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专栏在北京学汉语的老外们(千种豆瓣高分原创作品·世间态)
41818000000002

第2章 跟中国人合租

很多中国留学生因为在国外爱抱团而颇受诟病,事实上,一些外国留学生刚到中国的时候,也喜欢集体出动,在韩国人、哈萨克斯坦人和俄罗斯人中这种情形特别常见。其实这也很容易理解,年纪轻轻就离乡背井地来到一个传说中相当危险的国家,汉语不大会,英语也不见得好使,一开始总是会提心吊胆的没有安全感,抱团是很自然的。等安顿下来,他们便会慢慢意识到这对他们学习汉语和深入了解中国没有什么好处,于是开始寻找与中国人接触的机会,除了找语伴儿,找个中国同屋也是一种选择。

金发碧眼的玛丽是美国人,来中国以前已经学了一两年的汉语,口语和听力都已经很不错了,这次来北京,中介帮她找的房子是要跟房东一家一起住的,没想到她一口就答应下来。像我们北漂其实是有点忌讳跟房东一起住的,觉得不够自在,总有一种这也不能做那也不能做房东在一边儿盯着的感觉。但是玛丽似乎毫不在意,还觉得观察普通中国人的生活特别有趣。某天她兴致勃勃地来跟我讲一部中国电视剧的内容,因为她的房东每天晚上都看,所以她也跟着看。我问了好几位同事,才知道那部电视剧叫《回家的诱惑》,玛丽说这类情节的电视剧她在美国是不会看的,但是在中国却觉得很有意思,因为可以学到特别生活化的实用的汉语表达。后来她搬家了,一个人住,某天床突然榻了,打电话给中介,中介却说不归他们管是她自己的责任,她觉得莫名其妙,这个时候,就特别怀念跟房东在一起住的日子,有什么问题都可以直接跟房东交涉,而且汉语也比现在进步得快。我建议她可以找一个中国语伴儿,她却摇摇头说这次来北京学习的时间很短,跟语伴儿一起学习有点浪费时间,她单独请了一位家教老师,但只能负担这么多,因为她的学费和生活费都是靠自己以前打工赚的。

因为提到语伴儿的事,她有点苦恼地说现在在咖啡馆或者逛街的时候,每次都有中国人过来搭讪。她很理解学习英语可以给他们带来更多的机会(就像她现在学汉语一样),她也强调说她真的很喜欢北京,但这个问题的确让她很不舒服。有天晚上快12点了,迎面一个男人径直走了过来,一开口就说要跟她交朋友,让她觉得很不安全。我笑着说:“那是因为你长得很漂亮,所以这样的人才会很多。”她无奈地笑了一下。我没告诉她以前有个纽约的华裔女孩在北京没有被搭讪过而倍感失落……于是我给她出招:“你就装听不懂汉语吧。”她说:“我不想这样。”我只好继续出招:“那你就说你现在很忙吧”,她点点头。

在语言学习上天道酬勤是真理,后来她的汉语越说越好,毕业后很顺利地在北京找到了电视台的工作,又要搬家了。这次她打算让中介帮她找个中国女孩做同屋,不会说英文最好。她的原话是:“我想跟中国人住,不想跟外国人住。”(每次听到外国人说别人是“外国人”我总是觉得很诡异)可是不会说英语的年轻女孩现在真的很少了,于是我建议她一天说汉语一天说英语,互惠互利,她点头说好。

与此同时,另一个美国女孩儿,梅,毕业后去了上海工作,她遇到的第一个中国同屋,对于她的期待,就不是想学习英语这么单纯了。跟金发碧眼的玛丽不同,梅在中国人中并不扎眼。她的爸爸是美国人,妈妈是越南人,所以头发是黑色的,有的中国人甚至第一眼以为她是新疆人。虽然在美国出生长大,但她从小对日本文化特别感兴趣,于是大学读了日语专业,毕业后去日本教了两年英语,此后因为喜欢汉字又来到北京学习汉语。不知道是受亚洲文化的影响,还是因为混血,她给人的感觉与我们通常对美国大妞的刻板印象有很大的不同,连她自己都承认,她在加州的表亲,比她更“美国”。她比别的美国学生(甚至包括ABC)更尊敬老师,待人温和有礼,又善解人意,是一个性格比较内敛,但非常好相处的女生。去上海之前,她拜托当地的中国朋友帮她找了一处房子,未来的同屋即二房东是一位32岁的单身女性,沪漂,俩人在邮件中聊了聊,梅觉得她又友好又热情,租金也跟市场价差不多,所以决定租下来。因为在美国转账不太方便,二房东说不需要订金,甚至不需要押金,房租也可以一个月一付(因为梅还没找到工作)。我觉得这条件真是宽松得令人吃惊,但又一想也许上海的租房市场跟北京不太一样,所以并没有对梅多说什么,只是提醒她注意安全,多加小心。

头两个月,两个人处得很不错。梅很喜欢做中国菜,学做了麻婆豆腐之类,常常会分给同屋吃。不过梅对在上海的第一份工作很不满意,又枯燥又没有前途,可是因为签证的关系暂时不能找新工作,所以情绪常常有些低落。此时她的同屋也忽然对她冷淡下来,告诫她不要再用她买的油,她也不会再吃梅做的菜等等。尽管俩人都在家,同屋也只会给梅发手机短信,催她交房租。终于有一天同屋爆发了,当面对梅说:“我对你很失望。如果你不喜欢你的工作,那你就该努力去改变。你的这种生活方式让我很不高兴,对我的影响很坏。你应该经常出门社交,看你待在家让我觉得你很可悲。”梅对于同屋突然说出这些话感到非常震惊,她清理了一下思绪,说:“我知道你希望我搬走。我会尽快搬走的。”可是同屋继续说:“你不要生气。你也太情绪化了,这也是我不喜欢跟你一起住的原因。我需要一个更western的同屋。你还不够western。我喜欢金发碧眼。我从来没见你做过西餐,你总是做中国菜,还有你从来没有带过任何西方朋友来家里或者去酒吧。你对我的人生没有任何好的影响。”梅更震惊了,尽管她听说过有些中国女人非常想要认识甚至嫁给老外(尤其是美国人),但从来没有中国人直接对她这么说过。她终于意识到为什么同屋对她的态度一下子变化这么大:她已经没有利用价值了……

其实梅表面很亚洲,但骨子里有非常“美国”的一面,只是她的同屋并没有耐心或者意愿去发掘。梅在北京学完汉语后,原本的打算是去东京读中日关系研究生,她的韩国男友在东京一所著名的大学里工作,可以一起住。但是后来日本的奖学金突然被取消了。她只好先回美国找工作,面试了好几次都没有成功。现在在美国找国际性的工作非常难,因为经济不景气,很多人失业,和她一起竞争的常常是比她经验丰富的职场老手,她身边的很多朋友都没有找到工作。这时她发现中国的奖学金很多,所以想来中国读研究生。本来打算先在美国赚点钱再来,但机会渺茫,所以她决定去上海找找工作,再去申请。

所以,她不得不和男友提出分手。没有奖学金,她的男友就要为她支付学费(2万多美元),这会让她非常自责。她强调说“作为一个美国人”,她不能这样。她去东京后,一切事情都要靠男友,可她不愿失去自己的独立和自由。男友希望同她结婚,在东京定居,但是她觉得永远住在日本也不符合她的性格。虽然男友对她非常好,她还是狠下心分了手,决定去上海。为什么去上海而不干脆留在北京呢,我问她。她说虽然觉得上海不像北京那么有意思,但如果继续留在北京,会很依赖这里的中国朋友,所以决定去一个陌生的环境从头开始。这,就是一个美国女孩的选择。

很多老外在中国的第一年感觉非常好,看什么都新鲜,去哪儿都有趣,中国人普遍对他们都相当友好,但“蜜月期”一过去,真实的生活问题就会扑面而来,兴奋逐渐被疲惫取代。中国如此庞大、复杂和迅速变化,连中国人自己都不敢拍着胸脯说已经完全了解,更何况是偶然闯入的外国人。在第二阶段,他们对中国和中国人的了解越多,就会越困惑。有些心胸开放的人乐于挑战自我,在尝试理解中渐渐融入了一部分中国。当然更多的人中途就离开了,带着他们对中国的喜爱和困惑,重新回到自己熟悉的文化中,有时回忆起在中国的一切,仿佛做了一个梦——一个在北京待了一年就回国的美国男生半开玩笑地说:“这下我回去可有显摆的了。”

所以我并没有对梅解释太多。中国不是所有的地方都跟北京一样,也不是所有的中国人都跟汉语老师和自己的中国朋友一样,外国留学生们迟早都会意识到这一点——不仅是意识到,而且是清醒地意识到。这也是他们深入了解中国的第一步。梅在中国遭遇的一切,显然都会增加她的阅历,成为未来的财富。祝她永远在好奇,永远在思考,永远生机勃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