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脱稿讲话 即兴发言
41707900000003

第3章 一次脱稿,胜过十次照念(3)

随后,希拉里对现场及电视前的观众说:“我要感谢来自全美50个州、波多黎各和海外的支持民主党的每一个人……你们教会我很多,你们让我微笑,甚至你们让我热泪盈眶,你们让我成为你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你们也成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

接着,希拉里几近哽咽、声情并茂地讲:“我永远都忘不了那个收养了两个患自闭症孩子的单亲妈妈。这位妈妈没有医疗保险,但却不幸患了癌症。她在自己已经掉光头发的头上写着我的名字,希望我能够为美国的医疗保险事业继续奋斗;我永远忘不了那个身穿海军陆战队制服、等待好几个月医疗保险的年轻战士,他要我照顾好他军中的兄弟,因为很多人还待在那里(伊拉克)的炮火声中;我也永远忘不了那个告诉我妈妈只有微薄工资的男孩,内心充满忧虑的他,对家庭的未来不知所措。”

接下来,希拉里说道:“我想让你们问问自己,你们仅仅是为我而选吗?还是为那些年轻的战士以及和他们经历相似的人?还是为那些一边与癌症抗争、一边辛苦抚育孩子的妈妈?还是为了那个和母亲依靠微薄收入维持生计的男孩?还是为在这个国家中那些感到被忽视的人?总之,无论你们是为谁竞选,无论你们是支持我还是支持奥巴马,现在都应该是凝聚一切力量为共同目标奋斗的时候了。”

最后,希拉里话锋一转,劝导支持者为奥巴马投票。希拉里说:“不要考虑麦凯恩(共和党总统竞选人),我们千万不要让共和党8年执政之后,再来一个这样的4年。而唯有奥巴马才真正能够推动美国经济的改变,使美国继续向前,所以他必须要成为总统。”

希拉里的丈夫、前总统克林顿位居听众席中,听到妻子声情并茂的演讲,激动万分,几度热泪盈眶。当希拉里演讲完毕时,奥巴马立刻打电话,致以衷心的感谢。事实证明,希拉里这次声情并茂的演讲,对奥巴马当选美国总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希拉里声情并茂的一番话,让每一位听众都感动万分。我们不得不承认,希拉里演讲中所提到的这些人的不幸遭遇,几乎每天都在上演,但却被人们忽视。然而,当希拉里用抑扬顿挫的语气、悲悯的眼神及煽动性极强的手势,综合这些元素把内容演绎出来时,就形成一种激发听众情绪的强大力量,从而达到自己想要的目标。

在脱稿讲话中,我们应该如何做才能达到声情并茂的效果呢?

声音、情感与讲话内容相协调。所谓声情并茂,即指讲话者的声音、语调要与所表达的感情相一致。比如,当表达悲伤、惋惜之情时,语速要放慢,语调要低,句末要拖长读降调;当表达愤怒、气愤之情时,说话的语速要快,音调要高,句子结束时急速下降;当表达兴奋、激动之情时,声音要高,句子结束时要拖长、上升,等等。

不要出现刻意表演的痕迹。高明的讲话者要善于表演,这里所谓的表演,即真实情感的融入、流露,而并不是虚假、做作的演戏。要知道,三流的表演都是漏洞百出、矫揉造作,而一流的表演行云流水、不着痕迹。

大众语让你走入大众

脱稿讲话到底是讲给谁听的?毫无疑问,大多数时候都是讲给大众听的。大众是谁?这是个看似简单其实很难的问题,因为大众的成分是复杂的,大众的心理是难以把握的。在不同的讲话场合,大众的对象都会发生变化。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一提到跟大众讲话,很多人都会头痛:“我应该怎么说,才能够更好地让大众接纳,并且从内心深处打动他们呢?”其实,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就是——多用大众语。换句话说,多用在场人群中80%类型的人习惯的语言。

为什么要多用大众语?这是因为当你置身于大众的群体中,只有用大众语他们才能听得懂,而且听得舒服,从而开始认可、支持你这个人,正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吕氏春秋》中记载的“子贡讨马”的故事恰好说明了这个道理:

孔子带着学生们周游列国。在行路途中,一匹驾车的马脱缰而逃,并且啃了农夫的庄稼。农夫一气之下,把这匹马扣留下来。

孔子的学生子贡向来能说会道,便主动请缨去讨马。然而,子贡向农夫“之乎者也”讲了半天大道理,农夫听得一头雾水,气愤不已,不肯还马,子贡只好灰溜溜地回来了。

孔子见状笑说:“你拿人家听不懂的语言去游说,就好比是用高级祭品去供奉野兽,用美妙的音乐去取悦飞鸟,这怎么能行得通呢?”于是,马夫去找农夫交涉。

马夫来到农夫家中,见农夫正忙着,热情地打了招呼。然后笑嘻嘻地说道:“老兄呀,你不是在东海种地,我也不是在西海旅行。既然我们都碰到了一起,我的马吃了你两口庄稼,也不算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吧!”

农夫见马夫一身农民打扮,讲的都是自己听得懂的土言土语,感到十分朴实、亲切,于是很痛快地就把马还给了马夫。

同样是讨马,为什么能说会道的子贡与农夫交涉了半天,却没有要回马,而马夫只简单的几句话,就解决了问题?其根本原因在于,子贡在农夫面前大讲特讲诗、书、礼、乐等大道理,农夫听不懂他的话,自然不会轻易还马。而马夫无论是在衣着打扮上,还是在经历、知识上与农夫基本在同一层次上,更重要的是,马夫的土言土语也很容易听得懂,就像老乡在唠家常,这无形中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所以要马的问题就很容易解决了。

人际交往如此,脱稿讲话也是如此。一个人要想成为脱稿讲话的高手,就一定要善于运用大众语。那么,究竟什么样的语言才称之为“大众语”呢?所谓大众语,即通俗易懂、贴近民心、符合民意的语言,具体来说包括俗语、谚语、网络语、歇后语等。在脱稿讲话时,如果能够巧妙地运用这些来自群众的大众语言,就可以使你的语言更大众化、口语化,听起来更通俗、简洁,从而增强你话语的感染力、亲和力和说服力。

我们都知道毛泽东是反对八股文和官话、套话的代表,他演讲、发言时最擅长用大众能够听得明白的群众语言。比如,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同时面临蒋介石和日寇的双重封锁,毛泽东则用“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这种通俗化的语言,来鼓励大家自强不息、英勇抗敌;在新中国之后,国际形势严峻,毛泽东用“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这句简明语言,传达了全国人们要备战、备荒的战略方针。另外,当我们看毛泽东的文章或演讲稿时,也总会读到“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三个桩”、“荷花虽好,也要绿叶扶”、“看菜吃饭、量体裁衣”、“对牛弹琴、瞎子摸象”等通俗易懂、妙趣横生的语言。

同样,中国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邓小平同志,也不愧是一位“大众语”大师。在当众讲话时,他也最擅长用大家都容易明白的通俗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有一些人对“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组成部分”的观点提出质疑,邓小平反问对方说:“一定要用锄头才算劳动吗?”乍一看邓小平的这句话貌似很土气,但却是一句相当接地气的“大众语”。

1962年,一些农村为了应对饥荒和自然灾害,自发产生了包产到户的生产方式。当邓小平谈到农业生产管理政策问题时,巧妙地引用了四川谚语“不管黄猫黑猫,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猫”来表达自己对包产到户的看法。从此诞生了经典的邓小平“猫论”。

一个人在当众讲话时,要想让听众听懂并过耳不忘,就要让自己学说通俗易懂的“大众语”。另外,需要强调一点,所谓“大众语”不仅仅是大众能够听得懂的话,更要保证你说的话听众乐意听、喜欢听,这就需要讲话者不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说话,而要善于站在听众的角度来思考问题。

大众语看似好讲、易说,但要真正讲好,却需要下一番苦功夫进行自我修炼。 在这里,向大家传授几招说好“大众语”的策略。

第一,对牛弹“牛”琴,与适合的人说适合的话。有一个叫公明仪的人,总喜欢给牛弹奏高雅的清角调琴曲,公明仪每次弹琴,牛都是不理不睬,埋头吃草。后来,公明仪用琴模仿蚊子或牛犊叫的声音弹奏,牛开始摆动尾巴、竖起耳朵,很享受地听着琴声。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是牛不喜欢音乐,而是它们不愿意听自己听不懂的音乐。其实讲话也是一样,演讲者只有因人而异,对适合的人说适合的话,即说大部分听众都能够听得明白的“大众语”,对方才会真正听你讲,并被你的话吸引。

第二,放下架子,不说空话、套话。平时的聊天中,常会有人抱怨“我们单位的某某,虽然只是个带领三五人的芝麻官,但官气十足,平时说话总喜欢拿腔作调……”对于这种喜欢摆架子的人,他越是把自己的位子放得高,别人就越不愿意搭理他。如果他在公众场合讲话,听众们自然不把他的话当回事儿。

另有一些人,每逢有机会在公众场合讲话,就开始长篇大论道“某某书记、某某局长、某某专家……”讲话开始了十几分钟,还在说各种客套话。从表面上看,这种人知书达理,但他们的缺点是不懂言简意赅,其讲话内容缺少实质性的东西,自然也就不符合我们所谓的“大众语”的标准。

第三,善于学习总结。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一个人要想真正说好“大众语”,在平日的谈话、聊天中要多留心他人的语言,当听到一些经典的网络语、幽默、诙谐的段子,要多学习、多运用。另外,要善于读书学习,从书本上学习一些大众常用的俗语、谚语等,以备关键之时使用。相信只要你积累了大众的语言素材,自然就能妙语如珠,哪怕站在万人大会台上脱稿讲话,你一样可以说出让大众喜欢听的“大众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