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专栏相声的秘密(千种豆瓣高分原创作品·学知识)
41828000000030

第30章 【名家】之常宝堃的秘密(1)蘑菇

1926年的冬天格外寒冷,更何况是纬度和海拔更高的口外地区,在张家口,凌冽的寒风如刀子一般刮向每一个街上的行人。

在一个向阳的街边,一群看客围拢在一起,揣着双手,缩着勃子,大睁着眼睛,不时发出赞叹和笑声,似乎正被什么有趣的事情所吸引。在人群之中,原来是一老一小两个街头卖艺的人,年龄“老”者其实仅三十岁上下,年龄小的看样子只有五六岁的样子。此时,“老者”站在一旁,正以挑剔的眼神看着孩子的表演。孩子则赤着上身,双手紧攥一根木棍,以棍为支撑正吃力的将双手由前胸翻向后背,此之谓“翻膀子”。看他扭曲的身子,已冻得通红,瘦削的小脸上却丝毫不见狰狞或痛苦。

“老者”看着孩子的表演,似乎有些不太满意,便严厉的叫道:“没吃饭是怎么着,小子,卖点力气呀!再来一个!”

孩子则眨着眼睛,一边调整着姿势,一边接口应道:“您擎好吧,我的亲爹!”

一句话把围观的人群逗乐了,原本紧张的气氛瞬间释然。

随后,孩子晃动着小身板,双手又拉开了架势,准备再展示一遍“翻膀子”。人群却早已重归寂静,一些中年妇女不无怜悯地低声嘀咕着:“你瞧瞧,这孩子多么样儿的可怜呐!”“可不是吗,难不成这不是亲爷俩?”

话音刚落,孩子立即停住身子,翘起大拇指,用清脆的嗓音狡辩似的说道:“这可是我亲爸爸,没错儿!”

其机灵的头脑和可爱的模样,马上引来人群的阵阵掌声,在鼓掌的人中,分明已有人流下了心酸的泪水。

“多好的孩子呀!只可惜从小就沦落江湖,遭受这般痛苦,无人疼爱……看他那样子,就跟此地盛产的口蘑一般,刚刚长出的,小口蘑,白白嫩嫩,弱不禁风,让人怜爱。”

于是,此后当地人便称呼这位孩子为“小蘑菇”。

“小蘑菇”的真名叫常宝堃,被其呼为“亲爸爸”的是常连安。常连安原名常安,祖籍北京,满族,幼时赴东北学戏,出师后唱净行,艺名小鑫培。十四岁进北京富连成科班学京剧老生三年,根据戏班排字,取艺名“连安”,与京剧大师马连良、于连泉等为同科师兄弟。后来因“倒仓”,不得不离开京剧舞台,另谋生计。

不久,在京北名城张家口街头,出现了一位手提装水铁筒的戏法艺人,该人在表演时便变便说,以说为长,其所说之内容包罗万象、幽默滑稽,很是受人喜爱。此人便是常连安。之后,他娶妻生子,长子即常宝堃。

常宝堃幼时极聪颖,口齿亦清晰伶俐,再加上双眼黑中透亮、熠熠生光,很是受人待见。在乃父的教导下,很快就掌握了上地演出的本领。据其弟常宝华介绍,“(常宝堃)刚满六岁,就跟着父亲流浪街头巷尾‘画锅’变戏法。”其实,常宝堃跟着父亲作艺的时间,当更早一些。

至于说常宝堃与相声的渊源,常宝华先生这样解释:“每次(他们)都是变一套,说一段……对于相声,他(指常连安)当时是门外汉。看到宝堃说相声比变戏法更灵,也更吸引观众……”

可见,常宝堃对于曲艺,对于相声,是有着足够的“慧根”的。早在孩童时期,就已经在口外被众人所喜爱了。可以说,他是相声界名符其实的“童星”。

常连安看到了儿子身上闪耀的相声天赋,便带着他到北京、天津投亲访友,期待能为他找到一扇可以踏入进行系统学习的门。在天津,一个相声名家正如皓月当空一般为人所追捧,此人正是前文所述张寿臣。此时的张寿臣正值而立之年,年富力强,艺术生涯也处于辉煌之时,唯一的遗憾便是尚未收徒,从而继承艺业。

能遇到这样的机会,常连安及其子常宝堃无疑是幸运的。但是,面对机会,如何把握呢?毕竟常连安与张寿臣交情并不深,平时很少来往,他深知,张寿臣之所以还未收徒,并非是无人愿意叩头拜师,实在是其对徒弟的条件要求严苛,一般人是根本入不了其“法眼”的。这么说来,怎样才能捅破这张窗户纸呢?

此时,常连安突然想到了好友陈荣启。陈荣启早年说相声,后改说评书,不但与常氏关系密切,更重要的,他与张寿臣亦关系甚厚。如此一来,由陈氏引荐,张寿臣当不会拒绝。

为此,常连安带着儿子匆匆奔赴北京,见到陈氏,说明了来意。陈氏对常宝堃有所耳闻,知其是个学相声的材料,便欣然应允,代为引荐。

事实果如所料,当陈氏带着常氏父子见到张寿臣,张仔细端详着那个从里到外透着伶俐劲儿的常宝堃,心中已是一喜,后又询问其生平经历和作艺情形,常宝堃对答如流、丝毫没有怯意。张寿臣看着他,频频点头,表示满意。当即便下定决心,开门收徒。常宝堃明白其意后,马上跪倒在地,口称师傅不迭。如此,张寿臣心中更加欢喜了。

于是,常宝堃很荣幸地成为了张寿臣的第二位徒弟,根据张氏对徒弟的排字,由于第一位徒弟名为赵立梧,授予其艺名为常立桐。常宝堃亦成为第五代相声艺人的领袖级人物,此后,该代人中出现了多位闻名遐迩的相声大家,诸如侯宝林、刘宝瑞、赵佩茹、王长友、王世臣等等。即便如此,常宝堃仍被公认为当时相声界重要的扛旗者之一,可见其艺术水准已达到很高的地位。

值得一提的是,张寿臣不仅收了常宝堃为徒,还代师傅焦德海收下常连安为徒,这样就为常氏相声立了门户,为之后常氏相声百年不衰打下了坚实基础。

古语有云:“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现实中,也有太多儿时聪明而长大后没有太多成就的实例。对于一个自小就顶着“神童”、“天才”之光环,又有名师提携、父亲襄助的人来说,难免会骄傲自满,甚至裹足不前。但是,常宝堃并非这样的人,其从小便尝过了生活之艰辛,自然会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学艺,刻苦钻研,立誓成名成家,为美好生活而不懈奋斗。

关于常宝堃学艺之情形和成名之过程,下回再说。