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专栏别了,北上广(千种豆瓣高分原创作品·世间态)
41820600000025

第25章 年龄是个宝

在我的求职过程中,由于年龄原因被拒绝的不在几次。有的是人家没有直接点明,说话比较含蓄,怕伤了人的自尊。有的直截了当,告诉你的年龄不符合他们的要求。

现在人才有年轻化倾向。考上博士只有二十四、五岁,博士毕业二十七、八岁。我读硕士时,都有27了。硕士毕业30整,所谓而立之年。

工作以后,我曾几次萌生了读博的念头,还是在1995年,我打算报考北京的一所学校博士研究生,导师也比较看好我。回来后因为部队都统一报名,因而错过了报名时间而作罢。这是我唯一一次正儿八经的打算考博。后来由于工作、家庭等琐事,就再也没有打算报考了。

转业后,从就业角度考虑,我才打算读博。只不过这时候已经错过了读书的最好时期,在不该读书的年龄选择的读书。等博士毕业已经是高龄博士了,不经意之中把自己变成了“三无产品”,三无之一就是没有年龄优势。这个字眼说的还不准确,确切地说,不仅是没有任何优势,而且是一个明显的劣势。

在北京参加招聘会时,许多招聘启事的充满诱惑,但一看年龄要求就蔫了,因为我已经不止超一岁两岁,而是超10岁、8岁。这样可能性就太小了。北京许多高校在招聘人才时,除了第一学历要211毕业外,还要求在30岁以内。这种条件给大部分应聘者排除在外。只有少数一直读书的80后才具备这个条件。大部分大学对应聘者年龄的要求在35岁以内。年龄再大些的要求有副高或正高职称。

我只能看着这些招聘启事发呆。我知道,我首先已经没有资格参与竞争,我的选择范围已经非常非常窄。

我相信,眼下之所以还有人愿意看看我的简历,通知我试讲一把,是因为我的专业是目前热门专业,培养这个专业的博士点还很少,许多学校申请了专业确苦于找不到专业出身的教师。在这种情况下,我在这里似乎处在着一线生存的可能。

但并不是所有学校都愿意降低标准的。浙江杭州一家高校那一年刚申办宗教学管理专业,我给他们投出了简历,迟迟没有回音。半个月后我打通了系办公室的电话,才知道实情。

“你的科研倒还可以,可是我们今年……”,她似乎有话不便说明。

“我能否过来试讲一下,之后再说。”我想坚持一下。

“是这样,我说了你别在意,我们考虑你的年龄,像你这样过来工作不到几年就要退休,我们考虑不划算。”

原来是这样,这位老师也太夸大其词了。不是几年,而是十几年。认认真真、忠心耿耿地为单位干十几年难道还不够吗?现在流动性如此大,招了年轻的,就能保证为你干一辈子吗?再说,当老师本来就是年纪大一点的好,教师尤其是社会科学教师需要经验和生活阅历的,年纪越大就越有经验。这种阅历和经验不是靠读几本书读出来的。国外大学老师干到65、70的有的是。我这么想,可是招聘单位不这么想。他们有他们的考虑。

一位人事处领导说,他们招聘年龄要求是教授在50岁以内。“我们今年招了一位老师,50多一点,我们本来不想要。工作10年,就要养你一辈子,不划算。但考虑到我们实在缺这方面的老师,就要了他。再说,他也50刚出头,差那么几天就算了。最后我们还是决定要了。”不知如果那位老师听了这番话有何感受,这些招聘单位账算得确实够精的。

工作十年就要养他一辈子,看起来确实有点不划算。可是,是谁养呢?如果他不到这个学校来,就没有人养了?也许,引进这位老师,学校要付出一些,比如,退休以后除了拿退休金,还有一定补贴。这个补贴是学校拿出的。但说学校养老师是明摆着没搞清。老师到学校上课,已经为学校创造了价值。学校给老师的工资只是这位老师劳动力的价值,绝不是老师创造的价值的全部。老师退休后所得,其实也是老师自己创造的价值的反馈,绝不是学校无偿给的,也不是政府给的,是老师自己创造的。也许一个老师所创造的价值还远远大于这些,学校和政府还欠老师的呢。当然,这个话题扯远了。我们还是言归正传。

被招聘单位以年龄为由拒绝当然不止这一次。深圳有一个文化研究中心招聘研究人员,我与该中心领导联系,领导自然要问我年龄。我如实相告。

“大了几个月,我们深圳引进人才对年龄要求比较严,大一个月也不行。”他说。

“我能不能把简历寄来给你们看看?”我说。

“你寄过来吧”,他带着不情愿的口气答道。

我按照他提供的地址把简历给寄去了,结果是石沉大海,没有任何音信。我估计他看都没看,因为年龄摆在那里。

还有一个地级市招聘民俗宗教研究员,我投了简历,也同样没有回音。我以为也许是没有受到简历吧,打电话一问,对方告诉我年龄偏大,不予考虑。

还有一次更有意思,一家报社招聘编辑,我过去当过编辑,有一定经验。给这个报社投出了简历,几天后,报社副总告诉我,希望我过去面谈。几天后,我如期爽约。

这位副总显然对我有点意思。“我们正缺你这样的人才。我们招的几个年轻人,不能干活,我非常不满意。你跟他们不一样,你有丰富的工作经验。我希望要你这样有经验的。你现在在忙吗?”他话锋一转。

“我没事。随时可以来上班。”我说。

“那太好了。我跟领导汇报一下。这是个程序,我们报社聘人跟一般企业还不一样,特别认真。你在家等几天,快的话过两天就能上班。”

这个承诺看起来是没有悬念的,因为他是报社副总,我盘算着这一次是铁板上钉钉,十拿九稳。于是我就在家美滋滋地等着。几天后,这位副总打来电话,声音变得有气无力:

“你过来把你的证件拿走吧。我们政策变了。”他说。

“政策”变了,什么政策变了?我感到莫名其妙。不过从他的口气,我判断肯定又是黄了。果不其然。

“是这样,我们老总说(指报社社长)说,我们报社还从来没有招过30岁以上的人呢。”

嗬,30岁,我怎么把自己往回拽也拽不到30岁。除非父母亲过去的劳动成果不算,把我重生一次。可是,那还是我吗?

一种莫名的悲怆涌上心头。不是口口声声说,招了几个年轻的不管用吗?不是说要有工作经验的吗?为什么有经验的来了又不要?

在我们的这个就业市场上,40岁以上找工作的人特别艰难。从某种意义上说,如果没有高级职称,没有特殊专长,40岁以上的人基本上是没有人要了。40岁以上的人的唯一选择,要么给人打打杂,要么自己干。自己干谁也不会嫌你年龄大。如果又不愿意打杂,又不能自己干,那么就等着遭人白眼吧。

就业胜经第25条:要乘着年轻解决学历问题,越早越主动。最好读了本科接着读硕,读了硕士接着读博。这样博士毕业时,你还只有28岁。30岁以下的博士,到哪里都受欢迎。在职场上,年龄优势是最大的优势。如果你已经四十以上,你就要用新的思路考虑你的职业生涯,避免跟年轻人正面交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