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专栏举头三尺说神明(千种豆瓣高分原创作品·短故事)
41782400000019

第19章 人面桃花堪倾城——万枝丹彩灼春融(六)

“桃李满天下”这句话现在形容德高望重的老师已经有些俗了,有人给一位女老师送锦旗,就想在用词上出点新鲜,写了“桃李精神”四个大字,大概是说老师具有桃李满天下的精神,哪知见到锦旗立刻生气了。

因为桃李精神与桃李满天下完全不搭界,桃李精神出自五代和凝的《何满子》“正是破瓜年几,含情惯得人饶。桃李精神鹦鹉舌,可堪虚度良宵”是形容一个十六岁(破瓜指年龄,一般是十六岁意思)左右的女孩娇艳美貌,将这样的话赠送给女老师,这不是欺师灭祖吗?

桃花虽然接近太阳,但桃花毕竟白里透红,与众不同,天生带着一股娇媚,完全是女子的形象,因此桃花形容女子与桃花的阳刚气息一样源远流长,诗经里到处都是例证,像用“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何彼襛矣华如桃李”形容女子出嫁时的景象。

后来诗词中更是直接用桃花形容女子的脸面。像韩熙载政治上颓废,纵情于夜宴时所写“桃脸蛾眉笑出门,争向门前拥将去。”桃脸借代美女,有脸就有面,“灯火休催归小院。殷勤更照桃花面。”这是整体的,还有局部的如桃颊“胭脂桃颊梨花粉,共作寒梅一面妆。”还有桃腮,“嫩红和露入桃腮”。

从这些诗句中就可以完全体会到桃花的美艳了,许多女子都恨不得长一个桃花脸,拥有一个桃花腮,但人脸毕竟不是花,不可能得到花的所有美貌,于是桃花甚至招来嫉恨,如《妬记》上所说阮宣的那个姓武的老婆,阮宣家里有一棵桃树,春天花开,阮宣就感叹桃花漂亮,他老婆竟然吃桃花的醋,人如其姓,立刻对桃树动武,将桃树砍掉。得妻如此,不如挥刀自宫。

幸好大多数女子面对桃花能够理性对待,他们得不到桃花的美貌就虚心向桃花学习,一开始是吃桃花,提出这个主张的还是南朝时的山中宰相陶弘景,他说“服三树桃花尽,则面如桃花。”吃掉三棵树的桃花就会面如桃花,这当然想当然的说法。估计有人试过,但不管用,于是又开始用桃花化妆,例如北齐卢士深的妻子崔氏春天用桃花和雪给孩子洗脸,一面洗一面唱:“取红花取白雪,与儿洗面作光悦;取白雪取红花,与儿洗面作妍华;取花红取雪白,与儿洗面作光泽;取雪白取花红,与儿洗面作华容。”想必她的孩子个个都面如桃花。

我们常形容女子美貌的极致是倾国倾城,具体倾国倾城的标准是什么,从息妫的事迹来看,估计就要面若桃花,因为息妫就称为桃花夫人,“一树桃花发,桃花即是君”可见她的美貌,而她是一口气忘掉了两个国家。

息夫人出嫁的时候路过蔡国,蔡国国君本是她姐夫,竟然垂涎于她的美貌,对她心怀不轨,想把她变成蔡夫人。息国国君大怒,马上把这事告诉自己的大哥楚国,楚国行侠仗义很快就把蔡国揍一顿,还俘虏了蔡国国君。

蔡国国君就把自己为啥惹恼楚国的事情说了,统治者流氓起来都是一个德行,听说有如此美女,楚王立刻带兵到了息国,一见息夫人,顿时惊为天人,立刻灭了息国,将息夫人当场纳为楚夫人。据说息夫人非常刚烈,三年不和楚王说话(后来徐庶进曹营就学了这一招),但不说话并不代表着什么——后来她为楚王生下两个孩子,其中一个就是大名鼎鼎的楚成王。

对于她这三年不语,后世多有传说,其中一个说法是,息夫人本想殉节,楚王拿息国国君和息国臣民的性命威胁,息夫人无奈相从,所以三年不说话,《列女传》说得更是离谱,息夫人在楚宫和息国国君相见,两人商量后一起自杀,共赴冥界——一下子把楚成王变成了没妈的孩子。

这些传说为桃花夫人增加了一丝阳刚之气,倒非常符合桃花的特质,但是有学问的人还是不相信这一点,后来清军入关,清人邓汉仪在息夫人庙题诗:“楚宫慵妇黛眉新,只自无言对暮春。千古艰难惟一死,伤心岂独息夫人。”用桃花夫人做反面教材,把那些降清的大臣羞辱了一番。

后来以桃花自喻的女子不在少数,其中最谦虚的还是王献之的小妾,人家羡慕桃花,却不敢自比,只以桃叶自名。王献之非常喜欢这个小妾,桃叶出门,他都要送到金陵渡口,还写诗记录这些事情:“桃叶复桃叶,渡江不明楫。但渡无所苦,我自来迎接。”桃叶也给他写诗:“桃叶映红花,无风自婀娜。春花映何限,感郎独采我。”写得很真诚:“我只是桃花后面的一片叶子,郎君不为乱花迷眼,独来采我,十分感动。”的确可人。

后来王献之死了两百多年后,在南朝陈国,这首诗又开始流传,但这次传唱的不是爱情,而是政治,当时隋将韩擒虎即将杀过来,南陈将领任忠在江口迎接做了带路党,灭了南朝陈。这样说来“桃叶复桃叶,渡江不明楫。但渡无所苦,我自来迎接。”倒像是任忠给韩擒虎的暗号。

除了桃叶,后来还有人为自己喜欢的女子以桃命名,如韩愈的小妾名绛桃,寇准的小妾名茜桃。李商隐写过一首《石榴》据说是写给亡妻的,“榴枝娥娜榴实繁,榴膜轻明榴籽鲜。可羡瑶池碧桃树,碧桃红颊一千年。”他将亡妻比作石榴,但是却羡慕天上的桃,如果自己的妻子是桃就好了,那就可以保持青春一千年。

与桃花有关的女子如此美好,也难怪男人们羡煞了桃花运。最早走这个运据说是刘晨、阮肇二人,两人到天台山采药,在山里迷路,粮食吃完,快要饿死的时候,看见山上有桃,吃了几个就饱了。接着转悠,遇见两个美女。即便登徒子遇见美女也要想词语搭讪,不料两个美女竟然主动上前说话:“你们二人怎么来晚了?”好像很熟的样子,接着就拉着他们两个人到家里去。两个女子就像现在接待上级领导一样接待了他们俩,“先住宾馆后吃饭,********按一按,问问领导干不干”当然《神仙传》里的记载不可能像现在这么俗气,写的很简单:“酒酣作乐。夜后各就一帐宿,婉态殊绝。”区区十五个字,足以让人想入非非。如此过了十几天,刘晨和阮肇却并没有乐不思蜀,竟要回去,最气人的两个美女苦留,刘晨阮肇勉为其难,留了半年。还是闹着要回去,二女只好送他们回去,但是刘晨阮肇回到家才发现一切都变了,已经过了十代了。二人要回去,却再也找不到路。

故事里虽然只写刘阮二人吃桃,并未写桃花,但后来人们提起这事第一个想到的还是桃花,如马致远写:“采药童,乘鸾客,怨感刘郎下天台。春风再到人何在?桃花又不见开,命薄的穷秀才,谁叫你回去来?”老马这调侃之中明显带着羡慕嫉妒恨。

其实刘阮二人的故事明显是在模仿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不过写得艳情了一些,对青年男子更有代入感,也就是YY而已。对于普通人最可能发生的桃花运人面桃花。这个故事许多人都耳熟能详。

崔护游春,见一美女倚门而立,顿时开始思春,上前假意讨水,实为勾引,未遂。来年故地重游,只见桃花不见人,于是在人家门上写:“崔护到此一游。”——题都城南庄——这只是一个题目,还有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这个故事后来历经宋元明被不断演义,衍化出许多版本,有的说那女的看见了诗,顿时后悔没有答应,相思成疾,变成了植物人,崔护来后,用真情唤醒了她,颇有中央一套的风格。还有的故事说这女的相思崔护,魂魄随崔护而去,后来崔护带她魂魄回来,魂魄与身体合一,有情人终成眷属,很琼瑶。总之这些故事把“那些年,崔护追的女孩”变成了“那些年,女孩追的崔护”。

甚至民间故事都来凑热闹,我小时候就听过一个书童版的人面桃花,说崔护当年并非独行游春,而是带了一个书童,他和美女搭讪,说我这个书童要喝水,美女给他端来一盆水,书童喝了。崔护说他还渴,美女又端来一盆,书童又喝,崔护说他还渴……结果书童喝了六盆水,变成了水桶,这才罢休。次年,主仆重游,只见桃花不见人,崔护伤心,上前写了《题都城南庄》,书童却很开心,因为不用喝凉水了,也写了一首:“去年今日此门左,人面桃花红似火。人面如若仍还在,凉水活活撑死我。”

其实崔护是个谦谦君子,做个京兆尹、节度使等大官,才不会如此不堪。他这首诗其实在抒发“韶华易逝,物是人非”的感叹。李渔说:“色之极媚者莫过于桃,而寿之极短者亦莫过于桃,‘红颜薄命’之说,单为此种”桃花正是红颜薄命的象征,刘希夷的那首《代悲白头翁》可谓是最佳写照,“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洛阳女儿惜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崔护抒发也正是这种感情,可万万没有想到他成了一场千古桃花运的主角。

古代的女子依靠男子而活,他们这种悲伤也就最为猛烈,严武写《班婕妤》“贱妾如桃李,君王若岁时,秋风一已劲,摇落不胜悲。”把君王比作摧残桃李的时间,真是万分恰当,因为女子最终的命运就确定他们手里。但这种伤心又岂止限于女子。

弥子瑕是卫国国君宠男,年轻时十分受卫灵公宠爱,当时规定擅自驾国君车出行是要砍掉双足的,但弥子瑕驾车出去为母亲看病,卫灵公非但不治罪,反而夸他是个孝子,可见卫灵公对他的宠爱。有一次弥子瑕在果园里摘了一棵桃,吃了一半,转手又给了卫灵公,卫灵公很感动:“他品尝到好吃,忍耐住口水给我,真是爱我啊。”可是等到弥子瑕年老色衰,卫灵公回想起来这件事,却说:“他竟然把吃剩下的桃给我吃?”

一个桃见证了青春与衰老,不过一个人将自己的命运交在他人手上,靠脸吃饭,得到的只有这种结果。

“是是非非竟不真,桃花流水逐青春。”时间的洪流的奔腾不息,谁又能停得住,与其伤春,不如自强自爱,活出自己的精彩,所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每个人都能拥有自己永恒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