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夫子虽然号称不谈怪力乱神,但有时候迫于形势还是要谈一谈的,当年流亡“海外”,走到卫国,在这个国家他不但传出了和南子的绯闻,他还谈了谈鬼神,卫国的权臣王孙贾问孔子:“人们都说与其巴结房屋西南角的主神,不如巴结灶神,你怎么看?(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可怜老夫子门下弟子三千,唯独少了一个元芳,他只能打破不语怪力乱神的底线,自己回答:“我认为这句话不对,你得罪了最高层,谁也帮不了你。(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王孙贾为什么问这个问题呢?据说是因为当时孔子在卫国一心找卫国国君和国君夫人南子谈他在这里的工作待遇问题,完全没有把王孙贾这样的权臣放在眼里,于是王孙贾就拿神仙们做个比喻来旁敲侧击,他把卫国国君比作家里西南角的主神,把自己比作灶神,暗暗提示孔子:“你与其巴结主神,不如给我们这些小神送点礼,我们替你美言几句,更有用处。”哪里知道孔丘这个理想主义者,根本就不理他,一心瞄准最高层。最后还是再度流亡。
孔子这个倔老头就不说什么了,令我佩服的倒是王孙贾这权力寻租的水平,比我们现在直接索贿腐败领导强多了,看人家这比喻打得,把自己比作灶神,将国君比作主神,多么贴切啊。
至于为什么贴切?那要从灶神这个职位说起来——
一、从灶到灶神
在集市上一个男子和一个算卦的吵了起来,马上就要打起来了,别人问原因,这男子说,我家里人有病,夏天来找他算卦,他问我你家灶台朝哪儿开。我说南面。他告诉我改西南就好了;哪里知道到了秋天病还不好,我又来找他,他让我把灶台改成正西,我按他说得做了。但家人病仍然不好,今天我再来问他,他竟然说让我将灶台再改成南向,又恢复了从前。
故事出自《右仙台馆笔记》,这个算卦的虽然好笑,但并非一点也不懂,他的目的是想通过改变灶台来改变这家人的风水,只是学艺不精,沦为笑柄。
为什么灶台方向的改变能够决定家里风水呢?这主要是因为灶台是一家最为重要的地方,有道是民以食为天,这食物从哪里来?当然从厨房来,只有厨房丰盈,然后才能谈其他。这一点也非常符合马克思物质理论,在人类进化史上,灶台的出现和对火的使用一样重要,因为有了灶台人类才能从被动使用火变为主动使用火,才能够规范使用火,让火苗真正服务自己的胃,从而最终促使人类的进化。
因此灶台这个地方,对于一个家庭来说,他的风水必然是牵一发而动全身。这个地方必然充满了灵性,我们那些没有被马克思他老人家的唯物主义洗礼过的先民认为这个地方充满了神性。
在汉代的著名科学著作《淮南万毕术》里,就有人提出利用灶台可以实现多重功效。例如新媳妇过门,丈夫只要将妻子的头发埋在灶前,妻子就会安心在丈夫家。估计这种说法的科学依据就是利用灶台压住女人的心,让她一心围着锅台转。
灶台不光压住女人心,也能压住男人心,我们经常在电视剧里看到远离家乡的主人公会将一把黄土包在怀里,想念故乡的时候就拿出来看一看。实际上这样做完全是错误的,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抓一把灶前的土放在怀里,《淮南万毕术》里就说了“灶之土不思故乡。”具体做法是“取灶前三寸方半寸,取中土持之远出,令人不思故乡。”数字说得如此精确,可见是经过反复论证的。
为什么灶有这么大灵性呢?因为有神仙住在这里,那就是灶神。
在这三尺弹丸之地,也要设立一个神仙,并不是因为天庭“神浮于事”见缝插针安排下来的,实际上,从灶台出现的那一天开始,这个职位就定了下来,其间虽然人事变换频繁,职能屡经改革,但这个职位一直保留。
那么这个人是谁呢?
他就是我们中华民族伟大光荣正确的始祖,人称黄帝的公孙轩辕同志。公孙同志在他自己的正确带领下,想人民群众之所想,急人民群众之所急,利用抢地盘的业余时间,刻苦钻研,反复试验,终于研制出来了灶。最为难能可贵的是,公孙同志在取得了如此巨大成就后并未沾沾自喜,而是又一头钻进了厨房再接再厉发明了锅。三国时期的谯周在《古史考》里记载了这件事:“黄帝做釜甑。”他还说黄帝第一次把谷子做成了饭,把米煮成了粥(黄帝始蒸谷为饭,烹谷为粥)。如此说来,黄帝他老人家对于厨房来说是创世纪的大人物,他不灶神谁灶神?所以刘安在《淮南子》中说得斩钉截铁:“黄帝作灶,死而为灶神。”
不过黄帝作为中华民族的第一代领导核心,死后只是当个灶神太不应该了,也太贬低他老人家了,东汉的高诱估计也持有这个观点,所以他在注解《淮南子》就说“炎帝神农以火德王天下,死托祀于灶神。”他把炎帝当成了灶神(虽然他在这里提到了神农,但很显然他把神农和炎帝是按一个人说的,一直有一种观点,认为神农和炎帝就是同一个人)。《论衡》上也说“炎帝作火,死而为灶。”可见炎帝能够当成灶神跟炊具无关,而是因为他善于使火,从炎帝这个名字似乎就透漏着他跟火有很大的关系,很多人都认为他就是太阳神,掌握着厨房必不可少的能源用品,如此说来当个灶神也是完全应该的。
但是炎帝作为黄帝的亲密战友、得力助手,领导核心的第二号人物,当个灶神也确实是有点委屈,幸好炎帝作为二号首长他善于使火的本领也渐渐被人忘记了,出现了另外一个专门的火神祝融,孔颖达在注解《礼记》时就说了“颛顼氏有子曰犁,为祝融,祀以为灶神。”祝融就兼职当了灶神,保佑炉火旺旺的。
其实祝融是个官五代,从孔颖达的话里看,他爹叫颛顼,而颛顼他爹叫韩流,韩流他爸爸呢,叫昌意,而昌意的父亲就是大名鼎鼎地黄帝(据《山海经》黄帝生昌意,昌意生韩流,韩流生颛顼)。如此说来,炎帝将这灶神之位让给祝融估计也是黄帝打过招呼的。
《山海经》里说祝融是兽身人面,骑着两条龙在天上飞,那龙估计就跟现在富家公子哥玩的跑车一样,可以想见,祝融每天估计就是骑着龙跟别人比赛,对灶神的职位履行想必不到位。
在灶神这个职位上,由于他没有做出过太大的贡献,造成祝融的身份现在还有点模糊,司马迁在《史记》里就写到“颛顼生子曰穷蝉。”颛顼的儿子成了穷蝉,没祝融什么事了,有意思的是,蝉字和融字都有一个虫字边,这说明颛顼这个儿子虽然有两个名字,他们很可能就是一个虫子。
这件事有必要请庄周先生出来做个见证。他在自己著作《庄子》讲了一个故事,说齐恒公出去打猎,结果遇见了鬼,他回来问当时的专家皇子告敖,皇子告敖借机给他讲了许多鬼,提到一种鬼叫做“灶有髻”。意思就是说灶这个地方有鬼叫做髻,这里虽然是谈鬼的,但南北朝时的陆德明在注解的时候说:“髻,灶神。”
专家认为这个髻和蛣是通假字,而这个蛣在《广雅释虫》解释得很清楚,就是蝉的意思(现在许多地方依旧把蝉叫做马蛣潦),既然颛顼的儿子名为穷蝉,那灶神显然就是一只蝉。不过这是一个很穷的蝉,跟唐僧那金蝉子可不一样。
这就奇怪了,一个很穷的蝉跟厨房有什么关系。实际上这个蝉并非是居高饮露的蝉,而是在灶房中经常见到的长得类似蝉的东西,现在人们管它叫灶马。《酉阳杂俎》上说:“灶有马,足食之兆。”可见到了唐朝,人们依然保留着对它的崇拜。现在商周的釜鼎等青铜器上常见雕刻着一种蝉纹,这大概就是希望用灶神保佑吧。
据说蛛丝马迹的马就是这种灶马,而不是奔腾的骏马,因为蜘蛛和灶马都经常出现在灶台上,所以人们就将他们两个并列来代表那些不易察觉的事情,这估计就是人们崇拜之余,仔细观察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