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出台《关于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影响医改全局的五大方面改革思路,《意见》中提到的改革5年—8年全部落地。按照《意见》,本市将建“金字塔”形纵向医疗服务体系,大型医院诊疗将逐步大幅压缩普通门诊,大量医生要向基层转移。
强调医生向基层转移,是因为基层太缺医。近日一项针对中国基层医疗单位的最新调查研究显示,大部分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生没有大学学位,这里的医务人员主要由助理医师、助理药师、护士和助理护士组成。另一边,优质的医疗资源却过度集中在大医院,显得有点“营养过剩”,所以医疗专家也坐普通门诊,看感冒发烧的社区常见病去了。
过去,太多的人误以为,大医院病是因为民众就医观念的盲目,但或许事实恰恰相反。在涉及最重要的利益——健康上,就医者很理智的选择了利益最大化的方案,最好的医生最好的诊治才是最好的选择。曾经,某位医疗管理专家在各种场合侃侃而谈——应该首诊在社区,最后才到大医院,要求人们转换就医观念。可一旦自己身体出现健康问题,尽管只是一个小问题,他也会四处打听“最好的医院在哪里?”,因为那里有最好的医生。换句话来说,如果基层和大医院的医生没办法通过流动起来,实现资源的均等化,首诊在社区基层只是天方夜谭。
如果说病人跟着优秀的医生走,优秀医生又跟着什么走,来决定他们行医的流向与位置?这个答案很可能是机会。在大医院,医生们会获得更多发展的机会,无论是医疗临床的住院医师培训,还是职称晋升、学术地位、生活福利、工资待遇……有离开体制的医疗博士甚至发现,自己到了民营医院连带研究生的资质都悄悄消失了。相反,从基层医院到民营医院,行医的医生发现不但失去这些同等良好的机会,还可能接受一些限制和剥夺你机会的障碍。你要自己办医,各种审批政策,一道道程序把你绕晕,办医成本高得吓人。你还要接受来自基层医疗结构那种公务员式的管理,是按照权力的大小而不是医术的高低来分配收入。
人是理性的动物,医生往机会最富裕的地方流动,就医者追随拥有最好医疗资源的医院,这近乎是一种本能。管理者现在已经意识到这一点,如果医生们不能流动起来,从大医院流动到基层医院,医改将举步维艰。当大医院掌握了越来越多的医疗资源,利益长期固定化,结成势力强大的利益集团,成为改革的阻力,种种医改政策将遭遇执行难的问题。
如果不想方设法让好医生流向基层,大医院“营养过剩”,小医院则“营养不良”,一切将呈现马太效应,看病贵看病难的社会怨气难以纾解。医改将撞上无形的玻璃墙,难以前进突破。
怎么削减大医院多余的机会,如何增加基层医院发展的机会,最后实现机会资源的流动和平等化,这是医生们流动起来的关键。无论是“大幅压缩普通门诊”,还是“医务人员将不再按编制管理,而是全员合同制,并实现同岗同酬同待遇”,都体现了这一点。但是这些关键词前面的“逐步”又说明了改革的曲折与艰难,有流产的可能性,拖延时间越长改革越难落到实处。
一件事情,当已经有足够的案例与证据说明它是成熟的、可靠的经验,但落地生根的方式偏偏选择了试点。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这样的案例不少。祛除以药养医是对的,这种理念到了路人皆知的程度,但最后落地的是试点。医药分开是大势所趋,医生多点执业是众望所归,再到现在的分级诊疗,依然在重复同样的命运——试点。媒体报道,从10月底前开始,浙江将分批启动全省分级诊疗试点。按照要求,淳安县、宁波市北仑区、宁海县等8个纳入试点的县(市、区)居民在看病就诊时,须首先到当地基层医疗机构首诊。分级诊疗即按照疾病的轻、重、缓、急及治疗的难易程度,进行分级看病,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承担不同疾病的治疗,小病到社区医院,大病到大医院。
有些试点是因为事物是新生事物,但如果非新生事物也需要试点,它传播的是一个怎样的信号?令人怀疑的就是管理者的决心了,非改不可又不想改,只好借试点的名义拖延改革,可进可退也等于想进又想退,小心翼翼,但你始终只能选择一个动作。
如果我说,内科比外科更重要,妇科比儿科更需要;治疗肺病比治疗肝病更重要,皮肤科就应该排在五官科前面;如果我又说,治疗高血压比预防高血压更重要,治疗癌症比预防癌症更重要。这就好像,两家工作,一家工厂因为管理不善,发生事故爆炸后得到及时抢修,另一家因为安全工作做得好没有发生安全事故,我们却把荣誉给了发生事故者一样的荒唐。
但这种荒唐却发生在此时此刻的医疗界。三级医院是处理危重症疾病的机构,一级社区医院是预防大疾重病的机构,本来应该只有功能分工的不同,但事实并非如此,一种歧视正在发生,所有的资源与注意力都放在三级医疗,“老弱病残”的医疗资源驻守在一级医疗。医疗资源是最重要的医疗资源,三级医疗机构基本垄断了最好的医疗人才,无论是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是如此。
医院的不同,不是因为大楼和器械药物的不同,而是因为医生的不同。健康是一种最大的利益,对医疗资源,人们选取的是最理性务实的一种态度。
每一个科室同样重要,每一级医院同等重要,消除这种歧视性医疗,“分级诊疗”才会搬走最大的一块障碍。
如果在社区医疗,医生先天的学历和后天的培训,和三甲医院是没有什么区别性的。专科医生和全科医生,也没有任何地位收入的悬殊差距,医生们怎会扎堆三级医院,而对基层社区医疗谈之变色呢?
医生流动起来,从三级流向一级,从公立流到民营,从公立再到外资,这是实现分级诊疗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医疗人才垄断集中在三级医院,却强制公众到一级医院就医,这种逻辑本来就有问题,逻辑有问题的制度能够扎根现实,值得怀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