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热爱截拳道,而且我出生武术之乡,但这两个事件并没有逻辑上的联系,因为我在小时候并没有受到家乡武术气息的熏陶。这两个事件的发生,恐怕只能当是巧合了。我真正接触截拳道的时候是在初二。记得是那年的暑假的一天——后来才知道那天是李小龙纪念日——下午电视上播的东西与往常不同,竟然播出了一出武打片,电影里的人物原来我认识!他就是李小龙!第一次看他的电影我十分的兴奋与期待,看后,我果然受到了震撼:天下间真的有如此厉害的武术!出于自己的好奇心与对李小龙的膜拜,我决定自己研究一番,追随一下。从那以后,我的价值观里又多了三个字——截拳道。
要学好一门功夫,你就必须要了解它的宗师。学习截拳道也不例外。如果你只觉得李小龙是一个武术家,那么只能说你所知的只是所知皮毛;如果你只觉得李小龙是一个哲学家,那么只能说你对李小龙有一定的认识,但你的境界还不太高;如果你认为李小龙是个思想家,那么你就是真正懂得截拳道的了。
南拳大师李小龙恰巧也是在我故乡出生的,从小便受家乡武术气息的熏陶,不过后来从师香港,扬名海外而已。这个也算是无意之间的缘分吧,基于这份缘以及我的好奇心,我更加喜爱截拳道了。在我的脑海中一直有这么一个顽固而严谨的观念,武术与功夫是不同的。这两个词我以前也认为是一样的,但自从认识截拳道后,我便知道它们确实不同。是截拳道使我观念发生了变化,于是我也开启了我的习武之路。一方面是出于我对李小龙的顶礼膜拜,一方面是我出生在武术之乡,我要继承乡土的优秀文化!
说咏春,很多人的自然反应是叶问;讲洪拳,很多人也很自然地想到黄飞鸿;但谈截拳道,很多人也都只会有这么一个反应:这是什么。正常,但截拳道为什么这么少人了解,我想大概就是因为它太与众不同了:他的思想太革命了,以至于与中华传统武术的观念不同。而我认为这也许就是截拳道伟大的原因。其实李小龙宗师的修为境界远不止于拳脚功夫上,还有他的武德,他的为人,更重要的是他的哲学思想,这才是截拳道的精要所在,在武侠小说中,它有个响当当的名字叫——心法。只有懂得李小龙的哲学思想,才是真正懂得截拳道的。截拳道中,其实第一重要的是哲学思想,第二重要的是功夫知识,第三才是到技巧,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招数。所以日常中若有人说他喜爱看李小龙的电影但却不懂得李小龙的哲学思想,我想他并没有真正懂李小龙与截拳道,他懂的只是李小龙的外在,即拳脚上的功夫。
什么是截拳道呢?顾名思义,截拳道就是截住对方的拳头,加之以反击,你不仅仅要防御对手的攻击,而且还要在截住对方剑招的同时顺势反击,防守与反击同步,一气呵成,这其实也不完全正确吧,因为这只是解释了“截拳”。那“道”是什么呢?道我想就是思想,在截拳道里应该就是西方的哲学思想,这与李小龙有关系。从某个意义上看,截拳道就是武术,是一套拳种,但其实,截拳道又不单单只是一套拳,因为它还包含了许多哲学思想在里面,并且截拳道不叫武术,叫功夫,前面我也说过,这两个概念是不同的。在截拳道里,李小龙一直提倡敌不动我不动,敌欲动我先动。这话可神了,认真看过他电影的朋友相信也看得出他在用动作阐释着这一句话。前半句大概就是静观其变,等待时机的意思吧,而后半句就是后发而先至了。因为攻击就是最好的防御:这就是“截拳”的观念。从“截拳道”名称上,还体现了这种实战武术的重要技术理念——截击,就是在对方攻击将出而未出之际进行截击,亦是中国兵家所云:“渡河未济,击其中流”之意也!实用、简单、快速:一切动作以实用与胜利为心得目标。这就是截拳道的原则,这其实也是李小龙学完哲学后结合自己所学的众多武学得出的结论感想。后来这个也成了李小龙创立截拳道的原因之一,并一直指导着李小龙截拳道的动作技巧。
李小龙有热爱思考的习惯,他大学时期是修哲学的,他爱思考以致常常把简单的问题都复杂地去思考一番——只要他有兴趣。而我认为截拳道的产生与他爱思考的习惯是有关系的,可以大胆地说,是李小龙的思考产生了截拳道。其实从“截拳道”的广东话音,就可以观察出来。“截”的“哲”在广东话是同一发音,所以从中可以看出,截拳道确实是包含了西方哲学思想的。有思想的拳头,造就了李小龙的不凡!而李小龙思想的革命性,也使截拳道本身也具有革命性了。功夫一词被写入了英语字典就是为了纪念他的,这也可以折射出他思想革命的气息所在。
李小龙被人们永远记得的原因并不只是因为他的截拳道有多么革命,他电影上的动作表演有多么的震撼,还因为他的哲学思想。这如同伟大的爱因斯坦与霍金一样,当年时的相对论思想多么的深刻革命,霍金发现的霍金蒸发又是多么创新独特,但被世人铭记并不只是因为他们的成就,还是因为爱因斯坦有维护世界和平的思想与行动,霍金有感悟自然、感恩朋友的心……
与其他看过李小龙电影的人一样,初次接触截拳道的我也曾有过这么一个天真的想法,认为只要我把一招一式都学会了,再训练多几下我便可以像李小龙一样厉害了!怀着这个天真的梦想,我开始一招一式地去学去模仿李小龙了。最初是在看他的招式介绍,什么寸劲,侧踢,勾漏手等,后来发展到看他的电影了,毕竟光知道理论是不够的,还要知道他怎么打才行,我是没有跟什么师父学的,无疑,电影就成为了最好的教材。有时候,电影里他打得太快,我没能看清,只好再重看,一次,三次,十次……最后,我终于是把他的动作要领掌握了,便又自己去训练,觉得不对,动作生硬的我又再看一次。当学完了一招后,我又会继续去看另一招,但学了几招后我便发现了问题,我发现我每学完一招去看新的,都会看到李小龙打出更多的不同的招式,学一招就看到三招是新的,每学完一招我的疑惑又深多一层:为什么截拳道的招式越看越多,截拳道的要求不是简单,快捷吗?这么多的动作,岂不是违反了它的要求?我苦苦不得思索。
一个月,三个月,六个月……我仍不知所以然,但我却十分渴望去解决这个我认为是矛盾的地方,可惜我并无师从,所以只好自己探索思考。但想问题也得有个方向才行嘛。这个时候,我的脑海突然闪现了一堆问题,而且是根本上的问题。我坚信这个就是方向,只要我搞会了这几个问题,我相信我几个月的疑惑就可以解决。于是我马上问自己,什么是截拳道?“截拳道意思就是阻击对手来拳之法,或截击对手来拳之道。”这是我的自然反应,很好。截拳道与中华传统武术有什么不同?“截拳道是结合中华传统武术与西方哲学理念的功夫!”这又是我的自然反应。那么,它革命在什么地方呢?这下我愕然了,我被自己的问题问倒了。对呀,我们老是说截拳道革命,创新,与传统的武术观念格格不入,那么它究竟革命在什么地方呢?这下子又要了解中华传统武术了。中华传统武术既然说它是传统,就是因为渊源深远,从古至今一代传承一代,可谓千门万派,各有千秋,各领风骚。但为什么在同一片地域之下会有门派之别呢?门派之别究竟是代表什么意思呢?这是我提出的问题,也是当年李小龙思考过的问题,我想这也是当年促成李小龙创立截拳道的原因之一。按人们的看法,之所以有门派,就是因为学的东西,耍的东西,用的东西不同,简单地说就是招式不同形式不同,所以就有了门派之别,门派存在的原因就是人们对武学研究领域不同所导致的。但李小龙并不这样认为,他生前所学的武学有26门,为人所熟知的诸如咏春、泰拳等,学习了这些中华传统武学后,他发现这些门派其实都是意出同宗,只是招式,形式不同而已,所包含的格斗思想都是大同小异的,根本就没有必要把这些分门别派。所以他综合了生前所学的武学,把它们的精髓要旨整合起来,创立的截拳道。所以狭义地看,截拳道就是截拳道,广义地看,任何武学都可以是截拳道!
这也是他最初创立截拳道的原因之一,这也只是革命的一小步。他还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见解,他认为我们练武之人应该抛弃传统形式,不被招式所限制!这才是革命的一大步,这下子我真的是震惊万分,多么革命的思想啊,这不是要颠覆传统的武术观念么?传统的武术之所以有门派之别就是因为形式的不同,而如今,李小龙竟然把招式不要了,统一起来了!但认真想想,也是有道理的,我就看过一些人在学武的时候,师父要求他这么打这么打,不能这样,不能那样,而我也在想,到实战的时候,难道真要做这个动作才能打中别人发挥作用吗?我的大脑瞬间快速运转着,不断地思考着他的那句话……抛开传统的形式,其实就是要求我们随心所欲,忠实地充分地自由地表达自我,达到“尽其在我,简单是美”的境界!这下子,我三个月的疑惑就解决了,其实我从开始就走错了路,我不应该去模仿李小龙的动作,因为这样的话无意之中我就步入了形式的圈子了,简单是美,任何简单的动作就是截拳道的动作,不分彼此,招数当然多了。一种“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感觉油然而生!
这个时候,我想到了《笑傲江湖》中的一个情节的一些话,都是华山后山风清扬说的,“手指就是剑,你那招金玉满堂定要有剑才能使吗?”“武学要旨,单凭一个悟字,要记牢了”。其实,截拳道也是需要这个悟字的,活字也很需要。单以武学而论,小说中的众多高手都不能说真正懂得上乘之武学。他们其实也不懂得,招数是死的,人是生的。死招数破得再妙,遇上了活招数,免不了一败,他们也不懂得无招胜有招的原因,因为有招就可破。这就是“活”了。一切尽当顺其自然,行乎其不得不行,止乎其不得不止,这就是境界了。
确实,不要被形式所限制,抛开一切,忠于自我,才能达到行云流水,任意所之的境界,才能真正地做到出手无招,无招胜有招!
读完李小龙的创立思想,我有的只是震撼与佩服,他的思想也确实是太超前太革命了,敢于站在传统的对立面去说理,去说出自己的见解,这如同当年物理学家普朗克一样,单枪匹马地向有多年根基的物理学大厦发起挑战,量子假设真的是太不合常人逻辑了,不仅是与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对立,还几乎与所有的传统理论观念对立,但普朗克还是坚持自己,结果他成功了。李小龙也坚持自己,他也成功了。敢于站在传统的对立面公然挑战传统的才是真正有思想的人,而这个年代,我觉得我们的社会也是太需要这些人了。当今社会,在趋功近利风气的驱使下,人人都被模版化,复制化了,人们说话的内容也觉得是样式化,标准化了,字里行间根本发现不了这个人本来的思想痕迹,思维轨迹,也就是说,这些说话内容,谁来说都是一样的,完全没有了特色。旧的东西在制度的要求下加在了新面孔内,人人都似乎不敢有自己的东西,不敢有自己思想了,也许他们总觉得直觉告诉他们:这个时代不需要!老一代的思想固然需要一代一代传承下去,但新的思想也要与时俱进地出现,迸发。人们的思想僵化了,以致看到所谓权威的思想存在问题都不敢去提出自己的见解,所以,错的还是错的,旧的还是旧的。社会要发展,就需要一些惊天动地的思想,惊天动地的举措,去打破常规,打破传统,这样社会才能改变,才能进步,才能去粗存精,对吗?
这时候,我又想到了一个家乡的象棋国手杨官璘老前辈,当年,他有个响当当的江湖名号——中华象棋第一人。他并无师从,只以古书为友,独自闭关钻研,成名之后更创下了并无败局的弈林佳话。想当年,众多江南名士,诸如当时响彻江南的蔡福如也败在他的手下。他下棋其实就只有一个原则,顺其自然。他看过一些棋院教棋,教那些学童下棋时对他们说开局要怎么走,不能怎么走,中局又只能如何如何,简单一个字可以概括,就是背!他看破了这种传统下棋模式的弊端,认为这样并不能发挥人的无限思维以及象棋的魅力,于是他决定不从师学棋,而是闭门自学去!结果也证实了他是对的,他成为了第一个中国象棋冠军,并保持了好几年,直至另一个天才出现……他也开创了自己的棋风,成为一代宗师,使后世的人竞相追逐……杨老前辈敢与提出自己的见解,敢于怀疑传统的形式风格,于是,他成功了,这又一个成功的例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