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六、大锅饭早该撤了
身为80后的杜小姐,从来就没吃过大锅饭,没想到加入居委会这个组织,竟然吃上了大锅饭。
大锅饭是极具中国特色的产物,它是对分配方面存在的平均主义现象的形象比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即企业不论经营好坏,盈利还是亏损,工资照发,企业工资总额与经营效果脱节;二是职工吃企业的“大锅饭”,即在企业内部,职工无论干多干少,干好干坏,都不会影响个人工资分配。杜小姐在这里谈的自然是第二种大锅饭。
居委会的工资结构,由基本工资、职务年限补贴、岗位津贴、综合补贴、职业水平补贴几部分组成。决定基本工资高低的是职务的级别高低和学历高低,比如正职就高一些,副职就低一些,研究生学历就高一些,本科学历就低一些;职务补贴和岗位补贴也都跟职务的级别高低相关;年限补贴则取决于来到居委会工作的年头长短;综合补贴杜小姐们都一样;职业水平补贴只有考取国家认可的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资格证才能得到。
在整个工资结构中,丝毫看不出个人收入与个人能力以及工作量的关系,真正能拉开收入水平的,除了职务级别,就是到岗年头了。而能够从普通的委员级别升到副职、正职,最终还得熬年头,至今还未出现因为工作出色而迅速升职的案例。所以,基本上可以这么说:谁混迹居委会的时间长,谁的工资就会高。
这样的收入构成,跟这个提倡按劳分配的时代是完全脱节的。工作出色的人,得不到嘉许和奖励,工作平庸的人,得不到鞭策和惩罚。更有甚者,如果有人某些工作做得不够好所引发的结果,不是受到批评,要求其修正,反倒是下次再不让此人做这个事情,而改交给其他能做好的人做。长此以往的结果就是,能者多劳却不多酬,不能者多闲却不少酬。在这样的机制下,会发生什么?恐怕真正愿意全心干好工作、做出成绩的人,剩不下几个了。
在激励机制中,有一种叫“胡萝卜加大棒”,是指运用奖励和惩罚来激发员工潜能的行为,实施奖励的引诱和惩罚的威胁是鼓励员工执行自己意图的最常用方法。当员工在根据职能划分的群体中做着重复的工作时,最关心的只是维持生产率或效率,而胡萝卜加大棒却能确保员工维持一个合理的工作绩效水平。
上述文字或许略显晦涩,简而言之就是有奖有惩能更好地调动员工工作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工作效率。但在居委会,既没有胡萝卜也没有大棒,久而久之,能者或偷懒耍滑或另谋出路,庸者则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彼此推诿度日。
在杜小姐看来,这不符合人性的大锅饭百害而无一利,早该撤了,尤其是在社区这样需要工作者不断投入热情的领域,劳酬不匹配,难免伤了能者的心,长了庸者的气。
二十七、请对生命保持尊重
说“社工是用生命影响生命的工作”,一点也不为过。因为,无论是社会工作还是社区工作,杜小姐们的服务对象都是一群活生生的生命,那每一个生命都有着自己的至爱亲朋、人生过往、喜怒哀乐,他们或许惹人喜爱,或许令人讨厌,但无法忽略的就是他们的鲜活。
可是,在现阶段的社区实际工作中,能真正对生命抱有一份尊重的工作者,不多。究其原因:一是社区工作的服务对象有不少是社会边缘人,二是杜小姐们整体职业素养不高。
什么是社会边缘人?社会边缘人是指处于主流社会边缘的人,在社区里经常出现的就是低保家庭、低收入家庭、劳改劳教释放人员、残疾人家庭等几类,社会边缘人通常具备三个特点,一是社会和经济地位非常底下,二是没有能力改善自己的社会和经济地位。
在传统观念里,这些社会边缘人经常会被贴上很多标签,比如懒惰、不上进、不安定,这些标签使得很多人不由自主地疏离这些社会边缘人。而杜小姐们也是普通人,在为这些所谓的社会边缘人服务的时候,难免不会夹杂个人的标准和看法。当抱有偏见时,“尊重”很难实现,这时就要求服务的社区工作者必须具备很强的职业素养。
可是,现阶段的杜小姐们的职业素养尚且达不到那么高的水平。
首先,在基础技能和专业知识方面,很多人不合格。不少来社区工作的杜小姐,本身学历不高,也没有经过社会工作的专业训练,比如有人除了会用电脑聊天、打字、登录网页之外,并不会使用其他常用的办公软件,而制作活动策划案、从心理层面支持寻求帮助的社区居民这些专业服务就更别提了。其次,在职业价值观方面,对于社工这个职业价值心存认可的杜小姐是少之又少。杜小姐们的年龄大都在三十五岁以上,处于上有老下有小的阶段,大部分人来到居委会图的就是稳定,稳稳当当地工作到退休就一切OK,很少有人看到这份工作背后的价值,很少有人愿意主动去创造更多的价值,所以,尽管杜小姐们很辛苦,也的确在做着造福居民的事情,但却无法将爱传递到对方心里。
相比于工作技能的欠缺,职业价值观的缺失带来的负面影响会更大、更不可控。没有价值观的支撑,社区工作做到最后就变成了完成任务。技能可以通过学习迅速提高,可是价值观这个东西,却根本无法植入。怎么办?
好吧,那就抛开那听上去过于高尚的职业价值观吧,只谈谈社工从业者的基本角色要求,其中的重要一点就是“崇尚自由,尊重个性”,意思是尊重个体的生存价值,维护受助者的应有权利。若是实在没法在心里种下应有的职业价值观,那么“尊重”、“真诚”、“同情”这几项基本职业操守对于杜小姐们来说,真的不难。
如果杜小姐们心里时刻装着这几个词,那些当面笑脸相迎、背后刻薄点评的事情,很快便会消失不见的。如果杜小姐们心里时刻装着这几个词,这些词语带来的美好感受,早晚会流向社区居民心里的。
请对身边每一个生命保持一份尊重吧,这本就不是一个要求,而是做人的基本修养。
二十八、好团队在哪里
无论从事什么工作,团队都是不可或缺的,没有人愿意做光杆司令,个人英雄主义也无法成就大事。
那团队是什么?团队是由管理层和员工组成的一个共同体,该共同体合理利用每一个成员的知识和技能协同工作,解决问题,达到共同的目标。两个及两个以上的人就能构成团队。
按照这个定义,居委会自然是一个团队,只要是加入居委会的杜小姐,就是团队的成员。
可事实上,居委会恐怕还真称不上一个“团队”,至少,称不上一个好团队。
好团队应该具备以下几个特征:一是有明确的团队目标,成员对团队的目标十分明确,并且自觉地献身于这个目标;二是可以共享,成员能够共享团队中其他人的智慧、团队的资源和信息;三是成员担任不同的团队角色,团队需要成员担任不同的角色,包括实干者、协调者、推进者、创新者、信息者、监督者、凝聚者、完善者;四是拥有良好的沟通,成员之间公开并且诚实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主动沟通,并且尽量了解和接受别人;五是有共同的价值观和团队规范,为不同的团队成员提供共同的、可兼容的统一平台;六是有归属感,归属感也就是凝聚力。成员愿意属于这个团队,团队成员之间愿意帮助别人克服困难,或是自觉自愿地多做工作;七是进行有效授权,成员有渠道获得必要的技能和资源,团队政策和做法能够支持团队的工作目标。在团队中能够做到人人有职有权。
以上七个特征,除了团队目标明确——居委会的目标就是做好基层工作,服务社区居民,甭管杜小姐们的个人目标是什么吧,但至少所做的一切都是在朝这个团队目标靠拢的——还姑且能沾点边以外,其他六项,杜小姐几乎都没有在实际工作中感受到。
在居委会的体制内,杜小姐们虽然有着不同的分工,但团队角色只有两种,即领导和下属,除正职和副职外,其余人等都是螺丝钉,组织让干啥就干啥,甚至有时因为大主任不会授权,身为二把手的副主任都只能是螺丝钉。其结果就是一肩挑的大主任累得半死,哪个部门的工作都要管,其余人则在干好自己那摊事儿之后,再无主动创造的意愿,还有部分人则什么实质性的事情都没干。
说到共享,杜小姐们其实共享过很多东西,比如哪里有美食、哪家淘宝店的衣服不错,还比如对自家七大姑八大姨的不满、社区居民家的花边新闻,但就是很少共享跟工作相关的事情,而如何将工作做得更好的话题更是不见踪迹。杜小姐们共享的最多的是负面情绪,很少有人有意识地为团队和工作环境注入正面能量。至于良好沟通和归属感,身为北漂的杜小姐真的没有感受到,那防不胜防的背后八卦、莫名其妙的嫉贤妒能和无法消除的地域隔阂,让她从最初的热情开放,到后来的不知所措,再到现在的有所保留。杜小姐必须承认,融入环境的功课自己没有做好,可是,谁又能告诉她,一个充斥着嫉妒和排外的环境,究竟怎样才能很好地融入?
在居委会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越是年长的杜小姐,越是工作认真、包容平和,以五零后老主任最为突出,越是年轻的杜小姐,越是难以相处、不好驾驭,以六零末七零后的新成员为代表。这些差异,可能跟出生和生活年代的大环境有关,只是,长者总有一天要从岗位上退下去,年轻人必定是将来社区工作的主力,如何用好这批杜小姐,打造出好的服务团队,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解决好了这个问题,工作效果事半功倍。
二十九、杜小姐们助人,谁来助杜小姐们
杜小姐们做的绝对是彻头彻尾的助人工作,这毋庸置疑。可是,因为中国大陆的社工行业还处于萌芽期,这些助人者,自己也面临着不少困境。
首先是待遇问题。目前,杜小姐们的月收入在两千元到四千元的区间内,杜小姐这样普通级别的居委会大妈自然是只拿区间下限的工资。那么,两千元的工资,在帝都生活是什么概念呢?早晨吃一个什么都不加的纯粹的鸡蛋饼需要2.5元,要是加肠或加肉需要4元,如果动动贪念,去肯德基吃早餐的话,最便宜的套餐是8元,算下来,两千元的月收入可以吃800个纯粹的鸡蛋饼,吃500个加肠或加肉的鸡蛋饼,吃250个肯德基便宜的套餐。听上去似乎还蛮壮观的,一个月800个鸡蛋饼,平均一天可以享受26.7个鸡蛋饼呢!可生活不可能只吃鸡蛋饼哪,还需要支付交通费、电话费、医药费、水电煤气费、奶粉钱等等,如果是北漂,还有最大的一笔支出就是房租。噢,My god!两千元,再怎么葛朗台也不够花呀。
待遇除了工资以外,还包括一项,就是福利。说起福利就叫人心碎,杜小姐们连最基础的一年一度的体检都没有,可以想象,其他福利也是没影的事。至于奖金,年底似乎是会发上一笔,可实质上,羊毛出在羊身上,那都是每个月从杜小姐们的工资里扣出来的血汗钱呀,年度考核合格后才予以返还。
接下来说说加班。节假日加班对于杜小姐们来说是家常便饭,几乎每一个法定节假日,杜小姐们都要坚守在岗位上。国家规定:平时晚上的加班费是本人工资的150%,双休日是200%,法定节假日是300%。杜小姐们可从来没有见过因为这个原因而发放的哪怕一分钱。也罢也罢,国家的不少规定通常都会在结尾处加上一句“酌情处理”,所以加班费这个事情就不用太较真啦,不给加班费,给点倒休也勉强能接受吧。可气的就是,居委会的工作因为琐碎和不确定性,休息经常就如镜花水月,可望而不可及,尤其是大主任,常常连年假都没有办法完整地休完,倒休就更别提了。所以,倒休和年假不完全适合居委会,还是酌情给些加班费更靠谱。
最后来谈谈社会认可。杜小姐曾无数次地在工作中听到过这样的话:“不就是个居委会吗?还那么多事儿!”简单的十四个字,却充分地传达了杜小姐们在普通人心里的位置。是的,杜小姐们没有任何权利,居委会只是一个基层服务窗口,但如果说社区是个鱼缸的话,那杜小姐们就是鱼缸里的清道夫,一个个鱼缸构成社会,鱼缸若不干净,社会自然就不会干净。单凭这一点,杜小姐们的工作就值得被认可!不过,社会不认可,跟杜小姐们的尴尬位置是有关系的,她们既不是公务员,也不是事业编制,跟其他的社会工作者还不一样。那,她们究竟算什么呢?
另外,心理压力其实在杜小姐们的身上同样存在,只是或许隐藏得比较深而已,她们同样需要这方面的支持。
平日里,杜小姐们会帮助有需要的居民争取福利、讨要工资、疏导心理,她们在帮助别人,可谁又能够来帮助她们呢?
三十、杜小姐何去何从
成为社工,杜小姐是因着一个功利的目的。而了解以后,杜小姐却深深地喜欢上了这个身份。这份工作的确很琐碎,干久了也的确很枯燥,但这份工作背后的价值,是杜小姐每每想起来就热血沸腾的。
社工,是指社会工作者,是由英文Social Worker翻译过来的,社会工作指的是非盈利的、服务于他人和社会的专业化、职业化的活动,是以助人自助为核心价值理念的一种职业。
在国际社会,这类活动还被称为社会服务或社会福利服务。
社区工作是社会工作的一个分支,指以社区组织、社区发展、社区服务为内容的社会工作基本方法。社区工作是依靠社区力量,利用社区资源,强化社区功能,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协调和健康发展,不断提高社区成员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过程,也是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新型社区的过程。
对于杜小姐来说,“助人自助”这个核心价值理念深深地吸引着她。所谓“助人自助”,其实跟“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是一个意思。每当想到自己的行为或许可以改变一个人甚至一个家庭的一生,杜小姐便感到很幸福。所以,成为社工的第一年,杜小姐就决定将这个职业作为终身职业,并且她开始有意识地学习专业知识。
但是,社区工作跟社会工作有着很大区别。
社区工作更多的是以服务类的事务性内容为主,它做到了“服务于他人和社会”,可是“助人自助”的价值体现不大。虽然它也有着其自身不可替代的作用,却越来越不能给杜小姐成就感。而且,现阶段的社区工作,施展不开拳脚,很多工作都流于表面,所学的专业知识无用武之地。当然,收入很低,不受人尊重同样是不可回避的问题,这份收入连一个人的生活尚且得不到保证,就更别提养家了。
杜小姐常常会想,自己或许可以换个位置,发挥更大的价值。于是,离开的心蠢蠢欲动。可一转念,另一个担忧又浮上心头:若杜小姐以及跟杜小姐有着相似能力和理想的一批人陆续离开社区,那么,随着这些新鲜并充满活力的血液供给的缺失,现有社区工作模式的改变必定会遥遥无期。建设新型社区服务体系是大势所趋,居委会再也不可能逆流回到小脚侦缉队的年代,如果不进行彻底的换血,想办法留住有能力的人,社区工作难有大突破和大成就。
现实与理想,生存与使命,无解的两难选择。
究竟该何去何从,谁能告诉杜小姐答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