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相声八德”引领一代风骚之后,相声史上的又一代扛旗人物逐渐走向舞台中央。其中的核心者,就是张寿臣。
张寿臣的从艺,对于他的家庭来说,是始料未及的,也可以说,完全是一个意外。
清光绪二十五年的冬天格外寒冷,正值腊月,在北京城西交民巷,一声婴儿的啼哭划破了日显寂寥的长空。作为说书先生的父亲,张诚甫心情异常激动,在为孩子取名时可谓绞尽脑汁。“寿臣”,寿者,长寿,臣者,富贵。在这个底层艺人的心中,此两者代表了他对儿子的最大期望:健康长寿,改换门庭。
为了一步步实现自己的期望,张诚甫不顾生活艰辛,毅然将儿子送到学堂,且为其定下严苛的要求:在学堂学习要心无旁骛,不能三心两意,到了家里也要认真用功,绝不准到处乱跑。
年幼的张寿臣十分争气,他的成绩一直很好,父亲对其严厉的态度也趋向和缓。但是,让儿子通过读书得以入仕,光宗耀祖的信念却愈加坚定。为此,这个凭借一张嘴求食的艺人,置个人的健康于不顾,没白没夜地上地演出,有时连回家吃饭的时间都不舍得浪费。
渐明事理的张寿臣看着日益消瘦的父亲,心中不是滋味,他想着如何能替父亲承担一些辛劳。便不顾父亲的嘱咐,坚持每天中午去天桥给父亲送饭。
这一决定,彻底改变了张寿臣的人生。
天桥位于北京南城,距离西交民巷以南约三公里,是北京旧时曲艺杂耍最为繁盛的平民市场。各路艺人在此粉墨登台,占据一方,成就了中国曲艺史卷上浓墨重彩的一部分。时,张诚甫亦在此地作艺。
当张寿臣捧着饭盒走在天桥街巷之上,他的眼中看到的是从未见过的各式杂耍,新奇百怪,热闹非凡,令人应接不暇。待父亲吃完饭,他总会忘记父亲的嘱咐,徜徉于各种曲艺场子之间,看杂技、听鼓曲、瞧戏法,乐此不疲,流连忘返。尤其是对那种形式简单而趣味十足的相声,张寿臣非常喜爱,总要驻足聆听,不忍离去。
渐渐地,他对相声有了较多的感性认识。在他的脑海里,总是蹦跶一个让他兴奋不已的想法:挣钱原来可以这么容易,我也可以说相声挣钱,可以让父亲轻松一点呢!
他反复琢磨着,觉得自己的想法的确很“高明”,父亲也必定会欣然应允的。谁知,当他说出这样的想法后,乃父竟愤怒不已,暴跳如雷,甚至前所未有地将如扇大掌打在了他稚嫩的脸颊上……
面对莫名其妙的儿子,张诚甫的心头如被火炙烤般疼痛,极度的失望涌在心头。几年下来,自己之所以能不知疲倦的付出着,忍受着,就是因为将对儿子的期望视作生活的航标,就是怕儿子也像自己一样靠吃张口饭过日子,所以丝毫不敢懈怠。而今,他竟自甘堕落,欲说相声。这种黑色幽默就如拿锥子在张诚甫的心头乱扎,焉有不痛之理。
张寿臣并未在突如其来的风暴中迷失方向。他仍然坚持着自己的想法,为了消减父亲的疑虑和担心,他对学业做出了保证,做到“卖艺”、学习两不误。这下,原已难受不堪的父亲更加悲愤交加。所悲的是,自己的儿子到底还是走上了和自己一样的卖艺路;所愤的是,面对羸弱的身体和贫困的家庭,已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就这样,张寿臣第一次说起了相声。由于父亲根据其特点,特意为之设计了段子和“包袱”,张寿臣的第一次“演出”即获成功。可以想见,在演出时,年仅七岁的张寿臣是兴奋不已的,而乃父则定是五味杂陈、百感交集。
应该说明的是,张寿臣虽然说了相声,但此时的他并未正式拜师,在演出时也是暂借父亲的朋友焦德海的场子。换种方式说,这只是一种临时性安排,而非长期打算。但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仅仅过了四年,由于一件事,让这个“临时性”的安排发生了彻底扭转。
清宣统二年,即公元1910年,年仅35岁的张诚甫因病医治无效,怀揣着无尽的悲愤和无奈,离开了人世。此时的张家,犹如房屋大梁轰然崩摧,整个家庭陷入前途未卜之境地。时,张寿臣仅十一岁。
父亲猝然离世,生活来源几乎中断,只靠母亲一人之力,断然难以支撑自己的读书所需,于是,张寿臣不得不选择辍学。
那么,如何才能养家糊口呢?张寿臣依然选择了他所“熟悉”的相声。按照规矩,要靠此艺吃饭,就要拜师学艺。而拜师并非易事,首先要有愿意收的师傅,其次要根据行规摆席宴请,另外,拜师之后,要入住在师傅家里,为师傅效劳三年零一节,才能出师挣钱养家。这些对于濒于崩溃边缘的张家来说,真的太难了。
这时,焦德海站了出来,这位艺高一筹的相声前辈,也许看出了张寿臣的独特资质和潜力,力排众议,自己掏钱,将其收入门下。焦氏的胸怀和眼光,成就了相声史上的一段佳话。
张寿臣是焦德海先生的第一位弟子,亦是相声第四代传人的第一人。其名字中的“寿”字,成了该辈艺人的艺名排字,之后有李寿增、富寿严、崇寿峰、马寿岩、焦寿海(焦德海的公子)等。
三年学艺期间,张寿臣住在师傅家,生活清苦,且十分忙碌,不得停歇。尤其是师娘心狠手辣,总是刁难于他。有一次,天降大雪,她令张寿臣出门买醋,张寿臣二话不说,提瓶子就要出门,却被叫了回来。原来怕把脚上的鞋子弄脏,让其脱鞋而往。待张回来,双脚已被冻伤,通红似火炭,而他自己已麻木不觉矣。
师娘之狠毒,在张寿臣出师一事上亦有体现。根据行规,徒弟在师傅家需学三年零一节,才算出师,若提早出师,则往往被认为由于其个人原因而被驱逐,将来与同行搭伙、作艺等都将受到不公平之待遇。此等内情,师娘深知,为了达到个人之想法,提前勒令张寿臣其出师,给其从业之路造成了不必要的麻烦。对此,张寿臣则丝毫不知,还以为能提前出师,可以卖艺挣钱、养家奉母呢,便欣然答应,走进了那个纷乱复杂的社会之中……
欲知后事如何,下文再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