不可强硬地否定、指责对方,而是要善于“求同存异”,并在“求同”的过程中来缩短彼此之间的心理差距,进而达到成功说服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